新疆乌鲁木齐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乌鲁木齐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00: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 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积累与运 (本题共4小题,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 项是( )
A. 忖度(dù)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
B. 铿尔(kēng) 缦回(màn) 鼎铛(dāng) 剽掠(biāo)
C. 庖厨(páo) 戮力(lù) 怵然(shù) 大郤(xì)
D. 章甫(fǔ) 铿尔(kēng) 冠(guàn)者 庠序(xiáng xù)
2.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 项是( )
A. 揣揣不安 同仇敌忾 素 白马 随声附和
B. 千乘之国 妃嫔媵嫱 湛湛青天 不落言筌
C. 前合后揠 不落窠臼 数见不鲜 凝神屏息
D 瞠目结舌 踌躇满志 携手并进 沧海 栗
3. 下列各选项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必须加强合作,携手共进,战胜疫情。
B. 电影《长津湖》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史诗品格的战争题材作品,惨烈的战争画面让我们意识到今天的和平之难能可贵。
C. 智能手机取代了钱包里的一切,人工智能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这真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时代。
D. 运动中及时补水,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运动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手段,又是维持身体健康的保障。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 句是( )
A.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 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 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
C.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砥砺前行。
D. 少吃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的低碳饮食可以在数周内较快降低体重,是因为水分、肌肉和脂肪 起减少了。
、论述类 本阅读(本题共 3 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而且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选自朱光潜《谈美》)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项是( )
A. 缺乏本色的“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而伪君子则是“沐猴而冠”,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
B. 艺术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是感到怎样的情趣就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的不完全谐和完整的生活。
C. 善于生活者不肯放过生活中的小节,正是这种对于人生的严肃认真才使得他们的生活艺术化。
D. 艺术家不仅知所取,也知所舍,他们的取舍往往出乎 般人之意料。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A. 以文章艺术化生活为论题,先破后立,在否定了俗人与伪君子的生活态度后,分析了艺术化生活的特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第三段不厌其详地叙述王荆公改字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在艺术范围内的严肃态度。
C. 文章第四段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斯宾诺莎磨镜过活、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之例证明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的态度。
D. 文章将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与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相提并论,运用类比说理的技巧指出艺术化的生活特点是严肃与豁达并举。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项是( )
A. 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是不会落到喜剧里去的。
B. 对大节的坚守、对小节的执着是 个对待生活彻底认真的人的本色风度,这种风度里包含了人物对道德的真诚追求。
C. 般人对艺术家的取舍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们的取舍标准不同。艺术家的眼光往往是超乎功利,取乎和谐的。
D. 晋代 些只知豁达而不知严肃的清流名士,洒脱自在,但他们的人生算不上作者眼中的艺术化人生。
三、古代诗 阅读(本题共7 题,33分)
阅读(本题共4 题,17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8. 对下列句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薄弱
C.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D.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9.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 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10. 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 项是( )
A. “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C. 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D. 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11. 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2. 名篇名句默写。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楼阁之高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在《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
(3)《登岳阳楼》中表现虚实交错、今昔对照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4)《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 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送人
孟贯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B. 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愁别绪推进一层。
C. 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
D. 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14. 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写景艺术。
四、语 字运 (本题共3 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 ② ,还要防水涝。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表达效果不正确的一项( )
A. 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刚刚”“只”“半”等,使语意表达精准、明确。
B. “青黄相接”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形态。
C.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D. “正羞答答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 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
16.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名著导读(10分)
17. 下面是《金陵十 钗》判词中的四首,请判断 下每首判词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_______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 梦遥。_______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 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_______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_______
18. 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结合小说情节用80字左右,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至少写出两点)。
五、现代 阅读(本题共4 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像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1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 “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 “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 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20.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 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 “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 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21. 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2. 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六、作 (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什么样的青年人才能成功?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信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说:兴趣。
一名环卫工人说:认真。
一名外科麻醉师说:精确。
结合他们的回答,作为高中生的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乌鲁木齐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 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积累与运 (本题共4小题,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 项是( )
A. 忖度(dù)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
B. 铿尔(kēng) 缦回(màn) 鼎铛(dāng) 剽掠(biāo)
C. 庖厨(páo) 戮力(lù) 怵然(shù) 大郤(xì)
D. 章甫(fǔ) 铿尔(kēng) 冠(guàn)者 庠序(xiáng x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忖度”的“度”应读duó;“哂之”的“哂”应读shěn。
B.“鼎铛”的“铛”应读chēng;“剽掠”的“剽”应读piāo。
C.“怵然”的“怵”应读chù。
故选D。
2.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 项是( )
A. 揣揣不安 同仇敌忾 素 白马 随声附和
B. 千乘之国 妃嫔媵嫱 湛湛青天 不落言筌
C. 前合后揠 不落窠臼 数见不鲜 凝神屏息
D. 瞠目结舌 踌躇满志 携手并进 沧海 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揣揣不安”的“揣揣”应为“惴惴”;
C.“前合后揠”的“揠”应为“偃”;
D“沧海 栗”的“栗”应为“粟”。
故选B。
3. 下列各选项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必须加强合作,携手共进,战胜疫情。
B. 电影《长津湖》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史诗品格的战争题材作品,惨烈的战争画面让我们意识到今天的和平之难能可贵。
C. 智能手机取代了钱包里的一切,人工智能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这真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时代。
D. 运动中及时补水,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运动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手段,又是维持身体健康的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独善其身:指只顾自己好,而不管别人的个人处世哲学。语境指疫情之下任何国家都不能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成语使用正确。
B.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语境指《长津湖》故事很动人,成语使用正确。
C.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语境指智能手机取代了钱包里的一切,人工智能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这些现象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成语使用错误。
D.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语境指运动中及时补水的好处是明显的。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 句是( )
A.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 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 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
C.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砥砺前行。
D. 少吃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的低碳饮食可以在数周内较快降低体重,是因为水分、肌肉和脂肪 起减少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根据”;
C.“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力量”后加“的重任”。
D.“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并列不当,“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改为“主食、水果和其他含糖类食物”。
故选B。
、论述类 本阅读(本题共 3 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而且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选自朱光潜《谈美》)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项是( )
A. 缺乏本色的“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而伪君子则是“沐猴而冠”,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
B. 艺术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是感到怎样的情趣就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的不完全谐和完整的生活。
C. 善于生活者不肯放过生活中的小节,正是这种对于人生的严肃认真才使得他们的生活艺术化。
D. 艺术家不仅知所取,也知所舍,他们的取舍往往出乎 般人之意料。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A. 以文章艺术化生活为论题,先破后立,在否定了俗人与伪君子的生活态度后,分析了艺术化生活的特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第三段不厌其详地叙述王荆公改字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在艺术范围内的严肃态度。
C. 文章第四段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斯宾诺莎磨镜过活、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之例证明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的态度。
D. 文章将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与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相提并论,运用类比说理的技巧指出艺术化的生活特点是严肃与豁达并举。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项是( )
A. 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是不会落到喜剧里去的。
B. 对大节的坚守、对小节的执着是 个对待生活彻底认真的人的本色风度,这种风度里包含了人物对道德的真诚追求。
C. 般人对艺术家的取舍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们的取舍标准不同。艺术家的眼光往往是超乎功利,取乎和谐的。
D. 晋代 些只知豁达而不知严肃的清流名士,洒脱自在,但他们的人生算不上作者眼中的艺术化人生。
【答案】5. D 6. C 7. A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A.“而伪君子则是‘沐猴而冠’”理解有误。原文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可见此项以偏概全了,“伪君子”不仅仅是“沐猴而冠”,也有“俗人”的特点。
B.“不完全谐和完整的生活”错误,原文是“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应是谐和完整的生活。
C.“善于生活者不肯放过生活中的小节,……才使得他们的生活艺术化”理解有误。由原文“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可知,原文没有指出二者的因果联系,故此项强加因果。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之例证明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的态度”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可知,作者举三者之例是为了证明善于生活者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不能证明艺术家有严肃的态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是不会落到喜剧里去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可知,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也有可能是落到喜剧里的,反向推理不成立。
故选A。
三、古代诗 阅读(本题共7 题,33分)
阅读(本题共4 题,17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8. 对下列句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薄弱
C.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D.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9.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 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10. 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 项是( )
A. “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C. 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D. 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11. 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8. B 9. C 10. B
11.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 微:如果没有。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是烛之武的牢骚话,②重在表现郑伯自责。
③④⑤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抗击晋国”错误,他阐述的是秦国不能帮助晋国灭郑国。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封”,使…… 成为疆界;“肆”,扩张;“阙”,侵损、削减。
(2)“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2. 名篇名句默写。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楼阁之高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在《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
(3)《登岳阳楼》中表现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4)《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 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答案】 ①. 覆压三百余里 ②. 隔离天日 ③. 赂秦而力亏 ④. 破灭之道也 ⑤. 昔闻洞庭水 ⑥. 今上岳阳楼 ⑦. 千里澄江似练 ⑧. 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覆、隔、赂、亏、道、昔闻、澄、簇。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送人
孟贯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B. 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愁别绪推进一层。
C. 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
D. 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14. 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13. C 14. ①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沙草望向远方的山峰,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②两句诗选取不同色彩入诗,既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丰富。③乐景衬哀情,作者写在清新明丽的背景下仍难舍别离情,哀情倍增。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分析错误,尾联是虚写,是诗人设想与朋友离别后,就没有人和自己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了。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能力。
本题可从诗歌内容,描写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答。
内容上,诗的颈联描写了雨后嫩绿的小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色彩丰富。
描写角度上,诗人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先描写近处的沙草,再描写远方的山峰,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使画面更美丽。
表达技巧上,作者借美丽的画面反衬别离的哀情。
思想情感上,作者借眼前清丽的美景表达难舍之情,使离别的情感更加伤感。
四、语 字运 (本题共3 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 ② ,还要防水涝。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表达效果不正确的一项( )
A. 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刚刚”“只”“半”等,使语意表达精准、明确。
B. “青黄相接”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形态。
C.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D. “正羞答答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 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
16.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5. B 16. ①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②不仅要防旱
③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B.“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形态”错误。“青黄相接”应是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可知,“小满”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故此处可填“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第②处,结合后文“还要防水涝”,此处应填“不仅要……”,再结合后文“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可知,此处应填“不仅要防旱”。
第③处,结合前文“既是一种节气”,此处应填“也是……”,再结合后文“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小满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故此处应填“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名著导读(10分)
17. 下面是《金陵十 钗》判词中的四首,请判断 下每首判词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_______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 梦遥。_______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 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_______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_______
【答案】 ①. 元春 ②. 探春 ③. 李纨 ④. 巧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虎兔相逢大梦归”是说宫中遭遇事变, 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
②“才自清明志自高”指的是探春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
③“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
④“事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18. 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结合小说情节用80字左右,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王熙凤。形象特点:王熙凤外貌美丽、华贵,初见黛玉时的夸赞及“笑”与“哭”的自然转换体现出其伶牙俐齿、善于机变逢迎;协理宁国府体现出其治理才干;毒设相思局又体现其心狠手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理解、分析能力。
“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是对王熙凤的外貌的描绘。
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的重要人物,从外表形象上就与众不同。从《红楼梦》中那些精彩绝伦的外貌描写可见王熙凤富丽堂皇光鲜夺目的妇女。在王熙凤迎接林黛玉的这一回中,王熙凤一开口就与众人不同。文中写到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拉着林黛玉的手赞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今儿我才算见了。这通身的气派劲,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在称赞林黛玉的风度,夸奖了贾府的几个姐妹,顺便也拍了一下贾母的马屁。由此可见,王熙凤的伶牙俐齿,是所有人都钦佩的。
文中还写到她表情的自然转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王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是看着贾母的表情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情,这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事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此外“协理宁国府”这一情节中正体现她的才干。她针对时弊,对症下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就“订造簿册”,“事无专诿”就明确分工。先君子,后小人,杀鸡儆猴决不手软;以身作则,不畏操劳每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足见其治家的才干。
毒设相思局则展现其心狠手辣的一面。因为贾瑞对她起了歹念,她便说贾瑞“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之后便巧设相思局,几次骗贾瑞上钩,最终让贾瑞在经过几晚挨饿受冻后患病,最终失去生命。
五、现代 阅读(本题共4 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像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1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 “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 “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 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20.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 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 “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 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21. 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2. 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答案】19. D 20. C
21. ①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衬托出车夫生存的艰辛。车夫靠艰辛的拉车工作来养活家人,洋车有一点损坏就要受到洋车租主的剥削,洋车的存在衬托着车夫生存的艰辛。
②洋车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车夫希望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旧车,这样能够免掉车行的租钱,洋车代表着车夫的希望与梦想。
③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车夫死后,“我”受到车夫妻子的请托,用纸糊的洋车代替车夫生前无法得到的洋车,它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
22. 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薄奠”。
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最后一段描写了街上的红男绿女凝目着“我”和车夫的家人去祭奠的情形,他们的淡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
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上层阶级的痛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凄婉”错误。小说在对“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中,主要突出的是车夫命运的悲惨,文本内容并未表现“我”命运的凄婉。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不愿再听车夫的抱怨而心烦意乱的不耐心理”分析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愤。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洋车这一物象的作用,且具体说明了要分析洋车“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答时就要着重分析洋车这一物象与车夫之间的关系。
首先,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车夫靠拉洋车来挣钱养家,但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租主挑剔洋车的毛病让车夫赔钱,借此对车夫进行压榨,洋车的存在衬托了车夫生存的艰辛;
其次,根据车夫说的“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可以分析出洋车寄托着车夫美好的追求,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
最后,“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根据车夫妻子的话,可知车夫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买洋车,但他到死都没有实现,所以“我”和车夫的家人用纸糊的洋车去祭奠车夫,洋车因此寄托着“我”与车夫的家人对车夫的哀思。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分析小说重要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然后再回到原文,具体对原文最后一段进行分析。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讲的是“我”与车夫的家人带着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去给车夫上坟,与文章的标题“薄奠”形成照应;
从人物上看,最后一段写了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我”和车夫的家人的情形,他们与车夫妻子“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冷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对比,使车夫一家人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
从主旨上看,“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文章最后“我”想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叫骂的内容直接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慨叹和同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六、作 (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什么样的青年人才能成功?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信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说:兴趣。
一名环卫工人说:认真。
一名外科麻醉师说:精确。
结合他们的回答,作为高中生的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新时代新青年——拼搏与创新
18年前,当世纪圣火还在熊熊燃烧时,我们带着一个世纪的企盼呱呱坠地;18年后,当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接过长辈肩上的责任,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青年。
何为新时代?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全新时代;何为新青年?新青年是在新时代中极具个性却又不乏拼搏与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
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的我们,也要在成长中报效祖国。
青年是民族的脊梁。新时代新青年定当有顽强拼搏之精神。赛场上顽强拼搏的女排队员用她们的坚持与勇气,为祖国带来了荣誉;职场上顽强拼搏的“香港罗拉”朱芊佩,用她的坚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内心的满足;生活中顽强拼搏的95后人大代表徐萍,用自己前汗水换来艺术知识的普及,被你我熟知。青年强,则中国强。在物质生活充足的时代中成长的我们,对精神上的自立自强则更加渴求,一个拥有顽强拼搏精神的民族,是不会落后于他人的。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新时代新青年必需要有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开发量子通信,为国家信息安全筑起了屏障;美女科学家颜宁攻破膜蛋白课题,以智慧定义美丽;90后青年龚华超让笔记本触摸板变成了九宫格数字小键盘,连扎克伯格都在使用,创造了完完全全由中国人创造的产品。正如法拉第所说,没有谁能预估一个婴儿的将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没有人能预估我们的将来,富于想象的我们,敢于实践的我们,定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愈加强大。
吾辈青年定将成为祖国的骄傲,亚运会赛场上捷报一个个传来,无不振奋人心:孙杨、徐嘉余、苏炳添……他们的成功,成为了中国的骄傲。当世人都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乎快乐多于在乎荣誉的时代时,我们用实际证明,我们为国而奋斗的决心从未弱化。习主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的大旗早已传入你我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成为现实。
宋代大儒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告别幼稚与青涩的我们已经做好了难备,18岁后的青春,定是一段不甘于平凡、拼搏向上的岁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审题:
从本题来看,表面上是有四种不同的回答来告诉我们成功“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学生只从“信仰”“兴趣”“认真”“精确”的任意一点来回答,这样的文章算三类文章。
如果从杰出人物与普通人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人群对待“成功”有不同的理解。杰出人物更侧重于有远大的理想,取得不俗的贡献,而普通人更侧重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就”有大小,“成功”义相同。可记入二类文。
如果站位于“高中生”来看,他们虽然每个人的职业不同,但是在“崭新的时代”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他们都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时代紧密相连,那他更有机会取得“成功”。也可讲到“理性的规范”固然可做得更好,但是“感性的追求”可让人走得更远。此类文章如果文笔俱佳,可记入一类文。
立意:
1.在仰望星空中坚定方向;
2.在求真务实中练就本领;
3.在修身正己中砥砺品格;
4.在拼搏与创新中成就自我;
素材: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人民日报副总编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有这么一段,“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再相信——不相信规则能够战胜潜规则,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们曾经的理想和激情”。我想,这段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在这个怀疑的时代依然要有坚定信仰。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但我们要多一份沉淀,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年轻同志在工作岗位上,要承担很多基础工作,是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因此,应当努力做到“四勤四清”:一是勤学习,头脑“清”。要向实践学、向领导同事学、向基层群众学,在学习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中推动思维的转变,在学习中促进胆略的提升。通过学习来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成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二是勤思考,路子“清”。工作中要学会思考、学会谋划,要对工作的轻重缓急有理性的认识,解决好主次、先后的关系。要对工作有自己的看法,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学会总结工作的得失,不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三是勤动笔,表达“清”。在平时一定要勤练笔、多练笔,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字水平。一方面是能够承担必要的文字材料任务,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会总结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四是勤实践,方法“清”。要善于把工作思路、想法落实到具体实际当中。对于公务员而言,就是要按照上级的指示,能够及时妥善化解复杂矛盾、有效协调好各类复杂关系,最终目的是把事情办成,把任务落实。这就是年轻同志的核心竞争力。
3.有什么样的心态和志向,工作和生活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回报。对于年轻同志来讲,能否走得更远,既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工作业绩,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平时的修为和心态。工作之初,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会有岗位的调整和职务的变化。同一批进机关的,有的可能进步快一些,有的相对慢一点,这都是很自然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既有上进心,同时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找准自身位置。当自己比别人稍快时,要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步是组织上培养、领导关心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当自己进步不如别人快时,要多找找自身差距,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严格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规范自己言行,保持良好心态。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明确了青年一代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肩负着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青年一代的接力奋斗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广大青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青春梦想。
开拓创新,立志奋勇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的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时代,是广大青年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的时代。青年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青年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紧紧相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少不了青年,也离不开青年。青年人要有舍我其谁的奋斗意识与奉献精神,为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强大奋勇拼搏。要把学习当成终身课题,在学习中提高才干,在实践中增长本领,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用创新成果推动发展,用创新视野规划未来,为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新时代新青年是在新时代中极具个性却又不乏拼搏与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
第二部分:“青年是民族的脊梁。新时代新青年定当有顽强拼搏之精神”列举人物事例“女排队员”“朱芊佩”“徐萍”;“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新时代新青年必需要有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列举人物事例“潘建伟和他的团队”“颜宁”“龚华超”;并引用“法拉第”名人名言;“孙杨、徐嘉余、苏炳添……”人物事例和习主席名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第三部分:引用宋代大儒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次扣题,18岁后的青春,定是一段不甘于平凡、拼搏向上的岁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