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交谈时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B.优美动听的乐曲一定不是噪声
C.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D.人对着高墙喊一声,人不一定就能听到回声
3.下列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B. 振翅飞行的蝴蝶
C.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D. 敲击水瓶琴
4.如图,正在发声的音叉多次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5.下列探究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因为声音能直接传到耳中“土电话”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B.“土电话”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声音能通过水传到鱼耳中
D.用真空泵不断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罩内闹铃声变得越来越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6.如图所示的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安塞腰鼓,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鼓面,没有振动
B.鼓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敲击鼓面的节奏越快,鼓声传播得就越快
D.鼓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7.“十聋九哑”讲的是先天听不见声音的人一般不会说话,这是因为:( )
A.没有声带 B.没有说话的能力 C.不能发声 D.没有学会说话
8.下列验证性小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吹口哨,听到口哨声,说明气体也可以振动发声
B.敲击长钢管的一端,发现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声响,第一声响是钢管传来,第二声是由空气传来,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声速不同
C.听到汽笛声,就知道汽车来了,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利用土电话通话,在土电话的一端说话,在另一端能够听到讲话声,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二、填空题
9.为了监测车辆速度是否超过了规定值,交管部门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和限速标志,如图所示,汽车经过某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0.45s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2s(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保持不变,汽车的速度恒定不变),当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距离汽车 m,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距离汽车 m,汽车此时的速度 km/h,此时汽车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
10.如图是地铁进站时的场景,站台的人听到隆隆声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地铁平均速度是60km/h,行驶1.5min后到达下一站台,则两站相距 m。
11.有多种方法可以使一张纸发出声音,请你列举出两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
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能够说明: 、 和 都能发出声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 现象。
13.如图,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从B端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竹管的C处开有小孔,用嘴吹竹管A端,可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是竹管内空气柱 产生的,并经过 传入人耳。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
三、简答题
14.当我们嚼饼干时,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声音,但旁边的人也嚼同样的饼干时,我们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
15.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往往会感到万籟俱寂,而雪被人踩过后,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四、作图题
16.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五、实验题
1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18.学习完声现象后,物理小组同学对声速进行过一步研究。
(1)想粗略测量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在直跑道上量出足够长的距离s,甲站在一端鸣枪,乙站在另一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时,听到枪声立即停止计时,记录时间t,则声音传播速度;
B.站在空旷的操场上对着一面墙鸣枪,距这面墙的距离为s,记录发令枪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t,则声音传播的速度;
C.站在空的操场上,距一面墙的距离为s,按照均匀的时间隔打鼓,调节节奏,使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一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二次鼓声完全重合,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二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三次鼓声完全重合,记录打鼓20次的时间t,则声音传播的速度v=。
(2)他们在网上查资料得到声音在不同温度下的速度值。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参考数据,可以推算5℃时的声速是: m/s;
声速/m s-1 331.5 332.7 333.9 335.1 336.3 337.5
温度/℃ 0 2 4 6 8 10
声音在温度均匀的气里是“走”直线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量挑温度低的地方“走”。赤日炎炎,在沙漠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呼喊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沙漠地表空气温度高,随着高度增加空气温度降低,声音在传播时向 (上/下)拐弯了。
六、计算题
19.为了提高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有关部门要求汽车司机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如图所示,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72km/h,司机在鸣笛后2s听到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
(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2)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多远?
20.甲用锤敲打物体发声,每秒敲三次,当已看见甲敲打物体时听到的总是上一次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求甲乙之间的距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由得,该同学头顶距离感应器的高度是
该同学的身高为
故选B。
2.B
【详解】A.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宇航员交谈时要使用无线电设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从环保角度来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生活的声音都是噪音;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越快;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音与回声时间间隔要大于0.1s;若小于0.1s虽然能产生回声,但是人听不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关闭的立体收音机不会产生振动,因此不能产生声音,故A符合题意;
BCD.振翅飞行的蝴蝶、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敲击水瓶琴,蝴蝶的翅膀、橡皮筋、水瓶和水均产生了振动,因此均能产生声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详解】如图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把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振动,通过转换的思想将音叉的振动进行放大,这样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详解】A.我们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因为声音能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土电话”实验,是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将说话的同学发出的声音通过棉线传播到另一个同学耳中,该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声音能通过水传到鱼耳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故A错误;
B.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故B错误;
C.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敲击鼓面的节奏快慢无关,故C错误;
D.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鼓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先天听不见声音的人由于没有学会说话,无法让声带振动发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A.吹口哨,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说明气体也可以振动发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敲击长钢管的一端,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所以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声响,第一声响是钢管传来,第二声是由空气传来,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听到汽笛声,就知道汽车来了,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利用土电话通话,在土电话的一端说话,在另一端能够听到讲话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 51 34 153 超速
【详解】[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s1=v声t1=340m/s×0.15s=51m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s2=v声t2=340m/s×0.1s=34m
[3]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
s=s2 s1=51m 34m=17m
由题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Δt=0.45s,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为
t=Δt t1+t2=0.45s 0.15s+0.1s=0.4s
则汽车的速度为
[4]因为v=153km/h>120km/h,所以汽车在此路段超速。
10. 振动 1500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站台的人听到隆隆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由可知,两站相距
11. 用手抖动纸张 用嘴吹纸张
【详解】[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要使一张纸发出声音,应使纸张振动,则方法有用手抖动纸张、用嘴吹纸张等。
12. 气体 液体 固体 回声
【详解】[1][2][3]“风声”的发声的物体是空气;“雨声”的发声的物体是雨水;“读书声”的发声的物体是声带;所以可以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出声音。
[4]“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回声现象;
13. 振动 空气 波
【详解】[1]用嘴吹竹管的上端,管内的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进人耳。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14.见解析
【详解】当我们吃饼干时发出的声音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小,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旁边的人也嚼同样的饼干时,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声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大,因此我们听不到明显的声音。
15.见详解
【详解】答:一场大雪过后,由于松软积雪中的缝隙很多,声音进入后,很难再反射出来,因此,刚下的雪,能很好地吸收声音,所以,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周围特别寂静,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被压实,从而减少了对声能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16.
【详解】如图所示,描点连线,用平滑的直线连接,尽可能让更多的点分布在直线上,故如下图所示:
17. 跳动起来 物体的振动 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 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空气 不能 变小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1][2][3]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在振动,可观察到乒乓球跳动起来,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
(2)[4]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5][6]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通过空气由右边传到了左边,即空气可以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在月球上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7][8]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随着空气的减少而逐渐变小,这说明声的传递需要介质,如果没有空气,声音将不能从玻璃罩中传出,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18. C 334.5 上
【详解】(1)[1]A.乙看到白烟时,说明声音开始传播,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听到声音的时间为t,所以声音传播的速度,故A错误;
B.听到发令枪回声时,声音所通过的路程为2s,所以声音传播的速度,故B错误;
C.每次反射回来的声音通过的路程2s,每次反射回来所用的时间
声音传播的速度
故C正确。
故选C。
(2)[2]由表格数据知,温度每升高2摄氏度,声速便增加1.2m/s,则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声速增加0.6m/s,所以5摄氏度时,声速是
(3)[3]声音会挑温度低的地方走,而沙漠上,地表空气温度高,随着高度增加,空气温度降低,所以声音在传播时向上拐弯了。
19.(1)340m/s;(2)320m
【详解】解:(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
(2)汽车行驶的速度
由可知,汽车2s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2s=40m
声音2s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2s=680m
汽车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
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
答:(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有320m。
20.113.3m
【详解】解:甲每秒敲打3次,即每间隔s一次,而乙却听到的是前一次敲打的声音,即敲打声传到乙处用的时间是, 则甲乙之间的距离为
答:甲乙之间的距离是113.3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