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露和霜都是固体
B.露是由霜熔化形成的
C.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灸灸夏日,同学们喜欢吃冰根来解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袋子上有小冰晶是液化现象
B.冰棍刚从冰箱里拿出来会“冒白气”,是凝华现象
C.冰棍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放久了会变小是因为冰棍发生了汽化
D.冰棍含在嘴非常凉快,是因为冰棍熔化要吸热
3.如图是制霜的两种方法。图甲,把冰块放在装有适量食盐的易拉罐中;图乙,将一块干冰放在金属勺子上。过一会儿就看到易拉罐外壁和勺子表面都出现了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方法中,霜的形成都是凝固现象
B.制霜的过程中,冰和干冰都吸收热量
C.冰中加盐是为了提高冰的熔点
D.勺子下方出现的“白气”是二氧化碳
4.小明帮妈妈从冰箱中取出一块结满霜的冻肉,在肉上撒了一些盐,肉很快就“解冻”了,同时观察到盛肉的碗上出现了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肉表面结霜是凝固现象 B.冻肉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C.撒盐可以提高冰的熔点 D.水珠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5.如图所示,国画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湖面上厚厚的冰层是升华形成的
B.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凝固形成的
C.图丙,山林间的缕缕薄雾是液化形成的
D.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熔化形成的
6.沂蒙山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雾绕山峦
C. 霜满枝头
D. 滴水成冰
7.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
B.温暖的阳光里,冰化成潺潺的流水
C.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
D.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表服也会干
8.某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所出对联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物理老师接的下联是:“金银铜铁锡,遇火则熔”。关于其中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的消失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雾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D.铜熔化过程需要放热
二、填空题
9.如题图所示,小明在某次观察晶体升华现象时,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某晶体颗粒的锥形瓶,发现锥形瓶内出现有色气体玻璃板瓶内底部还出现少量液体。气体形成的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该晶体熔化的原因是 。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 热,雪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1.如图,显示了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所需的条件,则甲物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从乙到丙时需要 热(选填“吸”或“放”)。

12.如图所示,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可以用来防虫,这是因为樟脑丸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会产生刺激性气味,从而起到驱赶蛀虫的效果。
13.下图是某一单元知识网络图,请按要求进行填空

(1)在A处填写一种物体的状态:A 。
(2)物态变化B的过程是 。(填“吸热”、“放热”)
(3)填空:C (填一个自然现象),D (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简答题
14.为加强消防安全,在学校楼道内必须配备消防设备,其中常见的有干冰灭火器。当发生火灾险情时,我们可打开灭火器阀门对准火源根部灭火。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干冰能快速灭火的原理(字数不超过100字)。

15.在课堂上,老师把几块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小阳发现水中有大量的气泡,并且在烧杯周围产生了大量的白雾,如图所示。请你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四、作图题
16.知识梳理是物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当我们学完一章后,应及时进行知识梳理。通过梳理,可以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还有利于理解和应用知识。梳理知识有很多形式,除了提纲形式,还有树形结构图。请仿照示例在方框内梳理下面热学部分知识点: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华、蒸发、压缩、霜。
17.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五、实验题
18.冬天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盐,他了解到道路结冰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会熔化呢?

(1)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相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1)。当两罐内 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2),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 ,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 ;
(2)小华还发现,一只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只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 (选填“甲”或“乙”)罐。
19.如图1是某实验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规律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记录相应的数据。

(1)图2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2)给水加热时,小丽同学注意观察沸腾前、后的一些实验现象;
①沸腾前,容器壁或底部 (选填“有”或“没有”)产生气泡;
②当水沸腾时,水中有一个气泡从A位置(体积为VA)上升至B位置(体积为VB),则VA VB(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
③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方不停地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3)小明同学再次实验时保持水温90℃不变,采取了减少水的质量从而节省了实验时间,请在图2中大致画出能体现小明措施的图线 ;
(4)和水的沸腾一样,在1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六个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的是
(填序号)
①滴水成冰;
②霜的形成;
③冰棍周围的“白气;
④海波熔化;
⑤干冰升华;
⑥酒精蒸发。
20.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一是用酒精灯直接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热水,再通过热水利用“水浴法”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水的沸点是100℃)

(1)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给碘锤加热的过程中,碘锤内是否有 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 (填“甲”或“乙”)更好;
(2)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锤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 现象,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露是液体的小水珠,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珠,故B错误;
C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A.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袋子上的一层白花花的小冰晶,这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刚拿出来的冰棍还会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冰棍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放久了会变小是因为冰棍发生了凝华,故C错误;
D.吃冰棍时感觉凉爽时因为冰棍熔化时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A.两种方法中,霜的形成都是凝华现象,使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错误;
B.制霜的过程中,冰吸收热量发生熔化,使易拉罐的温度降低;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勺子温度下降,故B正确;
C.冰中加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故C错误;
D.勺子下方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肉表面结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所以冻肉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B正确;
C.在肉上撒了一些盐,肉很快就“解冻”了,说明撒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故C错误;
D.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形成的,故A错误;
B.露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雾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
D.雾凇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6.A
【详解】A.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绕山峦,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满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A.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是由气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化成潺潺的流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霜的消失是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雾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铜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9. 吸热 晶体的升华点和熔点很接近
【详解】[1]由于用酒精灯加热晶体颗粒,说明气体形成的过程需要吸热。
[2]玻璃板瓶内底部还出现少量液体,该晶体熔化的原因是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晶体的熔点。
10. 放 凝华
【详解】[1][2]在《沁园春 雪》中的优美词句中的冰是由水放热凝固形成的;雪是由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11. 液态 放
【详解】[1][2]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则甲到乙是液态变成气态为汽化过程,需要吸热;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而乙到丙是气态变成固态为凝华过程,则乙到丙的过程需要放热。
12.升华
【详解】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变小,这是它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13. 液态 吸热 露(雾) 升华
【详解】(1)[1]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A处为液态。
(2)[2]物态变化B的过程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热。
(3)[3]物态变化C的过程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生活中的雾、雨、露等现象都是液化形成。
[4]物态变化D的过程中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14.见解析
【详解】当发生火灾险情时,我们打开干冰灭火器阀门对准火源根部,干冰迅速升华,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起到灭火的作用。
15.见解析
【详解】老师把几块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是固态的干冰升华形成的气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烧杯周围产生了大量的白雾。
16.
【详解】物态变化包括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华,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压缩是液化的一种方式,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如图所示:
17.
【详解】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体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湿衣服干了,是由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
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了,是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要吸热;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钢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要放热;
吃棒冰解热是冰棒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要吸热。
18. 有水出现 见解析 乙
【详解】(1)[1][2][3]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相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当两罐内有水出现,成为冰水混合物,由图2中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6℃,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6℃;对比甲乙两图,冰盐混合物的熔点低于冰的熔点,所以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
(2)[4]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0℃,水蒸气遇到甲罐壁会液化成小水珠;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6℃,温度比较低,低于冰的凝固点,水蒸气遇到乙罐壁会凝华成白霜。
19. 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有 小于 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①②④
【详解】(1)[1]根据图2可知,水98℃开始沸腾,此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①[2]水沸腾前,下层的水先受热汽化,变成水蒸气,还有水中溶解的空气从水中分离出来,共同形成气泡,产生在杯底和杯壁。
②[3]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越来越大,故VA小于VB;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
③[4]水面上方不停的冒“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
(3)[5]水的初温不变,水量减少,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减少,但沸点不变,作出图象如下:

(4)[7]①滴水成冰,水凝固成冰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②霜的形成,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需要较低的温度环境;
③冰棍周围的“白气”,冰棍本身的温度低,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就能形成的小水珠;
④海波熔化,海波是晶体,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⑤干冰升华,干冰常温下会立刻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⑥酒精蒸发,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故选①②④。
20. 液体 乙 凝华 放出
【详解】(1)[1] 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加热的过程中是否出现有液体。
[2] 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会导致碘熔化,且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固态碘颗粒快速升华,不利于我们观察现象;若使用图乙的方式加热,过程就比较缓慢,有利于我们观察实验现象。
(2)[3][4] 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因为碘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碘,是凝华现象,这个过程要放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