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糖块在水中自动溶解
C.校园内到处可嗅到桂花香 D.今年春季华北地区出现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2.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正式开讲,航天员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花朵折纸,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纸花绽放属于化学变化 B.水膜中的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水膜中的水分子由里向外运动 D.水袋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3.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室内消毒后,气味弥漫四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H2O2溶液可用于消毒,H2O不能消毒——H2O2和H2O分子构成不同
D.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5.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B.“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大
D.相同质量的“气凝胶冰”比相同质量的冰含有的分子数目多
6.材料一: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
材料一和二研究的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质子
7.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明构成二者的分子不同
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大小不同
D.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说明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8.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一一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一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一一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9.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很小
10.下列现象中,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春天,柳絮纷飞 B.冬季室外电线绷紧
C.夏季自行车轮胎易爆胎 D.在远处我们可以闻到花香
11.下列事实从微观角度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气体被压缩为液体——分子的体积变小
C.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过氧化氢与水的元素组成相同而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12.下列事实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一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
B.海绵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水从液态凝固后,说明分子运动停止
D.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说明分子体积变大
1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的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用热水浸泡可以恢复—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小
C.“飞沫”传播病毒—分子在不断运动
D.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4.科学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会以特殊的形式存在:如水在超低温下变为“高密度液态水”,比蜂蜜还粘稠;在一定环境中。常温常压下的水可以瞬间变成冰,俗称“热冰”。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密度液态水”和“热冰”均为新型混合物
B.三种不同存在形式的水,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C.“高密度液态水”的分子间隔大于常温常压下的水分子间隔
D.常温常压下的水瞬间变成冰,是由于分子受到阻碍停止了运动
15.海浩现象是在持续-15°C的超低温度下,蒸发的海水与低温冷空气中的颗粒物相结合,形成冰晶后,呈现出烟雨茫茫的自然景象。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的种类变多 B.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的间隔变小 D.每个水分子质量变大
二、填空题
16.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1)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质.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是 .医疗上将75份体积乙醇与25份体积水混合配制医用酒精,医用酒精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构成医用酒精的微观粒子有 .
(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变化.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让树木纤维素和氨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氮气.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
②从分子和原子的视角分析该化学变化中种类不变的微粒有 .
③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7.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运动,设计并完成下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8.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分子之间的间隔:① ③(填“<”或“>”);
(2)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 ①(填“<”或“>”);
(3)③的水分子状态:是 (填“静止”或“运动”)。
19.某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1)如甲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该实验可得出分子的性质是 。
(2)如乙图是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比较A、B图能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 有关;请举一个生活事例说明此结论 。
(3)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丁烷气体能被压缩成液体装在打火机中的原因 。
20.如图所示:烧杯A中盛有10mL浓氨水;烧杯B中盛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无色溶液。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氨的水溶液显 。
三、实验题
21.小明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探究分子的性质,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细线绑住敞口的小药瓶,往其中滴入1mL浓氨水,按图甲所示,连接好整个实验装置(确保装置不漏气),观察实验现象: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此实验优点是 (写一点)。
(2)根据乙1、乙2、乙3的资料,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
22.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
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23.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1)图2比图1的优点是 。
(2)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 。图1丙装置的作用是 。
(3)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变红的速度变 。
四、计算题
24.1立方厘米的小容器内可容纳下约个水分子。1立方厘米的水有20滴,全世界60亿人每人每秒钟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地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需要多少年才能数得完?(要有计算步骤,结果取整数)
五、综合应用题
25.能源不可或缺。
(1)能源的转化和储存 祝融号火星车上安装的太阳能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为科学仪器供电。火星车顶部安装了集热窗,里面装有正十一烷,其熔点为-26°C。白天,火星表面温度可升高至35°C,这种物质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夜间,火星表面温度下降到-60°C时,这种物质凝固为火星车提供热量。
(2)氢能源的获得 甲烷和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取高统H2的方法之一,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甲烷和水蒸气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ⅰ.CH4+H2OCO+3H2 ⅱ.CO+H2OCO2+H2 ⅲ.CH4C(s)+2H2
已知:s表示该物质为固态;H2中混有CO不易被除去。
①上述三个反应中化合价均有变化的元素有 (填元素符号)。
②反应ⅰ因 对反应器设备和催化剂产生不利影响。
③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使ⅰ中生成的CO在ⅱ中全部转化,目的是 。
(4)用CaO可以除去反应器中的CO2,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从t1开始,单位时间内CaO消耗率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能源的利用 甲醇将被推广为汽车能源,醉和氧气在气缸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甲醇的化学式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湿衣服晾干是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说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故A正确;
B、糖在水中自然溶解,是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去了,说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
C、校园内到处可闻到桂花香是具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故C正确;
D、沙尘暴属于外力作用下的宏观现象,不能说明微粒的运动,故D错误。
故选D。
2.D
【详解】A、纸花绽放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状态没有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大小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水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没有方向性;不符合题意;
D、水袋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3.B
【分析】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从微观上看,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种粒子,而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粒子。
【详解】A、只含有一种粒子,该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含有三种粒子,表示由三种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符合题意;
C、含有一种粒子,该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含有一种粒子,该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A、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B、室内消毒后,气味弥漫四周,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气味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和水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故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消毒,水不能消毒,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分子种类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A、“气凝胶冰”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会融化,故A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气凝胶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故B选项说法错误;
C、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所以“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大,故C选项说法正确;
D、水分子的质量不变,则相同质量的“气凝胶冰”与相同质量的冰含有的水分子数相同,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A
【详解】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研究的粒子都是分子。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基础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C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构成氮气和氧气的分子不同,所以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故A正确;
B、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所以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故B正确;
C、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C错误;
D、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故选C。
8.B
【详解】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是由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香味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去了。A正确;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B错误;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C正确;
D、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隔增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9.A
【详解】能闻到臭味是具有臭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臭味,故选A。
10.D
【详解】A、春天,柳絮纷飞,是宏观物质的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B、冬季室外电线绷紧,是因为冬天温度低,微粒之间的间隔小,不符合题意;
C、夏季自行车轮胎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不符合题意;
D、在远处我们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解释正确;
B、气体被压缩为液体是由于分子间间隙变小,不是分子的体积变小,解释错误;
C、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缘故,解释正确;
D、过氧化氢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解释正确。
故选B。
12.A
【详解】A、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A正确;
B、海绵能够被压缩,是因为海绵具有膨松多孔的结构,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B错误;
C、水从液态凝固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但分子仍在不断运动,故C错误;
D、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压强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3.D
【详解】A、变瘪的乒乓球用热水浸泡可以恢复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子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B、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原子之间有间隔,且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错误;
C、“飞沫”传播病毒,“飞沫”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错误;
D、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4.B
【详解】A、高密度液态水”和“热冰”均为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A说法错误;
B、三种不同存在形式的水,都是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故B说法正确;
C、水在超低温下变为“高密度液态水”,比蜂蜜还粘稠,“高密度液态水”的分子间隔小于常温常压下的水分子间隔,故C说法错误;
D、常温常压下的水瞬间变成冰,是由于分子受到阻碍运动减慢,没有停止运动,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5.C
【详解】A、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错误;
C、水蒸气形成冰晶,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正确;
D、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6.(1) 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混合物 C2H5OH、H2O
(2) 甲、丙 原子
【详解】(1)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医用酒精有乙醇和水,故属于混合物;构成医用酒精的微观粒子有乙醇分子(C2H5OH)和水分子(H2O)。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属于单质的是甲、丙;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变化的微粒是分子,没有变化的微粒是原子;③该反应是高温下,碳和氨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甲烷,故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17.(1)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变红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详解】(1)氨水呈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烧杯甲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乙中,故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变红。
(2)由(1)问解析可知,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18.(1)>
(2)<
(3)运动
【详解】(1)水在①处的温度高于100℃,为气态,水在③处的温度低于0℃,为固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故填:>;
(2)水在①处的温度高于②处,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则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故填:<;
(3)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状态③的水分子在运动,故填:运动。
19.(1) 酚酞溶液变红色 不断运动的
(2) 温度 湿衣服在阳光下会很快变干
(3)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实验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比较A、B图,在127℃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27℃,故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生活事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会很快变干等;
(3)丁烷气体的分子间间隔大,容易被压缩,则填: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20.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碱性
【详解】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氨的水溶液显碱性,故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1.(1) 先是靠近小药瓶附近的湿巾出现红点,后红色逐渐扩散,整块湿巾都变红或左侧湿巾从下往上逐渐变红,右侧湿巾从上到下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
(2)温度、分子种类(或性质)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湿巾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是:先是靠近小药瓶附近的湿巾出现红点,后红色逐渐扩散,整块湿巾都变红或左侧湿巾从下往上逐渐变红,右侧湿巾从上到下逐渐变红;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
(2)乙1、乙2温度相同,分子种类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种类有关;
乙2、乙3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2.(1)水(或溶液中的水等)
(2)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详解】(1)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是排除水的干扰;
(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23.(1)更环保、更节约
(2) 在不断的运动 对比实验
(3)慢(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1)图2中,药品用量较少,密封性更好,因此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2)图1中,酚酞试液变红色,是因为甲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乙中,和水结合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一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图2中,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故丁中的滤纸条不变红色,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戊中的滤纸条变成红色,是由于氨水中氨气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因此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图1丙装置的作用是:对比实验,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3)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变红的速度变慢。
24.1982年
【详解】先计算出1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算出60亿人1年数水分子的数量,再用水分子的个数除以60亿人1年数水分子的数量,计算出年数。
解:1滴水中水分子的数量: 1.5×10个;
60亿人1年数水分子的数量:60×10×4×365×24×60×60=7.56864×10个;
需要的年数: 1982年。
答:1滴水里的水分子需要1982年才能数得完。
25.(1) 电 吸收
(2)CH4+2H2O4H2+CO2
(3) C、H 产生CO 提高CH4的转化率,节约能源
(4)降低
(5)CH4O/CH3OH
【详解】(1)祝融号火星车上安装的太阳能板能为科学仪器供电,所以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物质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2)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所以甲烷和水蒸气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H2O4H2+CO2。
(3)①反应ⅰ中,C由-4价升为+2价,H由+1价降为0价;
反应ⅱ中,C由+2价升为+4价,H由+1价降为0价;
反应ⅲ中,C由-4价升为0价,H由+1价降为0价。
综上所述,三个反应中化合价均有变化的元素有C、H。
②已知H2中混有CO不易被除去,所以反应i中因产生CO对反应器设备和催化剂产生不利影响。
③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使ⅰ中生成的CO在ⅱ中全部转化,目的是提高CH4的转化率,节约能源。
(4)由图2可知,t1开始,单位时间内CaO消耗率降低。
(5)由图3可知,反应前为2个甲烷、3个O2,反应后为2个CO2、4个H2O,则1个甲烷为CH4O,甲烷的化学式为CH3OH。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