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07 09: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课题2 水的净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对含有固体物质的溶液进行过滤时,不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
①铁架台 ②量筒 ③滤纸 ④玻璃棒 ⑤试管夹 ⑥漏斗 ⑦烧杯
A.①③ B.⑥⑦ C.④⑥ D.②⑤
2.下列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
C.泥水静置沉淀 D.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少量汞
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取用液体 B. 过滤
C. 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铁丝燃烧
4.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有自净能力,所以不存在海水污染问题 B.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C.长期饮用蒸馏水有益于人体健康 D.水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 B. 固体药品的取用
C. 滴加液体 D. 量筒读数
6.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倾倒液体
C. 添加锌粒 D. 移走蒸发皿
7.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是一种常用的絮凝剂 B.过滤可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离子
C.活性炭可长期使用无需更换 D.经该净水过程得到的是纯水
8.202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宣传周。宣传主题是:“落实绿色发展观念,全面推行河长制”,旨在提醒公众重视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污水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流 B.投药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
C.过滤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地球上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9.鉴别硬水和软水最简易的方法是( )
A.加肥皂水 B.观察颜色
C.加食盐水 D.闻气味
10.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B.工业污水未处理可以排放
C.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11.常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的试剂是( )
A.食盐水 B.肥皂水 C.蔗糖水 D.蒸馏水
12.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实验室中可用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并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回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加热固体 B. 溶解
C. 过滤 D. 蒸发
13.净水时加活性炭的作用是( )
A.降低水的硬度 B.吸附沉降 C.除去异味 D.杀菌消毒
14.水中的矿物质和微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含有的钙镁离子总浓度。每升水中含有相当于10毫克的氧化钙为1度。最适宜的饮用水硬度为度,硬水加热后会产生水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水比矿泉水的硬度小 B.锅炉热水应用硬度较大的水
C.肥皂水可降低水的硬度 D.饮用纯净水有益身体健康
15.“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B.太阳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相互间间隔没有发生改变
C.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D.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净化
二、填空题
16.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粉。而江西是米粉之乡,江西米粉采用优质水源和大米制成。
(1)江西山多,水多,其中山泉水中富含的钙、钾指的是 (“元素”或“单质”)。
(2)从山泉中取回水样,用自制净水器处理,净水器中的活性炭利用了其 性,所得的水属于 (“硬水”或“软水”)。
(3)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实验中采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 。
(4)乐平炒排粉香辣成香。炒粉时,通常使用加碘盐,其中添加了碘酸钾(),碘酸钾中阳离子符号为 ,并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香味的原因 。
17.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到“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长安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装置可将自然水净化。其中活性炭过滤层不能除去水中的______(填字母)。

A.色素 B.异味 C.难溶性杂质 D.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生活中,可采用 的方法使硬水软化,同时杀死水中的细菌。
(3)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生活中应使用“无磷洗衣粉”,这里的“磷”是指 (填“元素”、“离子”、“分子”或“原子”)。
18.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元素,请你写出一种海水中含有的金属元素: (填元素符号);取海水样品,向其中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了大量浮渣,则该海水样品属于 (选填“硬水”或“软水”);海水中有部分水会蒸发掉,水蒸发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
A.分子体积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19.2021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要坚持节水优先,抓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水在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净水时利用活性炭的 性除去臭味。
(2)为区分软水和硬水,将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中产生较多泡沫的是 。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①图甲中,B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图乙所示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反应。
20.水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中含有铁、锰、铜、锌、钙等多种矿物质,这里的铁、锰、铜、锌、钙等是指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2)加湿器可以增加室内的湿度。电加热式加湿器是通过电加热,使水沸腾变为水蒸气。在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水分子种类 B.水分子间间隔
C.水分子运动速率 D.水分子个数增多
(3)井水中若含有难溶性杂质,一般通过 的方法清除。
(4)自来水公司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明矾【】这种物质,但是铝元素过量进入人体是有危害的,针对这一环节,请你向自来水公司提出合理的建议 。
三、实验题
21.下图是某班四个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
甲组:如图A,在盛有半杯水的烧杯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活性炭颗粒,静止,观察现象。
乙组:如图B,在盛有半杯水的烧杯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活性炭粉末,静止,过滤,观察现象。
丙组:如图C,在盛有半杯水的烧杯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用胶头滴管将略显红色的水滴加到干燥管中,观察现象。
丁组:如图D,在盛有半杯水的烧杯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活性炭粉末,静止,然后注入到放有小滤纸片的注射器中,慢慢挤压活塞,观察现象。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四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目的都是 ;在图A、B、C、D的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甲组同学设计的实验(图A)与其他三组相比其优点是 ,缺点是 。
(3)图B、C、D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图D慢慢挤压活塞的目的是 ;
(4)小明同学经过认真思考,觉得按图B、C、D进行实验,不足以达到实验目的,因为滤纸、棉花也具有吸附性,所以他认为应该补做一个 实验才更加完整。
22.蒸馏是实验室制备蒸馏水的常用方法。如图所示,这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常用装置。

(1)图中有一处错误是 。
(2)实验时蒸馏烧瓶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碎瓷片,其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冷凝管中水的温度升高,改变水的内能的方式是 。
23.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中为了防止生成物逸散污染空气,集气瓶中最好放入 溶液。
(2)B试验通过量筒中 变化测出氧气的体积。
(3)C实验中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4)D实验中待蒸发皿中 时,应停止加热。
四、计算题
24.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39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质量为4.89946×10-25kg(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计算:
(1)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______ (取值保留整数)
(2)该原子的中子数是________
(3)该同学将过滤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这种说法对吗?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五、综合应用题
25.下列实验。

(1)B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 (填化学式),减少空气污染。
(2)C装置中,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
(3)D实验中,可能导致滤液浑浊、过滤失败的原因有______(填字母)
A.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壁 B.滤纸破损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D
【详解】过滤时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滤纸、烧杯、漏斗、玻璃棒,即需要①③④⑥⑦,则不需要②⑤,故选D。
2.D
【详解】A、品红在水中扩散:品红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间,无新分子生成,不包含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液氮、液氧的沸点不同,获得氧气,无新物质生成, 不包含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泥水静置,水中大颗粒不溶物由于重力作用沉淀,无新物质生成,不包含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少量汞,汞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汞,有新物质生成,包含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详解】A、取用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倒立,防止药品腐蚀橡胶帽,试剂瓶瓶盖应倒放在桌面上,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滤要使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洒出,故B不符合题意;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压变化不明显,烧杯中的水几乎不进入集气瓶中,所以无法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所以在集气瓶底部加入适量的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溅落导致集气瓶炸裂,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A、海洋有自净能力,但自净能力有限,也会存在海水污染问题,如原油泄漏在海洋中,不符合题意;
B、在河水中加入明矾不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离子,不符合题意;
C、长期饮用蒸馏水会造成人体中的微量元素流失,不利于人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D、水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生命体中进行生化反应的主要溶剂,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详解】A、过滤时,要“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二低即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三靠是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用胶头滴管滴加药品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量筒量取液体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量筒平放,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A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故B不符合题意;
C、应先向试管中装锌粒,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A、沉降常用的絮凝剂有明矾,明矾作絮凝剂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胶状物,吸附悬浮杂质,使其沉降,符合题意;
B、过滤可除去水中的难溶性物质,可溶性杂质离子是溶解在水中的,过滤的方式不能除去,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长期使用,它的吸附能力会下降,所以一段时候应该更换,不符合题意;
D、经该净水过程得到的不是纯水,此时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详解】A、工业污水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流,会造成水体污染,说法错误;
B、投药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C、过滤只能除去难溶于水水的物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可以降低水的硬度,说法错误;
D、地球上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沛,且分布不均,因此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法错误;
故选B。
9.A
【详解】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硬水和软水加食盐水都无变化,硬水和软水不能通过颜色和气味来鉴别。
故选:A。
10.D
【详解】A、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匮乏,说法错误;
B、工业污水处理后可以排放,防止污染水资源,说法错误;
C、冰是由水组成,冰和水的共存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说法错误;
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向水样中滴加适量肥皂水,产生大量泡沫的水是软水,不产生或产生较少泡沫的水是硬水,说法正确;
答案:D。
11.B
【详解】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不含或者含有少量钙镁化合物的水,鉴别硬水软水通常使用肥皂水,向水样中加入肥皂水、振荡,若泡沫多、浮渣少,则为软水,若泡沫少、浮渣多,则为硬水。
故选B。
12.C
【详解】A、加热固体时,铁夹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故A操作正确;
B、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B操作正确;
C、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要用玻璃棒引流,图示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壁,故C操作错误;
D、蒸发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D操作正确;
故选C。
13.C
【详解】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故选C。
14.A
【详解】A、雨水是由天上降落的水,可能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含不同杂质,但悬浮的钙镁化合物一般较少;矿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钙镁离子含量较高,所以说雨水的硬度比矿泉水小,故A说法正确;
B、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所以锅炉热水应用硬度较小的水,故B说法错误;
C、加入肥皂水,软水可以产生较多泡沫,硬水可以产生较少泡沫,较多浮渣,所以肥皂水可以鉴别软水和硬水,但是肥皂水不能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并不能降低水中的硬度,故C说法错误;
D、纯净水中不含体所需的微粒元素以及矿物质,长期饮用,对健康不利,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15.B
【详解】A、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是水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B、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能量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C、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在天然循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的净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1)元素
(2) 吸附 硬水
(3) 蒸馏 防止暴沸
(4) 分子在不断运动
【详解】(1)山泉水中富含的钙、钾指的是元素,故填:元素;
(2)净水器中的活性炭是利用了其吸附性,用自制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因此所得的水属于硬水,故填:吸附;硬水;
(3)实验中一般采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是为了防止暴沸,故填:蒸馏;防止暴沸;
(4)碘酸钾中阳离子为钾离子,离子符号为,香味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17.(1)D
(2)加热煮沸
(3)元素
【详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活性炭过滤层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以及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溶于水的钙镁化合物,故选D;
(2)天然水加热煮沸时,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降低。生活中,可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使硬水软化,同时杀死水中的细菌;
(3)这里的“磷”不是以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磷”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是指元素。
18. Na(合理即可) 硬水 AB/BA
【详解】①海水中氯化钠含量较高,除此之外还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故海水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为Na、Mg、Ca等,故填:Na;
②取海水样品,向其中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了大量浮渣,则该海水样品属于硬水,故填:硬水;
③海水中有部分水会蒸发掉,水蒸发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体积、分子种类,但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故选:AB。
19.(1)吸附
(2) 软水 煮沸
(3) 0 分解
【详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煮沸能除去水中的一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3)①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B是氯气,为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
②由图乙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0.(1)元素
(2)BC
(3)过滤
(4)加入适量明矾
【详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铁、锰、铜、锌、钙等不是以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锰、铜、锌、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是指元素;
(2)液态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的种类、水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而水分子的间隔变大,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BC;
(3)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物质,井水中若含有难溶性杂质,一般通过过滤的方法清除;
(4)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杂质,并加速其沉降,但是铝元素过量进入人体是有危害的,针对这一环节,可向自来水公司提出合理的建议有添加适量明矾。
21.(1) 验证活性炭的吸附性 水由红色变为无色
(2) 操作简便 现象不明显
(3) 过滤 充分过滤
(4)对比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四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目的都是验证活性炭的吸附性,故填:验证活性炭的吸附性;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去除色素和异味,则图A、B、C、D的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水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水由红色变为无色(合理即可);
(2)甲组同学设计的实验(图A)与其他三组相比,装置少,其优点是操作简便,故填:操作简便;
无过滤操作,活性炭与水混合在一块,现象不明显,故填:现象不明显;
(3)图B、C、D进行的实验实现了固液分离,进行的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图D慢慢挤压活塞的目的是充分过滤,故填:充分过滤;
(4)实验是为了验证活性炭的吸附性,而B、C、D实验中滤纸、棉花也具有吸附性,应该补做一个对比实验,排除干扰,故填:对比。
22.(1)冷凝水上进下出
(2)防止暴沸
(3)热传递
【详解】(1)图中明显错误的是冷凝水上进下出,正确的是下进上处,在冷凝管中形成逆流;
(2)加入少量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暴沸;
(3)冷凝管中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改变水的内能的方式是热传递。
23.(1)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2)水的体积(合理即可)
(3)偏大
(4)出现较多固体
【详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根据二氧化硫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从而被吸收,所以为了防止生成物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集气瓶中最好放入碱溶液(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因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2)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B实验中通过观察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测出氧气的体积;
(3)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读数偏大,而实际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少,所以会导致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
(4)在蒸发操作时,当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24.(1)295(2)156(3)不对;水中还有一些易溶于水的物质
【详解】(1)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某原子的质量为4.89946×10-25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5;
(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为139,而质子数=核电荷数,则该原子中子数为295-139=156;
(3)过滤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不是纯净水,因为过滤只是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一些易溶于水的物质。
25.(1)SO2
(2)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3)BC
【详解】(1)B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SO2,减少空气污染。
(2)C装置中,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3)A. 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壁,会减慢过滤速度,不会导致滤液浑浊,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滤纸破损,会使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会导致滤液浑浊,此选项符合题意;
C. 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会导致滤液浑浊,此选项符合题意;
D. 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壁,会导致滤液飞溅,不会导致滤液浑浊,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