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07 09:5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森林火灾一旦发生,非常难以扑灭。下列有关森林防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公园应设置防火警示牌
B.进入林区,禁止吸烟
C.砍伐隔离带是森林救火的手段之一,利用了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
D.发现森林火灾,应第一时间报警,非专业人员需确认安全情况下参与灭火
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则不显电性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B.燃烧须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着火点,则可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C.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个数:( )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在有限的空间里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所以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④缓慢氧化可能会引起自燃,所以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⑤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则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A.2 B.3 C.4 D.5
4.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电脑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高层楼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档案资料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5.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身上着火,不可乱跑,应就地打滚,使火熄火
B.室内发生火灾时,应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处理燃气罐着火时,先用浸湿的被褥盖灭,然后关闭阀门,再转移到安全地方
D.逃离火灾现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6.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时,调大炉具进风口
B.为减少肥皂的浪费,用硬水洗衣服
C.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D.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汽油、柴油引起的火灾
7.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时,应该使用的灭火器是(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水基型灭火器 D.二氧化碳灭火器
8.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空气
B.森林着火时、砍伐下风向的树木建立隔离带—去除可燃物
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D.煤炉生火时用木柴引燃—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9.安全无小事,防爆要科学。生产过程中为防止爆炸,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避免阳光直射 B.隔绝空气储存
C.搬运猛烈撞击 D.防止明火作业
10.为防控疫情,学校采购了一批酒精消毒液,存储时应张贴的安全图标是( )
A. B.
C. D.
11.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内意外有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B.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中
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
12.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B.电烤炉着火,用水浇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13.生活中,下列做法符合安全常识及要求的是( )
A.发现厨房内煤气泄漏,立即开排气扇通风 B.发现房间里电器着火,迅速用水把火扑灭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注意做灯火实验 D.冬天使用煤炉取暖时,紧闭门窗提高温度
14.下列标志应标识在固体试剂瓶上的是( )
A. B.
C. D.
15.预防火灾,我们要学会掌握燃烧与灭火的一些基础知识。若发现液化石油气罐不慎着火,通常会及时关闭液化石油气罐的开关阀门,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此操作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 )
A.隔绝氧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可燃物 D.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二、填空题
16.分类、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可控制的火为人类造福,不可控制的火为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A.锅中的油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熄灭燃气火烙时,关闭阀门灭火;
C.楼房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D.酒精灯用后,用灯帽盖灭;
E.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倒移走;
F.蜡烛的火焰,用嘴吹灭。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 ,包括事例 (填序号)。
(2)此反应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重要反应之一,其中氯酸钾和氯化钾中都含有氯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价和价。碘元素(Ⅰ)与氯元素相似也有价、价,由此推知价的碘元素与钾元素、氧元素的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名称为 。
17.如图为电解水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2)本实验可以得出水由 组成。
(3)用燃着的木条可点燃a管产生的气体,关闭活塞火焰就会熄灭,其灭火原理为 。
1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用所学知识填空:
(1)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 ,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炒菜时,锅内油着火了,有经验的师傅会迅速盖上锅盖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填序号)
A. B. C. D.
(3)家用铁锅很容易生锈,铁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 、 有关,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红枣高铁麦片中含铁粉,食用后铁粉与胃酸(含盐酸)反应,为人体补充铁元素,可预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清理金属废品时,发现金属铝制品制作的易拉罐“不生锈”,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铝制易拉罐“不生锈”的原因: ;
(5)用武德合金做保险丝,原因是 。
19.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填空:
(1)氮气具有广泛用途,如灯泡中充氮气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等。这是由于氮气具有 性质,因此可作保护气。
(2)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 性;
(3)“灭”字是一个会意字,它意味着灭火可采用的原理是 .
(4)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病毒的传播,其原理类似于化学实验中的 操作。测量体温时,水银温度计的汞柱随温度的升高而变长,其微观原因是 。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很多居民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做饭,为了能及时发现天然气泄漏,常在天然气中加入少量乙硫醇()。乙硫醇的此用途,能反映乙硫醇具有的性质是: (答1点即可)。
20.分类、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可控制的火为人类造福,不可控制的火为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A.锅中的油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熄灭燃气火焰时,关闭阀门灭火;
C.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酒精灯用后,用灯帽盖灭。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 ,包括事例 (填字母)。
(2)下面是镁与空气中不同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上述信息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 ,并写出一个学过的符合燃烧新认识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题
21.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夹持木炭的实验仪器名称是 ,
(2)老师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时,根据你的观察,老师将红热的木炭,由上而下 (填“缓慢”或“快速”)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放热。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 。
(4)木炭燃烧后,等集气瓶内的气体冷却至室温(玻璃片一直盖住),老师向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发现玻璃片“吸”在瓶口不脱落,你认为玻璃片不脱落的原因是 。
(5)为了观察到更清晰的现象,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先将木炭加热至红热,再注入H2O2溶液,A处除了用MnO2,还可以用 作催化剂;能证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现象是 。

22.请用化学的观点解释或分析下列与燃烧有关的现象或实验:

(1)图a家庭用的煤球通常需要加工成蜂窝煤以促进燃烧,其原理是 。
(2)图b若将红热的铁丝伸入氧气中,发生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集气瓶中陶土粉的作用是 ,装置c中的水 (填“是”或“否”)可以换成陶土粉。
(3)d中看到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4)图e中镁条发生剧烈燃烧,有白色固体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此你对燃烧的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
23.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A是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示意图。为了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继续进行的实验是 。
(2)小明同学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集气瓶中燃烧的红磷已经熄灭,他立刻将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小明同学开始很疑惑,后来经过同学们的帮助,解除了疑惑。根据这一现象说出消防队员在扑灭火灾后应注意什么?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
(4)如图C所示,取一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5)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镁条能在CO2中燃烧,按如图D所示进行实验,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四、计算题
24.化学兴趣小组将鸡蛋壳粉碎(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进行了实验(鸡蛋壳中的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计算:

(1)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g。
(2)实验中鸡蛋壳捣成粉末的目的是 ;若滤渣不经过洗涤干燥,最后计算所得碳酸钙的质量 。(填“ 偏大”或“偏小”)
(3)该鸡蛋壳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写出计算过程)
(4)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为 g。
五、综合应用题
2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1)《墨经》中记载了“立窑烧烟法”制墨。将松木置于炉膛中燃烧,瓮中收集的烟可用于制墨。“立窑烧烟法”利用了松木的 (填“完全”或“不完全”)燃烧。
(2)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锅。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看,属于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有_____。
A.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 B.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3)化学链燃烧是利用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实现燃料在较温度下燃烧。以氧化镍(NiO)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下:

①反应器1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Ni(固体)的颗粒越 (选填“大”或“小”),则反应越充分。
②一定温度下,反应器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容器中反应引发后,不需要再加热,可能的原因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森林公园中含有枯树枝、干草等大量可燃物,应设置防火警示牌,故A说法正确;
B、进入林区,禁止吸烟 ,防止发生火灾,故B说法正确;
C、砍伐隔离带是森林救火的手段之一,利用了隔绝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说法错误;
D、发现森林火灾,应第一时间报警,非专业人员需确认安全情况下参与灭火,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原子不显电性,但是不显电性的微粒不一定是原子,也可能是分子、中子等,故该选项推理错误;
B、燃烧须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着火点,则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不能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故该选项推理错误;
C、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该选项推理错误;
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该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3.A
【详解】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①错误;
②在有限的空间里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引起爆炸,但爆炸不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轮胎受热爆炸属于物理变化,故②错误;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③正确;
④缓慢氧化可能会引起自燃,所以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故④正确;
⑤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也可以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如铜由铜原子构成,故⑤错误。
类推正确的是③④,故选:A。
4.C
【详解】A.电脑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扑灭,以防发生触电,损坏电脑,应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A错误;
B.高层楼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加剧空气流通,使火势更猛,故B错误;
C.档案资料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既能扑灭火灾,又不会损坏档案资料,故C正确;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如果线路老化,产生电火花,有可能引起爆炸,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A正确;
B、室内着火,不应打开所有门窗通风,防止增大空气流动,造成火势增大,故B错误;
C、处理燃气罐着火时,先用浸湿的被褥盖灭,然后关闭阀门,再转移到安全地方,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火时,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隔绝氧气,故C正确;
D、发生火灾时,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害气体;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因此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故D正确;
故选:B。
6.B
【详解】A、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时,说明氧气不足,燃气燃烧不充分,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进入空气(或氧气)的量,使燃气燃烧更充分,说法正确;
B、为减少肥皂的浪费,用软水洗衣服,用硬水洗衣服会浪费肥皂,说法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说法正确;
D、水基型灭火器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引起的初期火灾,其原理是药剂可在其表面形成长时间的水膜而起到隔离作用从而灭火,说法正确。
故选B。
7.D
【详解】A、泡沫灭火器灭火时,会喷射出泡沫,损坏贵重设备、精密仪器,不符合题意;
B、干粉灭火器用来扑灭一般火灾,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不符合题意;
C、水基型灭火器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以及固体材料引起的失火,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使物体损坏,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A、盖上灯帽,能隔绝空气,从而灭火,该选项说法正确;
B、砍伐下风向的树木建立隔离带,除去了可燃物,从而灭火,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发吸热,则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该选项说法正确;
D、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用木柴引燃,可提高温度至着火点以上,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C
【详解】A、避免阳光直射可以防止爆炸,有些物品见光易分解、可能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B、隔绝空气储存可以避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避免其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C、搬运猛烈撞击可能引发爆炸,有些物质受到撞击后会发生爆炸,如摔炮,符合题意;
D、防止明火作业可以避免物质因明火发生爆炸,如面粉厂内遇明火可能发生粉尘爆炸,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分析】酒精属于易燃液体,应该贴易燃液体标志。
【详解】A、该标志为易燃液体标志,符合题意;
B、该标志为当心爆炸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标志为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标志为禁止放易燃物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详解】A.炒菜时,油锅内意外有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可以隔绝氧气,正确;
B.实验时,不能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中,任何化学药品都不能乱扔且因为白磷易燃,错误;
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隔绝可燃物,正确;
D.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湿毛巾类似防毒面具,可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有毒气体密度受热会变小聚集在上方,所以逃生时需要蹲下靠近地面撤离,正确。
故选:B。
12.B
【详解】A、酒精能溶于水,不可用水灭火,酒精灯打翻起火时,应用湿抹布扑盖,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能导电,电烤炉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以免引发触电,灭火措施不正确,符合题意;
C、精密仪器、贵重物品、图书档案等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可防止损坏,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D、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通过隔离可燃物灭火,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A、煤气是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电火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发现厨房内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立即开排气扇通风,容易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故A做法不符合安全常识及要求,不符合题意;
B、发现房间里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以防发生触电,应该先切断电源,故B做法不符合安全常识及要求,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久未开启的菜窖中会聚集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中,事先要做灯火实验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故C做法符合安全常识及要求,符合题意;
D、煤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冬天使用煤炉取暖时,紧闭门窗提高温度,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故D做法不符合安全常识及要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分析】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
【详解】A、该标志为易燃气体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标志为自燃物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标志为爆炸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标志为腐蚀品标志,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故该标志应标识在 NaOH 固体试剂瓶上,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详解】灭火的原理为隔绝氧气、隔绝可燃物和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当关闭液化石油气罐的开关阀门,其灭火原理为隔绝可燃物,故选C。
16.(1) 都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或清除或隔离可燃物或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AD(或BE或CF)(与前面一空对应)
(2) 碘酸钾
【详解】(1)灭火的原理有三个,分别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A、锅中的油着火时,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为:隔绝空气或氧气;
B、熄灭燃气火焰时,关闭阀门灭火,灭火原理为: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C、楼房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灭火原理为:水汽化吸热,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酒精灯用后,用灯帽盖灭,灭火原理为:隔绝空气或氧气;
E、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倒移走,灭火原理为: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F、蜡烛的火焰,用嘴吹灭,灭火原理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分类,例如分类标准为:隔绝空气或氧气,包括事例为:AD;
或分类标准为: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包括事例为:BE;
或分类标准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包括事例为:CF;
(2)氯酸钾和氯化钾中都含有氯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5 价和 1 价,碘元素(Ⅰ)与氯元素相似也有 +5 价、 1 价,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氯酸根显-1价,由此推知 +5 价的碘元素与钾元素、氧元素的组成的化合物为碘酸钾,碘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碘酸根显-1价,化学式为KIO3。
17.(1)
(2)氢元素、氧元素
(3)清除或移走可燃物
【详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本实验可以得出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用燃着的木条可点燃a管产生的气体,关闭活塞火焰就会熄灭,其灭火原理为清除或移走可燃物。
18.(1) 煮沸
(2) 隔绝空气 B
(3) 氧气 水 洗净擦干(合理即可) 贫血(缺铁性贫血)
(4)
(5)熔点低
【详解】(1)①、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且可杀菌消毒;
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①、炒菜时,锅内油着火了,迅速盖上锅盖灭火,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②、A、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禁止燃放鞭炮”,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①②、铁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③、防止铁锅生锈,可以隔绝氧气和水,如洗净擦干;
④、红枣高铁麦片中含铁粉,食用后铁粉与胃酸(含盐酸)反应,为人体补充铁元素,可预防贫血;
⑤、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铝制易拉罐“不生锈”,是因为常温下,铝的化学性质比好活泼,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用武德合金做保险丝,原因是武德合金熔点低。
19.(1)化学性质不活泼
(2)吸附
(3)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
(4) 过滤 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5)有刺激性气味
【详解】(1)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作为保护气。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吸附性。
(3)“火”上面盖上东西,就是要火与外界隔离,“灭”就是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到达灭火的目的。
(4)戴口罩的防护原理与化学中的过滤相似;测量人的体温时,体温计汞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天然气本身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泄漏后不易被察觉,加入少量乙硫醇能及时发现天然气泄漏,利用的是乙硫醇有刺激性气味的物理性质。
20.(1) 隔绝氧气 AD
(2) 需要氧气
【详解】(1)A.锅中的油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
B.熄灭燃气火焰时,关闭阀门灭火,是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C.楼房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D.酒精灯用后,用灯帽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
故灭火原理:隔绝氧气(空气),事例AD;隔离(清除)可燃物,事例B;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事例C。
(2)通过上述信息可知,镁可以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
21.(1) 坩埚钳
(2) 缓慢 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伸入过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因温度骤然升高而逸出
(3)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石灰水变浑浊
(4)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集气瓶内压强低于大气压。
(5) CuSO4、三价铁离子、新鲜的猪肝等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B处木炭只红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B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热
【详解】(1)①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填:。
②实验中用坩埚钳夹持木炭,故填:坩埚钳。
(2)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了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伸入过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因温度骤然升高而逸出,要将红热的木炭,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故①填:缓慢,②填: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伸入过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因温度骤然升高而逸出。
(3)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故填: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石灰水变浑浊。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集气瓶内压强低于大气压,故填: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集气瓶内压强低于大气压。
(5)①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除了用MnO2,还可以用CuSO4、三价铁离子、新鲜的猪肝等作催化剂,故填:CuSO4、三价铁离子、新鲜的猪肝等。
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B处木炭只红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氧气,B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热,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故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B处木炭只红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B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热。
22.(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防止铁的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否
(3)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4)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详解】(1)煤球通常需要加工成蜂窝煤,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集气瓶中陶土粉的作用是防止铁的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装置c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空气,可用水吸收,不能换成陶土粉,陶土粉不能吸收二氧化硫;
(3)d中看到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生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黑色固体单质为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3.(1)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2)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洒水,进一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合理即可)
(3)
B
(4) 纸花用水喷湿的一半变红色,干燥的一半无变化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5)
【详解】(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要想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继续进行的实验是: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2)集气瓶中燃烧的红磷熄灭,是因为氧气不足,将燃烧匙取出,此时红磷与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故又开始燃烧,由此说明消防队员在扑灭火灾后应注意扑灭明火后,还要继续洒水,进一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防止可燃物复燃;
(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用的装置是B;
(4)取一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现象是:纸花用水喷湿的一半变红色,干燥的一半无变化;
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一半变色,二氧化碳能使用水喷湿的一半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
(5)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Mg、C、O,生成物中也应含Mg、C、O,故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氧化镁,生成的黑色固体是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1)10
(2)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偏小
(3)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有
x=4.4g
答:该鸡蛋壳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4)105.6
【详解】(1)由图可以看出,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碳酸钙的质量,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5g-2.5g=10g;
(2)实验中鸡蛋壳捣成粉末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若滤渣不经过洗涤干燥,则滤渣质量偏大,最后计算所得碳酸钙的质量偏小;
(3)见答案。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为100g+10g-4.4g=105.6g。
25.(1)不完全
(2)BCD
(3) 化合反应 小 CH4+4NiOCO2+2H2O+4Ni 反应放热
【详解】(1)将松木置于炉膛中燃烧,瓮中收集的烟可用于制墨。说明生成了碳,所以“立窑烧烟法”利用了松木的不完全燃烧。
(2)A.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隔绝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利用的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还会隔绝氧气,符合题意;
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隔绝氧气,符合题意。
故选:BCD。
(3)①反应器1中是镍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镍,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所以为化合反应,Ni(固体)的颗粒越小,反应物表面积越大则反应越充分。
②一定温度下,反应器2中发生反应为甲烷和氧化镍反应生成镍和二氧化碳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4NiOCO2+2H2O+4Ni,该容器中反应引发后,不需要再加热,可能的原因是反应本身放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