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下列实验中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B.通过测量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热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D.集气瓶中装满水的目的是使收集到的氧气更纯
2.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儿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了起来。下列猜想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水过多,脱脂棉可能不会燃烧
B.可能是水降低了脱脂棉的着火点
C.可能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
D.可能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3.小红同学设计了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形成密闭装置,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和烧杯中白磷不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4.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杯中热水主要起加热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B.若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
C.对比铜片上红磷和热水中白磷的现象可知灭火原理之一是隔绝空气
D.对比铜片上红磷和白磷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石灰石和等量的且浓度相同的稀盐酸进行了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比①②③④,发现④的反应速率最快
B.对比①④,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C.对比①②和对比③④,都能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只有温度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6.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B.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C.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探究燃烧条件
7.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 )
A.液封形成密闭体系 B.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C.提供热量 D.排尽空气
8.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9.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①③可知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D.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10.如图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待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热后,塞紧橡皮塞的同时,使玻璃管触碰瓶底的白磷,白磷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一定等于所取的白磷和氧气质量之和
C.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实验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11.教材中的两个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集气瓶中的水和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相同
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可以用木炭替代
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偏大
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2.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都涉及了磷。对以下涉磷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③中都有白烟生成且都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B.实验①和实验②中水的作用相同
C.实验②中a与c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实验③红热玻璃管插入后立即称量装置质量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①既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
B.②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C.③既可探究的密度比空气大,又可说明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④既可探究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又可说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
14.使用天然气做饭,点火后,发现炉火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时就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使用完毕,关闭开关,火焰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会燃烧,因为它是可燃物
B.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
C.调大进风口的目的是提供足够的空气,使燃烧更充分
D.关闭开关火焰熄灭,原因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15.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B.③④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二、填空题
16.为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小明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
(1)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放入盛有 的广口试剂瓶中。
(2)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甲中的X、乙中的Y依次为 。
17.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滴1~2滴水,棉花便立即燃烧起来,其诀窍就是:将一小块金属钾藏在棉花中.已知钾能与水反应,则该反应必定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吸管的水挤向棉花,却惊奇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小明魔术失败的最可能原因是 ,除此外,通常物质的燃烧还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是 .
18.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请完成下列实验中的问题:
(1)实验1用该仪器过滤黄河水,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任写一种)。
(2)实验2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推入过氧化氢溶液之前,仪器①、②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 , 。
(3)实验3中的装置 (填“能”或“否”)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9.实验是学习与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1)探究燃烧条件(图甲):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①图甲中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着火点升高
②通过对比“a、b”处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③燃烧不当会带来火灾。电器着火时常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受热后生成碳酸钠、水和一种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探究分子的性质(图乙):将A、B管底部分别浸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观察到横管右侧脱脂棉上的酚酞试液先变红,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个现象: 。
(3)图丙所示实验的目的是 。
20.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2)B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 ,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 。
三、实验题
21.某探究小组用以下装置做了有关氧气的实验,请根据实验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A-E装置的图中编号仪器的名称:② 。
(2)小张同学用A装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 ,你认为该装置需改进的地方是 。如果收集较干燥的氧气,收集装置选择 。
(3)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并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e熄灭酒精灯;f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请你为小强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该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底部破了,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实验结束后,小超问:“我怎么知道该气体就是氧气?”
请你设计实验消除他的疑问: 。(包括步骤、现象和结论)
(4)小丽同学用装置F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帮她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该实验中瓶底盛有少量水的目的是 。
(5)实验室可以用G装置(将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液体倾斜混合)和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但收集二氧化碳不可选用E装置,据此你可以推断有关二氧化碳的一条物理性质是 。
(6)如图H所示,对照①处的白磷不燃烧,②处的白磷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
22.化学实验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双减”背景下,同学们更加喜爱实验探究。
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燃烧条件的探究。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①的名称 。
(2)若采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该化学反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若收集装置选用E,当导管口 时开始收集;实验后水槽中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 。
(3)采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化学反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 不变。将制取的氧气通入装置F中,观察到 (填“甲”或“乙”)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由甲、乙烧杯中的现象对比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Ⅱ、氨气的实验室制取及微粒运动速率的探究。
(4)已知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氨水。实验用加热硫酸铵与氢氧化钙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时,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
【提出问题】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该反应常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性。那么,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查阅资料】浓盐酸靠近浓氨水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进行实验】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甲。
(5)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 性。
(6)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 。
2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A还需进行的改进是 。
(3)实验室用BC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氧气应从C装置的 (填“a”或“b”)端通入。
(4)对比D、E实验,可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四、计算题
24.为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小明选取成分相同的大理石碎屑、块状大理石两种样品各6克,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每2分钟读取一次电子天平的示数,据此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并记录前18分钟数据如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大理石碎屑生成的CO2质量/克 0 1.45 1.75 1.98 2.18 2.30 2.36 2.40 2.40 2.40
块状大理石生成的CO2质量/克 0 0.45 0.80 1.10 1.36 1.60 1.81 1.98 2.11 2.20
(1)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如图装置中的哪一现象可判断反应结束? 。
(2)结合表格分析,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 (选填“大”“小”)反应越快。
(3)当反应进行到18分钟时,块状大理石中有多少克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写出计算过程)
五、综合应用题
25.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可燃物
(1)化石燃料燃烧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风能、潮汐能和 等是可用于代替部分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2)煤干馏是煤综合利用的主要工艺,煤干馏的产物之一是焦炭(主要成分为C).焦炭充分燃烧时的产物为 (写出物质名称),在高温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得到新的可燃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二】探究燃烧条件
该小组以上图为例探究燃烧的条件:
【查阅资料】I.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Ⅱ.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3)实验中a、 (选填“b”或“c”)两处的现象相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c两处的现象相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4)该装置的管口系牢小气球,其作用是 .
【任务三】再探究镁的燃烧
(5)查阅文献:A.镁不仅能在氧气中燃烧,还能在二氧化碳和氨气中燃烧,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化学式是).
B.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上面的文献资料,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
②若将镁在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混合物中充分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是,则m的取值范围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为了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故A不符合题意;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通过测量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热水的作用是使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使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故C符合题意;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装满水的目的是使收集到的氧气更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实验中水过多,水会吸热,使脱脂棉达不到着火点,可能不会燃烧,猜想正确,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可以改变,故不可能是水降低了脱脂棉的着火点,猜想错误,符合题意;
C、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滴水前不燃烧,滴水后立刻燃烧,可能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猜想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依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可以生成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故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猜想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缓冲气压形成密闭装置(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正确;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白磷接触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正确;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升高,同时隔绝空气,对比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
D、对比试管中的白磷和烧杯中的白磷的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对比红磷和试管中白磷的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正确。
故选:C。
4.C
【详解】A、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同时可使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对比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B、若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故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无法得出灭火原理之一是隔绝空气,符合题意;
D、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A、由图可知,对比①②③④,④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慢,故④的反应速率最慢,故A分析错误;
B、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①④温度和钙片的形状均不同,对比①④,无法得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B分析错误;
C、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①②中温度都是80℃,且①粉末状钙片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快,③④中温度都是25℃,且③粉末状钙片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快,故对比①②和对比③④,都能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C分析正确;
D、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除了温度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外,还有是否使用催化剂、反应物浓度等,故D分析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发生红热状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对比可说明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则无法证明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符合题意;
C、将等量的二氧化锰和氧化铁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对比可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与铜片上的白磷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则可得出燃烧条件,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水的作用是液封形成密闭体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加热铜片(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的水的作用是水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A
【详解】A、烧杯中的热水起到提高温度和使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的作用,故A错误;
B、热水的温度为80℃,①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已经达到了着火点,所以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②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所以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C正确;
D、①和③都属于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而①能燃烧说明①达到了着火点,②不能燃烧说明没有达到着火点,故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A。
9.A
【详解】A、①③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该选项说法正确;
B、②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②③不能对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③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并不是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①处白磷燃烧,②处白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0.D
【详解】A、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该选项不正确;
B、题中没有说明白磷和氧气反应完全,故该反应可能会有白磷或者氧气的剩余,该选项不正确;
C、白磷燃烧,产生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故产生大量白烟,该选项不正确;
D、燃烧时放热温度升高,气球膨胀变大,反应后恢复到室温,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气球变瘪,该选项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A.图1集气瓶中的水是吸收红磷和水反应生成的有毒物质五氧化二磷,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错误;
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不可以用木炭替代,因为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影响压强的变化,木炭的着火点太高,错误;
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压强变化量小,所以测量结果偏小,错误;
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仅仅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A、白磷或红磷燃烧生成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有毒,实验①②③均为密闭装置,防止白烟逸出,能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选项正确;
B、实验①中水的作用是降温、吸收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通过水的体积变化,称量氧气含量,实验②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作用不同,选项错误;
C、实验②中a处为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选项错误;
D、实验③中红热玻璃管插入后,应等反应停止、温度降至室温再称量装置质量,选项错误。
故选A。
13.D
【详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中结合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①既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故选项A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实验②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故选项B正确;
C、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实验③既可探究 CO2 的密度比空气大,又可说明 CO2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选项C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实验④既可探究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又可说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选项D错误;
故选:D。
14.D
【详解】A、因为天然气是可燃物,所以会燃烧,故选项A说法正确;
B、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故选项B说法正确;
C、调大进风口的目的是提供足够的空气,使燃烧更充分,故选项C说法正确;
D、关闭开关火焰熄灭,原因是清除了可燃物,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D。
15.B
【详解】A、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①处白磷燃烧,②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错误;
B、③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④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B正确;
C、①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③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
D、①处的白磷燃烧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16.(1)冷水
(2)
(3)温度高于的水、空气
【详解】(1)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为避免白磷发生自燃,保存白磷时,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试剂瓶中,故填冷水。
(2)白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4P+5O22P2O5。
(3)该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其余的量保存一致,且甲中的白磷燃烧,则X为温度高于的水,Y为空气,故填温度高于的水、空气。
17. 放热 加水太多,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以上 与氧气接触
【详解】加水后棉花立即燃烧起来,说明棉花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说明钾和水反应放热;
由于水蒸发吸热,则加入水过多可能没有使棉花达到着火点以上;
物质燃烧除了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之外,还需要与氧气接触。
18.(1)滤纸破损或滤液高过滤纸边缘(合理即可)
(2) ①中白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②中白磷没有接触氧气
(3)能
【详解】(1)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液体从破损处流下)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从滤纸与漏斗夹层之间流下)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实验2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推入过氧化氢溶液之前,仪器①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②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①中白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②中白磷没有接触氧气;
(3)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实验3中的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9.(1) a P+O2P2O5 B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NaHCO3Na2CO3+H2O+CO2, 分解
(2)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A、B管底部分别浸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因此横管右侧脱脂棉上的酚酞试液先变红
(3)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详解】(1)①图甲中燃烧的是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2O5,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根据燃烧条件,原因可能是氧气耗尽。故选B;
②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b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能燃烧,通过对比“a、b”处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受热后生成碳酸钠、水和一种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该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中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NaHCO3Na2CO3+H2O+CO2,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观察到横管右侧脱脂棉上的酚酞试液先变红,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A、B管底部分别浸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因此横管右侧脱脂棉上的酚酞试液先变红。
(3)氧气具有助燃性,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图丙所示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0.(1)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炸裂
(2)溶于水
(3) 隔绝氧气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详解】(1)A实验,水的作用是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炸裂;
(2)B实验试管内的液面上升,是试管内压强减小,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故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C实验,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或氧气(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红磷接触了氧气,没有燃烧的原因是: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1.(1)集气瓶
(2) 或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C
(3) bcadfe 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撤离出水面或未预热或试管外壁有水等(合理即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瓶内,若复燃,则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4) 氧气不纯或铁丝未打磨(合理即可) 防止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合理即可)
(5)二氧化碳(易)能溶于水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合理即可)
(6)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详解】(1)②为集气瓶;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或;
选择A装置,试管口需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选择排水法收集,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较干燥,故收集装置选择C;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dfe;
若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撤离出水面,会导致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底部炸裂;或未预热或试管外壁有水等,均会导致试管因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氧气具有助燃性,验证该气体是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瓶内,若复燃,则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4)用装置F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但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氧气不纯或铁丝未打磨,均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观察不到现象;
该实验中瓶底盛有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5)收集二氧化碳不可选用E装置排水法,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6)①处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②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二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2.(1)分液漏斗
(2) (或)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 B (或) 化学性质 乙 (或)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AC
(5)挥发
(6)大(或快)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若收集装置选用E,即排水法收集,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实验后水槽中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采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B;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将制取的氧气通入装置F中,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甲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实验用加热硫酸铵与氢氧化钙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故填:AC;
(5)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6)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当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相遇时,产生大量白烟,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快,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3=17,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5+1=36.5,故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23.(1)长颈漏斗
(2)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 a
(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A还需进行的改进是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3)实验室用BC装置组合制取氧气,B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应从C装置的长管a端通入;
(4)D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可以燃烧,E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对比D、E实验,可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4.(1)电子天平读数不再发生变化
(2)大
(3)5.00g
解:由表格可知反应进行到18分钟时,块状大理石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2.2g,
设反应进行到18分钟时,参与反应的块状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
x=5.00g
答:反应进行到18分钟时,块状大理石中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5.00g。
【分析】(1)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二氧化碳逸出锥形瓶,锥形瓶内质量减少,反应完成时,质量不再变化,所以观察到电子天平读数不再改变时,说明反应已经完成;
(2)
对比分析大理石碎屑生成的CO2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块状大理石生成的CO2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知:相同时间内大理石碎屑生成的CO2质量比块状大理石生成的CO2质量多,并且14分钟后大理石碎屑就反应完了,而块状大理石在18分钟时还没有反应完,所以,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18分钟时块状大理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0g,再结合方程式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计算过程见答案。
【点睛】
25.(1)太阳能(合理即可)
(2) 二氧化碳
(3) b 与氧气接触
(4)防止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5)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详解】(1)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是可用于代替部分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2)焦炭充分燃烧时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
(3)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能燃烧;b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未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c点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实验中a、b两处的现象相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c两处的现象相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4)磷燃烧生成有毒的五氧化二磷,装置的管口系牢小气球,防止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5)①镁可在二氧化碳、氨气或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②若2.4g镁全部与氧气反应
设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
则生成物的质量为4g
若2.4g镁全部与氮气反应
设生成氮化镁的质量为y
则生成物的质量为3.3g
若2.4g镁全部与二氧化碳反应
设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z,生成碳的质量为n
则生成物的质量为4g+0.6g=4.6g
故m的取值范围是3.3<m<4.6。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