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强化提升
一
单元知识导图
二
单元专题综合
专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影响生物: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两大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3.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是相对的,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所有的环境。
4.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甚至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典例1】下列关于生物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活不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错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C错误;生物的生活环境,既包括生物部分又包括非生物部分,D错误。
B
1-1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谚语 非生物因素
A 春兰秋菊 光照
B 北雁南飞 大气
C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水分
D 冬春雨水贵如油,莫让一滴白白流 温度
A
1-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体现了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
专题 生态系统
1.组成: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
2.食物链书写:
(1)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2)箭头指向捕食者。(3)食物链中无分解者。例如:草→兔,而不能写成草←兔。草→兔→细菌的书写方式也是错误的。
3.在生态系统中:
(1)能量最终来自阳光(或光能)。(2)有机物最终来自生产者。(3)数量最多的也是生产者。
4.食物链中能量及有毒物质量的变化(如图):
5.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变化:
一种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在短时间内增多或减少,长时间内是先增多后减少,或者是先减少后增多。
例如:草→食草昆虫→青蛙→蛇,如果青蛙减少,食草昆虫短时间内会增多,长时间内会先增多后减少;蛇在短时间内减少,在长时间内先减少后增多。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典例2】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表中生物可构成一条食物链为:D→B→C→E→A
B.表中生物A是消费者
C.表中生物C与E是竞争关系
D.表中生物D的数量最多
生物体 A B C D E
某重金属 浓度/ppm 0.05 7 0.51 58 0.39
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浓度(ppm)从少到多依次是A、E、C、B、D,其中E和C中重金属浓度差不多,可能营养级别相同。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网结构如图,A错误。A属于生产者,C和E都以A为食,属于竞争关系;D位于食物链最末端,数量最少。
2-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丙←丁
C.丙是生产者,甲、乙、丁是消费者
D.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C
2-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猫头鹰体内的毒素积累最多
D.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草
C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