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07: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熟练、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够理解诗中意境的内涵。
2.理解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以及诗人的形象。
教学步骤:
一、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本人的画像,并向学生发问:“这是哪一位诗人呢?大家都很熟悉吧。”引出诗人为杜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我们的诗人此时却远在他乡,孤独在外漂泊,国家战乱,自身穷愁潦倒,这时候我们的诗人登高望远又会作何感想呢?紧接着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登高》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秋在夔州所作。诗中抒发的不仅仅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还有国家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他的愁苦郁闷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有家道的艰辛,有身体多病还有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多种打击让诗人沉郁哀痛,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压抑,他才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又使他哀上加哀。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被清代诗人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著名诗篇《登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聆听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向学生提问:
1.诗歌前四句写景,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方式:师生互答
明确:描写了登高所看见的秋景,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描写特点是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视野逐渐开阔明了。
三、细致研读,深入解析
1.提问: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共描写了哪些景物?在读这句诗时你们有什么感受?
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用十四字描写了六种景物,语言凝练。
句中 “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同时上下两句对仗工整,让本句诗读来富有节奏感。
2.读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呢?
方式:小组讨论
明确:① “萧萧”、“滚滚”叠字让落叶和江水翻涌的声音更加形象,能够帮助人们更好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写落叶凋零诗人不免联想到自身年老多病,“不尽长江滚滚来”写长江不断奔腾流向远方,与此相比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短暂,从中流露出了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叹惜。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方式:点名回答
明确:①“做客”的正确含义。
文本中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点明了诗人漂泊他乡的生活状况。
②诗人为何写道“常做客”?
因为杜甫身处战乱的年代,没有办法长久安居某地,因此他经常在外漂零。
③在这句诗中你能感受到哪些愁苦,依据是什么?
首先是远离家乡的愁苦,依据是诗人写自己经常客居他乡;
其次是孤独一人的愁苦,依据是诗人只身一人登台;
最后是疾病缠身的愁苦,依据是此时诗人已经年老且多病。
4.品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式:小组讨论
明确:①“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连用这四个字是想突出表现自己愁苦之深,诗人的情感不只是“艰”或“难”或“苦”或“恨”,而是糅杂了艰难苦恨,这足以体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
②大家一同来分析造成杜甫愁苦郁闷根本的原因在哪?
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不幸,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他想报效国家,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但事与愿违,他年老多病,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才会愁苦郁闷到了极点。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引导学生分享关于有思乡、登高咏怀的诗句。
2.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3.给学生布置对比《秋兴·其一》与本诗有哪些异同点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