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异景,心之桃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是部编本教材中唯一一个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本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其中前三篇是现当代散文。《故都的秋》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对物哀之美的审美旨趣;《荷塘月色》则是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朦胧幽美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我与地坛》通过描写地坛的景色变化,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充满哲理意味。
选入本单元教材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及《我与地坛》都是景物描写精彩、意蕴深厚、语言优美的名家名作。三篇散文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可谓是同中有异。教师要整合文章并找到关联点,异中求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哲理的体悟,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学情分析】
第七单元对应高中语文2017年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是“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之前都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因此具备初步鉴赏的能力,但是第七单元的课文,相比初中,难度提升,尤其是在思想上以及对人生、社会的体会上更有深度,因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从整体进度来看,学生还没有开始学第七单元,也就是这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节课,因此不能盲目拔高,必须兼顾学生基础。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三篇散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于提升: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文中蕴含的特殊文人气质及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把握文本写作背景及思路,概括文本中自然景物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
2:学习难点
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探究这组散文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策略】
导入:生命,是一树一树花开,是燕在梁中呢喃。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虽然生命姿态各异,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作伊始,桃花源就和文人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看似繁华喧闹的千年古都——北京,也藏着无数人心中永恒的“桃花源”,今天就让我们以“武陵人”的身份去探寻郁达夫、朱自清和史铁生这三位作家的“桃花源”。
任务一:走进历史古都,探究三位作者与这座城的关系。
三个人: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 一座城:历史的古都——北京
三位作家邂逅北京,留下经典,他们为何要在北京寻找自己心灵的桃花源
师生合作:知人论事,解读背景,找出作者和北京这座城市的联系,以及作者的写作切入点。
郁达夫与北京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北平在民国时期已不是首都,但在作者心里,依旧是帝都。从当时的地域,特别是文化底蕴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他写“秋的味道”也是在回忆当
年居住北平的时光。“故都”即过去都城,有着文化底蕴、历史沧桑、眷恋之意的深刻意味在其中。“故都”的秋,这里面有离开北京十年的感慨和怀念,也有对北京的深刻感情,奠定了饱含眷恋之情的情景交融的散文基调。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北平的四季》
朱自清与北京
朱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
“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
——《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
史铁生与北京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病逝于北京。(土生土长北京人)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小结:三位作者的在北平的“桃花源”
桃源人——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
桃花源——“北平之秋”“清华荷塘”“地坛公园”
邂逅心灵家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任务二:走进作者的“桃花源”,领略不同作者笔下的北京风景。
活动1.“缘溪行......”“复行数十步....”这是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路径,每行一段路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景致。请同学们走进文本,跟随作者的笔触,看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故都的秋》: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荷塘月色》:煤屑小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
《我与地坛》:破败的古园、荒芜园中的小生命、地坛的老树、地坛四季的景色...
活动2、“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如此美景,让桃源人过上了理想的生活,逃避了现实的残酷。那么,在北平一隅,是什么样的桃花源才能让作者走出残酷的现实,收获心灵的一方净土呢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文本的写景段落,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景致,概括写景特点,感受其画面美,学会从景致中品悟作者情感,并赏析其手法技巧和语言特点,学习其文辞之美。
课文 画面景致 特点 作者情感 写景技巧 语言特点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说出想法。
课文 画面景致 特点 作者情感 写景技巧 语言特点
《故都的秋》 庭院秋晨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清、 静、 悲凉 悠闲、 落寞、 喜爱 视听结合、 虚实结合、 以声衬静 文言文与外语共用、 节奏鲜明、 长短结合
《荷塘月色》 月色、荷塘 朦胧、宁静 淡雅、柔和 淡淡的、 暂得宁静 排比、拟人、 比喻、通感 朴素美、凝练美、修辞美、音乐美
《我与地坛》 地坛、草木 喧嚣不已,生生不息 安然自适 细节描写 象征、比喻、 排比 优美恳切、 新鲜奇崛、 富有哲理
任务三:走进作者的内心,结合背景,理解他们的情感。
活动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风物景致,情感自然有所不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桃源人过上了理想生活,心情自然是幸福快乐的。那三位作者置身于他们各自的“桃花源”中,或悲、或喜、或伤感,或豁然。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他们融于景物中的主观情感呢?
《故都的秋》
找出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表达情感的语句?朗读,品味概括有哪些情感?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眷恋、热爱)
(2)尽管作者对故都之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概括: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社会环境的苦痛、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荷塘月色》
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为何要去清华园邂逅宁静?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家中琐事众多,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荷塘月夜的独步,这种自由,就是暂且退出社会角色,在独处中邂逅自己的灵魂。
《我与地坛》
(1)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我”与“地坛”间有着宿命般的缘分,概括二者特点,看看二者有何相似之处?(阅读1-5段)
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荒芜冷落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失魂落魄
小结:都是境遇难堪,处于无人在意的境况之中。
地坛是史铁生人生的转折点,是史铁生人生的地标。在地坛里,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结:
因为沉郁悲凉的性格,郁达夫择取了停留在那么清、 那么静、那么悲凉的故都的秋之中;
因为渴望暂得宁静,朱自清去到朦胧美好荷塘月色去寻找另一个世界;
因为忍受着命运的不公,史铁生在地坛里对生死发出叩问。
同一座北京城,因为不同作家个性气质的不同、生活背景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特质,留下不朽的经典。“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行路人或高歌,或悲号,或痛饮,然而,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而他们,也就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了与生命的契合,我心归处,乃是桃源。
任务四:审美升华,积淀民族审美文化
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三位作家如同陶渊明一样,面对烦心事的时候,自发地选择出建构起自己的精神桃花源,为自己寻一份慰藉,请同学们由点及面地进一步升华,概括三人所选择构建起的精神桃花源有何共性
结论:虽然他们写的景不同、抒的情不同,但是却都是选择了景来寄托自己的情,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描绘出自己的精神桃花源,这种寄情景物、寄情山水的方式,在历史的积淀下,这种“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怀,情景交融的笔法也成为中国文人一贯的审美心理,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知识卡片: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即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运用这种方法写文章,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
《故都的秋》——景色与自我是契合的
《荷塘月色》——景色与自我是互补的
《我与地坛》——心境不同,所见景致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我观物”,即作者所写的情境都是作者看到的东西,代表的都是作者本身的内心想法。上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往往渗透出的作者的郁闷、愤怒、激动、哀怨、喜悦等心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景物描写背后的主观心灵和精神境界。
任务五:学以致用,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绘出自己的桃花源
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承载着精神家园。正如敬亭山之于李白,岳阳楼之于范仲淹,故都的秋之于郁达夫,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地坛之于史铁生,他们从自我的桃花源中或得到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或得到生存的智慧与勇气,最终完成精神的超脱。
你的生命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桃花源”去寄寓喜怒哀乐吗?你是否在与这片“桃花源”的相遇中提升了生命的意境,变得超然、淡泊、宁静、坚韧,走入新的精神世界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借鉴这几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结合生活经验,以“我心归处,生命桃源”为主题完成一篇800字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