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uó) 桑椹(shèn) 鼎沸(fèi) 绣像(xiù)
B.秕谷(bǐ) 菜畦(wā) 觅食(mì) 竹筛(shāi)
C.锡箔(bó) 博学(bó) 脑髓(suí) 鉴赏(jiàn)
D.蝉蜕(tuì) 珊瑚(hú) 收敛(liǎn) 渊博(yuān)
2.下面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熟里去了。
B.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C.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
D.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急等它走到中间去。
3.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相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确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高枕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 )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3)(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读课文,拟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美景,仿句子】课文在写百草园时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洋溢着作者喜悦的心情,也让我们欣赏到了百草园的美景。请你也用这种句式描写一段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故事,谈感想】下面是小明同学给大家讲的少年鲁迅“早”字的故事,你听后有什么感想?
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给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批评。回到座位上,鲁迅用小刀在课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上学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至“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回答问题。
6.这段景物描写扣住景物各自的特点。描写菜畦、桑椹,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描写皂荚树、石井栏,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描写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__。
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这四件事。(每件事不超过4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文段中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1~15题。
儿时的恶作剧
胡 适
我十三岁的正月里,到大姊家去拜年。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茅厕里去,好吗?”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他虽然听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路亭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穈舅,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下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到了家中,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这一天来看灯的客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了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我有点醉了,便喊道:“月亮,月亮,下来看灯!”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我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我怕她责怪,就跑出去了。来人追上去,我跑得更快。有人对我母亲说,我今晚上喝了烧酒,怕是醉了。我母亲自己出来唤我,这时候我已被人追回来了。但跑多了,我真有点醉了,就和他们抵抗,不肯回家。母亲抱住我,我仍喊着要月亮下来看灯。 许多人围拢来看,我仗着人多,嘴里仍旧乱喊。母亲把我拖进房里,一群人拥进房来看。
这时候,那位跟我们来的章家长工走到我母亲身边,低低地说:“外婆(他跟着我的外甥称呼),穈舅今夜怕不是吃醉了罢?今天我们从中屯出来,路过三门亭,穈舅要把那几个菩萨拖下来丢到茅厕里去。他今夜嘴里乱说话,怕是得罪了神道,神道怪罪下来了。”
这几句话,他低低地说,我靠在母亲怀里,全听见了。我心里正怕喝醉了酒,母亲要责罚我;现在我听了长工的话,忽然想出一条妙计。我想:“我胡闹,母亲要打我;菩萨胡闹,她不会责怪菩萨。”于是我就闹得更凶,说了许多疯话,好像真有鬼神附在我身上一样!
母亲着急了,叫砚香来问,砚香也说我日里的确得罪了神道。母亲就叫别人来抱住我,她自己去洗手焚香,向空中祷告三门亭的神道:说我年小无知,触犯了神道,但求神道宽宏大量,不计较小孩的罪过,我们将来一定亲自到三门亭去烧香还愿。
这时候,邻舍都来看我,挤满了一屋子的人,有些妇女还提着取暖的火筒,房间里闷热得很。我热得脸上发烧,真有点像喝醉了。
忽然门外有人来报信,说:“龙灯来了,龙灯来了!”男男女女都往外跑,都想赶到十字街口去等候看灯。一会儿,一屋子的人都散完了,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房里的闷热也消除了,我也疲倦了,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母亲许的愿好像是灵应了。第二天,她教训了我一场,说我不应该瞎说,更不应该在神道面前瞎说。但她不曾责罚我,我心里高兴,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
过了一个月,母亲同我上中屯外婆家去。她拿出钱来,在外婆家办了猪头做供献,备了香料纸钱,她请我母舅领我到三门亭里去谢神还愿。我母舅是个虔诚的人,他恭恭敬敬地摆好供献,点起香烛,陪着我跪拜谢神。我忍住笑,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心里只怪我自己当日扯谎时不曾想到这样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
直到我二十七岁回家时,我才敢对母亲说那一年元宵节附在我身上胡闹的不是三门亭的神道,只是我自己。母亲也笑了。
11.“儿时的恶作剧”具体指什么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一句中,一个月之后,“我”受到了怎样的责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选文内容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细读选文最后一段,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把一件事分步骤用一系列动词描写出来,会产生趣味盎然的艺术效果。如文章第7段“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作者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描写捕鸟的情景,让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仿佛可以听见他紧张的心跳、兴奋的欢呼,文章也因此具体丰满。
【片段仿写】请你也用“动作分解”的方法,具体描写一下做游戏或参加某种活动的过程,试着写一下吧!(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凿”应读záo;B项中“畦”应读qí;C项中“髓”应读suǐ。
2.【解析】选B。A项中“熟”应为“塾”;C项中“燥”应为“躁”;D项中“急”应为“及”。
3.答案:(1)计谋,心计。(2)适宜。(3)确实无误。(4)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答案:(1)排比 (2)拟人 (3)比喻
5.答案(示例):【读课文,拟对联】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赏美景,仿句子】不必说春天里蜂飞蝶阵,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云淡风轻,也不必说炎炎夏日中荷叶田田,蝉鸣阵阵,流水潺潺。单是秋天那满山遍野的红叶,就让人咏叹不尽了!
【听故事,谈感想】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体会到鲁迅先生从小就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我们一定要向鲁迅先生学习,改正那些做事拖拉的毛病,珍惜时间,养成“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
6.答案:颜色 形状 声音 状态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从修辞的角度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体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充满着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8.【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找出四件事,可以采用“动词+名词”的形式来概括。
答案:(1)找蜈蚣 (2)按斑蝥 (3)拔何首乌 (4)摘覆盆子
9.【解析】本题考查过渡句的作用。要将该句放到文中,抓住“单是”“泥墙根一带”理清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
答案: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单是”又突出了下面的内容,让人感到百草园的乐趣比比皆是。
10.【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可以从“我”乐于赏景和“我”的活动进行总结概括。
答案: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对全文内容整体把握,概括出“我”因喝醉酒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在身上这件事。
答案:“我”因喝醉酒,害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身。
12.答案:“我”随母舅到三门亭里跪拜谢神还愿。
13.【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敢把神像毁掉可以看出“我”不信鬼神,喝酒和喊月亮看灯等情节表现了“我”的顽皮,而怕母亲责罚故意装作鬼神附体除了顽皮以外还可以看出“我”的机智。
答案:“我”是一个不迷信鬼神,顽皮、机智的孩子。
14.【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特点的把握能力。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富于真情实感。
答案:平实质朴,自然流畅,有真情实感。
15.答案:示例一:“我”为什么直到二十七岁时才敢对母亲说出实情?
因为“我”对母亲怀有敬畏之心。
示例二: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母亲也笑了”的含意?
母亲的笑表明母亲对“我”当年顽皮淘气行为的理解,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16.答案(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课件22张PPT。第六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鲁迅童年所受的尊孔读经、科举求仕的教育,只能摧残青少年,不能培养出救国志士。鲁迅“重提旧事”,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做对比,痛斥封建教育强迫儿童读那些无用的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1.正音辨形
确凿( ) 菜畦( ) 脑髓( )
倜傥( ) 盔甲( ) 蝉蜕( )
书shú( ) 淋lí( ) 轻jié( )
云xiāo( ) mì( )食 bǐ( )谷
答案:záo qí suǐ tì kuī tuì 塾
漓 捷 霄 觅 秕﹒﹒﹒﹒﹒﹒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很少有人来到。
(2)_____________: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
样。
(3)_____________: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4)_____________:(学识)精深广博。
答案:(1)人迹罕至 (2)人声鼎沸 (3)鉴赏 (4)渊博3.走进文本
(1)从文章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回忆了百草园和_______的童年生活,“从……到……”表明全文是按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答案:三味书屋 空间转移(2)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概括“___________”,围绕这一字,作者写了有趣的景物、故事、活动。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__________,但也有乐趣,如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画画儿等。
答案:乐 枯燥无味1.百草园
(1)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答案:乐于观察百草园的优美景色;乐于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乐于冬天雪后的捕鸟活动。
(2)课文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既丰富了百草园是儿童乐园的情趣,又为百草园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3)精读第2段,体会作者精雕细琢、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色,请完成下表。答案:【知识链接】
如何描写景物
对景色及周围陈设的描写叫景物描写。一般描写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一种是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要选好观察的角度。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 2.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陶醉之情。 4.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2.三味书屋
(1)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答案:①提问“怪哉”;②小园玩耍(折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③师生共读;④上课时偷玩(做戏、画画儿)。
(2)文中的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评价一下。
答案:老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可亲、教学认真、严而可敬的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开明的私塾先生。 准确地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前提。分析词语在语句中的作用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名师微博】示例: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答案:“肥胖”“轻捷”生动地写出了黄蜂、叫天子各自的形
体特点,“伏”“窜”准确地描述了黄蜂、叫天子各自的动
作,这两个动词与前面两个形容词搭配极佳。﹒﹒【沙场点兵】
请简要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
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
时却是我的乐园。
答案:这段话中“似乎”“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显
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记不太清
楚了;“确凿”是因为作者写作此文时是以成人的眼光断定
的,所以放在一起并不矛盾。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百草园三味书屋有趣的景物迷人的传说捕鸟的乐趣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压抑的环境欢乐有趣枯燥无味天
真
幼
稚
自
由
欢
乐对比 作者通过描写百草园有趣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味书屋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___________,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以及天真幼稚和自由欢乐的心理。
答案:迷人的传说 捕鸟的乐趣 压抑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