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资料【课件+课后练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7 月迹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同步资料【课件+课后练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7 月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9 14:14:26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shū) 咕哝(nónɡ) 踌躇(chóu) 袅袅(niǎo)
B.锨刃(xiān) 嫉妒(jì) 玉砌(qì) 脸颊(jiá)
C.遴选(lín) 模样(mú) 屏气(bǐnɡ) 发绺(liǔ)
D.掬沙(jū) 殷勤(yīn) 粗糙(zào) 牛犊(dú)
2.选词填空。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__________(新鲜、新奇),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_________(缓缓地、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3)月亮还在竹帘儿上______(升、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3.请选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反问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 )
(2)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 )
(3)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 )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B.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C.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D.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中“月迹”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B.文中孩子们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表明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
C.奶奶端甜酒的目的是证明月亮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D.文章中月亮象征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表达了人们不用争取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月亮一样,你不去争取,但仍然属于每一个人。
6.综合性学习。
月亮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某班级召开了一次以“咏月”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来完成下面的任务。
(1)假如让你来设计这次活动,你准备开展哪些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来充实你的素材库。
①含“月”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月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下面例句,续写句子。
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完成7~10题。
7.选段描写了哪几种月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谈一谈对“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大家为什么觉得满足?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月亮找到了,我们“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假如是你,你会梦见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月 到 中 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的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嬉笑着、打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ɡ)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清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块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 有改动)
1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在于生动地描写了优美的月色。如:“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溜”进来,“爬”着格儿,形象亲切,恰是儿童的语言,富于生活情趣。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你眼中的月亮吧。(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哝”应读nonɡ;B项中“嫉”应读jí;D项中“糙”应读cāo。
2.答案:(1)新鲜 (2)款款地 (3)爬
3.答案:(1)B (2)C (3)C D
4.【解析】选C。删去双引号。
5.【解析】选D。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只有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6.(1)答案(示例):咏月诗词朗诵会,手抄报比赛,征文大赛等。
(2)答案(示例):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答案(示例):月亮是一曲思念的歌谣使远在他乡的游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7.答案:作者描写了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河水里的月亮。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题时要充分考虑儿童天生爱想像的特点,注意用语要合理,要符合选文内容。
答案:把“明亮的月亮”比作是我们按在自己作品上的“印章”,充分表现了童心的可爱,儿童的纯真带来的超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9.【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能力。结合孩子们“寻月”的原因、过程,体会大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意合即可。
答案:因为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抒发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10.答案(示例):也许会梦见广寒宫、玉兔等。
11.【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主要结合文中⑤~⑧段来概括,选取关键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
12.【解析】本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主要从文章主题和与下文的联系来回答。
答案:点题及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13.【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能力。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来回答即可。
答案: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14.【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语句表达的图画及运用的修辞手法来赏析。
答案: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5.【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从文中描绘的图景来看农民希望的是丰收、快乐、孩子的健康、亲人的团聚。
答案: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意对即可)
16.答案(示例):秋夜的月色分外皎洁,皓月当空,那如练的月光,如水银泻地般洒向无垠的大地。月色朦胧,影影绰绰。人沐浴在这薄雾轻纱、如幻如梦的月色之中,犹如沉浸在醇香美酒的微醺之中,那似真似幻、若隐若现的感觉,的确是一种享受。
课件19张PPT。第七课 月 迹 1.作者名片 2.题目解读
本文的题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文章题目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内容。1.正音辨形
倏忽( ) 嫉妒( ) 面面相觑( )
满yínɡ( ) xiàn( )慕 相依相wēi ( )
答案: shū jí qù 盈 羡 偎﹒﹒﹒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忌妒。
(2)______________:很快地,忽然。
(3)______________: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4)______________: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答案:(1)嫉妒 (2)倏忽 (3)袅袅 (4)面面相觑3.走进文本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章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2)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1.理清线索
(1)课文围绕孩子“寻月”一事描绘了哪几幅美景?
答案:中堂赏月、院中望月、树下争月、河边得月。
(2)依据文题,结合上面分析,理清本文线索。
答案:盼月——寻月——议月。2.赏月情感
(1)孩子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填写下表。答案:(2)如果把孩子们寻月看作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寻,你在此过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求,就能得到。 文章很多语句十分优美,含蓄凝练,富含哲理。理解句子含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中考的主要考点之一。【名师微博】示例: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答案:这句话中的“好”字,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稚态可掬、单纯可爱的女孩儿形象。【沙场点兵】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盼月亮——_____
__——议月亮”的顺序叙述了中秋节孩子们赏月寻月的情景,告诉人们一个平凡而又重要的道理:生活中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求,就能得到。
答案:月迹 寻月亮 美好的东西属于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