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凄然(qī) 惩罚(chénɡ)
B.枸杞(jī) 渺茫(miǎo) 耳坠(zhuì)
C.一绺(liǔ) 叶鞘(qiào) 鲜见(xiān)
D.花蕊(ruǐ) 遗憾(hàn) 香蒿(hāo)
2.下列文句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训斥和拳头,确实使我乖乖地上了几天学。但没有几天,我经过小树林的时候,又旧病复发了。(旧有的疾病又发作了;也比喻老毛病、旧缺点又犯了。这里比喻原先到山谷里的树林里玩的想法现在又产生了。)
B.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充满而流出来,这里指春天的气息很浓,到处充满春的气息。)
C.我吓了一跳,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事先潜藏起来,准备给对方出其不意的一击。)
D.他狡猾地一笑,又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他)慢慢地抬起右臂,将手向阳光里伸去,手指上,捏着一朵野豆角花……( )
(2)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 ( )
(3)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 ( )
(4)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 )
4.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是一个植物学家。
B.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C.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D.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
5.口语交际。
下课了,同学们仍然沉浸在对“三颗枸杞豆”的思索中,对三叔人生的争论中,为加深大家的理解,老师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请你完成。
(1)假如你是当地小记者,见到三叔后,你会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三颗枸杞豆,勾起我无限的思考,思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伤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总有一个或几个给予我们很大帮助,让我们铭记终生的人。他(他们)是谁?他(他们)又是通过何种方法帮助你、改变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6~10题。
春 光 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您是说,用爱吗?”
?“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得对吗,孩子?”
?“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6.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1.【写法借鉴】这篇散文对“我的乐园”——门前山谷的小树林描写得很有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等,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感染力,突出了“乐园”的特色。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以“我的乐园”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体现“乐园”的特点。(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的“殷”应读yān;B项中的“杞”应读qǐ;C项中的“鲜”应读xiǎn。
2.【解析】选D。这里的“狡猾”指另有用意。
3.答案:(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心理描写
4.【解析】选C。A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B项是拟人,D项是夸张。
5.(1)答案(示例):三叔,请问您这一生有什么遗憾呢?
(2)答案(示例):一本《名人传》,激发我努力地学习,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
(3)答案(示例):我的爸爸。他通过陪我跑步,锻炼了我的意志,使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再畏惧,勇于拼搏!
6.【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能力。阅读全文,从老人安慰开导女孩的话语中,可看出老人的心灵美,从“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可读出女孩的“心情美”。
答案: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
7.【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句(1)中的“丑丑”要从花的不美和女孩的残缺卑小方面回答;句(2)中的“黯淡”从女孩的情绪方面回答。
答案:(1)指(小花)不美,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表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
(2)指小女孩情绪低落,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心理。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第(1)句是老人的语言,要从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老人的性格特点方面回答;第(2)句是老人鼓励女孩的话,可从修辞手法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委婉含蓄,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女孩的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乐观地生活。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找出老人循循善诱,鼓励女孩的语言,抓住关键语句,如“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等语句思考作答。
答案:花儿的开放与残缺、卑小无关,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可有所作为;一个人只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世间万物,就能体会生活的美好。
10.【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特点。结尾含蓄地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这样给人以震撼感,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另外,老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1)这样结尾使读者觉得老人的形象更高大;
(2)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1.答案(示例):放学后,我常常来到小池塘边,这儿是我的乐园,晴天的时候,阳光像金子似的洒满你的视野,风儿在池塘的上空飘荡,没有树它只好同游动的鱼儿聊天,碧绿的草儿晃动着身体用力地摇着,像是在和风儿打招呼。找一块干爽的地方躺下来,那种感觉太好了。草软软的,风轻轻的,偶尔会跳出一两只蝗虫或蛐蛐之类的昆虫,真是有趣极了。
课件12张PPT。第八课 *三颗枸杞豆 1.题目解读
文题“三颗枸杞豆”有着深刻含义:它象征着三叔生命的终结——“生命告终的句号”;它象征着三叔一生的教训——“三个遗憾的‘○’”;它象征着三叔对“我”的谆谆告诫
——“‘○’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2.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小说林》。据程海介绍,《三颗枸杞豆》发表于1983年,程海当初在乾县文化馆工作时,路遇一位癌症病人,便与其聊天,他发现这位垂危病人对树叶的观察非常细致,那种生命终结前对大千世界的感悟、对生命的留恋,使程海感触颇深。回去不久,仅仅用了一个下午,程海就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篇《三颗枸杞豆》。 3.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枸杞( ) 叶鞘( ) 擎起( )
一摞( ) 耳坠( ) 殷红( )
羡mù( ) xùn( )斥 花ruǐ( )
ái( )症 nì( )味 遗hàn( )
答案:qǐ qiào qínɡ luò zhuì yān
慕 训 蕊 癌 腻 憾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2)____________:很少有人知道。
(3)____________:著作堆叠起来和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很多。
(4)____________:形容遭遇失败或困难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答案:(1)蹑手蹑脚 (2)鲜为人知 (3)著作等身
(4)灰心丧气3.走进文本
(1)文中所提到的是三颗什么样的枸杞豆?
答案:催人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含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记录“我”人生拼搏起点的三颗枸杞豆。(2)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我”小时候,是一个贪玩、不爱读书、爱逃学、不怕打、顽皮淘气、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后来,在三叔的生命意义的启发下,勤奋、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植物学家。 (3)三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三叔是一个身患癌症最终离开人世的人。他有多个理想和志向,但由于没有抓紧时间,不够勤奋,见到困难就退缩,最终一事无成,只留下了对生命的悔恨。(4)本文要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什么道理?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
答案:文章实际上告诉读者要珍惜时间,抓住生命,只有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的道理。
通过三叔临终前对自己虚度一生、毫无成就的悔恨分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