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 )进盒里、kuānɡ( )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lāo( )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 )干了duò( )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zhōu( )吃。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伸展张开;不卷缩;不皱)
B.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形容有些凉)
C.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D.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独自)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B.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
C.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D.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
B.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
C.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D.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
5.快乐学习吧。
(1)巧联妙对。
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根据本课内容编写的,请你根据当今的社会现实拟写下联。
上联:忆往昔,岁月艰难,少年不知愁滋味。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式仿拟。
请你仿照下面句子的特点,再任选一种植物,写出你对它的感受。
示例: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坛品香。
“柳叶儿”在宋学孟的眼中首先是救命粮,但在更多的古代文人心目中,它还有更丰富的含义,请写出两句咏柳的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6~9题。
榆 钱 饭
刘绍棠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家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掺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儿不能作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姜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叉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钱树下,是个小跟班,眯着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顺口,也能哄饱肚皮。这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动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见亏粮了,1981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有删改)
6.文章详写了什么时期吃榆钱饭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中的动词能否换位?为什么?
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2段道:“(小时候,)榆钱儿就是穷苦人家的救命粮。”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结尾说:“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榆钱饭”将成为“珍馐佳肴”,你认为这是讽刺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0.【写法借鉴】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手法。如最后一段,把“我”和“人们”对柳叶儿不同感情的对比,突出“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突出表现了文章主旨。
【片段仿写】请你也来写一段话,运用对比手法体现出对某人或某物的感情。(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luō 筐 捞 zuàn 剁 粥
2.【解析】选D。“兀地”意思是“突然”。
3.【解析】选C。句末问号应改为感叹号。
4.【解析】选D。A、B两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1)答案(示例):看今朝,生活幸福,稚童低语尚言苦!
(2)答案(示例):对于菊,人们又是谱词,又是作曲,又是感叹它的淡雅,又是赞颂它的傲骨,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朵下来闻一闻。
(3)答案(示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答案:儿童时期,青黄不接春三月。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用法的理解能力。依据三种事物的生长顺序及特点,分析作答。
答案:不可以。因为这三个词是按生长出现的先后顺序,先长出杨芽,杨芽只能“摘”,后长出柳叶,柳叶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不能用“捋”,再长出榆钱儿,榆钱儿是一团团的,所以只能用“捋”。
8.【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作用的理解能力。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劳动人民挨饿的悲惨生活,分析榆钱儿对穷苦人家的救命作用。
答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社会榆钱儿在穷苦人家生存中极重的分量和重要地位,形象地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也反映了小时候的丫姑和“我”对榆钱儿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
9.【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文中真实反映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新时代的热爱之情,所以这不是讽刺。
答案:不是。从中体现出现在人们生活富裕的现实,社会进步很大,从中流露出作者的无比喜悦之情。
10.答案(示例):“快点起床,下次记得早起!”一阵雷鸣般的训斥打碎了我的美梦,我很委屈,心想妈妈为什么不能像爸爸那样对我。爸爸话语不多,却很擅长排解我的苦闷,守护我的心灵。而妈妈总在“催”我,催我早起,催我上学,催我做作业,催我交成绩单……正当我独自垂泪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总是嫌妈妈催你,可她催你早起,就一定比你起得更早……”我心中一震,对妈妈的不满荡然无存,妈妈和爸爸一样都是爱我的,只是方式不同啊!
课件11张PPT。第十课 *柳 叶 儿 1.背景介绍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在困难时期。由于刚建国不久,国力薄弱,再加上外国的经济封锁,国内政治上的浮夸风,还有旱涝等自然灾害,致使全国人民过着极端困难的生活。农民的生活更是艰苦,再加上他们消耗的体力大,所以只好吃一些树叶、野草等充饥。本文所写的正是这一时期的生活。 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嚼着( ) 逞能( ) 一茬( )
苦sè( ) lēi( )紧 wù( )地
答案:jiáo chěnɡ chá 涩 勒 兀﹒﹒﹒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不卷缩;伸展张开;不皱。
(2)____________: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
(3)____________:显示自己能干。
(4)____________:赞美赏识。
答案:(1)舒展 (2)品尝 (3)逞能 (4)赞赏3.走进文本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并分析作者围绕这“柳叶儿”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文章讲述了在饥荒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议柳叶儿。(2)作者为什么对柳叶儿有特殊感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答案:柳叶儿救过“我”的命,而且在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啊。倒叙。(3)吃柳叶儿时,哪些描写浸透着苦涩?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答案:吃“菜糊糊粥”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苦涩。精心处理柳叶儿可见柳叶儿的难以下咽。“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等侧面描写又使大家感到了饥荒之严重。
还可以品出作者童年的欢乐,少年不识愁滋味。(4)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2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本段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凉、朦胧、宁静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从侧面表现了“我”的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