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此称(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2.《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这段话主要表述了( )
A.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戊戌变法的起因
C.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D.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4.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为此他们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实业救国 D.民族独立
5.1894-1895年间陆续翻译出版的《泰西新史揽要》,因介绍欧美各国的变革,受到上自光绪皇帝、各地总督,下至普通士人的热烈追捧。《泰西新史揽要》热是由于( )
A.革命活动风起云涌 B.军事近代化的需要
C.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D.对现状不满和反思
6.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万国公报》的创办 B.公车上书
C.光绪帝接见康有为 D.强学会的成立
7.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
A.扶清灭洋 B.师夷长技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8.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他上书的主题应该是( )
A.严厉禁烟 B.维新变法 C.自强求富 D.恢复中华
9.下图为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统计示意图,对此可以解读出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始出现
B.“变法、图强”思想传播日益广泛
C.“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民主、科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0.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C.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D.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11.“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12.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材料反映的是( )
A.戊戌变法的背景 B.戊戌变法的内容
C.戊戌变法的结果 D.戊戌变法的启示
13.在维新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为光绪帝草拟变法诏令时常变换其内容。守旧官僚也多以“看不懂”或“不识”等理由拒不执行诏令。由此可见,维新变法( )
A.使皇帝的权利受到限制 B.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C.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14.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15.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民族前途,且将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1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曾要求裁撤以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康有为在与荣禄谈话时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维新派的这些行为( )
A.加快了变法失败的步伐 B.是导致变法失败的根源
C.表达了反封建的坚定性 D.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思想
17.由表可知,当时( )
名称 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农学会 南学会 兴儒会 蜀学会
地点 北京 上海 长沙 广州 瑞安 成都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革命呼声日渐高涨
C.民主科学广泛传播 D.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18.下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 )
A.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颁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 D.在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
19.清德宗(1875-1908年在位)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变法的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8世纪末 B.庚子年 C.光绪二十四年 D.清朝中期
20.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已达300多个。此举旨在( )
A.推翻君主政体 B.学习西方技术
C.营造变法氛围 D.宣传民主科学
21.“他们奔走呼号,陈述中国的民族危难,号召人们起来变法图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材料旨在说明维新运动( )
A.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 B.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C.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D.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胜利的主要原因
22.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23.1898年末,一些在华的西方报刊极力呼吁西方国家出面干涉,保护维新党人和改革成果,并批评各国外交官说:“这是在野蛮与改革中选择了野蛮,就接受太后为中国事实上的统治者来说,列强驻北京的公使们都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反映出:( )
A.部分西方人支持中国革新 B.列强欲借此扩大在华利益
C.戊戌政变维护了列强权益 D.太后的外交手段颇具成效
24.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B.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C.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D.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5.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主张学习西方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
D.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26.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为此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尝试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27.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2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29.据统计,在我国近代1853年至1897年中,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总共出版了68种,平均每年不到2种。而在1898年一年里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骤增为19种,出版发行了像介绍西方声学、电学等一系列著作。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传播 D.引发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30.梁启超曾说:“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无论为君主立宪,为共和立宪,皆谓之革命。苟不得立宪,无论朝廷及政府之基础,生若何变动,而或因仍君主专制,或变为君主专制,皆不得谓之政治革命。”由此,在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中国进行了一场“政治革命”,下列关于这次“政治革命”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给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B.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它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D.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
二、综合题
31.作为民族文化的底色,爱国主义贯通了中国历史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由此发端,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就成为中国各阶级、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有时它会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摘编自许增纮《近代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材料二
洪秀全 左宗棠
材料三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他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中指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结合材料二中两个历史人物的活动,用史实阐释“爱国主义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结合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爱国主义的认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
(1)材料一中的活动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主要体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史实与材料二之间的联系。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这些思想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中岳麓版教科书
材料三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各地重要报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的维新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诉求。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诸多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思想发展的结果。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的那场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的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减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激进的改革”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3)综上所述,你对维新变法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的各种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人如法制造”。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期间创办的学会把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学会组织的主要宗旨,如上海强学会明确规定:“本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今者鉴万国强盛弱亡之故,以求中国自强之学。”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发展教育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的教育举措产生的社会影响。
(3)教育是国之大计,请你为所在教室写一句古今劝学标语。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B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进行的变法称为百日维新,排除C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使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据此可知,“新的高度”即表格内容体现的是宣传维新启蒙思想,A项正确;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B项;1915年,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可知,这是说,洋务运动无法挽救清朝统治,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只有进行改革,这就是戊戌变法,这是说戊戌变法的起因,B项正确;材料在强调改革,排除A项;材料是说,为什么进行改革或革命,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进步性,排除C项;材料是说,为什么进行改革或革命,这是政治事件,不是说为什么发生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史实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主张维新变法,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项正确;“自强”和“求富”是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提出来的,排除A项;实业救国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C项;民族独立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因介绍欧美各国的变革,受到上自光绪皇帝、各地总督,下至普通士人的热烈追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西新史揽要》一书,特别详细地记述了各国兴利除弊、变法图强的历史和现代化图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中国救亡图存、救国自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中国的知识界、思想界产生深刻影响,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对现状不满和反思,进行变法的需要,D项正确;清末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反清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排除A项;《泰西新史揽要》热是由于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变法的需要,不是军事近代化的需要,排除B项;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创办了《万国公报》,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而非光绪帝接见康有为,排除C项;强学会是清末资产阶级创立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人士以康有为与梁启超为代表,主张进行变法图强,C项正确;扶清灭洋为义和团口号,排除A项;师夷长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主张,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发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给光绪皇帝,继续宣传变法维新,B项正确;严厉禁烟的是林则徐,排除A项;自强求富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恢复中华与孙中山宣传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示意图看出,1895年后数量大幅上升,这和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迅速传播相关, 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使“民主、科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偿二百兆”,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运动,与“大梦唤醒”不符,排除B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不符合“大梦唤醒”,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据材料“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志士谭嗣同被捕入狱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之一,没有牺牲,排除B项;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宣传者,但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C项;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题意,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些都是具体的措施,因此可知这些为戊戌变法的内容,B项正确;戊戌变法的背景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题意中未提及有关戊戌变法启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据题干“在维新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为光绪帝草拟变法诏令时常变换其内容。守旧官僚也多以“看不懂”或“不识”等理由拒不执行诏令。”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变法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这也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使皇帝的权利受到限制”的内容,且维新变法不动摇皇权,排除A项;维新变法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没有动摇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依据材料“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可知,1895年后,各种报刊出现,这表明新闻出版业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新式学堂开始创办,排除A项;题意中未涉及国民革命蓬勃开展,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战争,康有为、梁启超没有参与,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可知,维新派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会加快变法失败的步伐,A项正确;变法失败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反封建的坚定性,只是为了变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表格反映近代中国创办的学会,其创办于维新变法期间,由于民族危机加重,维新派为实现救亡图存,开展变法运动,目的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传播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促进社会变革,故其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救亡图存迫在眉睫,D项正确;中国向西方学习创办的新式学堂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呼声日渐高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广泛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人物是谭嗣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戊戌变法因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D项正确;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与戊戌变法内容不符,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图片体现戊戌变法内容不符,排除B项;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不符合史实,因为戊戌变法历时103天,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清德宗(1875-1908年在位)”和所学可知,1898年6月,清德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因为光绪帝在1875年继位,所以1898年正是光绪二十四年,C项正确;1898年是19世纪末,排除A项;1898年是戊戌年,庚子年是1900年,排除B项;1912年清朝灭亡,所以1898年属于清晚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宣传的是变法图强的主张,此举旨在营造变法氛围,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排除A项;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他们奔走呼号,陈述中国的民族危难,号召人们起来变法图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可知,维新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维新运动的爱国性质,并未说明其之上而下的性质,排除B项;题干强调维新运动对民族解放的作用,并未涉及知识分子,排除C项;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根据题干中“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项正确;太平天国建立于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洋务运动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中华民国创建于191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依据题干“一些在华的西方报刊极力呼吁西方国家出面干涉,保护维新党人和改革成果”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一部分西方人支持中国的戊戌变法,支持中国革新,A项正确;列强欲借此扩大在华利益是目的,但是题干没有体现这样的内容,排除B项;戊戌政变没有维护列强权益,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太后的外交手段颇具成效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和所学知识可知,“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A项是“公车上书”的内容,B项是戊戌变法宣传变法思想的形式,C项是戊戌变法的开始标志,都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戊戌变法的发起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可知,“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不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C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都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6.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894年”“一年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促进民族觉醒,掀起民族救亡运动,实行变法,改变现状,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尝试是戊戌变法,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至1864年的农民战争,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不是社会变革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表明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D项正确;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排除A项;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排除B项;讨论是否废除帝制,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9.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1898年一年里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骤增为19种——声学、电学”可知,这是自然科学,这体现出,戊戌变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传播,C项正确;声学、电学是自然科学,不能体现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A项;声学、电学是自然科学,不是政治思想,不能体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项;介绍西方声学、电学等一系列著作,它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传播,体现不出引发了近代教育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30.C
【详解】据题干“在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中国进行了一场‘政治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等领导的“政治革命”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排除A项;鸦片战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31.(1)反对外来侵略(或追求民族独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抗争。
(2)兴民权,建立民族国家(民族建国)。
(3)近代爱国主义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近代爱国主义思潮不断演变;近代爱国主义伴随着列强侵略而兴起;不同阶级诠释的爱国主义表现不同。(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主题: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由此发端,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就成为中国各阶级、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可知,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反对外来侵略。
阐释: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有时它会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材料二图片可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抗争。
(2)内涵: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可知,这体现的是,兴民权,建立民族国家。
(3)认识: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近代爱国主义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近代爱国主义思潮不断演变,近代爱国主义伴随着列强侵略而兴起,不同阶级诠释的爱国主义表现不同。
32.(1)事件及思想: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
(2)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洋务运动间接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生,推动国人从学器物转向学制度转变。
(3)维新变法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宣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偷,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详解】(1)事件及思想:材料一反映的是京师同文馆和轮船招商局,由所学知识可知是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其反映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
(2)联系:材料一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成果,材料二是对维新变法的评价,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故洋务运动间接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生,推动了国人的思想变革更加深入,从学器物转向学制度。
(3)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可知维新变法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结合材料信息“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宣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以及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偷,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3.(1)建立君主立宪。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等人的个人努力;维新派的形成;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等等。
(3)促成了百日维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详解】(1)诉求:根据材料一中的“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可知“早期的维新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诉求是建立君主立宪。
(2)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的“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的“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可知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康有为等人的个人努力;根据材料二中的“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可知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之一有(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中的“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维新派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中的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各地重要报纸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综上所述,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等人的个人努力;维新派的形成;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等等。
(3)结果: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之后,维新思想在中国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31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由此可知,维新思想的发展促成了百日维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4.(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只学习技术无法救国。
(2)进步之处: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注民生: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看法: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理由:在列强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康有为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看法,理由)
【详解】(1)根据材料一“1894年的那场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由“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可知只有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因此可知“激进的改革”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只学习技术无法救国。
(2)根据材料二“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可知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可知关注民生;由“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设立道学”,可知改革教育;由“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减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可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注民生;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此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因为在列强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康有为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35.(1)努力:创办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提出对科技创新者,给予专利保护及文凭鼓励。
(2)影响: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基础。
(3)标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详解】(1)根据材料一“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可知,维新派创办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根据材料一“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可知,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根据材料一“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可知,对于科技创新者,给予专利保护及文凭鼓励。
(2)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的教育举措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基础;有利于增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中国近代化变革。
(3)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