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3.20世纪初《革命方略》中说:“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中提到的“革命”( )
A.已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B.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
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 D.推动了中国政治结构近代化
4.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
A.限制袁世凯权力 B.防止帝制复辟
C.确保革命派掌权 D.推翻清朝统治
5.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6.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张华腾教授编写了《中国1913——民初的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下列对1913年中国政治转型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独立自主转向半殖民地 B.由封建专制转向君主立宪
C.由民主共和转向总统集权 D.由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共和
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就是( )
A.“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 C.“创立民国” D.“恢复中华”
8.郑超麟在其回忆录中说:“中华民国八年……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将材料中“中华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A.1917年 B.1925年 C.1918年 D.1919年
9.刊物承载着历史的印记,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
A. B.
C. D.
10.魏根深认为,孙中山在确定国名时使用“民国”一词,而非republic的普通译法“共和国”,极有可能受到当时中国流行的民法、民权、民主等相似新词影响。由此可见,当时( )
A.重视民权的思想兴起 B.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
C.民众的权利得到保障 D.清朝走向了民主政治
11.小明同学针对下列历史事件进行学习,由此推断最佳的学习主题是( )
A.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发展历程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发展历程
12.中国政治近代化探索历程展现出中国人民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的一系列成果更是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B.
C. D.
13.蔡元培先生书写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纪念的是( )
A.梁启超 B.孙中山 C.陈独秀 D.刘少奇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这些规定( )
A.促成了武昌起义 B.彰显了主权在民
C.体现了分权制衡 D.推动了风俗变迁
15.下表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中,编纂于民国期间的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山阴志》 B.《临安志》 C.《四明志》 D.《绍兴志》
16.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陈旭麓先生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下列能体现“揖美追欧”精神的是 ( )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C.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宋教仁遇刺身亡
17.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18.1925年3月12日,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北京病逝。蔡元培先生闻此噩耗,书写了一幅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注:chái)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他纪念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
19.如果一个民族面对着深重的危机,却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愤和沮丧绝望的情绪中,或者只是不顾一切地起来蛮干,那谈不上民族的新觉醒,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材料中的“新的社会力量”领导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0.“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表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原因 C.经过 D.功绩
21.“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材料评价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22.辛亥革命时期,《女学报》《女子世界》等妇女报刊大量涌现。从1901年至1911年,参加革命活动见于记载的妇女400多人,其中女同盟会员近200人。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了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升
23.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描写的是( )
A.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 B.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D.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2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道:“‘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材料中“前无古人的变化”体现在( )
A.中国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B.封建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C.近代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5.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扫除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6.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之一是(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世界影响力小
C.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27.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图反映的变革是指( )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经济形态的变革
C.民族关系的变革 D.社会习俗的变革
28.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所有人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但是仍然存在“普通商人、教师可以穿西服,工人不能穿;职员、学生可以穿长袍、长衫,农民不能穿”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北洋军阀治下政局混乱
C.收入水平决定服饰特色 D.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
29.“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D.开创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0.民国五年,青年顾克刚读完某杂志后感慨:“及今春一读大志,恍然悟青年之价值。西法之效用,腐旧之当废,新鲜之当迎……扫除往日脑中之旧式思想。”据此推断,该杂志( )
A.强调了禁销鸦片的紧迫性 B.揭示了自强求富的重要性
C.论述了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D.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二、综合题
31.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含有两层意思。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下,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自强运动”的名称。分析“自强意识”觉醒的背景。
材料二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请用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材料三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林伯渠曾经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乔晓阳《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革命还留有什么遗憾?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叶明华《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___史的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材料中“____史”为世界某一历史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将所缺的文字补充完整。
(2)据材料,指出该阶段主要包括哪三股进步的潮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此时期能体现出这些潮流的历史事件。
34.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
材料二: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当时程潜先生就参加了,他是师长,虽不是我的顶头上司,但地位比我高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归纳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改变。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等鞭策自己。……他关心民众疾苦,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人民所做不到的,我们要替他们去做;人民没有权利的,我们要替他们去争”。他谆谆告诫大家,“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
——摘编自《习近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你认为材料中的哪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些精神?
35.【近代屈辱与探索】
中国近代所受的屈辱促使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次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2)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3)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作了哪些尝试?
材料四: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天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4)材料四中的“暴力革命”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宣告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项正确;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是在1911年,排除A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是在护国战争中,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据题干“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可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A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分权,而不是以民为本,排除B项;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排除C项;题干与驱除鞑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可知这一“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结构近代化 ,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排除A项; 并未结束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和使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排除BD项。故选D项。
4.A
【详解】据材料“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可知,《临时约法》没有像西方责任内阁制国家那样,实行权力的相互制约而是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未赋予政府拥有解散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枚力,进而维护共和制,有因人立法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并不是防正帝制复辟,排除B项;当时掌权的是袁世凯,“确保革命派掌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与“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结合所学知识,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所以说毕业证书上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政权的变革,也就是历史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新式学校清朝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纪年方式的变化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结束于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由此可以分析得知1913年中国政治从由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共和,D项正确;由独立自主转向半殖民地指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由民主共和转向总统集权,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政府;“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指改革土地制度。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实现国民的平等,C项正确;“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指改革土地制度,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排除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需要减去1912再加上1,等于减去1911,即:民国纪年=公元纪年一1911。例如,1937一1911=26,那么1937年就是民国二十六年,反之亦然。据此可知,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因此,将材料中“中华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1911+8=1919年,D项正确;由此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为1919年,因此,ABC项计算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A项正确;《万国公报》和《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策源地,均与题干“同盟会”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极有可能受到当时中国流行的民法、民权、民主等相似新词影响”,可知当时民权思想兴起发展,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其具体表现为建立民国,A项正确;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排除B项;当时民众的基本权力未能够得到保障,排除C项;清朝并未走向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因此推断最佳的学习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C项正确;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发展历程,都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相关,与题干内容“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不符,排除A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五四运动,与题干内容“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民主法治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文件,与“辛亥革命后”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邹容的《革命军》是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发表于辛亥革命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谋求“民生幸福”“民主自由”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来为了领导国民革命,建立黄埔军校,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据“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挽联是写给孙中山的,B项正确;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者,这与“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不符,排除A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指的是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不是指刘少奇,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可知,这体现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但它们又互相制衡,这就是分权制衡原则,C项正确;武昌起义在1911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1912年,排除A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彰显了主权在民,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它体现的不是风俗变迁,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山阴志》中“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体现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前后的相关史实,如辛亥革命中的新军,中华民国成立后进行选举等,A项正确;《临安志》中的“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反映的是宋朝的史实,排除B项;《四明志》中的“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反映的是元朝的史实,排除C项;《绍兴志》中的“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反映的是当代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三权分立,这是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A项正确;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遗毒,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表现之一,宋教仁遇刺身亡体现出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在中国行不通,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据题干“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终结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项正确;材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终结君主专制制度的目的和决心,“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 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鼓舞全国人民斗志”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信息“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等可知悼念的是孙中山,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排除AB项;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可知,近代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反抗侵略和压迫中,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治理中国的工具,在这种危急关头,中国需要一场民族解放运动来解放中国,解放中华民族。此时“新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革命,最终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1911年10月10日晚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属于旧式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洋务运动试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救中国,属于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能做到民族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建立了中华民国,材料表述了辛亥革命的功绩,D项正确;ABC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依据题干“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女学报》《女子世界》等妇女报刊大量涌现。从1901年至1911年,参加革命活动见于记载的妇女400多人,其中女同盟会员近200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新的民国政府推行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理念,随着新思想的传播我国国内也出现了提倡妇女自由平等、经济独立等相关的报刊和内容,大量女性参与到革命中来,这体现了辛亥革命推动了观念革新,A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无法得出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国民素质提升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民五权”应指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五权”主张;推翻数千年专制,应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应出自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因此该挽联描写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C项正确;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气概,与戊戌变法相关,与题干内容“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不符,排除A项;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与题干内容“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不符,排除B项;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与题干内容“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符合题意;“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指的是维新变法,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C项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我国封建制度终结的内容,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题干的“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排除B项;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根据题干“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并不被人民大众所熟知,说明辛亥革命群众基础薄弱,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世界影响力小不是其失败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弱小,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奴才、老爷”到“先生”反映出民国时期人们称呼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革,D项正确;称呼的变化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民族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28.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所有人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但是“普通商人、教师可以穿西服,工人不能穿;职员、学生可以穿长袍、长衫,农民不能穿”的现象,服饰在不同阶级的变化存在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示的是服饰变迁过程中的问题,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政局的内容,排除AB项;收入水平决定服饰特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根据题干“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它”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及今春一读大志,恍然悟青年之价值。西法之效用,腐旧之当废,新鲜之当迎……扫除往日脑中之旧式思想。”可知该杂志论述了思想革命的必要性,C项正确;禁销鸦片与林则徐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强调了禁销鸦片的紧迫性,排除A项;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自强求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共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31.(1)洋务运动;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
(2)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史实: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
(3)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遗憾: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含有两层意思。”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以自强球服为口号,因此洋务运动又被称为“自强运动”;
背景:根据材料“它所寻求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下,王朝的自我振兴。”得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根据材料“它所寻求的是在‘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得出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
(2)“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签订《马关条约》,丧失了更多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史实:根据材料“变革求新”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
(3)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遗憾: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
32.(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以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2)区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详解】(1)关系: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说明: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可知,这体现的是,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根据所学可知,其它表现还有,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以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2)区别: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知,这表现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3.(1)近代。
(2)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3)戊戌变法、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兴起。(答出其中2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初,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文艺复兴,西欧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世界近代史。
(2)根据材料“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可以得出该阶段主要包括的三股进步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3)根据材料“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可知,中国在此时期能体现出这些潮流的事件有:戊戌变法、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兴起。
34.(1)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革命人士对革命的宣传;革命团体的成立和推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领袖的领导。
(2)变化: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称呼和礼仪平等化。
(3)热爱祖国、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精神;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将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中去;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严重;据材料一“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可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革命人士对革命积极宣传;根据材料一“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可知,革命团体的成立和不断推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领袖的领导。
(2)变化:据材料二“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可知,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据材料二“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当时程潜先生就参加了,他是师长,虽不是我的顶头上司,但地位比我高。”可知,辛亥革命后,称呼和礼仪平等化。
(3)精神:据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可知,孙中山热爱祖国、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践行:作为青少年,践行孙中山的精神,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将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到“中国梦”中去;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35.(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马关条约》,救亡图存。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戊戌变法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4)辛亥革命;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详解】(1)战争:根据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含义: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最紧迫的要求”:根据材料“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得出救亡图存。
(3)尝试: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4)事件:根据材料“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从学习的深度进行分析,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