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05 11: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等高线地形图中数字符号①区域,所代表的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海洋 C.高原 D.盆地
2.山区地段的普通铁路常采用如图所示的“灯泡”形迂回线路,随着科技发展和提速的需要,有些“灯泡”形线路被隧道和桥梁代替,实现了“裁弯取直”。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与铁路线路布局图。完成下题。

读图并结合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位于C点的西北方向
B.取直线路AB经过的地形部位为鞍部
C.“灯泡”形线路被“裁弯取直”有利于缩短里程
D.图中铁路采用“灯泡”形迂回线路的影响因素是气候
3.读“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坡比乙坡陡峭 B.A与B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C.乙大致位于该山的山谷里 D.山顶高度约为800m
4.读“某山地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图中数字①、②、③、④所示线路,坡度最缓的是( )

A.①线路 B.③线路 C.②线路 D.④线路
5.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D处山体部位为山谷 B.该图的等高距是200米
C.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 D.从C处登山容易
6.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湖北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路线没有经过的地形部位是( )
A.山峰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7.下列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部位依次是( )

A.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B.山峰、山谷、山脊、陡崖
C.山脊、山峰、山谷、陡崖 D.山谷、山脊、陡崖、山峰
8.下列四副图片中,属于平原地形的是( )
A. B. C. D.
9.下列关于各种地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地面宽广平坦——平原
B.海拔较高,面积较大,边缘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高原
C.海拔在500m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
D.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盆地
10.下列等高线示意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
A. B.
C. D.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 ②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 ④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高,边缘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通常是表示( )
A.海洋 B.盆地 C.山地 D.平原
13.谜语“四方一座城,面积大无穷,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古今中外,浑身绚丽多彩”是指( )
A.地球 B.地图 C.城市 D.海洋
14.小红的地理笔记本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该段文字所描述的地形是( )
A.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15.中国古代地理学作用之一就是为山脉相形夺势,以下能够直观地看出山脉在某一方向上高低起伏状况的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分层设色地形图 C.地形剖面图 D.卫星影像图
16.能最为直观的了解某山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状况的地图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分层设色地形图 C.地形剖面图 D.吉林省地图
17.下列地图中,可以最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 )
A.分层设色地形图 B.地形素描图 C.地形剖面图 D.等高线地形图
18.下列最能直接反映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的地形图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素描图
C.地形剖面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19.能最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平面示意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20.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张萌想最直观地对这七个大洲的地势起伏状况进行对比,应该选择比较七大洲的( )
A.平面图 B.等高线地形图 C.地形剖面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解答题
21.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处所在的山体部位是 。
(2)图中甲村位于乙村的 方向;经测量,图中甲村和乙村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为 千米。
(3)甲村与该区域最高点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图中②③两地,坡度更大的是 地。
(4)与丙村相比,甲村相对落后,请你写出甲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至少一点)。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北方某地区实地考察。图1为该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图2为玻璃栈道图和图3为风力发电景观图。

(1)考察队员测得图1中甲村到乙村的图上距离约为2.5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 千米。
(2)考察期间,同学们途经了图2中的玻璃栈道景观,该景观出现在图1中的 处。
(3)考察途中,同学们发现了警示标志“雨季有山洪,途经须谨慎”,此标志有可能设立在E、F两处中的 处。
(4)图3中风力发电机应分布在图1中的 (E/F)地。
(5)该地区计划建设水库大坝,在甲乙两个村庄中,需要搬迁的村庄是 。
23.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某地区实地考察。根据该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图1中比例尺为1:100000。
(1)图1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考察队员测得甲村到乙村的图上距离约为2.5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 千米。
(2)同学们途经了图2中玻璃栈道景观,该景观出现在图1中的 处(填字母)。
(3)考察途中同学们发现了警示标志“雨季有山洪,途经须谨慎”,此标志有可能设立在E、F两地的 处。
(4)该地区计划在C处建设水库大坝,请你分析此处建设大坝的有利条 。大坝建成后,需搬迁的村庄是 (甲村/乙村)。
24.阅读材料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同学们从王村火车站分组出发,设计了三个活动方案。方案一:登大青山,锻炼体能;方案二:徒手攀岩,试试胆量;方案三:参观古庙,寻踪文化。
材料二旅行地点的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三该区域多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 6 10 17 22 25 28.5 28 23 18 11 6
降水(mm) 42 63 96 137 166 209 189 120 76 73 55 30
(1)方案一中同学们从出发地点到达大青山,图上距离是6厘米,实地距离大约是 千米。同学们步行到A点时,测得气温是28℃,当他们到达B点时,气温大约是 ℃。
(2)方案二中能开展徒手攀岩,是因为该线路的终点是 。(地形部位)
(3)某队同学在下山时迷路了,有同学提出沿着溪流走。这个提议可行吗? 。(填“可行”或“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答出一点即可)
25.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某中学利用暑假到山区开展了一次登山旅行活动,同学们从王村火车站分组出发,设计了三个活动方案。方案①:登大青山,锻炼体能;方案②:徒手攀岩,试试胆量;方案③:参观古庙,寻踪文化。
材料二:旅行地点的等高线地形图。

(1)方案①中同学们从出发地到达大青山,图上距离是6厘米,实地距离大约是 千米。同学们步行到A点时,测得气温是28°C,当到达B点时,气温大约是 °C。
(2)方案②中能开展徒手攀岩,是因为该线路的终点是 (地形部位)。
(3)三个方案中,你会建议体力较弱的同学选择图中的路线 。选择该路线的理由是 。
(4)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为: 高、 低。
(5)王村比李村规模更大的原因有哪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D
【详解】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可分为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五种类型,B错误;符号①所在区域地势低于四周,为盆地,D正确;山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A错误;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C错误。故选D。
2.C
【详解】图中有指向标,按照指向标可知,A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A错误;AB中间处,等高线凸向高处,说明此处是山谷,B错误;“灯泡”形线路被“裁弯取直”减少了绕行路线长度,有利于缩短里程,C正确;据图可知,由于AB之间处为山谷,为了绕行该山谷故铁路修建成“灯泡”形,故影响因素是地形,D错误。故选C。
3.A
【详解】由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密集,乙处等高线稀疏,甲坡比乙坡陡峭,A正确。该图的等高距为150米,A与B的相对高度为150米,B错误。乙最弯曲部分指向海拔地处为山脊,C错误。该图的等高距为150米,山顶高度大于900m,D错误,故选A。
4.B
【详解】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四条线路中,③线路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平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C
【详解】读图可知,D处山体部位为鞍部,A错误;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B错误;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根据图中指向标,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C正确;C处是陡崖,地势陡峭,从C处登山很难,D错误。故选C。
【点睛】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的是山脊,因此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简称高谷低脊。鞍部是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6.B
【详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根据图示,可知虚线所经过路线有山谷、山顶、鞍部,但没有山脊,故选B。
7.A
【详解】读图分析,第一幅图中等高线成闭合状态,中间高,四周低,属于山峰;第二幅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中间高,两边低,属于山脊;第三幅图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中间低,两边高,属于山谷;第四幅图等高线重叠,属于陡崖;A正确,故选A。
8.D
【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A图为山地,B图为丘陵,C图为高原,D图为平原。故选D。
9.C
【详解】平原,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地面宽广平坦,A正确;高原,海拔较高,面积较大,边缘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B正确;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200米以上,起伏和缓,C错误;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D正确;故选C。
10.B
【详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观察图中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只有B图符合盆地的等高线特征;ACD图等高线虽闭合,但等高线数值均为中间高,四周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①正确;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②正确;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③正确;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高,边缘陡,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12.A
【详解】地图的种类很多,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分层设色地图属于自然地图,在该地图上,绿色表示的是平原,海洋用蓝色表示,盆地按海拔高度颜色也不同,海拔低的(例如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 绿色或淡绿色的,而海拔较高的盆地(例如塔里木盆地)就是淡黄色的,海拔更高一点的(例如柴达木盆地)颜色就更深,但比四周要浅,褐色表示山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B
【详解】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一般来说,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和低矮的高原,褐色表示山地或高原,蓝色表示海洋。故谜语“四方一座城,面积大无穷,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古今中外,浑身绚丽多彩”是指的是地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尺表示一定的面积,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等。故选B。
14.D
【详解】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由题目可知,“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描述的是高原,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5.C
【详解】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故A错误;分层设色以地貌等高线为依据,应用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变换、按不同高程带的自然象征色设色,来表现地貌形态和高度分布的特征,故B错误;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故C正确;卫星影像图是一种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由多幅卫星遥感影像按其地理坐标镶嵌拼接而成的影像图,故D错误。故选C。
16.C
【详解】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其余三种都不具备这个功能,故选择C。
17.C
【详解】地图的种类很多,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最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分层设色通过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也不能直观看出地势的起伏;地形素描图不能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海拔分布看出地势的起伏,也不能直观看出地势起伏,故ABD错误。故选C。
18.C
【详解】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了解图中所示范围海拔的变化;地形素描图是运用铅笔或者炭笔之类的单色调黑色美术用笔对地表形态进行刻画,地形素描图能直观反映地表形态;地形剖面图是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能够直观反映地表沿某一方向高低起伏状况;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地形剖面图是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所以最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地形剖面图。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借助这种地图,我们既可以了解某一地区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还能直观地看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识别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因此最直观地对这七个大洲的地势起伏状况进行对比,应该选择比较七大洲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而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是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结合题意,故选D项。
21.(1)山脊
(2) 东北 5
(3) 350~400 ③
(4)煤炭资源丰富;有温泉等地热资源
【分析】本题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形单元判断、方向、比例尺、相对海拔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特点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详解】(1)①处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根据等高线“凸低为高”判断该地为山脊。
(2)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在此图上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图示中甲村在乙村的左下方向,所以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北方向,据图中线段比例尺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可知,2.5厘米代表实地距离为5千米。
(3)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可知甲村海拔在200米左右,图中海拔最高地是在偏南处的山峰,该山峰的海拔高度在550米-600米之间,所以甲村与该海拔最高点之间的相对海拔高度约为350~400米,等高线越密集地形坡度越大,图中③地的等高线更密集,所以③地坡度更大。
(4)据图示可知甲村附近有温泉,借助温泉景观可发展旅游业,同时也可以开发地热能;甲村附近煤炭资源丰富,可加大矿产业开发。
22.(1)5 (2)D (3)E (4)F (5)乙
【分析】本大题以等高线地形示意图、玻璃栈道图和风力发电景观图为材料,共设置五道小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阅读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1可知,该图比例尺表明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米,甲村到乙村的图上距离约为2.5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为5000米,即5千米。
(2)读图1和图2可知,玻璃栈道建在陡崖上,图1中D处有多条等高线重叠,是陡崖,因此图2中的玻璃栈道景观出现在图1中的D处。
(3)山洪发生在山谷地带,读图1可知,E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F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因此“雨季有山洪,途经须谨慎”有可能设立E处。
(4)读图1和图3可知,发电机分布在山脊上,E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F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因此图3中风力发电机应分布在图1中的F地。
(5)读图1可知,大坝的高度约为200米,则库区水位可达100米-200米之间,乙位于库区,海拔在100米-200米之间,水库蓄水,乙被淹没,需要搬迁;甲位于库区之外,不需要搬迁。
23.(1) 150 2.5 (2)D (3)E (4) C处位于口袋型盆地的袋口处,工程量小,便于施工 乙
【分析】本题以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比例尺、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
【详解】(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图中等高距是50米,A地海拔为550米,B地海拔为400米,因此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50米;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即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2.5厘米,那么代表的实地距离为2.5千米。
(2)读图可知,图2中玻璃栈道景观所在山体部位为陡崖,图1中D处,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与D吻合。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图中E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F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因此此标志有可能设立在E、F两地的E处。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区水库大坝一般建设在峡谷处,而在峡谷上游地区要有口袋形洼地,可以蓄水,C处位于口袋型盆地的袋口处,工程量小,便于施工;乙村位于口袋形洼地内,如果水位上涨,其中大量农田、村庄会被淹没,而甲村距河流较远,因此需搬迁的村庄是乙村。
24.(1) 3 26.5 (2)陡崖 (3) 可行 沿溪流下山可以到达平原地区;可以遇到村庄;水源较丰富
【分析】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涉及实际距离计算、气温计算、地形部位判断、路线选择、植被类型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对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已知图中比例尺为1:50000,图上距离是6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6÷1/50000=3千米。一般情况下,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读图可知,A点的海拔是250米, B点海拔是500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250米,同学们步行到A点时,测得气温是28℃,当他们到达B点时,气温大约是28℃-250×0.6℃÷100=28℃-1.5℃=26.5℃。
(2)读图可知,线路的终点是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能开展徒手攀岩。
(3)读图可知,沿溪流下山可以到达平原地区,水源较丰富,可以遇到村庄。沿着溪流走是可行的。
25.(1) 3千米 26.5°C (2)陡崖 (3) ③ ③路线穿过的等高线少,地面起伏小 (4) 西北高 东南低(或者北高南低) (5)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火车站附近,交通便利。
【分析】本大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涉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及其特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已知比例尺为1:50000,图上距离是6厘米,可算得实际距离大约是3干米;已知,B点的海拔为500米,图中等高距是50米,故A点的海拔为250米,两点间相对高度为250米,海拔每升高100米,下降0.6℃,A处气温为28℃,B处温度约为28-(500-250)-100×0.6=26.5℃。
(2)方案②中能开展徒手攀岩,是因为沿途经过几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为陡崖,陡崖适合攀岩运动。
(3)三个方案中,建议体力较弱的同学选择路线③,原因是:三个方案中,③线大部分沿等高线修建,坡度小,攀爬省力。
(4)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及指向标指示可知,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
(5)从图中可见,王村比李村规模大,原因是王村所在地区等高线较少说明地面较平坦开阔,有公路穿过,附近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附近有几条河流汇集,生活生产用水方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