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年4月22日,癸卯年黄帝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举行,其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同根同祖同源”表明黄帝( )
A.与炎帝结盟打败了蚩尤 B.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C.编制了乐谱发明了文字 D.教民开垦制作生产工具
2.考古学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能够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的遗址是:( )
A.河南安阳的殷墟王陵 B.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C.山西临汾的晋侯墓地 D.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
3.随州神农祭典是神农故里举行的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的盛大民俗活动,已成为随州市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3月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到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中国历史悠久的神农祭祀仪式。同学们将会在活动中深入了解到(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B.河姆渡人的生活
C.远古传说中的炎帝 D.早期国家的建立
4.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5.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相,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6.考古找到更多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春秋。2022年9月1日,“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博物馆拉开帷幕。在此次“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河南共有14项重要考古成果人选,位居全国第一。这表明
A.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 B.中原地区始终是古代政治中心
C.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和根脉 D.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区
7.“相传炎帝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下列考古发现最能佐证这一传说的是( )
A. B.
C. D.
8.学者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汇集和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他们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盘古和女娲 D.后羿和大禹
9.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但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认同黄帝是共同的始祖。这主要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
A.宗族观念得到逐步发展 B.黄帝地位得到提高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10.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蚩尤同时期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分别是( )
A.伏羲、女娲 B.炎帝、黄帝 C.共工、祝融 D.盘古、夸父
11.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这反映出,黄帝的功绩是( )
A.平定天下 B.发展生产 C.创立制度 D.抚民教民
12.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 )
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
13.清明节前夕,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携家人回乡祭祖,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关注。慎终追远、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北京人 B.炎帝和黄帝 C.建立夏王朝的禹 D.秦始皇
14.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国体、立制度以及种五谷、创文字、创医学、建屋宇等方面。虽然这一时期创造的文化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材料主要体现了黄帝时期( )
A.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B.为华夏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黄帝的个人威望得到提升 D.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15.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夏有禹,终称王 B.除水患,稳民生
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
17.从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和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可以看出禅让制的选拔标准是( )
A.德才兼备 B.军功的卓著 C.血缘关系 D.门第的高低
18.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约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遂公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翔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这表明( )
A.考古发现是获得历史认识的唯一途径。 B.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可相互印证
C.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D.大禹治水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
19.《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20.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遂公盈(xǔ)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据此可知( )
A.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只能通过考古发现 B.上古神话传说也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C.神话传说都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
21.陶寺遗址内,大型高等级墓葬内可见丰富而精致的陪葬品,小型的则仅可容身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 )
A.私有制已出现 B.步入奴隶社会 C.原始农耕兴起 D.君主专制形成
22.“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下列关于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顺序中,正确的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23.下图中的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禹用疏导的方法疏洪入海 B.鲧与大禹成功治理黄河水患
C.商丘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 D.大禹治水的故事并不是传说
24.“传说尧不将位子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而是咨询四岳,四岳推举品行高尚的舜,舜在经过层层考验后摄位行政。”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奴隶制
25.《史记 黄帝本纪》中记载:“尧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26.如果拍摄一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电视连续剧,可选用的情节是( )
A.炎帝挖掘水井 B.尧发明了文字
C.年老的禹经过考察让位于舜 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27.我国古代有许多抗击自然灾害的英雄传说。下图是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 )
A.尧 B.舜 C.禹 D.启
28.某中学研学旅行,想让学生接受“德孝”文化的熏陶。该学校应该去( )
A.宁远文庙 B.宁远舜帝陵
C.双牌阳明山 D.濂溪故里
29.北京人的发现、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是反映史前时期学习要点。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你应该选择(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诞生 C.国家的统一 D.民族的交融
30.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体现的是大禹的( )
A.乐观主义精神 B.自由主义精神 C.勇于创新精神 D.无私奉献精神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三幅画像
(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2.探究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同学们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探访农耕生活】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 列举中国原始农业取得主要成就。
【追溯人文初祖】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为什么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吗 请举一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探究国家产生】
材料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野果、野虫),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四:
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和建筑材料。城内有大型墓葬,随葬品有陶鼓、玉钺、龙盘等礼器,还有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如图)。
(3)相传,“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许多了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三、四,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 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吗 为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感悟
33.爱好观察,喜欢思考,是当代中学生的共同特征。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上面是某同学拍摄的两张旅游景点照片。请写出两张照片中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的名称。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2)任举一例说明“轩辕”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材料三: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果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3)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我们能从尧舜禹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34.了解历史有多种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材料一:下图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现象?
【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二:如下图:
图一 图二
(2)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一处房屋简要介绍。导致材料中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及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重大意义分别是什么?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三:相传,尧在位时黄河流域河水泛滥。尧根据部落首领们的意见让夏部落的鲧主管治水。鲧领导人们用堵塞的办法去对付洪水。9年过去了,毫无成效。舜当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洪水更加凶猛了。人们无法进行生产,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舜请各部落首领重新推荐治水的主管人,大家推举鲧的儿子禹。禹勇敢地承担重任。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用新的方法治水。他领导人们挖沟开渠,把洪水慢慢地疏导到江河中去,然后流向海洋。在治水过程中,他与大家一起昼夜辛劳,三次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进去看看。经过13年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又能正常地生产和生活了。禹由此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什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绩,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你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35.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搜寻先祖足迹】
材料一 中国远古居民遗址分布图(如图)
【探秘远古文明】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
【感悟先人智慧】
材料三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材料四 壬寅年(2022年)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拜祖大典,全球华人共拜始祖轩辕。
(1)图中A.B.C.D.四处分别是我国哪些远古居民的遗址所在地?
(2)材料二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与传说中哪一人物有关?传说他还有哪些贡献?
(3)材料三中的大禹是如何治水成功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4)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肇始春秋,绵延至今。今天的海内外华人共同举行祭祖大典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经过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形成炎黄联盟,以后发展成华夏族,炎帝、黄帝被称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B项正确;与炎帝结盟打败了蚩尤,这为形成“同根同祖同源”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炎帝编制了乐谱,仓颉发明了文字,但材料说的是黄帝,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祖”,不是说教民开垦制作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能够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D项正确;河南安阳的殷墟王陵属于商朝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遗存,山西临汾的晋侯墓地是西周时期的遗址,均与材料“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的遗址”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神农指的是炎帝,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C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与神农无关,排除A项;河姆渡人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人物,过着原始农耕生活,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依据题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优越,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炉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产生时间最早的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发展相对独立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体系最为完备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号神农氏,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这一传说含有原始农业气息,B项正确;此传说来源于古文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私有制的出现,排除C项;目前的考古发现只能印证其中的一部分,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河南共有14项重要考古成果入选,位居全国第一”可知,河南位居中原,它的考研成果多,说明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和根脉,C项正确;河姆渡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它是长江流域,排除A项;元朝时,政治中心是北方,排除B项;河南共有14项重要考古成果入选,位居全国第一,这说明河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但不能体现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相传炎帝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结合所学可知,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作,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素材,这一传说反映了农业的起源,人们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的骨耜是耕作工具,D项正确;A项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与原始农业无关,排除A项;B项是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体现他们的爱美意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是甲骨,体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BCD项与“人文初祖”称号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可以看出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表明中国先民的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夏商周时期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未体现宗族观念得到逐步发展,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夏商周时期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未涉及黄帝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夏商周时期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未阐释世袭制度不断延续,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项正确;女娲、共工、祝融、盘古、夸父等是神话人物,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治五气,艺五种”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黄帝研究四时节气的变化,种植黍、稷、稻、麦菽等谷物。“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意思是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综上所述,题干反映了黄帝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展生产,B项正确;题干记载黄帝播种五谷,驯养动物,没有涉及平定天下、创立制度\、抚民教民的内容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有想像和虚构成份,但也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传说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排除A项;考古研究要参考这些传说,排除C项;传说可以为研究三皇五帝提供参考,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打败蚩尤后,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B项正确;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排除A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建立夏王朝,排除C项;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可知,这是说奠定基础,B项正确;只说黄帝的贡献体现不出多元,排除A项;材料是说黄帝时期的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而不是说黄帝的个人威望,排除C项;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国体、立制度以及种五谷、创文字、创医学、建屋宇等方面,这些体现不出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有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①②正确,A项正确;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色彩浓厚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③④不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结合所学,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除水患,稳民生,B项正确;A项阐述的是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C项是世袭制的产生,排除C项;D项是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据题干“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和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和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品德,原则是选贤任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禹治水成功后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不能体现军功卓著,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尧、舜、禹之间有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禹的门第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从题干材料可知,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约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的遂公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也对大禹治水的事迹进行了记录。由此可知,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是可以相互印证的,B项正确;获得历史认识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书籍、影视资料等,考古发现是获得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与黄帝有关的远古传说,且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并非完全真实可信,需要通过考古证实,排除C项;从题干材料中,并无法说明大禹治水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由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可知,“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禅让制。禅让制,即通过民主推举,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正确;分封制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排除A项;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排除B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模式,由中央直接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 分析可得大禹治水的传说与近来环境地理学的科学研究相吻合,根据材料“西周遂公盈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可知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考古发现相印证,这说明上古神话传说也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B项正确;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考古发现只是其中一种,排除A项;神话传说要经过鉴别才能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型高等级墓葬和小型墓随葬品的数量差别很大,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已出现),A项正确;距今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陶寺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早已出现了原始农业,排除C项;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禅让制下原始部落联盟的禅让顺序是尧、舜、禹,D项正确;尧是第一位禅让制时代的部落首领,尧后来把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了舜,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大禹治水过程中,改变了过去堵的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疏洪入海,最终治水成功,所以,大禹用疏导的方法疏洪入海说法正确,A项正确;鲧并没有成功治理水患,排除B项;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所以,商丘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禹治水的故事部分属于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传说尧不将位子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而是咨询四岳,四岳推举品行高尚的舜,舜在经过层层考验后摄位行政。”材料反映的制度是禅让制,A项正确;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B项;土地开始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产生,材料描述与私有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与奴隶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详解】根据“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予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来选举下一任首领,例如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A项正确;宗法制开始于西周,排除B项;郡县制开始于秦朝,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的自读,排除D项。故选A项。
2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D项正确;相传黄帝挖掘水井,排除A项;相传仓颉造字,排除B项;年老的舜经过考察让位于禹,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传说中禹的父亲因治理黄河水患没有成功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C项正确;尧、舜、启与治水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舜帝陵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因品德高尚而被尧选为接班人,B项正确;宁远文庙是儒学文化遗址,排除A项;双牌阳明山是森林公园,排除C项;濂溪故里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乡,排除D项。故选B项。
2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发现、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都属于史前时期的考古发展与传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的阶段,A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属于国家的诞生时期,排除B项;秦汉时期属于国家的统一时期,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民族的交融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0.D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而牺牲小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就是无私奉献精神,D项正确;“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体现乐观主义精神,排除A项;“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体现自由主义精神,排除B项;“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体现勇于创新主义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31.(1)半坡遗址:粟。
(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
(3)禅让制。特点: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详解】(1)根据材料“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遗址,主要的作物是粟。
(2)根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可知,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形成的。
(3)根据图片,尧舜禹的更替,体现的是禅让制;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32.(1)特点: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原因:这里气候湿润;土地平坦,肥沃。成就;培养粟、黍和稻等农作物;发明耒耜等翻土工具。
(2)原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融合其他部族,构成华夏族主干。传说炎帝发明医药、教民农耕;黄帝发明指南车、教民据水井、驯养家畜、制造舟车、建造宫室、创造文字。他们共同创造了早期华夏文明。可信。举例:半坡居民培育粟、河姆渡居民培育水稻可证明炎帝教民农耕。(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3)国王:有巢氏;燧人氏;禹。品质: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
(4)可信。这是中国人口耳相传历史。这些传说得到陶寺遗址的实证。陶寺遗址出现了城市,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有王宫建筑。
(5)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化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的特点有: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有:这里气候湿润;土地平坦,肥沃。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培养粟、黍和稻等农作物;发明耒耜等翻土工具。
(2)根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融合其他部族,构成华夏族主干。传说炎帝发明医药、教民农耕;黄帝发明指南车、教民据水井、驯养家畜、制造舟车、建造宫室、创造文字。他们共同创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因为半坡居民培育粟、河姆渡居民培育水稻可证明炎帝教民农耕。
(3)根据材料“……号之曰有巢氏……号之曰燧人氏……禹决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有巢氏、燧人氏、禹等“国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有: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
(4)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这是中国人口耳相传历史。这些传说得到陶寺遗址的实证。陶寺遗址出现了城市,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有王宫建筑。
(5)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形成谈感悟,言之成理即可。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化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33.(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
(2)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让下属发明弓箭、文字、算盘和音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3)禅让制;他们克己奉公、品德高尚、选贤任能等。
【详解】(1)根据图片中的内容可得出两图分别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因此采用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因此采用半地穴式房屋。
(2)根据所学可得出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让下属发明弓箭、文字、算盘和音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3)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根据所学可得出他们克己奉公、品德高尚、选贤任能等。
34.(1)远古人类具有爱美意识,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介绍: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因素:自然条件;意义:人类定居生活,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增强了适应自然的能力。
(3)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灾害抗争搏斗的历史过程和伟大成就;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这些表明远古人类具有爱美意识,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寒冷干燥,南方温暖湿润,导致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定居生活,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增强了适应自然的能力。
(3)根据材料三“在治水过程中,他与大家一起昼夜辛劳,三次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进去看看。经过13年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又能正常地生产和生活了。”可知,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灾害抗争搏斗的历史过程和伟大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大禹治水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35.(1)A.北京人(山顶洞人)B.元谋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①炎帝;②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交换物品。(写出两点)。
(3)①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②我们要学习大禹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4)①有利于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A处是北京人遗址,属于黄河流域;B处是元谋人遗址,属于长江流域;C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属于长江流域;D处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属于黄河流域。
(2)根据材料二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出现,据远古传说,炎帝教人们进行耕种,使人民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炎帝的其他贡献有: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3)大禹“治水”通过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从大禹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精神有:勇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等。
(4)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肇始春秋,绵延至今。今天的海内外华人共同举行祭祖大典有什么现实意义?有利于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