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2.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河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墓中,发现了九鼎青铜器具。使用九鼎是周天子才能享有待遇。该考古发现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B.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至高无上
C.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微 D.春秋战国鼎诸侯人人使用九鼎
3.春秋时期,周边的戎、狄等民族中既有与殷商同族的子姓,又有与周王室、姻亲同族的姬姓、姜姓;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这反映出当时( )
A.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存在各民族的交融 D.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4.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崩溃 B.周王室衰微 C.井田制瓦解 D.私学已兴起
5.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湖北随州周墓却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这说明该墓主所处时代( )
A.周已迁都湖北随州 B.周朝礼制森严
C.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分封制遭破坏
6.春秋战国时齐桓公进行争霸战争打着旗号是( )
A.一匡天下 B.尊王攘夷 C.诸夏亲昵 D.寓兵于民
7.大事年表是把重要历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下列是春秋时期某位国君的大事年表,据此推断这位国君是( )
公元前685年 继任国君,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公元前663年 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
公元前651年 在葵丘会盟诸侯,确立中原霸主地位,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8.下图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处依次应填( )
A.夏、春秋 B.商、春秋 C.夏、西汉 D.商、东汉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很多成语典故,其中“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卧薪尝胆”可以反映出春秋时期( )
A.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七雄并立,变法图强 D.南北对峙,政权分立
10.《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有学者认为,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符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牧野之战 C.春秋争霸 D.楚汉之争
11.成语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很多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有关。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成语讲述了下面的故事,请你判断该故事的主人公是( )
退避三會 重耳在楚国避难,楚子问:“如果公子返回晋国,则何以报答我 "重耳答:“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奇珍异宝,更是楚地盛产之物,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子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答:“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始皇 D.晋惠帝
12.在“读史明智”主题活动中,小李同学在一书中看到了如下目录,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是( )
目录 ·第一章 周室东迁 王纲解纽 ·第二章 列国争霸的序幕 ·第三章 “尊王攘夷” ·第四章 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 ……
A.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B.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C.合纵连横 改革变法 D.帝国始建 二世而亡
13.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度形成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14.读下表。由表中战争可以推知( )
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部分)
A.彻底摧毁了周王室权威 B.楚国最终成为霸主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D.亡国遗民多向北迁徙
15.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组同学走进山西博物院一晋国霸业展馆,看到了下面一组数据,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兵器制造业十分发达 B.开始出现铁制兵器
C.诸侯争霸的时代风貌 D.卿大夫势力的崛起
16.初中生小明在学校组织的“爱我家国,以诗述史”主题活动中,为下图中的文物配上了诗句,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①半坡村稻谷飘香,旧石器砰砰作响 B.②火光照耀周口店,采集狩猎打石器
C.③人文初祖真豪杰,制陶挖井造宫室 D.④春秋争霸竞登台,吴越之地恩仇起
17.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成语是( )
A.退避三舍 B.纸上谈兵 C.朝秦暮楚 D.卧薪尝胆
18.连环画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连环画反映的是( )
夏灭商兴的史实 B.商灭周兴的史实
C.春秋争霸的史实 D.战国称雄的史实
19.据《高淳县志》记载“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公元前535年,楚克固城;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烧固城宫殿。”这些史料反映了( )
A.夏商西周的更替 B.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展开激烈争斗
C.周天子讨伐弱小的诸侯国 D.诸侯国抵抗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20.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战乱不断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21.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于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逐步放弃车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思想发展
22.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下列对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认识正确的是( )
A.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3.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
C.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24.“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小国都被吞并,或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便是如此……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这表明( )
A.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B.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C.各国变法促进社会发展 D.封建王朝更替频繁
25.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齐、燕大国。这说明当时( )
A.制度瓦解 B.民族交融 C.区域统一 D.王室衰微
26.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27.“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的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诸侯之间兼并争霸战争
C.百家争鸣 D.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8.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报告,在江苏地区共发现春秋时期铁器3件,包括农具用铲1件,杂用器具丸1件、条1件;发现战国时期铁器6件,包括农具铁锸1件、锣2件、镰刀2件,日用器具鼎1件。据此推断当时( )
A.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B.铁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
C.冶铁技术得到普及 D.铁农具的体系齐全
29.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A.文化上百家争鸣各派纷呈 B.经济上牛耕推广土地私有
C.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30.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二、综合题
31.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图三是我国原始社会使用的工具,请分别指出使用这些工具的原始人类的代表。图三工具的出现表明当时哪一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2)有人说,人类工具的历史,经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图四是青铜时代的代表,请你说出图四中器具是在哪个朝代铸造的?其铸造技术及影响是什么?
(3)图五代表的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于何时?它们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4)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不断改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结合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在生产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谈一下启示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已经出土的古人类化石都面临着严重质疑,无法确定为人类。1929年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随后确认北京人能制造石器和用火,从而确定北京人属于人类,这将人类的历史推前了40多万年。因为北京人的头盖骨与爪哇直立人的近似,确定后者也属于人类,是最早人类的代表。在相当长时间内,周口店造址是关于最早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吴断智《周口店的意义》
(1)依据材料一,说出“北京人”的价值。“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多少年?“北京人”生活的时代被称为什么?
材料二 目前已经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涉及的内容包括祭祀、战争、狩猎、历法、生产等内容。甲骨出土之前,只能通过传世文献了解商王朝,而甲骨卜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史记》所载商王朝历史的真实性,并丰富了商王朝的历史。
——摘编自唐际根《殷墟:埋藏着一个真实的商王朝》
(2)依据材料二,分析甲骨文出土的意义。“商王朝”是由谁建立的?
(3)甲骨文是清朝人谁首次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字在多少个以上?
材料三
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农具,铁农具不占主要地位,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4)依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从使用数量和地点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使用的特点。
(5)牛耕和铁器的出现,对农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原始农业及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具及灌溉工程图
材料三:《四民月令》是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所著,记录了东汉后期庄园的生产活动。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内的居民有哪些具体活动?概括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
34.生产工具的变迁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远古人类产生之初,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请你分别举出使用这两种石器的远古人类一例。
(2)在原始农耕出现以后,生产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
(3)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怎样的发展 这种变化在政治上有怎样的体现
(4)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社会生产力有怎样的联系
(5)通过以上探究,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注: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这叫做理想社会。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注:封立亲戚(周王室的同族)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
——(唐)孔颖达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的哪一种民主制度?“天下为家”是从哪一朝代开始的?
(2)材料二指是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平王东迁后的政治局势的句子。
(4)根据材料四回答,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哪两个生产工具?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A项正确;“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C项;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依据分封制,鲁王每年都要朝觐周王,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题干“河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墓中,发现了九鼎青铜器具。使用九鼎是周天子才能享有待遇”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材料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也佐证了当时王室衰微,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技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排除B项;“诸侯人人用九鼎”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周边的戎、狄等民族中既有与殷商同族的子姓,又有与周王室、姻亲同族的姬姓、姜姓;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可知,各个民族之间相互通婚体现了各民族的交融,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崩溃,材料体现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分封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大宗的周天子求助于诸侯鲁国,这说明当时天子式微,礼崩乐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王室衰微,不是分封崩溃,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材料没有体现井田瓦解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天子式微,礼崩乐坏,没有体现私学已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按照周初礼制,只有周王才可以用九鼎,西周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所以在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诸侯跨越等级使用周王才可以用的九鼎,实际上体现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对诸侯的约束力减弱,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尊王攘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B项正确;一匡天下、 诸夏亲昵、寓兵于民与齐桓公的称霸战争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提出了“尊天子,攘四夷”的口号,实力不断增强,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这与题干中的“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相符,B项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并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而不是晋文公、楚庄王,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朝代更替示意图”中的信息“西周”、“战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顺序: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所以,题干中的空缺依次是商、春秋,B项正确;ACD三项和史实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打的旗号;“问鼎中原”是楚庄王在洛邑问鼎的典故,有背周礼;“卧薪尝胆”发生在吴越争霸中,B项正确;百家争鸣,思想活跃、七雄并立,变法图强发生在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南北对峙,政权分立与春秋时期的历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所以,与尊王攘夷有关的史实是春秋争霸,C项正确;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均与周武王有关,与齐桓公无关,排除A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与齐桓公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时为晋侯之弟的公子重耳为避晋侯的追杀,带领一班好汉流亡各国。到了楚国时,楚君知其日后必成晋主,于是厚待重耳。后楚君问重耳,如此待他今后有啥回报,重耳只答:以后如果两军交战,晋军当避退三舍,以报楚王之恩。后重耳果夺晋君之位,是为晋文公。数年后楚军攻宋,宋求救于晋,晋文公则采取攻曹、卫二国的办法以使楚军移师救卫。晋文公遂许当年之诺, 避军三舍(30里为一舍, 共退90里外),并联合齐、秦大军,大败楚军。楚帅子玉则因刚愎自用又先在楚王面前夸下海口,兵败之后自刎而死,B项正确;退避三舍指的是晋楚两个国家之间,而齐桓公是齐国的,排除A项;秦始皇是秦国的建立者,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晋惠帝是西晋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B项正确;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的建立,排除A项;合纵连横,改革变法是战国的纷争,排除C项;帝国始建,二世而亡是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出自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出自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围魏救赵”出自桂陵之战;“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这些战役反映的是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断,D项正确;奴隶制度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封建制度确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生产力飞速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据表格看出,楚国灭掉了罗、卢戎、萧等诸侯国,导致这些国家的人口迁徙到许多地方,这说明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晋国发生的重大战争有23次,其中兼并之战占30%以上”可知,体现了诸侯争霸的时代风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兵器制造业十分发达。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开始出现铁制兵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卿大夫势力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北上争霸的越国国君,“吴越之地恩仇起”指的是吴越争霸,D项正确;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且河姆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火光照耀周口店”指的是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排除B项;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人文初祖”指的是华夏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制陶挖井造宫室”是炎帝和黄帝的发明,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卧薪尝胆,与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相关,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D项正确;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排除A项;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战中,排除B项;朝秦暮楚,是指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楚克固城……吴王阖闾伐楚……”可知,材料描述了春秋时期吴国为了争霸与楚国交战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展开激烈争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夏商西周的更替、周天子讨伐弱小的诸侯国、诸侯国抵抗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楚王问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称霸的故事,即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是春秋后期长江下游吴越争霸的故事;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都是战国时期名国之间的战和关系的变化,这些故事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和兼并的战乱不断的历史,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分裂割据的动乱时期,偶有和平的外交也改变不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排除A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提到经济、文化,排除C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于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逐步放弃车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民族交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A项正确;春秋时期,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民族交融,不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政治变革、促进了思想发展,排除C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因此对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认识正确的是“加快了民族的交融”,A项正确;文化的繁荣,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诸侯争霸战争”,排除B项;维护了周王的权威,不符合史实,因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出现诸侯争霸,排除C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诸侯争霸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这是对兼并战争意义和作用的说明,是评价,A项正确;BCD三项,均是对史实的客观描述,没有主观评价在内,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诸侯国数目的大量减少,表明了兼并战争激烈,更凸显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繁荣属于思想领域,题干主要说明政治方面,排除A项;题干主要说明政治方面,没有体现各国变法,排除C项;题干材料涉及封建王朝更替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齐、燕大国。”可知,大部分诸侯国被吞并,实现了局部区域的统一,C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民族不断交融,但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新兴地主的崛起,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排除B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走向瓦解,出现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而新兴地主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推动各国进行改革变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诸侯兼并争霸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在政治领域的表现,但不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故选D项。
2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铁器3件,包括农具用铲1件,杂用器具丸1件、条1件;发现战国时期铁器6件,包括农具铁锸1件、?2件、镰刀2件,日用器具鼎1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铁器在战国时期使用更多,说明生产力有所发展,A项正确;铁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体现“春秋时期铁器3件,战国时期铁器6件”,排除B项;冶铁技术得到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铁农具的体系齐全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思想解放和民族关系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牛耕推广土地私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引起社会变革,B项正确;据所学,文化上百家争鸣各派纷呈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并非当时政治、经济变动的根源,排除A项;据所学,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据所学,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是当时社会变革的具体条件,不是社会转型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可知,当时的铁器得到广泛使用,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器是象征贵族身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制作工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铁器官营专卖,排除C项。故选D项。
31.(1)图一:北京人、图二:山顶洞人、图三:河姆渡人、农业。
(2)商朝、泥范铸造法、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
(5)我们要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图一“打制石器”的是北京人,使用图二“骨针”的是山顶洞人,使用图三“骨耒”的是河姆渡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骨耒”是原始人类用于翻土、耕种的工具,反映了当时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四“后母戊方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其铸造技术称为“泥范铸造法”;后母戊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五代表的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于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不断改进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
(5)根据材料提及的“打制石器”“骨针”“骨耒”“后母戊方鼎”“铁农具”等器具及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要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32.(1)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将人类历史推前了40多万年;丰富了人们对古人类的认识;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等。(写出一项即可) 距今约70万—20万年旧石器时代
(2)证明了商朝历史的真实性;丰富了商朝历史内容等。(写出一项即可)汤
(3)王懿荣 1500个
(4)铁农具和牛耕使用与推广;使用多且分布范围广。
(5)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等。
【详解】(1)价值:根据材料一“1929年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随后确认北京人能制造石器和用火,从而确定北京人属于人类,这将人类的历史推前了40多万年”可归纳出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将人类历史推前了40多万年;根据“因为北京人的头盖骨与爪哇直立人的近似,确定后者也属于人类,是最早人类的代表。在相当长时间内,周口店造址是关于最早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可归纳出丰富了人们对古人类的认识;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等。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
(2)意义:根据材料二“甲骨出土之前,只能通过传世文献了解商王朝,而甲骨卜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史记》所载商王朝历史的真实性,并丰富了商王朝的历史。”可归纳出证明了商朝历史的真实性;丰富了商朝历史内容等。建立者: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
(3)刻有文字的甲骨最初被当作药材在药店出售。是王懿荣最先认为这些符号是古文字,目前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的识别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根据材料“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农具,铁农具不占主要地位,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与推广。根据“战国铁器出土地点分布”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使用多且分布范围广。
(5)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等。
33.(1)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原始农业主要耕种粟、黍、水稻等作物。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具体活动:孩童入学、妇女织布、耕种庄稼、修缮门户、买卖物品、练兵备寇、慰问救济等。
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详解】(1)根据图1“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冬”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广泛;根据图2和图3可知,原始农主要耕和粟、黍、水稻等作物.
(2)根据图4“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根据图5“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等地成为沃野之地。
(3)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织布。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命典馈酿春酒。”可知孩童入学、妇女织布,根据材料三“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耕种庄稼,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粜黍。买布。”可知修缮门户、买卖物品,根据材料三“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可知练兵备寇,根据材料三“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慰问救济等;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可知,重视儒学教育,根据材料三“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时雨降,可种觐稻。”可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三“可粜黍。买布。”可知,庄园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根据材料三“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知,庄园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材料三“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知,庄园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34.(1)打制石器:北京人;磨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
(2)变化:出现了耒耜用于耕种。
(3)发展: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体现:奴隶制开始瓦解。
(4)变化: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联系: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制度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5)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详解】(1)打制石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2)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逐步瓦解,由此可知,奴隶制开始瓦解。
(4)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联系: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5)启示:根据题干可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5.(1)禅让制;夏朝
(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4)铁制农具和牛耕。
【详解】(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经历400多年,夏桀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家天下”局面。
(2)根据“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可得出是周代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可得出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根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得出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4)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得出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