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2.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3.如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孔子像,虽然有变化但都具有共同的形象特征。从文化视角看,说明了社会( )
A.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对孔子官服形象的统一
C.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D.对绘画风格的逐步统一
4.“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5.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D.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6.胡适说:“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以德治国
7.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夫子闻之,曰:“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材料反映了孔子践行的教育宗旨是( )
A.有教无类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8.如图是位于云南建水的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为人们研究我国古代尊孔崇儒的历史、研究传统的建筑艺术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条件,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我们要研究与文庙有关的儒学,我们可以研读的著作是( )

A.《道德经》 B.《墨子》 C.《论语》 D.《韩非子》
9.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0.“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
A.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
B.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韩非: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臣服。
D.墨子:“兼爱”“非攻”
11.《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兼爱尚贤 B.道法自然 C.仁爱和谐 D.以农为本
1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不少是源自先秦诸子百家。下列最能反映道家思想的是( )
A.郑人买履 B.福祸相依 C.舍生取义 D.墨守成规
13.“引魂升天”是汉朝时期颇为流行的一种思想,即人死后导引灵魂升入天界成仙的黄老思想,也体现了古代人“向死而生”的理想。下列哪一文物的出土最能说明这一思想( )
T型帛画 B.素纱禅衣
C.四羊方尊 D.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
14.《道德经》提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两段材料均( )
A.揭示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 B.解释神秘的历史循环现象
C.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论证事物对立面不可共存
1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与下列哪一观点相似(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17.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18.某班历史课代表参加学校手抄报比赛,手抄报的内容包括:“无为而治”“依法治国”“兼爱非攻”“仁者爱人”等。关于此次手抄报比赛的主题论述,正确的是( )
A.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B.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C.儒家思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不能养活百官。于是有专门知识、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民间,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讲学。这种情况的出现( )
A.巩固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加剧
C.加快了铁犁牛耕的出现 D.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
20.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动荡的春秋社会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
早期国家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21.下图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政治军事方面:为富国强兵,纷纷各国进行变法
●思想文化方面:学术思想活跃
A.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 B.社会变革的春秋战国
C.民族关系发展的宋元时期 D.繁荣开放的隋唐时期
2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治”;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战国时期推动这一辩论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C.诸侯争霸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23.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24.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5.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26.《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7.在《先秦功利思想研究》中写道:“法家的很多观点,如利害相生、赏罚关系、‘法’‘术’与‘势’之间的关系、以刑去刑等方面……可以说是道家辩证法在伦理、政治理论领域的生动体现。”这主要体现了百家争鸣中( )
A.道家学派满足君主需要 B.法家思想源于道家辩证法
C.不同学派相互吸收融合 D.法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28.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于儒家学说对于“器以藏礼”“器以载道”的物质文化观念,墨家在造物艺术方面则体现了功利与实用的价值特征,进而表现出与儒家礼制观念针锋相对的价值倾向。这种不同从根本上反映了双方( )
A.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 B.兴起时代的不同风尚
C.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 D.价值判断的不同倾向
29.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当时这些主张( )
A.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B.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C.培育了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 D.体现了崇德向善的积极社会风尚
30.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记录了春夏两个季节对山林、植被、幼兽、鱼监、水流畅通问题的保护内容,如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得堵塞水道。由此可知,当时的人们( )
A.具备勤劳的精神品质 B.具有鲜明的环保意识
C.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D.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
二、综合题
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主张。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和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观念,对中华文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教材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中国估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社会,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我们如何做到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三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或思想:
A.____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____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____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阅读材料,在ABC后面横线处填写思想家。你认为C处思想家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3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创立的学派是什么?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图中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贤”(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3)综合上述材料,从以上学派中任选一例,谈谈其现实价值。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 文物介绍: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形象再现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典故,宣扬了孔子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等美德。该画像石发现的数量很多,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陕西三省。
诸子 学派 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 兼爱非攻
A 儒家 实行仁政
荀子 儒家 B
韩非子 C 主张严刑苛法。
材料二:(1)材料一汉画像石中孔子、老子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请你任选其一,介绍其代表的学派名称及政治主张。“孔子见老子”题材的汉代画像石发现的数量很多,主要与汉代实行的哪一项思想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图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指出“异常活跃”的局面被称作什么?完成图表中的ABC。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一派法家极重制度。商鞅变法后的秦制度,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是什伍制,再是军功爵制,三是爰(辕)田制。“什伍”本是古时军旅基层编制单位,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即用军队编制形式组织民众,使之平时生产劳动其中,战时则以此建制进行作战。
——摘编自黄留珠《重新认识秦文化》
材料二 孔子强调文武一体的“六艺”教育,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知、仁、勇、艺”等优秀品质,其中的“艺”包含有武术内涵,“仁”则是对于武术品德修养的目标要求;孔门弟子有许多才兼文武的典型,如擅长剑术、义赴国难的子路,武勇慷慨、知错就改的冉求等都是孔子以身作则、授艺传德的成果。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浩然之气”,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等道德格言,它们所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在武术史上产生了巨大作用。
——摘编自申国卿、胡建平《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简述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家思想对秦国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结合材料信息“《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可知,材料里的“他”是孔子,B项正确;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排除A项;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排除C项;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言论著作收录于《韩非子》一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材料“黑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C项正确;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图片中历代的孔子都是一样行礼动作,后世画家对前人的模仿,人们对孔子形象的普遍认同,作揖行礼人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同及儒家创始人的尊崇,C项正确;图片反映孔子形象和动作的继承统一,无法推断出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排除A项;图片反映孔子形象和动作的继承统一,并不是强调对孔子官服形象的统一,排除B项;图片反映孔子形象和动作的继承统一,与绘画风格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制度具有传承性,后代只是对前代的损益,因此无论多久其发展都会有迹可循。而商鞅则认为三代的礼制不同却都成就王业,五霸的法度不同也都成就霸业,因此应该进行不法古的改革创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要求不同,C项正确;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排除A项;孔子主张有守旧的一面,不主张创新变革,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对比两者认知程度的深浅,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可知题干“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在此以前,由于学在官府,平民子弟无权进入官府的学校学习,孔子创办私学,才使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学。因此,“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与题干“孔子”不符,排除A项;“兼爱”“非攻” 是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德治国是治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扩大了教育范围,体现了孔子践行的教育宗旨,A项正确;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排除BC二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社会伦理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因此研究与文庙有关的儒学,我们可以参考研读的著作是《论语》,C项正确;A项为老子创始的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排除A项;B项为墨家著作,排除B项;D项为法家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B项正确;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项;法家学派强调依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据题干“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A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B项;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结合所学知识,“道法自然”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根据材料“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可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道法自然”,B项正确;“兼爱尚贤”指的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崇尚有才能的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顺应的是自然规律,没有体现“仁爱和谐”,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重视农业,“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来施政,不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福祸相依”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B项正确;郑人买履是说有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舍生取义指的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为历代儒家所推崇。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排除C项;墨守成规这一成语的来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有关,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不是道家学派所提倡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即人死后导引灵魂升入天界成仙的黄老思想”“向死而生”可知,这体现的是一种万物归于自然、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万物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万物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能说明这一思想,D项正确;T形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排除A项;素纱禅衣素纱禅衣体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纺织工艺,排除B项;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道德经》提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明难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结合所学可知,《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可以相互转换就是其中的思想之一,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运行、历史循环现象,排除AB项;论证事物对立面可以共存,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可知,材料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因此,材料的观点是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可以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阐释了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因此,与题干观点相似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D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意思是指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人人都是有,均与题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D项正确;“百家争鸣”指的是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兼并战争不断、制度变革深刻、经济发展迅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或条件,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C项正确;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无为而治”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思想,“依法治国”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思想,“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家的主要思想;“仁者爱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思想,可以得出,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项正确;“百家”不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而是指许多个思想流派,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以法治国,是继承了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材料中有专门知识、技术的士和百工,进行著书、招徒、讲学,发展了教育,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于王室衰微带来了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体现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的崩解,排除A项;导致诸侯争霸加剧的因素是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非材料中的由于王室衰微导致的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由于王室衰微带来了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与农业生产上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C项正确;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和西周,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文化上,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所以思想学术不活跃,排除A项;宋元时期的特点是民族交融,政权并立,排除C项;隋唐时期的特点是繁荣开放,当时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和筒车,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出现百家争鸣,D项正确;战争频繁、诸侯争霸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属于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故选D项。
2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以礼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以礼教化人民,反对苛政,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排除B项;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据题干“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可知,颜渊认为道德比知识更重要,即仁德为先,B项正确;尊崇自然是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学以致用”的说法与题干“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不符,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题干中“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忠义与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法治的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根据题干“法家的很多观点,如利害相生、赏罚关系、‘法’‘术’与‘势’之间的关系、以刑去刑等方面……可以说是道家辩证法在伦理、政治理论领域的生动体现。”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说明了百家争鸣时不同学派相互吸收融合,C项正确;题干说明法家学派吸收了道家的辩证法的思想,没有提及道家学派是否满足君主需要,排除A项;法家思想源于道家辩证法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不同学派相互吸收融合,法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根据材料“进而表现出与儒家礼制观念针锋相对的价值倾向”和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强调以德治国、实行仁政,更多侧重于符合统治者的管理要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映了普通群众的意愿,儒家和墨家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主张,C项正确;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儒家、墨家都兴起于春秋战国大争之世,排除B项;价值判断的不同倾向,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都主张尊“贤”,向其学习,掀起了人才受到诸侯重用,进而引发了革故鼎新的大变革,B项正确;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崇德向善的积极社会风尚,排除D项。故选B项。
30.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可知,这些信息充分说明了战国秦汉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战国时期的环保意识,未涉及勤劳的精神品质,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战国时期的环保意识,未体现先进的农业技术,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战国时期的环保意识,未阐释丰富的生产经验,排除D项。故选B项。
31.(1)重视以人为本;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主张和而不同。
(2)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等。
(3)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科学对待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等。
【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一“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可知,这体现出,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依据材料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知,这体现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依据材料一“‘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知,这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主张。
(2)影响:根据材料二“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结合所学可知,它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等。
(3)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科学对待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等。
32.A:孔子;B:老子;C:孟子。
思想:不为金钱权势所诱惑,洁身自好,正直无畏的精神等
【详解】根据材料一“仁者爱人”可知,反映的是孔子的核心主张“仁”;根据“无为而治”可知,反映的是老子的政治主张;根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反映的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段话体现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不为金钱权势所诱惑,洁身自好,正直无畏的精神。
33.(1)学派: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
(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选择儒家:“仁”“礼”等思想,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其他举例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学派和思想核心:根据材料一“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的学派是儒家学派。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主张: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3)现实价值: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学派中选择儒家学派,其现实价值是儒家的“仁”“礼”等思想,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34.(1)①学派及主张:孔子:儒家“仁”;“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反对苛政等。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等。②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①局面:百家争鸣。②A孟子B“礼治”C法家。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等。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等。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结合所学可知,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儒家的荀子主张“礼治”。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刑苛法。因此A孟子B“礼治”C法家。
35.(1)创立什伍制,用军队编制形式组织民众,平时生产,战时作战。推动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君主加强中央集权。
(2)注重培养人的品德素质教育;丰富的教育思想影响后世教育;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提倡以德治国。
(3)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什伍’本是古时军旅基层编制单位,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即用军队编制形式组织民众,使之平时生产劳动其中,战时则以此建制进行作战。”可知,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实行什伍制,用军队编制形式组织民众,平时生产,战时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对秦国产生的作用主要是推动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君主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孔子强调文武一体的‘六艺’教育,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知、仁、勇、艺’等优秀品质”“孔门弟子有许多才兼文武的典型”可知,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是注重培养人的品德素质教育,丰富的教育思想影响后世教育。根据材料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是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提倡以德治国。
(3)根据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中,充分体现出法家思想,符合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现实要求;根据材料二可知,春秋战国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现实,让儒家思想逐步的形成和完善,并在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分析两则材料可得出“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的历史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