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丞相李斯认为搞“私学”的人“不师今而学古”,“以古非今者”应灭族。秦始皇为了统一舆论,维护中央集权,接受了此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尊崇儒术 B.焚书坑儒 C.八股取士 D.崇文抑武
2.对下面这首咏史诗理解正确的是( )
“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 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
A.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 B.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
C.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 D.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3.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秦始皇“焚书坑儒” 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B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
C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D 晋惠帝昏庸无能,手握重兵的封王先后起兵 导致黄巾起义
A.A B.B C.C D.D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通行全国的道路;焚书坑儒。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C.加强边疆安全 D.引起了阶级矛盾尖锐
5.习总书记治国理政,强调文化自信,我实验中学尤其重视国学,各班同学在孔子像前进行经典诗文诵读。而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其措施为( )
A.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B.焚书坑儒
C.建立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 )
①统一货币 ②焚书坑儒 ③强征赋税 ④修骊山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据材料推测,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朝暴政 B.秦末农民起义 C.修建阿房宫 D.楚汉之争
8.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 )
A.刑法极其严苛 B.重视法制建设
C.社会矛盾尖锐 D.实行文化专制
9.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现秦代法律文献,其中有当时官员编写解释法律名词术语的问答式手册《封诊式》,体现了严格的法律程序,如杀人,要区分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再定刑等等。这( )
A.反映了秦朝实行的是“仁政” B.证明秦朝实行了残暴统治
C.可用于研究当时的治理情况 D.说明《史记》记载不可信
10.据相关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了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这说明( )
A.历史结论不断被修正 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史料越多认知越困难 D.出土文献更具可信度
11.流行词是一个时代的标签。下列流行词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
A.丝绸之路、小篆、长城 B.圆形方孔半两钱、楚汉之争
C.统一、中央集权、暴政 D.灵渠、休养生息、大泽乡起义
12.“赀”包括财产处罚和较轻的劳役。如“赀一甲”和“赀徭三旬”。这种刑在韩非子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中就有记载。秦简上有关于赀的记载一百多处。这说明( )
A.秦朝的刑罚严酷 B.“赀”是常见的刑罚
C.秦朝刑罚种类繁多 D.秦朝因暴政而亡国
13.我校在七年级组织开展故事会活动。某位同学查阅、整理的历史资料中有“戍守长城”“大泽乡”“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这位同学准备讲述的故事是( )
A.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B.商鞅变法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原文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大泽乡起义 D.长平之战
15.下表为不同历史文献中有关秦末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记述 出处
“诸郡县苦秦交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史记·陈涉世家》
“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史记·张平陈余列传》
A.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严重 B.人民群众纷纷加入反秦斗争
C.政府残酷压迫致使起义爆发 D.起义军内部隐藏着分裂危机
16.笔记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一位同学的笔记,对该笔记涉及的历史事件说法准确的是( )
A.发动者是项羽、刘邦 B.爆发地点是渔阳
C.是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 D.攻破咸阳,取得胜利
17.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个农民去渔阳守长城,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迫不得已,这些人只好举起竹竿当义旗,进行起义。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陈胜、吴广起义 D.涿鹿之战
1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西汉刘邦时期
19.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如下图),表现了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哪场战役(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楚汉之争 D.长平之战
20.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垓下之战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21.人们常用“破釜沉舟”来比喻不留退路,下最大的决心做一件事。在项羽“破釜沉舟”的战役中( )
A.建立了“张楚”政权 B.秦军主力被歼灭
C.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D.刘邦最终取胜
22.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先举起反秦大旗的农民领袖是项羽和刘邦 B.陈胜、吴广起义灭掉了秦王朝,建立了汉朝
C.刘邦率领义军最先攻入咸阳灭掉秦朝,建立了张楚政权 D.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
23.《史记》记载:“项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说明项羽失败的原因是( )
A.刚愎自用,用人不信 B.个人英雄主义,盲目自大
C.妇人之仁,妇人之见 D.异常残暴,虚荣心强
24.成语"破釜沉舟"最早见于《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在实战中将之付诸实践的是( )
A.嬴政 B.陈胜 C.刘邦 D.项羽
25.楚汉之争中,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并利用行政能力和政治影响力都不能忽视的“秦吏”宣布政令,对秦本土的政治经济现状不作根本性触动。由此可知刘邦( )
A.注重政权平稳过渡 B.施政方式过于保守
C.对前朝旧官僚妥协 D.无力与秦军相抗衡
26.西汉初年,政府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如图),目的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以下选项中,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秦灭六国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27.《史记》记载商鞅推行新法之后“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但秦朝末年当刘邦攻取关中后“约法三章”,仅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因此深得秦人之心。秦人对“秦法”的态度变化说明了( )
A.商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法令简约更符合社会实际
C.法制归根到底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 D.依法治国过程中要遵从民意
28.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是根据作家孙皓晖创作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战国时期到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下列内容不该出现在剧中的是( )
A.统一文字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蒙恬北击匈奴
29.连环画是一种通俗的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下列连环画故事共同反映的历史是( )
A.楚汉之争 B.陈胜吴广起义
C.长平之战 D.春秋争霸
30.《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此材料说明刘邦能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
A.历史潮流 B.仁者之心 C.善于用人 D.刘邦的才华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文献整理
朝代 作者及文献 有关秦始皇的论述
西汉 贾谊《过秦论》 “赀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 陆贾《新语·无为》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东汉 班固《汉书·晁错传》 “法令烦僭(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
(2)概括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评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史实,说明理由。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材料二:“我们因遇雨误期,是要被杀头的;即使去戍边也要死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材料三:“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材料一的内容说明秦朝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因遇雨误期直接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在哪里?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3)根据材料三的描述写出相对应的成语,并说出与此相关的战役和领导人物。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秦朝灭亡所带给你的启示。
33.战争总是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但有时战争也会在客观促进人类文化的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的战争。
材料四 “陈涉(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胜)首事也。”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五 蒲松龄有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来看,这场战争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材料二中青铜器文物上所刻铭文记载的是周武王伐纣的史实。请写出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爆发的一场著名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写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请分别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霸主和战国晚期最强的国家名称。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竞相进攻秦朝”的主要代表是谁 怎样理解“由涉(胜)首事也”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上联描述了哪一次著名的战役 这次战斗结果如何
34.动荡中的战争。
(1)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请补足下表四次战争的相应空白。
战争名称 对政局的直接影响
巨鹿之战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东晋政权得以巩固,前秦很快瓦解
(2)表格中的四次战争有突出的共性特征,请你写出来。
35.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评价。(原则:一分为二,史论结合。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看历史人物的作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请你对秦始皇进行简单评价。(不超过100字,包括人物所处时代、人物主要活动、简单评价等三方面的内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统一舆论,维护中央集权,接受了李斯的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实行焚书坑儒。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根据题意,B项正确;尊崇儒术与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八股取士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信息“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非但没有巩固秦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所以这首诗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秦始皇的焚书,没有体现坑儒,排除B项;材料嘲讽的是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没有体现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排除C项;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据材料“焚书坑儒”并结合所学可知,焚书坑儒实质是文化专制,主要目的是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A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而不是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B项;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而“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排除C项;西晋时期,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而“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焚书坑儒不能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排除B项;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边疆安全关联不大,排除C项;焚书坑儒引起了阶级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结合所学可知,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焚书坑儒,B项正确;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郡县制,是秦始皇在政治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C两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措施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焚书坑摧残了文化,强征赋税和修骊山陵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些暴政使秦朝速亡,故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统一货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实行暴政: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残酷的刑罚,导致秦朝灭亡,A项正确;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修建阿房宫是暴政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中“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可以得出,秦朝重视法制建设,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只能说明秦朝法律数量多,不能说明秦朝刑法极其严苛,排除A项;法律多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法律多不代表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中“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现秦代法律文献,……问答式手册《封诊式》,体现了严格的法律程序,如杀人,要区分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再定刑等等”可知,通过“……问答式手册《封诊式》”记录嫌疑人对当时发生的情况述说,故题干“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现秦代法律文献”可用于研究当时的治理情况,C项正确;秦朝实行的暴政,“秦朝实行的是‘仁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只反映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现秦代法律文献中的记载,体现了严格的法律程序,不能证明“秦朝实行了残暴统治”,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史记》记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据相关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可知,史书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更加严苛、赋敛无度;根据题干“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了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可知,秦二世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不同的史料对秦二世胡亥的评价截然相反,这说明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相互印证,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颠覆秦二世暴政而亡的传统认识,排除A项;史料越多认知越容易,排除C项;出土文献也需要进行详细考证,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确立起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于统治者的暴政,最后灭亡,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在西汉开辟的,排除A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秦简上有关于赀的记载一百多处”可知,材料说明秦朝“赀”是常见的刑罚,B项正确;“赀”包括财产处罚和较轻的劳役,材料无法体现秦朝的刑罚严酷,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赀”这种刑罚,无法体现秦朝刑罚种类繁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因暴政而亡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戍守长城”“大泽乡”“张楚政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大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蓟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与吴广揭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的名言,C项正确;国人暴动是发生在西周时期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它们都不符“揭竿而起”和“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典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体现出在全国范围内,民众杀官吏以响应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说明人民群众纷纷加入反秦斗争,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响应响应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没有体现起义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起义军内部隐藏着分裂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反映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刘邦是楚汉之争,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点是大泽乡,排除B项;刘邦攻破咸阳,取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地点是“大泽乡”,关键词是“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可以判断是陈胜吴广起义,这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发生的战争,均不符题意,排除ABD 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陈胜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可知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为公元前209年是在秦二世统治时期,C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与陈胜、吴广起义时期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病逝于公元前210年,与陈胜、吴广起义时期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与陈胜、吴广起义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项羽”“破釜沉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由此可知,“破釜沉舟”成语出自巨鹿之战,B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役,排除A项;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 “楚汉之争”,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故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的战役指的巨鹿之战。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的主力,B项正确;建立了“张楚”政权的与陈胜、吴广有关,排除A项;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排除C项;刘邦最终取胜与巨鹿之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领导军队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最先举起反秦大旗的农民领袖是陈胜吴广,排除A项;陈胜吴广的起义并没有灭掉秦王朝,排除B项;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入了咸阳灭掉了秦朝,但他最后建立的政权是西汉,不是张楚,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项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大意是说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将领,进入军门,都跪着走,不敢抬头对视,一方面是因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主力,显示了自己的勇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家对项羽的恐惧,这也折射出项羽异常残暴、虚荣心强,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没有显示项目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或个人英雄主义,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据材料"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可知,材料意思是“烧掉船只,砸烂军锅,表示必死决心;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据所学可知前208年,项羽带领几万的楚军在巨鹿和秦朝的章邯相遇了,当时章邯和其它的秦朝军队数量加在一起有差不多40万人,当时项羽为了彰显自己和秦军决战的决心,下令让士兵们将船只全部凿沉,做饭的锅碗也全部砸坏,每个士兵只带3天的粮食和水。就这样几万楚军真的将四十万秦军全部击败了,秦军死伤差不多达到了一半,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而此时的秦皇帝是秦二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秦末项羽的故事,而不是陈胜,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故事,而不是刘邦,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刘邦……利用行政能力和政治影响力都不能忽视的‘秦吏’宣布政令,对秦本土的政治经济现状不作根本性触动”,分析可知,刘邦进入关中后,维持了秦本土的政治经济现状,其作用是稳定社会秩序,赢得百姓信任,体现了他对“平稳过渡政权”的重视,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楚汉之争时期,秦本土的人民已长期经受秦暴政的压迫、农民战争带来的灾难,百姓迫切需要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题干所述刘邦的施政方式符合了人民的意愿,并非过于保守,排除B项;题干材料突出了刘邦“利用秦吏”并非对“前朝旧官僚妥协”,排除C项;题干材料“刘邦进入关中”说明刘邦在与秦军较量中取胜,并非“无力与秦军相抗衡”,排除D项。故选A项。
26.D
【详解】根据材料“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并根据所学知识,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4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经过大小数十次战役的较量,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联合反抗项羽的力量,围困项羽的楚军于垓下,项羽兵败援绝,自刎而死。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D项正确;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排除A项;秦灭六国发生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项羽打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约法三章’,仅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因此深得秦人之心。”表明商鞅变法和刘邦的制度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说明法制归根到底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法令简约更符合社会实际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B项;依法治国过程中要遵从民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楚汉之争是发生于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战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与秦朝无关,符合题意,选择C项;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秦朝蒙恬北击匈奴,这些都属于秦朝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鸿门宴、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等故事都与楚汉之争有关,A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题干中鸿门宴、暗度陈仓等故事与楚汉之争有关,与春秋争霸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明刘邦善于用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历史潮流, 仁者之心,刘邦的才华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31.(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
(2)共同点:实施暴政。
答案示例一:我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
答案示例二: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尽管秦始皇性格上急于求成,秦朝法律严苛,但是不能仅用暴政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需要全面看待秦始皇。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以下,设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查事务。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另外根据四方古印文,可知秦朝统一了文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文献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是:实施暴政。
答案示例一:我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
答案示例二: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尽管秦始皇性格上急于求成,秦朝法律严苛,但是不能仅用暴政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需要全面看待秦始皇。
32.(1)秦朝的刑法非常残酷。
(2)大泽乡;陈胜、吴广。
(3)破釜沉舟、巨鹿之战、项羽。
(4)暴政导致亡国。
【详解】(1)根据材料“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知,秦朝的刑法非常残酷。
(2)根据材料二“我们因遇雨误期,是要被杀头的;即使去戍边也要死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雨,不能按 期到达,按照秦律要被处死,领队人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故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在大泽乡;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3)阅读材料三“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为巨鹿之战。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公元前207年,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与此事件描写相对应的成语是“破釜沉舟”,与此相关的战役是巨鹿之战,领导人是项羽。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后,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对农民征收沉重的租税,征调大量的劳动力服徭役和兵役,实行的刑罚非常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总之,秦朝灭亡所带给的启示:暴政导致亡国。
33.(1)涿鹿之战;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2)牧野之战;司母戊鼎。
(3)齐桓公;秦国。
(4)项羽、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巨鹿之战;将秦军的主力歼灭。(说明:非选择题,言之有理,人名、地名、专用名词不得出现错别字)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2)根据所学,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爆发的一场著名战役是指公元前1046年发生的牧野之战;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霸主是齐桓公;战国晚期最强的国家是秦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竞相进攻秦朝”的主要代表是项羽、刘邦;“由涉(胜)首事也”说明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根据材料五“破釜沉舟”和所学知识,上联描述的战役是巨鹿之战;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34.(1)由上至下:歼灭了秦军的主力,大大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
(2)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详解】(1)据所学知,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秦朝走向衰亡。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进行的战役,是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公元383年淝水之战都是我国古代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5.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列举措施也可),同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其作为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他也实施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详解】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评价,结合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和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辩证分析秦始皇的功与过,言之成理即可。如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建立一整套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发达。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修筑万里长域,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其作为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秦始皇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