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宜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并设置了廷尉平一官,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狱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以上做法反映了( )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
C.历史反思推动政策调整
D.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
2.战国时期的屈原和西汉时期的某一人物先后流寓湖南,他们写出了大量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反映出忧国忧民、不懈探索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开启了湖湘文化的源头。这一人物是( )
A.贾谊 B.魏源 C.周敦颐 D.曾国藩
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4.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封子弟为王侯以拱卫中央,所以陈胜、吴广起义一爆发,秦王朝即遭孤立之败。”基于此认识,刘邦( )
A.分封同姓诸侯王以防孤立之败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稳定局势
C.废郡县制行分封制以拱卫中央 D.颁布“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
5.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审美理念逐渐变化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6.从夏朝的“家天下”到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休养生息政策大大恢复汉初的经济 B.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专制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 D.贤德者为首领观念已经被百姓接受
7.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景帝末年的赋税政策是( )
A.2/3 B.1/10 C.1/15 D.1/30
8.每一件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以下文物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的是( )
A.汉代讲经图 B.张骞出使西域图
C.宅院画像砖 D. “汉并天下”瓦当
9.2023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文物考古和保护、湖湘文化保护传承、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等“六大工程”。下列属于“湖湘文化保护传承”范畴内的是( )
A.轩辕故里 B.孔子墓 C.贾谊故居 D.太昊陵
10.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下表卡片内容为其统治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据此可知其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减轻农民徭役 B.重视农业生产
C.提倡勤俭治国 D.废除严刑峻法
11.贾谊上书汉文帝《贵积贮书》说:“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主张( )
A.重视农业 B.提倡节俭 C.降低田赋 D.减轻刑罚
12.下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坐拱手陶俑,它是土与火塑造出的陶质躯体。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与阳陵汉俑所反映的社会氛围相关的统治政策是( )

A.严刑酷法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拓土开疆
1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西汉初年的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大力拓展疆域
C.限制私人铸造钱币 D.削弱王国势力
14.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往往是这一历史阶段特征的反映,下列对应关系全部正确的是( )
A.文景之治——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鉴真东渡——隋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澶渊之盟——宋辽并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5.下列文物中,最能体现大一统气象的是( )

A.甲骨卜辞 B.利簋 C.“汉并天下”瓦当 D.南朝青瓷莲花尊
16.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养马和鼓励私人养马,并加强马匹出口管制,据《汉书》记载:(景帝时规定)“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汉朝初期实施这些措施主要为了满足( )
A.发展农业生产需要 B.交通运输需要
C.边境备战和用兵需要 D.镇压农民起义需要
17.“秦朝统治思想的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逼迫汉朝建国之初的思想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进行新的抉择。”“新的抉择”是指( )
A.实行休养生息 B.建立中央集权
C.提倡独尊儒术 D.推行文化专制
18.考古发现,秦朝陵墓中如青铜马车、真人大小的陶俑与汉初帝王的陪葬品中相比,青铜器都不多见,陶俑的种类种类变成了家禽或家畜,人佣更是缩小到了数寸大小。这反映了汉初( )
A.彻底摈弃秦朝的政治制度 B.诸侯王严重威胁中央力量
C.“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D.“光武中兴”的政治局面
19.“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材料描述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20.秦汉时期,如遇大疫之年,官府必须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地方官员还要巡视散药、赐棺埋瘗(埋葬)。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如汉灵帝下令制造出专门的洒水工具“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些措施意在(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2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曾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实际统治的是( )
A.殷商 B.西周 C.西汉 D.东晋
22.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加以解释,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是一份学生的阅读笔记,从中可以看出( )
在位皇帝 内容摘抄
汉高祖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汉文帝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汉武帝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A.西汉从残破到强盛的过程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C.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D.汉代科学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23.汉文帝时大臣晁错认为:“方今之务,莫若便民务农而已矣。”贾谊认为:“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两者共同强调( )
A.重视农业 B.抑制商业 C.休养生息 D.轻徭薄赋
24.驷马安车是秦汉时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车。华盖饰顶,由四匹同色马驾,属王侯及卿专供乘坐。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实施了( )
A.统一车轨 B.休养生息 C.反击匈奴 D.重文轻武
25.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到汉武帝时人口达到3600万。其中,黄河中下游人口六十年增长了约25倍。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政策 B.“推恩令”的实施
C.盐铁专卖政策 D.北击匈奴的胜利
26.从西汉初残破荒凉,但到文帝和景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主要因为汉初统治者实行( )
A.分封同姓子弟 B.休养生息 C.消灭异姓诸侯 D.与匈奴和亲
27.景帝元年,下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这表明汉景帝( )
A.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勤俭节约,生活简朴
C.减轻赋税,减免徭役 D.减省刑罚,废除峻法
28.《汉书晁错传》记载:“秦朝‘法令烦惨,刑罚暴酷,亲疏皆危,内外咸怒,绝祀而亡。’”这促使西汉统治者( )
A.注重农业生产 B.减轻赋税徭役 C.废除严刑峻法 D.提倡勤俭治国
29.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西汉“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出现如此社会氛围得益于( )
A.“推恩令”的实施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D.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
30.西汉初年,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废除严刑峻法,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我们将该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关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考古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汉兴之初,反秦之敝(弊政),与民休息,凡事简易......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汉书》
完成下列要求:
(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史前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请你模仿范例,对材料一中的两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证。
图片B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复原图,可以见证_____
图片C骨耜,可以见证_____
(2)材料二中的文物反映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 由此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为扭转秦朝弊政推行了哪一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措施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社会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众作为国家生存决定性条件的理论。《左传》记载了“爱民”的思想,孔子提出了“惠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材料四: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注:醇驷,指四匹马的毛色一样)
材料五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1)从材料一的文本资料中找出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意义。举出2例原始农耕时期的农作物来印证划线部分的说法。
(2)写出在材料一所示房屋中生活的原始居民。以上两种房屋建筑风格不同,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实物史料在当时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作用。写出材料二文献史料部分所描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及其主持修建者。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产生的积极影响。
(4)从材料三中找出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他们都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孟子的思想具有怎样的地位?
(5)材料四描述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境况?(用1个词或1句话形容即可)为改变这一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什么政策?写出在这一政策下出现的治世局面。
(6)依据材料五,指出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措施。
33.在我国古代,君主或帝王的统治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请你结合所给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史料话暴君】
材料一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材料二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材料三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材料四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桀和纣分别有哪些暴政 暴政的结果如何
(2))材料三中的“王”指的是西周后期的周厉王,他的暴政导致发生了哪一事件
(3)材料四是哪位帝王实行的暴政 请你再列举此帝王的暴政表现。(两例即可)
【图片绘名君】
(4)图一和图二中的皇帝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促使了哪一局面的形成
【对比话感悟】
(5)对比暴君和明君的所作所为及产生的不同结果,说一说给你带来的感悟,并说一说给后世的统治者以怎样的借鉴。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语:齐语》载,管仲说,美金(青例)用来铸武器,恶金(铁)用来铸农具,足见春秋初期冶炼技术的发展。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耕与牛相连,说明东周时耕作法的进步。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秦王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换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第1卷》
材料三: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只有改变秦的暴政,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
——邱树森 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秦“统一全中国”与商鞅变法有何关系?结合所学,请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的观点.
(3)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和农民的反抗”?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5.某校七年级(2)班针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自然的馈赠】
材料一: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农作物图片。
(1)以上农作物中,有一种是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它是(填字母序号);有两种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它们是(填字母序号)。
【政策的推动】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歼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2)材料二中的“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材料三:(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非常注重什么?由此汉初出现了什么局面?
【人民的智慧】
材料四:“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4)材料四中出现的局面与我国古代哪一水利工程有关?该工程是谁修建的?
【活动总结】
(5)通过以上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汉初施行“约法省禁”是基于对秦朝刑罚苛严、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思,昭宣年间的“平理刑狱”是基于对汉武帝末年法律烦苛、矛盾尖锐的反思,两者均反映历史反思推动政策调整,C项正确;汉初主要受黄老思想影响,儒家学说尚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汉文帝时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流寓湖南,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A项正确;魏源是湖南邵阳人,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周敦颐是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理学派开山鼻祖”,曾国藩是清朝湖南长沙人,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均与“西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十分贫困,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提倡节俭,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等,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封子弟为王侯以拱卫中央”可知,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速亡,是因为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分封同姓诸侯王,希望通过血亲关系来巩固皇权王室,以防中央孤立之败,A项正确;根据材料意思,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速亡,除了秦朝暴政以外,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因此,“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稳定局势”并不是基于材料中的意思所得出的结论,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与题干材料所述“刘邦”统治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削弱诸侯权利的措施,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出现变化的原因是秦汉以后国家统一,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使得全国服饰趋同,D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反映的是全国统一使得服饰趋同,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无关,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地服饰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所以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加深,排除B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家天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表明家天下的思想在古代影响深远,家天下体现的就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阐述汉初的经济,排除A项;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与材料的历史变迁无关,排除B项;贤德者为首领观念已经被百姓接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景帝即位伊始就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也就是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D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因此“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D项正确;汉代讲经与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与汉武帝有关,排除B项;宅院画像砖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贾谊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属于属于“湖湘文化保护传承”范畴,C项正确;轩辕故里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孔子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城北,太昊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题干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岁(每年)劝民种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说明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重视农业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减轻农民徭役在材料“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等中没有反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提倡勤俭治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农为本,没有涉及废除严刑峻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表明贾谊主张以农为本,表明他重视农业,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节俭、田赋和刑罚,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下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坐拱手陶俑”“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说明这一时期老百姓没有压力,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开始,到文景帝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B项正确;汉景帝时期废除了严刑酷法,排除A项;重文轻武是北宋的政策,排除C项;拓土开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朝初年,面对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北击匈奴,出使西域,大力拓展疆域,限制私人铸造钱币,统一铸造五铢钱,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据所学可知,西汉文景皇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同时该时期维系了秦朝后的中华民族统一局面,开疆拓土,对外交流频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A项正确;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C项;宋辽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文物可知,“汉并天下”瓦当是汉朝时期的文物,反应的是西汉再次实现统一,建立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历史,最能体现大一统气象,C项正确;甲骨卜辞是商朝时期的文物,利簋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南朝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文物,商周属于早期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不是大一统局面,所以ABD三项中的文物难以体现大一统气象,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6.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鼓励私人养马,大量购进良马,禁止良马、壮马出关等举措,旨在强化军事力量,为了满足边境备战和用兵需要,应对边疆危机巩固统治,C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需要不是汉代政府重视马政的目的,排除A项;交通运输需要、镇压农民起义需要不是当时政府重视马政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根据材料“秦朝统治思想的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逼迫汉朝建国之初的思想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进行新的抉择。”并结合以上所述可知,A项正确;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西汉初年,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汉武帝时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建国之初”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汉建立后,实行各家并存,推动“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并非是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发现,秦朝陵墓中如青铜马车、真人大小的陶俑与汉初帝王的陪葬品中相比,青铜器都不多见,陶俑的种类种类变成了家禽或家畜,人佣更是缩小到了数寸大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休养生息”作为治国方略,产生于汉初,时历秦末战乱,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它有效恢复了国家和社会的元气,C项正确;汉朝沿用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摈弃秦朝的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排除A项;诸侯王严重威胁中央力量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光武中兴”的政治局面是在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中兴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由题干中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排除B项;修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减轻农业的赋税等,排除C项;休养生息政策的意义,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灾疫时期,政府采取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巡视散药、清洁道路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安定民心、减少疫病传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A项正确;增强公共卫生意识,不是材料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社会救济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西汉的统治者在建立之初奉行这一政策主张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项正确;殷商是在老子出生之前,排除A项;西周是在老子出生之前,排除B项;东晋的统治并没有采取“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高祖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这体现出此时西汉残破,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推动了西汉走向强盛,汉武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体现出西汉出现了盛世局面,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西汉社会发展情况,不是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丝绸之路,排除C项;造纸术体现出汉代科学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方今之务,莫若便民务农而已矣。”“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可知晁错和贾谊都提倡以农为本,A项正确;晁错没有强调抑制商业,排除B项;强调发展农业,没有强调休养生息,排除C项;强调发展农业,没有提及轻徭薄赋,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根据“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经济的发展,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文景之治,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B项正确;秦朝时期统一车轨,排除A项;反击匈奴“驷马安车遍布街巷”无关,排除C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全国人口增长了3600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增长尤为迅速,反映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A项正确;材料现象与汉武帝采取的“推恩令”政策无关,排除B项;盐铁专卖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北击匈奴的胜利是军事上的成就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B项正确;分封同姓子弟、消灭异姓诸侯是政治上的措施,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无直接联系,排除AC项;与匈奴和亲是发展对外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7.D
【详解】依据“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可知,汉景帝元年,汉景帝采取了减省刑罚,废除峻法的措施。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将田赋降至三十税一。文帝在位20多年,不修室苑。文景时期,还减轻刑罚,废除伤残肢体的肉刑,D项正确;以农为本,关心农桑不符合材料信息的主旨,排除A项;勤俭节约,生活简朴在题干信息中未涉及,排除B项;减轻赋税,减免徭役在题干信息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朝‘法令烦惨,刑罚暴酷,亲疏皆危,内外咸怒,绝祀而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汉朝是在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很重视吸取秦亡教训,废除严刑峻法,C项正确;汉初注重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经济,但与“秦朝‘法令烦惨,刑罚暴酷,亲疏皆危,内外咸怒,绝祀而亡’”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汉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与主旨强调废除严刑峻法不符,排除B项;汉初统治者提倡勤俭治国,吸取秦亡教训,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刑罚罕用,罪人是希”体现了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体现了西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发展,这些是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和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是汉武帝实施的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均与题干措施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30.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废除严刑峻法,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我们将该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光武中兴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在唐朝,排除C项;开元盛世也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31.(1)图片B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可以见证半坡居民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图片C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居民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
(2)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及使用。
影响: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任1点)
(3)政策:休养生息的政策。效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4)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任意1点)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所以图片B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复原图,可以见证半坡居民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骨耜是河姆渡人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具,所以图片C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居民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二铁农具和牛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3)根据材料“与民休息,凡事简易”可知汉初为扭转秦朝弊政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生产工具的革新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三可知,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和社会安定可以推动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劳动。
32.(1)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稻 粟
(2)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与南方相比,较为寒冷(或者:二者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不同决定的
(3)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都江堰 李冰 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孔子:惠民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 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5)残破荒凉的景象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6)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详解】(1)从“‘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可知,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意义是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人种植的水稻以及半坡人种植的粟,都能用于印证“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这一说法。
(2)材料一所示房屋分别为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导致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房屋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河姆渡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防潮防湿,而半坡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风沙大,与南方相比,较为寒冷,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
(3)通过观察材料二实物史料图片可知,该实物是铁农具。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可知,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等关键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从“时(战国后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都江堰的修筑,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从“孔子提出了‘惠民’的思想”“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是惠民,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可知,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5)从“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材料四描述了西汉初年残破荒凉的社会景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社会残破荒凉的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由于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6)从“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可知,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措施是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33.(1)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结果导致了夏朝和商朝的灭亡。
(2)国人暴动。
(3)秦始皇或嬴政。实行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任意两点即可)
(4)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5)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借鉴:作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注重爱惜民力,要提倡节俭,要惩处贪官污吏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可知,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根据材料二“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可知,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夏朝和商朝的灭亡。
(2)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
(3)根据材料四“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的暴政,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的暴政有:实行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任意两点即可)
(4)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治世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5)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暴君和明君的所作所为及产生的不同结果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告诉我们:作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注重爱惜民力,要提倡节俭,要惩处贪官污吏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4.(1)铁制农具;牛耕。
(2)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推行县制或统一度量衡。
(3)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4)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小题1】根据“恶金(铁)用来铸农具”“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耕与牛相连,说明东周时耕作法的进步”可知生产技术进步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小题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中,有确立县制和统一度量衡,这与秦朝实行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有前后发展继承关系。
【小题3】根据“实行轻徭薄赋慎刑”可知措施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小题4】秦朝保证导致灭亡,汉朝吸取教训开创文景之治,故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5.(1)①G②DF
(2)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①重视农业生产,主张以农为本。②“文景之治”。
(4)①都江堰;②李冰。
(5)加强对外交流、统治者的政策、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社会的安定等。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在原始先民中,半坡居民种植粟,这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葡萄、苜蓿从西域传到中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可知,在商鞅变法中,统一了度量衡,这从经济上促进了秦国的强大;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决裂阡陌”可知,在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有利于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亲率耕——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这体现出重视农业生产,主张以农为本;由此出现“文景之治”。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可知,在战国时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5)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加强对外交流、统治者的政策、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社会的安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