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西汉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由中央至地方较为完整的监察系统。汉武帝时“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但东汉末汉灵帝时变刺史为州牧,这一举措( )
A.强化了刺史的经济职能 B.促使监察制度性质巨变
C.缘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D.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如图是小兴同学预习新课时绘制的线索图,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缓和了西汉末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 B.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促进了经济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D.直接导致腐败的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3.河南居九州之腹,中天而立,有“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之说,是建都立业的福地。从夏算起,先后共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几度形成了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下列地区作为都城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A.安阳―夏朝 B.郑州―西周 C.开封—南宋 D.洛阳—东汉
4.下图所示为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简册。其记载的是张掖郡居延边塞官员粟君状告百姓寇恩,称寇恩欠了他一头牛。居延县和下辖的乡通过调查审理,最终裁定粟君诬告寇恩。此汉简可以用于研究( )
①汉朝的郡县制度 ②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③汉朝的法律制度 ④东汉初期的吏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②对应的朝代或国家是(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6.取代西汉政权的是( )
A.东汉 B.新朝 C.秦朝 D.南朝
7.《文献通考·田赋考》记载:“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说明( )
A.王莽改制起到成效 B.农业遭到破坏,物价较低
C.为缓和社会矛盾,雇人消灾 D.自然灾害严重,物价极高
8.这是七年级历史(上)某一课三个子目的小标题。根据这三个小标题,你认为该课最适合的题目是( )
A.东汉的建立 B.东汉的兴衰 C.东汉灭亡原因 D.东汉农民起义
9.王安石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下列朝代不是词作中“六朝”的是( )
A.东汉 B.东晋 C.东吴 D.南梁
10.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标志着西汉灭亡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C.匈奴南下袭扰 D.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11.“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B.统治者奢侈享乐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社会比较安定
12.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重用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13.一位同学以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为主题整理课堂笔记,做了如下表格,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 )
朝代 在位皇帝 盛世名称
① 文帝.景帝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 ③
唐朝 ② 开元盛世
A.东汉、唐太宗、贞观之治 B.西汉、唐太宗、光武中兴
C.西汉、唐玄宗、光武中兴 D.西汉、唐玄宗、贞观之治
14.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时的三十税一,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汉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善国家财政 B.加强思想控制 C.反抗外来侵略 D.巩固王朝统治
15.《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光武帝采取的一项措施:“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社会矛盾 B.抑制豪强地主 C.简化政府机构 D.减轻农民负担
16.如图所示为东汉初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B.东汉初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东汉初期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D.东汉初期社会局面较为安定
17.如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 D.导致了朝政腐败
18.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
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 ②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
③刘秀以柔术治国——光武中兴 ④牧野之战——西周结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9.东汉初年,刘秀曾颁布如下法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官府申请,皆可成为平民。这一政策用意主要在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确立法律规范
C.加强奴婢管理 D.恢复社会生产
20.东汉刘秀时期的宅院画像砖,描绘了屋主悠闲对坐畅饮,一派祥和安逸的世俗景象。这一时期可能出现了局面( )
A.王莽篡汉 B.宦官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专政
21.农民起义反映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下列对农民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B.黄巾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C.楚汉之争最终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终
D.历次农民起义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2.如下图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 )

A.利于皇帝强化集权 B.加剧地方割据混战
C.造成东汉政治腐朽 D.直接导致东汉灭亡
23.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刘邦)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24.“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局面?( )
A.王莽改制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大起义 D.十六国时期
25.每遇重大灾异事件,西汉初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皇帝则往往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反映了( )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监察制度逐步完善
C.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D.制度腐朽统治黑暗
2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统治根基
B.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C.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7.下面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 )
A.利于皇帝行使君权 B.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造成东汉政治腐败 D.使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趋于平衡
28.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理解,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农民起义威胁统治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掌权
29.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B.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C.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D.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0.“狗儿叫喧喧,官吏到门前。披衣出门看,官府来收钱。连连求延期,官怒出恶言……” 这首重庆民歌出自(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失败后,各地反秦农民斗争仍在继续,项羽大败秦军而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了争战。
材料二: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徭役兵役繁重,民不聊生。他趁此机会,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他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
(1)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指的是哪次起义?项羽领导的歼灭秦军主力的是哪次战役?“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的争战”史称什么?
(2)材料二中涉及的农民起义是什么?领导者是谁?有何影响?
(3)对于秦、汉的农民起义,你有何感想?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秦统一后,秦朝兴建了多个大型工程,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劳役,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周荣《秦朝兴亡的历史研究》
(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在文化方面是如何体现的?指出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秦朝二世而亡,简析这与秦朝修建长城及大型工程的关系。
(2)概括材料二中光武帝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材料二图示内容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社会局面?指出这一局面的出现造成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使国家繁盛的局面保持得更长久?
33.秦汉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大一统的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字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区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汉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对几千年的中国政治等方面的贡献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
——任继愈《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秦统一全国后,秦朝“通行的文字”是什么?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
材料二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2)根据材料二,概述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即国家征收土地产量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释放奴隶:士兵复员,按功劳授予田宅……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高祖主张实行怎样的治国政策。
材料四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都城)鄙(边远地方)廪(粮仓)庾(露天谷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太仓(京师的大粮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史记·平准书》
(4)材料四所描述的中国王朝的什么治世局面,这个局面的开创者是谁?
材料五
(5)上图人物是东汉建立者,他是谁,哪一年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统治局面?
材料六 东汉末年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6)东汉末年,“小民”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爆发了什么事件?
34.某校七年级(6)班同学以“东汉的兴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光武的盛世】
材料一:
图A:东汉形势图 从刘秀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等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图A中①处指的是哪一城市?根据材料一文字,指出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文字中“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混乱的政局】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出东汉中后期出现怎样的政治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反抗的号角】
材料三:为了满足宫廷需要,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捞回自己买官时的花费,官员贪赃已是常事。除人为的各种祸难之外,此时天灾也似乎特别流行。仅安帝一朝十九年中,水灾即达十一次,旱灾七次,蝗灾七次,受灾范围遍及中华大地。……最终,在“甲子”年,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震撼全国的黄巾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巾大起义”爆发的原因,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35.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两汉的盛与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西汉的巩固】
材料一: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免于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思想的变革】
材料二:利用权力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的文化抬举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为邪说而皆绝其道。这是汉武帝的高明之处。
——摘编自《中国儒学发展史》
(2)材料二中“汉武帝的高明之处”指的是哪一措施的推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以及产生的影响。
【“光武中兴”】
材料三:
(3)材料三中“今王谋反”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武帝称帝的时间,并简述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大汉出现“中兴”局面?
【黄巾大起义】
材料四:中平元年,张角发动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起义口号,在各地组织起义军,头裹黄巾作为标记。……黄巾起义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在它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4)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巾起义产生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响应?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末汉灵帝时变刺史为州牧”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设置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刺史不是地方行政长官,东汉末期将刺史变成州牧,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体现了监察制度性质巨变,B项正确;东汉末变刺史为州牧,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强化刺史的行政管理职能,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东汉末变刺史为州牧,造成东汉末地方群雄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题干给出的示意图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符合题意;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缓和了西汉末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光武帝促进了经济恢复,史称“光武中兴”,排除C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这直接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刘秀建立东汉,建都洛阳,由于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故称东汉,D项正确;夏朝都城在阳城、西周都城镐京、南宋都城临安,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简册。其记载的是张掖郡居延边塞官员粟君状告百姓寇恩,称寇恩欠了他一头牛。居延县和下辖的乡通过调查审理,最终裁定粟君诬告寇恩。”可知,当时地方管理中存在郡、县、乡;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审理,可以研究汉朝的法律;官员状告百姓,可以研究吏治情况,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的情况,所以②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5.B
【详解】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称皇帝,定国号为汉,6月定都长安,西汉王朝诞生。至9年1月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排除A项;刘秀在25年建立东汉,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排除C项;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公元9年1月15日,西汉外戚王莽篡夺西汉皇位,建立新朝,B项正确;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排除A项;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再经过4年楚汉战争,西汉建立,排除C项;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王莽政权末期,天下遭受旱灾和蝗灾,黄金一斤才能换小米一斛。说明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导致物价极高,D项正确;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材料说的是自然灾害之后的物价极高,与王莽改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物价高不是物价低,排除B项;王莽的改制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且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可知,三个小标题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B项正确;东汉的建立、东汉灭亡原因、东汉农民起义表述不全面,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六朝指的是定都南京的六个政权,东汉的都城在洛阳,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东晋和南梁都城建康,东吴都城建业均是今天的南京,排除BDC项。故选A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A项;匈奴南下袭扰与西汉灭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比较安定,D项正确;农民生活比较富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统治者奢侈享乐,与题干内容不符,因为“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体现的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比较安定,排除B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与题干内容不符,因为“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体现的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比较安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可知,光武帝时期外戚授官受到限制,即使有军功这个硬条件,如果有外戚身份,也不能提高官员待遇,说明光武帝时期控制外戚,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重用宦官、宦官专权,排除AC项;材料主旨是说明光武帝时期控制外戚,没有说明外戚专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①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唐朝②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③“光武中兴”,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B项;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巩固东汉王朝统治,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改善国家财政、加强思想控制、反抗外来侵略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可知光武帝将自益州被贬为奴婢的人免去罪行,成为庶人,有利于缓和民众对朝廷的社会矛盾,A项正确;奴婢并非豪强地主,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光武帝对政府机构的简化,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社会局面较为安定,人口得到快速增长,D项正确;材料中图示显示的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不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东汉末年开始人口大量南迁,排除B项;东汉初期的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鼎盛,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一系列措施恢复了经济并巩固了统治。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A项正确;光武帝的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光武帝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贪官污吏现象,排除C项;光武帝的措施使得朝政清明,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存在因果关系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秦朝法律严苛,赋役徭役沉重,最终导致了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爆发,②项符合题意,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以柔术治国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③项符合题意,即②③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得益于西汉张骞通西域,①项不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标志着商朝的结束,西周结束的标志是周平王东迁,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①④的选项,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东汉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和伴之而来的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为了及时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材料内容为其解放奴婢这一措施,目的是为了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减轻农民负担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确立法律规范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题干为释放奴婢这一措施,与加强奴婢管理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排除A项;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B项;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实行暴政,百姓生活困苦,会爆发农民起义,沉重打击甚至推翻王朝,历次农民起义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排除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详解】据题干漫画可知,题干漫画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统治腐朽不堪,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利于皇帝行使权力,排除A项;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加剧地方割据混战,排除B项;直接导致东汉灭亡的不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阴皇后家族擅权”、“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后的家族称之为外戚,光武帝撤走吕后的排位是因为吕后封外戚为王,此举是为了震慑“阴皇后家族擅权”,也就是威慑外戚,C项正确;撤走吕后牌位于节省开支无关,排除A项;震慑皇后家族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B项;皇后家族不属于诸侯,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此后,东汉政权就在外戚与宦官的争夺打斗中交替,皇帝完全成了傀儡,B项正确;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十六国时期是在西晋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详解】根据题干表述可知,君主逐渐将责任由自身转嫁到辅佐的大臣身上,转化为君臣矛盾,反映了皇权专制不断加强,A项正确;君臣矛盾与监察制度、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无关,排除BC项;题干信息还不足以反映统治黑暗,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统治根基属于历史解释,在解释东汉衰败的原因,A项正确;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漫画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C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利于皇帝行使权力,排除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并非趋于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
2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解读图示信息可知,皇帝早逝,幼帝即位,母后主政,重用外戚,出现了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逐渐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出现宦官专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图示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项正确;图示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未涉及诸侯强大威胁中央,且也没有诸侯强大的信息,排除A项;农民起义威胁统治,但材料信息是外戚宦官交替掌权,排除B项;宦官专权不能全面解释图示,排除C项。故选D项。
29.C
【详解】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是历史评价,C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根据民歌歌词,“狗儿叫喧喧,官吏到门前。披衣出门看,官府来收钱。连连求延期,官怒出恶言……” ,这首民歌出自《刺巴郡守诗》,《刺巴郡守诗》是汉桓帝时巴郡人民因为苦于重赋所写的一首讥刺太守的诗,D项正确;《刺巴郡守诗》是汉代的作品,与春秋战国、秦朝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1.(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2)黄巾起义。张角。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统治者应该施行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政策,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起义:“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指的是公元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战役: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歼灭秦军主力。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楚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为争夺帝位展开的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2)起义:“头扎黄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指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领导者:“创立太平道”的是张角,他是黄巾起义的领导人;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虽然被镇压,却也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从起义爆发的原因来说,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政治腐败有关,从起义的结果看,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汉朝统治遭到沉重打击,说明统治者应该施行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政策,,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
32.(1)统一文字。抵御匈奴的侵扰。秦朝修建长城及大型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3)要实行仁政,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注意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的开创之功在文化方面是统一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根据材料一“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劳役,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等信息可知,秦朝修建长城及大型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根据材料二“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等信息可知,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提出了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图示内容可知,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结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实行仁政,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注意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
33.(1)小篆;甲骨文
(2)秦朝的残暴统治
(3)休养生息
(4)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
(5)刘秀;25年;光武中兴
(6)黄巾起义
【详解】(1)秦统一后,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由材料“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可知,秦朝税多、役重,这是秦朝暴政的体现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3)由材料三“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即国家征收土地产量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税);释放奴隶:士兵复员,按功劳授予田宅……”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4)由材料“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都城)鄙(边远地方)廪(粮仓)庾(露天谷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文景之治;开创者: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
(5)由图片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人物是刘秀;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局面: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6)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广大人民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
34.(1)城市:洛阳。措施:多次下令解放奴婢。“局面”——“光武中兴”。
(2)政治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原因:皇帝早逝,幼主即位(或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影响:宦官与外戚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详解】(1)城市、措施、局面: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政治局面、原因、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原因、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5.(1)措施:令地方官吏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赈济灾民。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朝廷所推崇,影响深远。(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历史事件: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时间:公元25年。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历史影响:在它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可知,汉文帝以行政命令让地方官员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根据材料一中的“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可知,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汉文帝制定了扶助贫民,赈济灾民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2)根据材料二中的“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的文化抬举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为邪说而皆绝其道”“儒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的推行,汉武帝这么做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此举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三中的“王谋反”“光武帝”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今王谋反”指的是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夺取政权,建立新朝,灭亡西汉的历史。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根据材料四中的“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结合所学可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名存实亡。根据所学可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出现了黄巾起义,天下响应的局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