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1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许邵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许邵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A.许邵只肯定了曹操的杰出才能
B.许邵彻底否定了曹操,认为他是“奸雄”
C.许邵对曹操的看法存在个人主观色彩
D.许邵对曹操的看法比较客观
2.热门畅销书《卑鄙的圣人:曹操》因还原了历史中一代奸雄的日常面目,引起众多曹操迷的热议。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官渡之战③自立为帝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如表是“历史上的战争”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正确的是( )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刘邦破釜沉舟从而击败秦军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解除了东晋对前秦的威胁
A B C D
A.A B.B C.C D.D
4.《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只是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相继崛起。下列关于图1与图2战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战役作战前袁绍兵力上有绝对优势 B.图2战役后曹操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
C.图1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图2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
5.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诗词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曹操 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诸葛亮
C.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孙策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
6.易中天先生说,历中人物一般有三种形象,一是历史形象,二是文学形象,三是民间形象。下面对曹操的描述,属于历史形象的是( )
A.京剧舞台上的花脸奸臣 B.“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
C.《三国演义》中的奸雄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篇
7.下图所示材料反映的战役( )
曹操谋士,荀攸计妙, 间道而出,袭破乌巢; 袁军粮草,尽被焚烧, 袁绍恐慌,军心动摇。
A.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8.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下列有关曹操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
B.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
C.采用声东击西等战术偷袭袁军
D.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其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9.“乱世出枭雄”,占据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的曹操,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他增强实力的手段有( )
A.隐居山林,修身养性 B.三顾茅庐,招纳人才
C.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D.实行和亲,增进联系
10.诗句“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描述的历史事件有利于当时( )
A.北方的统一 B.西南的开发 C.对外的交流 D.边患的解决
1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12.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1世纪前期 B.公元1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13.提及三国,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青梅煮酒”“三顾茅庐”等故事,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形却了解不多。下列对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可信的史料是( )

A.长沙走马楼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宁乡炭河里 出土的四羊方尊
14.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那么历史上加强对新疆和台湾联系分别是在什么时期( )
A.春秋、战国 B.秦朝、西汉 C.西汉、东汉 D.西汉、三国
15.如图历史图书的目录反映了( )
A.楚汉之争 B.西汉建立 C.光武中兴 D.三国鼎立
16.《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艾(魏将)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 )
A.此战后,蜀国被吴国所灭 B.此战为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C.战后,北方实现了统一 D.此战时魏帝是曹操
17.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司马迁的《史记》 D.诸葛亮的《出师表》
18.如下表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
三国 措施
魏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吴联系
A.民族关系治理 B.注重区域交流
C.发展国家经济 D.发展海外贸易
19.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
A.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 B.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
C.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D.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
20.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统治者分别采取措施治理国家。通过表格内容反映出三国时期各国集中精力发展( )
治理措施
魏国 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生产
蜀国 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 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思想文化
21.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22.“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可能是(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
23.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多有讨论,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这表明( )
A.赤壁之战发生久远 B.史学研究要参考诸多史料
C.史书记载有模糊性 D.文物证据可决定历史真相
24.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关于赤壁之战的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挥师南下 B.曹军与孙刘联军双方在赤壁对峙
C.曹操军队终因不习水战兵败北撤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5.下面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几个共同点,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曹操都有参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6.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以下历史事件与词中提到的人物均有关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7.《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与之相关的战役( )
A.给秦朝腐朽残暴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B.阻滞了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江南地区
C.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8.表中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交战双方 孙刘联军——曹军
兵力对比 5万——20万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明朝时期杨慎所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把我们带到了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奠定天下三分、鼎足而立局面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城濮之战 D.阪泉之战
30.绘制知识结构图能够帮助同学们将散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下边的知识结构图中,①处应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二、综合题
31.下面是从学科素养角度出发,设计的自主学习清单。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问题。
【阅读素养】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桑,薄赋敛。
——摘编自《汉书 食货志》
(1)上面史料体现了汉初采取的哪些治国措施?
【时空观念】
(2)写出图一中A指代的城市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图二中向南、向西的航线最远可抵达哪里?
【方法探究】
★许劭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3)世人对曹操评价不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并用史实加以论述。请归纳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用纸以前,欧洲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羊皮。印制一部书籍,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纸与造纸术的传入,则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材料一中造纸术是什么时期的谁改进的?
(2)材料二的《史记》的作者是谁?《史记》体例是什么?
(3)材料二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和他同时期的医者还有谁?
(4)材料三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三国时还有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该战役是什么?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将A,E两处补充完整。上图所示路线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西汉朝廷设置了什么官职将今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管辖?这一路线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二:
(2)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信息。
人物 霍去病 司马迁 张仲景
贡献
材料三: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往往代表一个故事或者典故。①尊王攘夷②揭竿而起③三顾茅庐④闻鸡起舞
(3)从以上任选一个成语,撰写相关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34.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材料二中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役的结果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胜败的原因。
材料三 如图
(3)请分别写出材料三图中A、B、C三个政权的名称。
材料四 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谴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三国志·吴书》
(4)材料四所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35.历史兴趣班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分组开展趣味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第一小组绘制了以上的示意图。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填空
①完成示意图两空白处A和B的填写:A (人物)B年 。
②曹操打败袁绍,实现称雄北方、一统中原的战役是 。
③为刘备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功臣是 (人物)。
④发生在208年的 (战役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第二小组开展故事会东汉后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顾茅庐、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黄盖诈降、火烧赤壁等等。请你简述一个故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知,许邵认为曹操如果身逢治世,他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他如果身逢乱世,那就是一个奸雄;从而说明曹操有才华,有实力,但是性格难以琢磨,曾肆意杀害无辜,但不失为一代枭雄,D项正确;许邵不仅肯定了曹操的杰出才能,也评价了曹操性格的缺陷,排除A项;许邵不仅肯定了曹操的杰出才能,没有彻底否定了曹操,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许邵对曹操的看法存在个人主观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最终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从而就为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①②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统一了中国北方,后在进军江南地区时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④符合题意;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废汉献帝称帝,③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袁绍、曹操之间的决胜之战役,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战争始于公元200年2月,双方于官渡发生战略决战,持续八个月的官渡之战以袁绍方的失败而告终,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巨鹿之战,是指秦朝末年项羽所率领的楚军与章邯、王离等所率领的秦军在巨鹿展开的一场重要战役,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击败楚军主力后,转攻赵都,迫使赵王等人推到巨鹿,项羽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进攻秦军,用誓死决心与秦军展开激烈交战,带领诸侯各军歼灭王离军队,并于八个月后迫使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扭转了秦末战争的局势,秦国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赤壁大败曹操的一次大型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打破了曹操快速统一南方的设想,转而专心经营北方,促进了北方的恢复与发展。对于南方而言,此战为南方赢得了发展的时间,促进了南方的发展,为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淝水之战是前秦苻坚统一中原后南下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爆发的一场重大战役,战争开始于公元383年11月,以东晋击败前秦而告终,淝水之战,前秦大败。此后,东晋乘胜收复河南地区,前秦则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大分裂,排除D。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相继崛起,先后发生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图片1是官渡之战,它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图片1是官渡之战,作战前袁绍兵力上有绝对优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片2是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失败,但之后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A项正确;“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与刘备有关,排除B项;“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与孙权有关,排除C项;“三顾嫉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与诸葛亮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曹操号令诸侯的策略,属于历史形象,B项正确;A项是民间形象,排除;CD项是文学形象,排除。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曹操、袁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项正确;淝水之战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排除A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C项;淝水之战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而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D项符合题目要求,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等战术大败袁绍于官渡,随后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统一北方地区,在经济上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排除A、B、C项。故选D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东都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C项正确;隐居山林,修身养性与曹操实力壮大无关,排除A项;三顾茅庐,招纳人才的是刘备,排除B项;实行和亲,增进联系与曹操实力壮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官渡相持勒虎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曹操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项正确;官渡位于北方的河南地区,不属于西南地区,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战争,不属于对外交流的范围和边患的解决,排除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由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正确;曹操只是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改善了民族关系的是诸葛亮,排除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是孙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229年。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是一个世纪,世纪的算法是在百位数上加一,公元229年就是公元3世纪。世纪前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三十年,中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中间四十年,后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后三十年,所以公元229年就是公元3世纪前期,C项正确;而ABD项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沙走马楼吴简是1996年于长沙市中心临近五一广场地带发现的一批古简,总数高达14万余枚,涉及纪年、职官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记录了三国东吴当时基层政权的日常活动,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官府的关系,这批吴简是研究孙吴基层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了三国时期文献史料之不足,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A项正确;《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文学作品,不是最为可信的料,排除B项;《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排除C项;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和联系;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船队抵达台湾,加强了同台湾的联系,D项正确;春秋和秦朝时期中原政权没有对新疆进行管辖,排除AB项;有历史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是在三国时期,而非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图中“魏、蜀汉、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正确;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ABC项与题干描述的政权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B项正确;蜀国被魏国所灭,排除A项;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C项;此战时魏帝是魏元帝曹奂,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其《出师表》是反映三国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司马迁的《史记》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创作的,排除AC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史料,排除B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等信息可知,三国时期的魏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蜀国重视发展经济,吴国强调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说明三国都发展本国经济,C项正确;民族关系治理只是蜀国的措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注重区域交流主要符合吴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发展海外贸易只符合吴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且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排除A项;三国鼎立时期,虽然国家处在分裂状态,但题干强调的是三国鼎立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且三国在竞争中发展,为以后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材料“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生产、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反映的是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牧野之战,西周与商之间进行的战争,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与“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结合所学知识,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利用火攻,以弱胜强,击败了曹操的军队。所以该战例可能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蚩尤于炎黄联盟之间进行的战役,不属于以弱胜强,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没有采用火攻,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可知,对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有很大的争论,需要参考更多的史料做出判断,B项正确;题干未强调赤壁之战发生久远,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史书记载的不一致型,排除C项;文物证据可决定历史真相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点睛】
2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对赤壁之战这一事件的影响的分析,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挥师南下是对赤壁之战这一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曹军与孙刘联军双方在赤壁对峙是对赤壁之战这一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曹操军队终因不习水战兵败北撤是对赤壁之战这一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曹操都有参与,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③错误,这两次战役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无关,C项正确;A项①②,①错误,排除A项;B项③④,③错误,排除B项;D项①③,①③都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两军在赤壁对峙,最后曹军战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结合题干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可知,与词中提到的人物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B项正确;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排除A项;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C项;383年,淝水之战,东晋的军队打败前秦的军队,排除D项。故选B项。
27.D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军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导致曹军战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不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阻止曹操南下,曹操不是游牧民族,排除B项;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排除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东汉末年,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进行赤壁之战,前者兵力5万,后者兵力20万,但曹操战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的作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排除A项;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B项;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A项;城濮之战是影响着春秋格局的重要一战,排除C项;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30.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攻曹”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曹操南下准备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排除A项;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31.(1)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长安。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我心目中的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史实: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写出政治上或军事上的史实即可)
原则: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
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和推动国家的发展;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桑,薄赋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采取的治国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是A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根据图二可知,航线向南和向西最远可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结合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
我心目中的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史实: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写出政治上或军事上的史实即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和推动国家的发展;等等。
32.(1)东汉;蔡伦
(2)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3)张仲景;华佗
(4)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官渡之战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因此造纸术是东汉时期,有蔡伦改进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因此材料二中《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还有一位名医是华佗,不仅擅长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和创造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4)根据题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描述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战术打败曹军,孙刘联军取得胜利,赤壁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3.(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西域都护;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往的大动脉(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商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了中外文明)。
(2)霍去病:率兵出击并重创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司马迁: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医圣”
(3)①尊王攘夷: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②揭竿而起: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号召农民推翻暴秦,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③三顾茅庐: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因缺少谋士辅佐力量弱小。/他三次到隆中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从此刘备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④闻鸡起舞:祖逖年轻时勤奋练武,立志报国;/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他自行募军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古代路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古代路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故A 是长安,E是欧洲(大秦)。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故丝绸之路开通与张骞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将今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管辖。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根据所学知识,霍去病的贡献是率兵出击并重创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司马迁的贡献是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张仲景的贡献,写成《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医圣”。
(3)本题是开放性问题,任选一个成语,撰写相关的小故事,言之有理即可。如尊王攘夷: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揭竿而起: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号召农民推翻暴秦,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三顾茅庐: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因缺少谋士辅佐力量弱小。/他三次到隆中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从此刘备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建立蜀汉政权。闻鸡起舞:祖逖年轻时勤奋练武,立志报国;/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他自行募军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34.(1)统一中国或平定江南。
(2)赤壁之战。曹操败,孙刘联军胜。曹操:骄傲轻敌,曹军多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孙刘联军: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等。(言之有理)
(3)A魏国、B蜀国、C吴国。
(4)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台湾。
【详解】(1)根据材料“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的壮心是统一中国或平定江南。
(2)根据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知此战役是赤壁之战;根据所学知识,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孙刘联军胜;结合所学知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轻敌,曹军多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等。(言之有理)
(3)根据所学知识,A是魏国,曹丕于220年建立,都城在洛阳;B是蜀国,221年刘备建立,都城在成都;C为吴国,222年孙权建立,都城在建业。
(4)根据材料“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谴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可知反映的事件是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根据所学知识,夷州是今天的台湾。
35.(1) 孙权 220 官渡之战 诸葛亮 赤壁之战
(2)黄盖诈降 简述:赤壁之战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准备对抗 曹操。黄盖是三国 时期东吴的一名大将,正在大家都发愁如何对付曹操的时候,黄盖与周瑜想出了一个妙计。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倚老卖老,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话语间还带有轻视周瑜之意。周瑜大怒,立即下令要将黄盖斩首示众。毕竟黄盖是一位对东吴有功的老臣,于是许多将领一起替黄盖求情。周瑜见这么多人请求,就将处罚改成了笞刑。黄盖的这几十大板打的效果非常好,让曹军在东吴的奸细都深信黄盖是真的与周瑜闹翻了。阚泽亲自为黄盖献诈降书,与之前蔡中蔡和的情报一起传递到曹操的手中,于是曹操也对黄盖要投降的这件事深信不疑。之后黄盖领兵前来,曹操也是没有一点准备措施,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最后的惨败。
【详解】(1)根据材料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了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故①填孙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故②填220;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故③填官渡之战;为刘备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功臣是诸葛亮。诸葛亮仔细地向孙权和周瑜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情况,从而使东吴同意联合抗曹,故④填诸葛亮;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⑤填赤壁之战。
(2)开放性设问,在题干中选择一个故事,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成理即可。如:黄盖诈降简述:赤壁之战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准备对抗 曹操。黄盖是三国 时期东吴的一名大将,正在大家都发愁如何对付曹操的时候,黄盖与周瑜想出了一个妙计。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倚老卖老,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话语间还带有轻视周瑜之意。周瑜大怒,立即下令要将黄盖斩首示众。毕竟黄盖是一位对东吴有功的老臣,于是许多将领一起替黄盖求情。周瑜见这么多人请求,就将处罚改成了笞刑。黄盖的这几十大板打的效果非常好,让曹军在东吴的奸细都深信黄盖是真的与周瑜闹翻了。阚泽亲自为黄盖献诈降书,与之前蔡中蔡和的情报一起传递到曹操的手中,于是曹操也对黄盖要投降的这件事深信不疑。之后黄盖领兵前来,曹操也是没有一点准备措施,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最后的惨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