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并在各地形成新聚落。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八王之乱 B.经济重心南移
C.农民起义 D.自然灾害频繁
2.“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是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材料描述的是八王之乱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3.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酿成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严重内斗,这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这场内斗是( )
A.桂陵之战 B.祖逖北伐 C.八王之乱 D.官渡之战
4.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可用来研究(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两晋时人口南迁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俑,是古代殡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下列俑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商朝戴枷奴隶俑 b.西晋持刀陶俑 c.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A.abc B.bac C.acb D.bca
6.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亦称“刘蜀”季汉”。该政权( )
A.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B.最终被魏所灭
C.曾经派船队到达夷州 D.最终被西晋所灭
7.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以下地图中可以用来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背景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刘邦建立西汉后,为巩固统治分封诸侯王,但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出现了争权夺利的“七国之乱”。与汉初这一现象相似的是( )
A.西晋“八王之乱” B.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C.陈胜、吴广起义 D.西周“国人暴动”
9.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七国之乱 C.五胡内迁 D.八王之乱
10.黄河流域在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因为该区域( )
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 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C.建都较多,地位重要 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1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王朝有( )
①秦 ②西汉 ③东汉 ④北魏 ⑤东晋 ⑥西晋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12.如图是洛阳博物馆收藏的由西晋武帝司马炎颁赐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晋归义胡王金印”。西晋时期此举( )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加强了统一趋势 D.强化了地方势力
13.下面思维导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 )
A.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B.尊王攘夷西晋灭亡
C.西晋衰落尊王攘夷 D.西晋灭亡八王之乱
14.下图是有关西晋时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是( )
石崇王恺斗富图
A.西晋建立的背景 B.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
C.西晋皇帝昏庸无能 D.西晋的民族关系
15.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你认为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 )
A.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17.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18.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19.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
20.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历史上被称为“五胡”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鲜卑、越、匈奴、羌、氐
C.羯、越、匈奴、氐、羌 D.匈奴、越、羯、氐、羌
21.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则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B.北方劳动人民南迁
C.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西晋实现短暂统一
22.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2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政权更迭频繁
2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 )
士大夫生活奢靡 B.饮食日益丰富
C.民族交融发展 D.文化艺术繁荣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已经进入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黄河南北千里之地,许多垦殖区演变成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这一状况在客观上( )
A.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C.有利于土地的休养生息 D.推动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26.西晋时期,内迁各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材料体现出这一时期( )
A.政治清明 B.对外交往频繁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加强
27.十六国时期的慕容廆(wěi)(269~333年,鲜卑人),在位时重视吸纳汉人,重用汉人参与重要决策,常说“吾积福累仁,子孙当有中原”,为前燕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说明( )
A.两晋时北方地区民族矛盾缓和 B.内迁民族接受了中原的先进文化
C.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28.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侵中原之时,几百年相对沉寂的民族构又进入了空前激烈变动的新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民族大迁徙冲垮胡汉界限。汉胡长期杂居混处,渐渐融为一体。历史上出现民族大交融是在( )
A.东晋时 B.西晋时 C.魏晋时 D.隋唐时
29.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改变了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成就了隋唐的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经济繁荣推动思想文化改变 B.制度创新源于少数民族文化
C.对外交流促进社会风气转型 D.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30.有学者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学者意在强调民族交往的( )
A.阶段性 B.曲折性 C.长期性 D.双向性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出现“匈奴”一名。自公元前2世纪初的冒顿单于起至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止,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三百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近二百年。至南北朝末期,匈奴才在中国史籍上渐趋消失。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材料三: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秦汉时期与匈奴作战的将领2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氐族和羌族内迁到哪里?西晋政权被内迁的哪个少数民族所灭?
(3)“十六国”中的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前秦政权是谁建立的?他任用谁为宰相锐意改革?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谈谈少数民族内迁的作用。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与其他民族相交融,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上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华夏”被当作中华民族的称号。《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A》有“楚失华夏”之说,这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
——摘自《教材解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
材料二 自东汉B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在北方地区形成了各民族错处杂居的局面。西晋C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思想武器。入主汉地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等传说中的华夏先王之后,从族源上认同华夏。
魏D晋南北朝E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F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根据所学,请把上述材料中指代时间的代码BCD分别填入下面图示括号里。(如“A”指代襄公二十六年,“E”指代南北朝时期,“F”指代隋唐时期。)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五一军,兵千五百人。”
(1)想一想材料一反映的西晋政府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西晋的统治有何影响?
材料二 魏晋时期灾害多而重,“终魏晋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中,遇灾凡304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举凡地震水旱风雹蝗螟霜雪疾疫之灾无不纷至沓来一时俱见。”……如匈奴的内附迁徙、鲜卑的南下,氐、羌等族的迁徙关中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杨建新《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发生在西晋统治者内部的“八王之乱”使西晋政府的统治力量急剧削弱,等待时机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趁机起兵,战争更加频繁,伴随战争而来的屠杀、天灾、疾疫、饥荒等因素终于促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这次民族大迁徙。
(2)据材料回答,魏晋时期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有哪些?
34.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是时孝武因其余财府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之蓄,始有钩深图远之意,探冒顿(mòdú)之罪,校平城之雠(chóu同“仇”)。遂命票骑,勤任卫青,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
——汉代杜笃《论都赋》
材料三: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四: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
(2)材料二记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此后西汉王朝如何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3)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三,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除材料中的羯族和匈奴外还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秦汉时期民族间交流的特征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方地区出现的民族交融产生了哪些影响?
35.材料辨析,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材料 普遍帝国的秩序建构,需要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单纯的激情只会带来破坏,单纯的理性则无行动能力。故而激情可提供运作的动力,理性则将激情整合为秩序,引导其方向。中原帝国历经多年的吏治统治之后,军事贵族已消灭殆尽,激情也已驯化消磨。每逢其衰朽之际,都必须有新激情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中原原有的理性已经不足以驯化此一激情,否则当初也不至于衰朽,它需要新的理性要素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西域(或说大中亚)的异种文明。两种新的要素与中原原有的各种要素相融合,才能够催生出新的秩序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东亚大陆的体系演化也达到新的高度。比如,五胡乱华以及北朝时期,来自北方的游牧激情摧垮了已衰朽不堪的中原文明,来自西域的佛教等则帮助北魏统治者找到了一种超越于草原-汉地之上的新精神要素。这些新要素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才催生了灿烂的大唐帝国,东亚大陆上的人民也获得了较之以往更加普遍的自由。
——施展《枢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精神要素”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五胡乱华”这一观点?请用所学知识加以辨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并在各地形成新聚落。”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BCD都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由材料“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是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可知,这描述的是八王之乱对西晋的影响,D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材料没有涉及原因,排除A项;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主要参与者有八王,材料没有涉及八王之乱的经过,排除B项;八王之乱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和王浚联合打败了司马颙,进入长安,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题干“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酿成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严重内斗,这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这场内斗是八王之乱,C项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祖逖北伐发生在东晋时期,排除B项;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大量前往南方闽浙地区,形成中国古代历史是哪个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北民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等,因此今天闽南话中保留大量中原古汉语内容,C项正确;秦始皇统一文字与“保留中原古汉语”不符,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指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与题干“闽南”不符,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与“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东汉起止时间是公元25-220年,西晋的起止时间是公元265-316年,因此题干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acb,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B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是袁绍和曹操,曹操以少胜多,排除A项;曾经派船队到达夷州的孙权,排除C项;蜀国被魏国所灭,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由盛而衰,战乱也使得大批的北方人口南迁,从而推动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开放,③正确;西晋末年,北方流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充实了劳动力,从而推动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④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此后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局面,①错误;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并没有直接的联系,②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汉初七国之乱相似的是西晋的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正确;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与“侯势力逐渐强大出现了争权夺利”不符,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是农民起义,排除C项;西周“国人暴动”是百姓掀起的,与“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出现了争权夺利”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从此西晋衰落,D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排除A项;定都洛阳与西晋“骤灭”无关,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B项;五湖内迁是五胡内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汉地迁徙的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包括以西安、洛阳等政治中心为核心的陕西、河南等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我国经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发展;至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迁到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在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因为该区域开发较早,农耕发达,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社会不安定;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排除B项;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建都较多,地位重要,排除C项;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口密集;劳力充足,由于战乱,大量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刘邦打败项羽后,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东汉结束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以东汉也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公元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①②③⑥正确,A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但不是统一全国;东晋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复杂;④⑤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晋武帝司马炎颁赐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晋归义胡王金印”,体现了对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认可和接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北方少数民族管理,缓和了民族矛盾,A项正确;民族隔阂不会因为仅仅因为首领而消除,排除B项;西晋本身就是统一的,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相关史实,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思维导图“晋惠帝昏庸、人口大规模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事件是八王之乱。封王掌握实权、西晋晋惠帝昏庸无能导致了八王之乱,故甲处填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形成了我国俩是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乙处填西晋衰落,A项正确;“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齐晋等国为争当霸主而采取的策略,排除BC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再者,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未年,不是发生在西晋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西晋”“石崇王恺斗富”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因此该漫画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奢侈、享乐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石崇王恺斗富”时西晋已经建立,排除A项;晋武帝司马炎并非昏庸无能,他建立了西晋,排除C项;石崇是大臣、王恺是国舅,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归一”与“八王之乱”可以得出这个朝代为西晋,西晋完成了三国的统一但迅速的内乱,这一时期同时伴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所以,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没有体现出“三国归一”,排除C项;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没有体现出“民族迁徙”,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由材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民族的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江南的开放,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文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没有体现科举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情况的出现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是少数民族受汉族文明影响,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农作物种植结构”、“农牧工商经济结构”材料都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无法直接说明这些情况的出现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排除B项;儒学的传播确实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但材料未反映儒学传播的效果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分析题干“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和图片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出现了北方民族迁住中原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因此,题干现象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B项正确;A项在南宋,排除A项;南北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因此,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可以得出,历史上被称为“五胡”的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A项正确;越不是北方少数民族,不属于“五胡”,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据材料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鲜卑族则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体现不出南方政权更迭频繁,排除A项;陕西关中、山西、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这些地方是北方,不是南方,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内迁而不是北方劳动人民南迁,排除B项;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这体现的少数民族内迁,体现不出西晋实现短暂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由题干中的“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可知,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民众相互学习,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反映出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A项正确;题干没有明确的信息可知直接推断出他们身份是普通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交融,不能体现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交融,不能证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可以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体现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衣着的改变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迭,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信息可知,汉人胡食、汉人胡乐等都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吃胡饼、坐在胡床上读书不能体现生活奢靡,排除A项;坐在胡床上读书与饮食和艺术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已经进入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黄河南北千里之地,许多垦殖区演变成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许多垦殖区演变为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黄河流域被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魏晋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南移在客观上有利于土地的休养生息,减缓了自然环境的恶化,C项正确;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A项;材料内容表述的是“许多垦殖区演变成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符,排除B项;推动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在材料内容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根据“西晋时期,内迁各少数民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不能说明政治清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民族间的交往,没有涉及对外交往,排除B项;经济发展没有反映“‘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等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慕容廆非常重视吸纳汉人,重用汉人参与重要决策,而且他相信通过积攒福德,子孙可以掌握中原。这样的行为表明,内迁民族已经接受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他们愿意向中原学习,并到内迁地区推广中原的政治文化。同时,这样的措施也为前燕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矛盾缓和,但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是北魏的皇帝,与十六国时期的前燕政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段历史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到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根据材料“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民族大迁徙冲垮胡汉界限。汉胡长期杂居混处,渐渐融为一体“结合所学,可知“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侵中原之时”指的是魏晋时期五胡内迁,C项正确;民族交融现象在两晋时期已经存在,并非才出现,排除AB项;隋唐时期各民族交融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9.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尚武气息传入中原,改变了魏晋以来的柔媚之风,成就了隋唐的豪放之气,结合所学,可知五胡内迁,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为隋唐盛世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影响,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经济繁荣、制度创新和中外交流,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D
【详解】根据题干“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交融共存,互相影响,强调的是民族交往的双向性,D项正确;题干只阐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阶段性、曲折性、长期性无从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31.(1)蒙恬、卫青(霍去病)
(2)陕西关中;匈奴
(3)苻坚;王猛
(4)少数民族内迁带来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推动社会进步;民族融合,矛盾减少,社会安定;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
【详解】(1)将领:根据材料一中“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出现‘匈奴’一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
(2)根据材料二中“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4)作用:根据材料三中“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内迁带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各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民族融合,矛盾减少,社会安定;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等。
32.(1)整体性(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主体性(以华夏族为主体、被称为“华夏”)。交融共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壮大。发展漫长。写出任意3点。
(2)形式:大迁徙(边疆民族内迁、迁入中原,汉族流向边地、汉族南迁)。各民族错处杂居。各民族间政治交流。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等。写出任意3点,写出括号里的任意3点。
意义: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民族差异(促进了边疆民族的发展、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增强祖宗认同(自称炎黄子孙)。民族认同(认同华夏)。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为统一奠定基础)。写出任意4点,写出括号里的任意4点可。
(3)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与其他民族相交融,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可知,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主体性(以华夏族为主体、被称为“华夏”);根据材料一“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上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可知,中华民族形成具有整体性(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从材料“与其他民族相交融”“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可知,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交融共生的特性。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写出任意3点。
(2)根据材料二“ 自东汉B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在北方地区形成了各民族错处杂居的局面。西晋C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可知,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有大迁徙(边疆民族内迁、迁入中原,汉族流向边地、汉族南迁);根据材料二“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思想武器。入主汉地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等传说中的华夏先王之后,从族源上认同华夏。”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有各民族错处杂居。根据材料二“魏D晋南北朝E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有各民族间政治交流、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等。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有: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民族差异(促进了边疆民族的发展、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增强祖宗认同(自称炎黄子孙)。民族认同(认同华夏)。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为统一奠定基础)。写出任意4点,写出括号里的任意4点可。
(3)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在春秋以后,魏在东汉之后,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魏之后。因此,先后顺序为:BDC。
33.(1)分封制。分封制导致分封诸王势力日益强大;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导致八王之乱(导致八王之乱)。
(2)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游牧民族迁徙的重要原因(自然灾害频繁);八王之乱提供机会;战争频繁;疫病、饥荒等因素。(回答两点)
【详解】(1)从“晋武帝分封诸王”可知,材料一反映的西晋政府实行的是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分封制导致被分封的诸王势力日益强大,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最终导致八王之乱的爆发。
(2)从“魏晋时期灾害多而重”“举凡地震水旱风雹蝗螟霜雪疾疫之灾无不纷至沓来一时俱见”“发生在西晋统治者内部的‘八王之乱’使西晋政府的统治力量急剧削弱,等待时机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趁机起兵,战争更加频繁,伴随战争而来的屠杀、天灾、疾疫、饥荒等因素终于促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这次民族大迁徙”可知,魏晋时期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游牧民族迁徙的重要原因;八王之乱的爆发,为少数民族的内迁提供了机会;疾病、饥荒等的流行与出现。
34.(1)抵御匈奴;
(2)漠北之战;设置了西域都护
(3)①鲜卑;②氐;③羌;(任答2点即可)
(4)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回答材料中原文或极其相似的答案亦可);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④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知是为了抵御匈奴。
(2)根据“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可知描述的是漠北之战;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后来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除材料中的羯族和匈奴外还有鲜卑、氐、羌等。
(4)根据“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得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带来的影响根据“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35.(1)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东汉末年,五胡内迁,加强了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事件的共同促成了“新精神要素”。
(2)观点:同意。
辨析: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分析】(1)
据材料“而中原原有的理性已经不足以驯化此一激情,否则当初也不至于衰朽,它需要新的理性要素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西域(或说大中亚)的异种文明”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据材料“中原帝国历经多年的吏治统治之后,军事贵族已消灭殆尽,激情也已驯化消磨。每逢其衰朽之际,都必须有新激情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据材料“两种新的要素与中原原有的各种要素相融合,才能够催生出新的秩序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东亚大陆的体系演化也达到新的高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五胡内迁,加强了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
观点:同意。
辨析:结合所学可从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等方面回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