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1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60余万步兵、骑兵27万,东晋兵力8万有余,却被东晋以少胜多打到仓皇溃逃。根据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坚不得民心 B.东晋部队更加精锐
C.前秦战略战术不当 D.东晋将领有勇有谋
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3.“谢玄、谢淡、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肥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4.“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淝水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5.“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史上的(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长安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时称“关陇晏清,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这表明(  )
A.全国形成完备交通网 B.长安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C.南北形成了对峙之势 D.稳定是繁荣发展的基础
7.下表信息有错的一项是( )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相关成语:破釜沉舟、老马识途、朝秦暮楚、纸上谈兵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时间 B.交战双方 C.相关成语 D.影响
8.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说明( )
A.民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已经消失 B.前秦逐渐强大并且统一黄河流域
C.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 D.苻坚不断提高自身的汉文化修养
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有负责养牛的多种官职,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如《晋书》记载:“朔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翻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一时期的养牛业( )
A.冲击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11.从西晋末年起,北方逃往南方的人民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一现象有利于( )
A.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B.扩大南北经济的差距
C.恢复发展北方的农业 D.形成实力强大的商帮
12.据下图判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路线是( )
A.由西到东 B.由北到南 C.由东到西 D.由南到北
13.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
①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②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⑤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4.以下三个时期经济格局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东晋南朝时期 → 唐朝中期 → 南宋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多民族政权并立
15.《齐民要术》记载,当时中原农业生产工具不下30种,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会把生产工具携带而来……适合南方水田生产的犁、耙之类的工具日臻完备和系统。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稻作农业的发展
C.自然条件的改良 D.劳动力的快速增长
16.东晋南朝时,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设置了大量的侨州郡县,如在长江中下游京口设置南徐州,用来安置北方迁徙而来的人民和士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北方战乱比较频繁
C.民族之间消除隔阂 D.南方自然灾害严重
17.据《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这一时期( )
A.江南的行政区划 B.江南的海外贸易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江南地区的开发
18.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19.小明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如表)。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地区战乱
20.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非洲、欧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 B.我国北方地区持续繁荣
C.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21.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的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2.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 3.南方的手工业如缫丝、织布、制瓷业等有显著发展。 4.建康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商业大都市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的发展
22.古代“盛世”的一大特点是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汉武帝时太仓中储存的多为北方种植的粟;而到唐代开元盛世,南方的稻米已经在粮食储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统一 B.曲辕犁的使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23.一位同学在观察一幅历史地图时,找到都城是建康;发现图例中的水稻主要种植区标识,以及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发达地区的标识,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范围内均有所标注。据此判断,这幅历史地图的名称应是( )
A.《三国鼎立形势》 B.《西晋形势》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魏迁都》
24.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体现“无为而治”理念 B.加剧了政权更迭
C.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25.如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东汉和西晋是全国统一王朝 B.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C.西晋与东晋曾呈现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政权很多
26.魏晋以后,北方的铸币业基本停滞,人们用布帛谷粟替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常态,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不断扩大。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北方社会不太安定
2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司马睿建立东晋,是得到了江南世家大族的支持,历史上有“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其中的“王”指( )
A.王导 B.王羲之 C.王伦 D.王献之
28.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29.大单元、大主题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阶段特征,观察如图中的学习目录,单元主题横线处最恰当的关键词应是( )
单元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___ 课时1 三国鼎立 课时2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时3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课时4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5 魏晋南北朝的的科技与文化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中外交流与文明起源
30.317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对这次“衣冠南渡”理解准确的是( )
①皇族和大族相依存②中原文明南移,江南文化崛起③有利于民族间融合④促进江南得到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31.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景帝颁布了诏令“今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材料二: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统治者认为“国之根本”是什么?请写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局面以及政策。
(2)请写出与材料二中物种交流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写出其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是什么?写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4)综上所述,归纳古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32.中共十九大中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
材料三西汉《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记载:“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它们分别是什么?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些新兴阶级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汉朝“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哪?这条“丝路”的开通从古至今有何相同的重要的意义?
(3)材料三中《史记》与《宋书》都描述了当时南方的经济发展情况,两者之间有什么变化?请你说出引起“变化”原因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经济发展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33.中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图片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该变化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被汉景帝继承下来,终于使得东亚大陆被秦帝国和秦末战争严重斫伤的社会元气得以恢复。
——摘编自《文景之治:帝国失去的好时代》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哪一政策?经过长期的努力,西汉出现了哪一治世?
材料三:两晋南北朝以后,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晋代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剧增,市场需求剧增,要求南方广大地区加快开发。南方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其发展速度加快。
——摘编自何炼成《中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4)回顾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对我们今天的农业发展有何借鉴?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发,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以福建为例,“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的移民传说。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东晋政府在江南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编役的权利。到梁代,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移民传说”现象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统治者对待南迁人民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简述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3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三个历史时期政治形势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分封制。
材料二:

(2)根据如图,指出这一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制度内地方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① 王国依次递封,诸侯王封地越来越小
思想:②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
经济:加强中央控制 中央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国有专卖
军事: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材料四: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9年吴国建立 266年西晋建立 317年东晋建立 420年东晋灭亡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将示意图中①②处的内容补全。
(4)根据材料四,绘制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凑齐60余万步兵、骑兵27万”和所学可知,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从而在淝水之战中失败,A项正确;东晋部队更加精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前秦战略战术不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东晋将领有勇有谋,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灭亡北方陷入分裂,B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表述正确,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表述正确,排除C项;官渡之战袁绍骄傲轻敌最终失败,淝水之战中苻坚骄傲轻敌最终失败,表述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苻坚望东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是晋兵,胆战心惊,最后溃败,一路上“风声鹤唳”。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A项正确;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排除B项;长平之战中,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排除C项;战国时期,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所以题干中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②①,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打败,草木皆兵说的是苻坚看到八公山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而感到畏惧,风声鹤唳是败逃的士兵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兵,D项正确;巨鹿之战的典故是破釜沉舟,排除A项;官渡之战没有相关成语典故,排除B项;赤壁之战的成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等,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材料反映了前秦统一北方后,长安一带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交通顺畅,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的局面,这说明了稳定是繁荣发展的基础,D项正确;前秦只是统一了北方,无法说明全国形成了完备交通网,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长安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无法说明长安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描述了前秦时期长安一带稳定繁荣的局面,没有涉及南方政权情况,无法体现南北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而破釜沉舟与秦末农民起义期间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有关,老马识途、朝秦暮楚、纸上谈兵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有关,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交战双方是前秦与东晋,结果是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打败,影响是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题干说明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苻坚提高自身文化休养,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题意,天下无事对应社会安定,时和年丰对应区自然条件优越,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使得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由此可知ABC项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据本题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提问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牛业影响。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有负责养牛的多种官职,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牛在古代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养牛业的发展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而养牛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正确;养牛业的发展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没有冲击传统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从西晋末年起,北方逃往南方的人民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此阶段尚未扩大南北经济的差距,排除B项;大量北方逃往南方的人民不利于恢复发展北方的农业,排除C项;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未涉及形成实力强大的商帮,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规律是由北向南,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B项正确;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规律是由北向南,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①②③⑤符合题意,C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时期是南宋时期,不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故④表述错误,排除含有④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唐朝中期、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C项正确;铁器牛耕的推广是在战国时期,A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排除B项;唐朝是统一的,不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结合材料“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会把生产工具携带而来……适合南方水田生产的犁、耙之类的工具日臻完备和系统”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生产工具的改进,A项正确;江南地区稻作农具的发展与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材料没有体现稻作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气候较热,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条件的改良,排除C项;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主要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生产工具的改进,没有强调劳动力的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晋南朝时,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设置了大量的侨州郡县,如在长江中下游京口设置南徐州,用来安置北方迁徙而来的人民和士族”,可知与人口南迁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因此材料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比较频繁,B项正确;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是人口南迁的结果,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A项;民族之间消除隔阂,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南方气候温和湿热,利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江南之为国盛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江南的行政区划,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放,没有涉及江南的海外贸易,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始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依据材料“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北方人南迁,依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及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由荒凉到繁盛的发展情况,因此,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技术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国时期,江东地区开始开发;东晋时期,荆州和扬州一带和平安定、人口众多、经济富足;宋(南朝)时期,江南地大物博,收成更好,人民勤劳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一年或一次的收成就能让几个郡都没有饥饿现象。由此可见,共同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江南地区的农业情况,与统一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朝代更替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区都在江南,与北方战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南朝时期以建康为都,材料反映出东晋和南朝时期与海外多国进行贸易,这反映出由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南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和持续繁荣,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仅是南方地区,不能反映整个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以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而题干表格的内容正是江南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的表现,其中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B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与隋唐时期有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据题干“汉武帝时太仓中储存的多为北方种植的粟;而到唐代开元盛世,南方的稻米已经在粮食储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到唐朝开元盛世,太仓中存粮种类从粟为主转变为稻米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D项正确;国家统一不是太仓中存粮种类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曲辕犁的使用在唐朝开始出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但它还不足以推动太仓存量种类发生变化,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找到都城是建康”“发现图例中的水稻主要种植区标识,以及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发达地区的标识,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范围内均有所标注。”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因此名词可以是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三国鼎立的三国分别指的是曹丕于220年建立并定都于洛阳的魏国,221年经刘备之手定都于成都的蜀汉,以及229年为孙权所建,都城为建邺的吴国,排除A项;西晋都城在洛阳,排除B项;北魏时期一共有三个都城,盛乐、平城、洛阳,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结合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D项正确;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没有体现“无为而治”理念,排除A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不能说明加剧了政权更迭,排除B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不能说明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于317年。西晋灭亡于316年,因此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东汉是全国统一王朝,280年,西晋统一了全国,东汉和西晋是全国统一王朝的表述与史实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63年魏灭蜀,266年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的表述与史实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政权很多的表述与史实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经济相对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27.A
【详解】“王与马,共天下”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司马睿和王导。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A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排除B项;王伦与“王与马,共天下”无关,排除C项;王献之是东晋的大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第一次北伐是祖逖北伐,当时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只想偏安。在祖逖的一番劝说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他去北伐了。于是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到淮阴驻扎,自己建造熔炉冶炼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开始北伐。经过 4 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代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后来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东晋朝廷派了一个督军戴渊来瞎指挥,祖逖处处掣肘。为此,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病死军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可以得出政府阻挠将领北伐,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可知,政府并无心收复中原,只想偏安,排除A项;C、D项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9.A
【详解】依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及课时主题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7年,当时的丞相司马睿,于是带领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这次南渡,除了文臣武将外,还有很多缙绅和士大夫都一起,说明皇族和大族相依存,“衣冠南渡”虽是迫于战乱的无奈之举,却也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北方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使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衣冠南渡”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衣冠南渡”促成南北融合,有利于民族间交融,得出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ABD项。故选C项。
31.(1)农业;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2)丝绸之路;长安、欧洲
(3)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有大量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
(4)恰当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自然环境的优越;生产力的发展。
【详解】(1)国之根本: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可知,这体现出,国之根本是农业;
治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三十税一”可知,由此开创了文景之治;
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三十税一”可知,这体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
(2)事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可知,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传入中原;
地方: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分别是长安、欧洲。
(3)史实: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知,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得到开发,这是因为,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有大量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
(4)因素: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恰当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自然环境的优越;生产力的发展。
32.(1)铁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长安,大秦东西方来往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西方经济、文化、友谊交流的桥梁(言之有理即可)
(3)《史记》南方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南方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原因:北方人民南下带来丰富劳动力;同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答出两项即可)
(4)自然资源的丰富;政府的政策支持;生产技术的创新发明;各区域之间的交流;社会的安定等
【详解】(1)观察图一、图二可知,图一指的是铁制农具,图二指的是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农民阶级出现。
(2)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意义:这条“丝路”的开通从古至今都是东西方来往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西方经济、文化、友谊交流的桥梁。
(3)变化:由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史记》描述了当时南方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商业不发达;由材料“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书》描述南方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同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4)因素:由材料一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的发展可知,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生产技术的创新发明;由材料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可知,经济发展需要丰富的自然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各区域之间的交流;社会的安定等。
33.(1)新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影响:生产力发展,私田不断增多,并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共同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摇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影响: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或答出现“文景之治”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原因: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启示:进行经济建设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等。(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新变化:根据图示展示的是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牛耕,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有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发展,私田不断增多,并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共同措施:根据材料“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被汉景帝继承下来”和所学可知,文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摇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治世: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3)原因:根据材料“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得出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材料“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得出北方战乱,南方稳定;根据材料“南方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其发展速度加快。”得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启示:回顾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启示可从经济建设的条件着手,如:进行经济建设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等。
34.(1)原因:中原战乱频发。
(2)态度:建立侨州郡县;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
(3)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③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因素:①统治者的重视②恰当的经济政策③人口的增长④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使用。
【详解】(1)根据材料“中原战乱频发,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和所学知识,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导致北方人口南迁,形成“移民传说”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编役的权利”可知,东晋政府重视北方南迁人口,主要表现在建立侨州郡县,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
(3)结合所学知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社会秩序安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分析材料一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人口的迁移和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使用,分析材料二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恰当的经济政策,综合上述材料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统治者的重视,恰当的经济政策,人口的增长,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使用。
35.(1)变化:从周初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到战国七雄并立再到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评价: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但是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特点: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专制主义;官僚政治。作用:通过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①:推恩令。②: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
(5)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详解】(1)变化:根据图1周初分封诸侯示意图可知,周初通过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根据图2战国形势图可知,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局面;根据图3秦朝形势图可知,秦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变化是从周初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到战国七雄并立再到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2)特点:材料二是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管理制度,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其特点可概括为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专制主义;官僚政治等。作用:该制度下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是郡县制,通过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不可出现史实错误,比如三国的方位。三国时期北方为魏国,东南为吴国,西南为蜀国,后西晋完成统一,西晋灭亡后,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北魏完成了统一。
(5)本题是开放性总结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分析得出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政治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得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