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刘徽 B.祖冲之 C.贾思勰 D.蔡伦
2.下图为纪念祖冲之及其计算出的圆周率的邮票。图中圆及其内的正多边形代表了祖冲之借鉴自三国时期刘徽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下侧的横竖短棍代表了其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以上邮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祖冲之的机械制造成就 B.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
C.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3.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是为了纪念祖冲之( )
A.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C.发明计算工具——算筹
D.编写《九章算术》
4.如下图,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 )
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
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
5.每年的3月14日是圆周率日,通常是在当天下午1时59分庆祝,以象征圆周率的六位近似值3.14159。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A.锺繇 B.顾恺之 C.刘徽 D.祖冲之
6.大明历,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只差50多秒。该历法的创始人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徐光启 D.宋应星
7.“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又特善算,造《缀术》数十篇。”取得以上科技成就的是( )
A.贾思勰 B.张仲景 C.祖冲之 D.徐光启
8.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灿烂的科技文化。下列连线有误的是( )
A.祖冲之——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B.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C.南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D.贾思勰——《大明历》
9.《齐民要术·耕田篇》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做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农业讲究天人合一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10.下表为《齐民要术》中出现的农谚,由此可见该著作( )
涉及领域 农谚
农业生产工具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錤(农具:大锄),不如待时。
农业生产经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农业思想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A.反映百姓的生活观念 B.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促进生产技术的突破 D.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11.贾思鳃曾担任过郡守等重要官职,他心系农业,认为搞好农业是平民百姓谋生的重要手段。他酷爱农学,经儿十年钻研,写成(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12.《齐民要术》中对农业播种期有“三时”的记载:“上时”是播种最适宜的时间,“中时”次之,“下时”最次。这体现出我国传统农业自古注重( )
A.因地制宜 B.精耕细作 C.顺应农时 D.多种经营
13.下表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从中反映出的特点是( )
《齐民要术》简介
卷数 主要内容
一、二、三 谷物、油料作物、蔬菜种植等
四、五、六 果树栽培、畜牧、养鱼等
七、八、九 食品酿造、加工、贮藏等
北魏以外的物产
A.技术落后 B.内容丰富 C.品种有限 D.分工明确
14.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15.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钟繇和胡昭
16.士人在思想上崇尚玄学,在行动上不拘礼法、任情恣性,形成了在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上都极为独特的“媲胥风度”。行草大盛,原因主要在于行幕书体极具打情性。从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书法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是( )
A.经济的发展 B.时局的动荡
C.科举的发展 D.思想的变化
17.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相互渗透,南朝秀美飘逸的书风对北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图所示《元羽墓志》碑(局部。元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同父异母的弟弟)书法和镌刻都属上乘,称作“北魏邙山体”。这一碑刻( )
A.反映了鲜卑族保持原习俗 B.表明了书法深受宗教影响
C.代表了书法艺术最高水平 D.体现了当时的民族大交融
18.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下图书法作品使用的两种纪年方法是( )
①公元纪年法 ②干支纪年法 ③年号纪年法 ④民国纪年法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祈》(又称《洛神水赋》)惊艳四座,网友称赞其完美再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水下飞天,洛神水赋”的唯美场景。“洛神”这一形象曾在下列哪位人物的作品中出现过(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20.“魏晋时期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形成这一审美的原因是( )
A.文化多元 B.国力强盛 C.贸易繁荣 D.社会动荡
2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成就较高,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下图中的文化成就出自于( )
A.顾恺之 B.阎立本 C.王羲之 D.颜真卿
22.由于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仕途的艰险,文人学士在深深的忧愁恐惧中远离时政。于是,一种潇洒飘逸、超然旷达的“魏晋风度”在战乱杀戮的时代氛围中翩翩而至。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表现有( )
A.大批量兵马俑的烧制 B.《洛神赋图》的创作
C.《三国演义》的问世 D.杜甫等大诗人的涌现
23.下面为某位同学所作专题梳理的部分内容,其中①②③处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
A.①钟繇②《张猛龙碑》③贾思勰 B.①钟繇②《兰亭集序》③顾恺之
C.①颜真卿②《兰亭集序》③顾恺之 D.①颜真卿②《洛神赋图》③顾恺之
24.他生活在东晋,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下列属于“他”成就的是( )
A.撰写了《齐民要术》 B.独创了楷书书法
C.创作了《洛神赋图》 D.创造了“割圆术”
25.龙门石窟是河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下列与龙门石窟有联系的是( )
A.埃及金字塔 B.雅典帕特农神庙遗址
C.西欧中世纪大学课堂 D.印度佛像
26.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流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中印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27.云冈石窟第七窟、第八窟开凿于北魏鼎盛时期,窟内的供养人雕塑早期穿的服饰是鲜卑族瘦小式服装,晚期穿的则是南朝汉式宽大服饰。这反映出当时( )
A.雕塑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28.龙门石窟的装饰纹样中,多有西域乃至欧洲的图案造型。如古阳洞北魏龛楣常见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等。据此可知( )
A.龙门石窟吸收了印度佛教造型的特点 B.丝绸之路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地区
C.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雕塑艺术的传统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29.下列可作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的史料是( )
①商鞅铜方量 ②《史记》 ③淝水之战示意图 ④北魏帝王出御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0.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点,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风格,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这说明南北朝时期的雕刻艺术( )
A.呈现佛教和儒家学说的共同风格 B.传统的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有机结合
C.依靠印度佛教的风格建造 D.雕刻风格依据秦汉的生活习俗
二、综合题
31.富强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使命。李老师以“富强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内容。
任务一【制度比较——见证事件异同】
图一 西周等级示意图 图二
(1)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对比上图政治制度,请写出其异同点。
任务二【材料分析——呈现阅读能力】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措施(部分)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②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士选入各级政权机构。③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④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⑤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⑥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结合所学,将汉武帝的措施进行分类,填入对应的横线上。
政治措施:
经济措施:
材料二 下图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示意图
(注:①②③④⑤是人物,A.B.C是政权。)
(3)结合示意图并根据所学,写出⑤的历史人物以及B的政权。试举出一例三国时期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任务三【素养呈现——论述史实】
(4)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请为图三写一张名片。介绍给大家认识。
图三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1.修建时间:
2.所在地点:
3.佛像特点:
4.如何保护他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出身琅邪郡最显赫的士族王氏家族,堂伯父王导位居宰辅,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执掌兵权,控兵于荆州,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可是,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最后选择了到地方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在会稽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他一面开仓赈济灾民,同时号召官员“断酒以救民命”。辞官后,他就倾力研究书法艺术。他先学李斯的《峄山碑》、张旭的《华岳碑》、锺繇的《宣示帖》,然后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己的书法艺术。
——张德文、陈雪良《魏晋南北朝史》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王羲之是书法天才,获得了“书圣”称号。
B.王羲之出任行政官吏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曾经开仓赈济灾民。
C.王羲之无论是在中央做官还是在地方任职期间,都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们应当从王羲之一生中学习的优秀品质(提示:答出1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其代表作。
3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此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文化灿烂。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政治形势篇】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图一所示吴国和东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根据图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民族关系篇】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气象焕然一新。
(2)根据图二、图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
【科技文化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化。这在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请列举这一时期农学及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各一例。
(4)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提示:用文中句子归纳)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兰亭集序》是王羲之行书中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点画亦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其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却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
——摘编自王兆军《书圣之道——王羲之传(平)》
(1)根据材料,简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考古学上通常将文字的出现作为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这四个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字体系。
——摘编自王庆《为什么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写出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及其史学价值。
材料二:考古学家遇到最大的麻烦就是古代文字的识别,但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而埃及的历史成了木乃伊,秦始皇却让中国历史活了下来。
——摘编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划线部分的观点进行论证。
材料三: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锋、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写出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
材料四: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说明其在唐朝时被纳入“中国文化圈”。
材料五:从1840年开始,中国饱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很多人认为汉字落后难学,民智难开,所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于是掀起了汉字改革运动……1949年新政权建立后,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传统的繁体汉字影响了教育的普及。为了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扫盲运动的需要,新中国的汉字简化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林雪艳《20世纪汉字简化史论略》
(5)依据材料五,分析近代汉字改革运动和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材料六: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书写不规范现象,这无疑是给汉字的书写和传承提出巨大挑战。
——高杰《当书写遭遇信息时代》
(6)结合材料六,谈谈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汉字文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B项正确;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与题干内容“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不符,排除A项;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与题干内容“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不符,排除C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得到广泛使用,与题干内容“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图中圆及其内的正多边形代表了祖冲之借鉴自三国时期刘徽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下侧的横竖短棍代表了其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运用三国时期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邮票信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C项正确;计算出的圆周率是数学成就,不是机械制造成就,排除A项;邮票信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没有涉及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排除B项;祖冲之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运用的三国时期刘徽“割圆术”,与外来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据题干“祖冲之纪念银币”和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B项正确;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的人不是祖冲之,排除A项;算筹的发明与祖冲之无关,排除C项;《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与祖冲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题意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是继承与创新结合,C项正确;根据题意,《齐民要术》属于农业、《水经注》属于地理、圆周率属于数学,排除A项;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齐民要术》、《水经注》没有,排除B项;《水经注》属于地理、圆周率属于数学,没有以民生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D项正确;锺繇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排除B项;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编制了大明历,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排除A项;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排除C项;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C项正确;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排除A项;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排除B项;徐光启,明朝人,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农学方面有《农政全书》等,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布,而贾思勰的是《齐民要术》,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对于耕地提出了许多细致科学的要求,这是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一种体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实践的指导,排除B项;天人合一是哲学思想,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并不能反映百姓的生活观念,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那个时候经济重心还没开始南移,排除B项;促进生产技术的突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本书总结了农、林\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丰富,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A项正确;《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排除B项;《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代宋应星,这本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千工业生产技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排除C项;《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该书内容沙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上时’是播种最适宜的时间,‘中时’次之,‘下时’最次”可知,材料体现了贾思勰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顺应农时,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我国传统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耕作方式,因此无法体现我国传统农业注重因地制宜,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进行介绍,因此,不能说明我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对我国农业的经营方式进行介绍,无法体现我国传统农业注重多种经营, 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由题干中的卷数以及主要内容包括“谷物、油料作物、蔬菜种植等、果树栽培、畜牧、养鱼等”可知其特点是内容丰富,B项正确;题干说明《齐民要术》涉及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但并不能说明技术落后,排除A项;从题干中“主要内容”可知,其品种是相当丰富,排除C项;题干强调《齐民要术》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未说明分工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观察题干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征,B项正确;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不符合行书简练明快的特点,排除A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表明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体现在书法上,造成字体带有汉隶笔法,同时苍劲厚重,粗犷雄浑,A项正确;东汉以后,纸的改进应用,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排除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魏碑艺术有民族交融的特点,与书法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士人在思想上崇尚玄学,在行动上不拘礼法、任情恣性,形成了在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上都极为独特的’媲胥风度’。行草大盛,原因主要在于行幕书体极具打情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书法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是思想的变化,D项正确;经济的发展、时局的动荡,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行草大盛,原因主要在于行幕书体极具打情性”,排除AB项;科举制诞生于隋朝,与魏晋时期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相互渗透”“南朝秀美飘逸的书风对北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描述说明“北魏邙山体”是当时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表现,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大交融,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文化,排除A项;表明了书法深受宗教影响,题干内容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未对书法“北魏邙山体”进行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结合所学可知, 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干支纪年,是指中国传统纪年历法,自上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民国纪年,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永和是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属于年号纪年法,“岁在癸丑”属于干支纪年法,②③正确,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型。
19.B
【详解】根据材料“《洛神水赋》”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其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B项正确;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排除A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排除C项;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其代表性著作是《齐民要术》,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世家大族掌控政权,社会阶层趋于固化;道教兴起,佛教传人使儒学面临危机,D项正确;AC不是造成魏晋审美特点的主要原因,排除AC项;魏晋时期国家动荡分裂,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2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A项正确;阎立本的绘画作品有《秦府十八学士图》《魏征进谏图》《北齐校书画卷》《异国斗宝图》《职贡图》《西域图》《明凌列像图》《外国图》《永徽朝臣图》等,排除B项;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C项;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风度”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表现有《洛神赋图》的创作。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B项正确;大批量兵马俑的烧制出现于秦朝,排除A项;《三国演义》的问世是明朝,排除C项;杜甫等大诗人的涌现是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王羲之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东晋顾恺之是著名的画家,著名作品是《女史箴图》,B项正确;王羲之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贾思勰代表作品是《齐民要术》,排除A项;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是《颜氏家庙碑》,他创新发展了楷书,排除C项;《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创作楷书的不是颜真卿,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根据题干信息“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可知,“他”是顾恺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C项正确;《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贾思勰,排除A项;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独创了楷书书法,排除B项;三国时期的刘徽对《九章算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创造了割圆术,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佛教的影响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龙门石窟,因此,龙门石窟与印度佛教佛像有联系,D项正确;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项;雅典帕特龙神庙是希腊式建筑,没有传入中国,排除B项;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课堂体现了受基督教的影响,不是佛教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6.D
【详解】根据题意北魏前面佛像继承印度佛像风格,后期佛像接近中原地区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方面也出现文明成果相互吸收,D项正确;民族交流不断加强,与材料出现中外交流不相符,排除A项;统治区域逐步扩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中印交流日渐频繁,仅反映材料部分意思,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依据材料“窟内的供养人雕塑早期穿的服饰是鲜卑族瘦小式服装,晚期穿的则是南朝汉式宽大服饰”及所学可知,雕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交融的情况,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雕塑艺术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魏晋时期南北政权对峙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根据材料“龙门石窟的装饰纹样中,多有西域乃至欧洲的图案造型。如古阳洞北魏龛楣常见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等。”可知,材料从一个侧面传达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乃至欧洲的传统艺术题材对龙门石窟的深刻影响,说明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龙门石窟吸收了印度佛教造型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丝绸之路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地区的内容,只是叙述了古阳洞北魏龛楣常见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雕塑艺术的传统,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83年发生了淝水之战,最终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北魏帝王出御图》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图画上描绘的是公元500年前北魏帝王出征西域的情景,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影响,所以③④可作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的史料,D项正确;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期的文物,①不符题意;《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史学作品,所以②不符题意,所以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B
【详解】根据题干“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点,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风格,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可知,南北朝时期的雕刻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优点,吸收了外来佛教的艺术风格,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雕刻艺术与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依靠印度佛教的风格建造、雕刻风格依据秦汉的生活习俗,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D项。故选B项。
31.(1)相同点: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都是社会等级制度。
不同点:图一维护奴隶主利益;图二维护地主利益。
(2) ①③ ④⑥
(3)⑤:曹操;B:蜀;史实:230年,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4) 南北朝时期 山西大同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加强管理,不乱刻乱画;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
【详解】(1)相同点: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都是社会等级制度。
不同点: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图一是西周制度,维护奴隶主利益,图二是秦朝制度,维护地主利益。
(2)分类: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故填:①③;在经济上,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故填:④⑥。
(3)人物: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曹操统一北方;
政权: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221年,刘备建立蜀;
交往: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4)主佛:根据所学和图片3可知,这尊主佛是南北朝时期雕刻的;位于山西大同;它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我们应当加强管理,不乱刻乱画,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
32.(1)A.(未涉及) B.(正确) C.(错误)
(2)品质:崇高人格、高尚品德、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虚心学习和借鉴、锐意进取和创新等等。代表作:《兰亭集序》。
【详解】(1)A.根据材料信息,未涉及王羲之是书法天才,获得了“书圣”称号。
B.根据材料“在会稽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他一面开仓赈济灾民,同时号召官员断酒以救民命”可知王羲之出任行政官吏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曾经开仓赈济灾民,故B项正确。
C.根据材料“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最后选择了到地方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分析可知王羲之拒绝到中央做官,只在地方任职,故C项错误。
(2)优秀品质:根据材料“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可知王羲之无心官场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品德;根据材料“他先学李斯的《峄山碑》、张旭的《华岳碑》、锺繇的《宣示帖》,然后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可知王羲之虚心学习和借鉴、锐意进取和创新以及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
代表作:结合所学知识,王羲之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33.(1)南京。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2)变化:从民族冲突到民族交融。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3)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承上启下。
【详解】(1)城市: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都城是建业,即今天的江苏南京。东晋都城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趋势: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2)变化:根据材料中图片“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可知,两幅图片都体现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交融与友好交往,联系所学可知,我国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冲突到民族交融。
意识:根据材料联系中的两幅图片,联系所学可知,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3)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方面的成就主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农学方面主要成就主要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化。这在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承上启下。
34.(1)《兰亭集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点画亦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其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却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2)观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应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阐述:随着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人们对纸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其他书写材料相比,纸的表面平滑,洁白受墨,还可染色;幅面宽大,容字较多,又便于裁剪,做成各种型制;柔软耐折,可任意舒卷,便于携带与存放;造纸原料易寻,价格低廉;用途广泛,既可作书写、印刷之用,又可用作包装材料等。由此可见,造纸术的发明及应用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详解】(1)根据材料“《兰亭集序》是王羲之行书中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点画亦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其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却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可知,《兰亭集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点画亦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其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却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2)根据材料“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可得出观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应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人们对纸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其他书写材料相比,纸的表面平滑,洁白受墨,还可染色;幅面宽大,容字较多,又便于裁剪,做成各种型制;柔软耐折,可任意舒卷,便于携带与存放;造纸原料易寻,价格低廉;用途广泛,既可作书写、印刷之用,又可用作包装材料等。
35.(1)地位: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
文字:甲骨文;价值: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2)秦始皇统一文字,使用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得交流与发展。
(3)条件:造纸术的发明;书法家们的不懈追求;国家政策(政府)的推动。
书法家及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
(4)原因:隋唐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文明成果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
举例说明: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他们把当朝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近代汉字改革运动 背景: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目的:挽救民族危亡。
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 背景:传统的繁体汉字影响了新中国教育的普及;目的: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扫盲运动的需要
(6)国家:出台规范汉字的政策和法律,建立科学的规范和标准,规范汉字使用和书写。个人:增强汉字规范意识,加强书写。
【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考古学上通常将文字的出现作为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分析可知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文字及价值: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它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2)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得交流与发展,因此说“秦始皇却让中国历史活了下来”。
(3)条件:根据材料“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概括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根据材料“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概括可知,书法家们的不懈追求;根据材料“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概括可知,国家政策的推动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书法家及作品:结合所学知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4)原因:根据材料“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概括可知,隋唐成为世界文化中心;根据材料“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概括可知,周边各国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根据材料“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概括可知,中华文明成果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他们把当朝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近代汉字改革运动背景及目的:根据材料“中国饱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传统的繁体汉字影响了教育的普及”等分析可知,近代汉字改革运动的背景是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背景及目的:根据材料“1949年新政权建立后,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传统的繁体汉字影响了教育的普及。为了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扫盲运动的需要,新中国的汉字简化拉开了序幕。”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的背景是传统的繁体汉字影响了新中国教育的普及,其目的是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扫盲运动的需要。
(6)根据材料反映文字的书写和传承面临挑战,国家层面应出台规范汉字的政策和法律,建立科学的规范和标准,规范汉字使用和书写,个人层面增强汉字规范意识,加强书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