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11 16: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了解到梧桐木虱靠吸食梧桐叶片汁液为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般可使用石硫合剂防治,也可通过释放啮小蜂、七星瓢虫等天敌进行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研究过程采用的是观察法
B.梧桐木虱与梧桐之间是捕食关系
C.梧桐木虱的幼虫与成虫形态差别很大,但食性相同
D.通过释放天敌进行防治更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下列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 B.践行低碳生活 C.先污染后治理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能有效改善环境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
C.开发森林资源,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D.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保护当地物种
4.生态农业区别于普通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 B.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
C.充分利用水资源 D.充分利用土壤资源
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就是指地球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人类及其生活的环境
D.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6.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它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
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层、整个岩石圈
D.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的表面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环境
B.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C.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8.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9.我们生存所需的粮食依赖于农田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人起关键作用
B.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C.农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较少
D.农田生态系统不受人为控制
1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
11.下图中的各生态系统,最适于发展畜牧业的是(  )
A.沙漠 B.荒漠
C.草原 D.森林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B.在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C.海洋和河流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D.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13.以下有关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14.生物圈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C.其中的生态系统毫无关联
D.生物圈的资源取之不尽
15.生物圈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空间站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B.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生存所依赖的环境
C.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D.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6.生物圈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整个地球就是一个生物圈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物圈中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互不关联
17.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C.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也不均匀
D.对可再生资源,我们可以随意利用,不用注意保护和培育
18.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现代化”。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环境保护这一理念的是(  )
A.过量使用农药化肥 B.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环境 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19.“武汉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C.乘坐电动车低碳绿色出行 D.节假日互赠电子贺卡
20.下列生活用品中,你认为最符合环保要求的一项是( )
A.一次性筷子 B.含磷洗衣粉 C.可充电电池 D.塑料包装袋
二、实验探究题
21.某同学尝试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制作小生态瓶,主要材料:容积1.5L的透明带盖玻璃瓶、金鱼藻数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鱼两条、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适量。
制作过程:
步骤一:把适量泥沙装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积约的位置。
步骤二:用镊子将适量金鱼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鱼后盖上盖子。
步骤三:将玻璃瓶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结合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泥沙中的 等属于分解者,阳光、空气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部分。
(2)小生态瓶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 。
(3)生物圈Ⅱ号也是模拟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实验最终失败。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A.生物圈Ⅱ号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同
C.人类能够脱离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是组成成分太复杂
22.科学家在野外发现某种植株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叶形:一种叶子的边缘没有深分裂,另外一种叶子则有着很深的分裂(如图1)。有趣的是,这两种叶形的叶子遭到的捕食程度不同,无分裂的叶子更易受到昆虫的捕食。科学家马上找到了始作俑者是一种卷叶象甲。这种象甲会切叶卷成筒状产卵于内(如图2),孵化的幼虫栖居卷叶内并以卷叶为食。针对此现象,科学家提出以下两种假设:
假设Ⅰ:具有深裂的叶片营养(口感)不好,卷叶象甲幼虫不喜食。
假设Ⅱ: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卷叶象甲成虫不喜使用。
检验哪种假设更合理,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表1):
表1:实验设计及结果
组别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
叶片形状 卷筒方式 卷筒数量/个 每个叶片虫卵数量/枚 相同且适宜环境一段时间后 成虫平均体重
甲组 全缘叶片 卷叶象甲自动卷叶 30 1 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
乙组 具深裂叶片 人工模拟卷叶 象甲制作卷叶 30 1
(1)该实验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假设Ⅰ,原因是 。
(2)实验中甲乙两组卷筒数量为什么不用1个而是用了30个? 。
(3)为进一步探究假设Ⅱ,可补充设计丙组实验: ,由卷叶象甲自动卷叶,再观察成虫的体重情况。
(4)卷叶象甲作为一种农业害虫,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请你提出其它的防治措施。 (至少写出两种)
23.某研究小组通过观察金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实验用具有:鱼缸、温度计、热水、温水、冰块和金鱼,请回答下列问题:
分组 实验过程 水温 金鱼呼吸频率的平均值(次/分钟)
1 将3条金鱼放入温水中 25℃ 73
2 将3条金鱼放入加了冰块的温水中 20℃ 65
3 将3条金鱼放入加了热水的温水中 35℃ 98
(1)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的对照组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时鱼缸中放入1条金鱼是否科学? ,原因是 。
(4)实验结论是温度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 (有或没有)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
(5)实验完成后,处理金鱼的建议是 。
三、资料分析题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2022年11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武汉成功举办,会议的内容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被称为“物种基因库”;“水库”“碳库”,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武河,汤河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在生态修复等方面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1)湿地生态系统是由种类众多的湿地 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2)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之一,湿地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储存能量的 ,从而有效降低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温室效应;另一方面,湿地土壤因长期处于水分过饱和状态,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 者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得不到充分的分解,长年累积而逐渐形成富含有机物的湿地土壤。因此湿地“碳封存”的效果显著。
(3)湿地生态系统除了上面提到了“三库”之外,还有哪些功能 ; 。
(4)前些年由于生态观念落后,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在人为过度破坏下,会出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的现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 。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微塑料(直径<5mm)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地膜覆盖具有控制杂草、保温保水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及时回收也会导致塑料残留。这些残留塑料会因耕作和紫外线辐射逐步破碎降解,形成微塑料。当微塑料不断分解形成纳米颗粒(直径<0.1um)后,可由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经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吞食后又被鸡等动物捕食,沿着食物链(网)传选,最终到达人体内。例举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材料中的昆虫属于 ,图中食物网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
(2)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具有三个环节的食物链: 。菜青虫和蚱蜢的关系是 。根据动物的食性,鸡属于 (填“肉食”“植食”或“杂食”)性动物。
(3)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4)分析上述材料,下列有益于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有______(多选)。
A.向农民宣传微塑料的危害 B.建议农民及时回收农田地膜
C.研究开发环保型地膜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D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A.为了解梧桐木虱对梧桐的危害,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走访了不同街道的园林工作人员,可见该研究过程采用的是调查法,A错误。
B.梧桐木虱与梧桐之间是寄生关系,B错误。
C.梧桐木虱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C错误。
D.可通过释放啮小蜂、七星瓢虫等天敌进行防治,更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D正确。
故选D。
2.C
【分析】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权利,践行低碳生活等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和行。
【详解】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和行动。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生态农业、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先污染后治理,丧失和灭绝的生物资源是无法弥补的,因此AB正确,C错误。
故选C。
3.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详解】A.大力植树造林,可使植被增加,能有效改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A正确。
B.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正确。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会造成森林大面积的砍伐,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错误。
D.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保护当地物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正确。
故选C。
4.B
【分析】生态农业中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具有良好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内部良性循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可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在生态农业模式中,利用沼气池产生沼气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B
【分析】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不仅仅是人)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B正确。
故选B。
6.D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故选D。
7.A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详解】A.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A错误。
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B正确。
CD.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最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D正确。
故选A。
8.A
【分析】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D
【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为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丰产,人们常常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尽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详解】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人是关键因素),D错误,ABC正确。
故选D。
10.D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详解】A.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比如“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的草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田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A正确。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正确。
C.生物圈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C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命共同体中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D。
11.C
【分析】畜牧业指的是人们利用那些已经成功被驯化的动物(比如牛、羊、马)或者是野生动物(比如水獭、鹌鹑、护理、鹿、麝)的生理机能,经过人工饲养繁育后,最终获得肉、蛋、奶、皮毛、蚕丝、药材等相关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详解】A.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A不符合题意。
B.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B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是指居于草原地区的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之间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而构成的生态系统,适合牛羊马等动物生存,适宜畜牧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不是始终保持不变的,B不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所以海洋和河流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C正确。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所以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D正确。
故选B。
13.B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详解】AD.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AD正确。
B.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错误。
C.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C正确。
故选B。
14.A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据此答题。
【详解】A.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储存在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故A正确。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故B错误。
C.生物圈内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C错误。
D.生物圈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故D错误。
故选A。
15.A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详解】A.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因此空间站不是生物圈的一部分,A错误。
BC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CD正确。
故选A。
16.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不包括整个地球,A错误。
B.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正确。
C.生物圈的资源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在自然界中的供给量是有限的,它们最终会枯竭;可再生资源在受到严重破坏后,也不能再生,C错误。
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不停地有规律的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各个生态系统内流动等,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错误。
故选B。
17.D
【分析】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我国自然资源有如下特点:(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详解】A.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但是我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因此人均资源不足,A正确。
B.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然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我国耕地面积 29亿公顷,却承受着养活世界 21% 的人口的沉重负担,耕地比重,B正确。
C.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多,西北少;因此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也不均匀,C正确。
D.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做到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以便实现永续利用,D错误。
故选D。
18.A
【分析】环保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
【详解】A.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环保理念,A符合题意。
B.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环境对维持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变废为宝,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A
【分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共存,而不是征服。地震、泥石流、洪水频频发生。因此,必须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也是当务之急。提高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实现绿色和谐家园,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详解】A.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加大对植被、竹子等材料的需求增大,进而影响环境,A符合题意。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B不符合题意。
C.乘坐电动车低碳绿色出行,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石油的使用,也可以减轻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大气,C不符合题意。
D.节假日互赠电子贺卡,可以减少纸质贺卡的应用,进一步减小造纸材料的需求,保护植被,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C
【分析】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是:提倡单车出行;减少尾气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青少年应该从我做起,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如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不乱倒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参加绿化种植活动等。
【详解】A.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会造成木材和纸张的浪费,不值得提倡,A不符合题意。
B.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容易造成水污染,B不符合题意。
C.可充电电池能够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C符合题意。
D.购物时多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1) 细菌、真菌 非生物
(2)防止生态瓶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的正常生活
(3)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态系统有多种类型,都是由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的。
【详解】(1)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细菌、真菌和小型的食腐动物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于非生物环境,这些生物统称为分解者。小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泥沙中的细菌、真菌等属于分解者。
生态系统有多种类型,都是由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的。阳光、空气属于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
(2)阳光直射会使生态瓶中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会影响瓶中的生物,因此小生态瓶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防止生态瓶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的正常生活。
(3)A.生物圈Ⅱ号里有淡水、空气、绿藻植物、微生物、一种似虾状节肢动物、蜗牛,及一些浮游类动物和植物,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故生物圈Ⅱ号中不缺少分解者,故A不正确。
B.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Ⅱ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Ⅱ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这项研究证明,在已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久生存,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 号实验的失败告诫人类:地球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绝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所能再造的。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同,我们必须善待和保护地球,B正确。
C.这项研究证明,在已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久生存,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生态系统。人类不能脱离生物圈而生存。故C不正确。
D.“生物圈Ⅱ号”内的生态系统是由地球生物圈过分简化而来的。虽然设计者们把地球上的热带雨林、热带荒漠、萨王那群落、红树林、温带农田、海洋等类型的生态系统“搬进”了“生物圈”,然而所搬进的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植被,并未把相应的动物、真菌、微生物等群落也按比例搬来,故D不正确。
故选B。
22.(1) 不支持 甲乙两组的卵都能孵化出幼虫,并以叶片为食,成长成虫,成虫的体重无显著差异
(2)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3)将深裂叶的边缘剪掉,形成全缘叶片
(4)经安全评估后,适当引入当地卷叶象甲的天敌或经安全评估后,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卷叶象甲的品种,或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深裂叶的品种或收集卷叶集中销毁,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雌虫(从生态安全的角度、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和从个体生活史的角度提出措施)
【分析】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详解】(1)由实验结果“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可以看出,该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Ⅰ,因为,甲乙两组的卵都能孵化出幼虫,并以叶片为食,成长成虫,成虫的体重无显著差异。
(2)实验中甲乙两组卷筒数量不用1个而是用了30个,符合探究实验的重复性原则,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3)根据“假设Ⅱ: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卷叶象甲成虫不喜使用。”可知,变量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叶片,为了保持单一变量,需要让两种叶的形状相同。因此,要将深裂叶的边缘剪掉,形成全缘叶片。
(4)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会造成环境污染,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考虑防治方法,如:经安全评估后,适当引入当地卷叶象甲的天敌或经安全评估后,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卷叶象甲的品种,或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深裂叶的品种或收集卷叶集中销毁,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雌虫(从生态安全的角度、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和从个体生活史的角度提出措施)
23.(1)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吗
(2) 1 温度
(3) 不科学 1条金鱼做实验偶然性较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4) 有 温度越高,金鱼的呼吸频率越快
(5)将金鱼放回适合它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和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实验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满足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需要重复实验。
【详解】(1)结合题干“观察金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吗?
(2)对照实验中,一般对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对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对照组是1。对照实验中,除了单一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3)实验时鱼缸中放入1条金鱼不科学,原因是1条金鱼做实验偶然性较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4)从表格数据可知,温度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金鱼的呼吸频率越快。
(5)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验完成后,处理金鱼的建议是将金鱼放回适合它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24.(1)生物
(2) 生产者 有机物 分解者
(3) 净化水质 蓄洪抗旱
(4)有一定限度
【分析】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1)湿地生态系统是由种类众多的湿地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2)湿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从而有效降低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温室效应;另一方面,湿地土壤因长期处于水分过饱和状态,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得不到充分的分解,长年累积而逐渐形成富含有机物的湿地土壤。因此湿地“碳封存”的效果显著,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有地球的肾之称。
(4)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所以,某些湿地生态系统在人为过度破坏下,会出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的现象,这是因为生态系统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25.(1) 消费者 分解者
(2) 4/四 青菜→鸡→人 竞争 杂食
(3)人
(4)ABCD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整个海洋、湖泊、土壤甚至空气中,都潜伏着微小的降解塑料。从浮游生物到蚯蚓,从鱼类到人类,都逃脱不了吞食微塑料的命运,整个生态系统都受到严重的健康威胁,因此,近年来,微塑料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材料中的昆虫属于消费者,图中食物网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图中食物链有:①青菜→菜青虫→鸡→人,②青菜→鸡→人,③青菜→蚱蜢→鸡→人,④青菜→人,共四条食物链,其中具有三个环节的食物链是青菜→鸡→人。菜青虫和蚱蜢都以青菜为食属于竞争关系。通过食物网可知,鸡属于杂食性动物。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该食物网中,人的营养级最高,故假设微塑料沿着该食物网传递,则一段时间后,体内微塑料积累最多的生物是人。
(4)为了控制微塑料带来的污染,全世界必须采取四个主要步骤:首要向民众宣传微塑料的危害,加强民众环保意识,在短期内,社会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物品使用,比如水瓶、塑料购物袋、吸管等;从中期来看,政府需要加强垃圾收集,防止塑料垃圾从垃圾箱到垃圾填埋场期间泄漏到环境中,并建设回收系统以提高回收率;从长期看,科学家需要设法将塑料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可以再制造成新的塑料或其他材料。因此ABCD.向农民宣传微塑料的危害、建议农民及时回收农田地膜、研究开发环保型地膜、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都有益于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ABCD正确。
故选ABC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