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直接填空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3.田家少闲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
5.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8._______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
二、理解填空
9.《木兰诗》中概述岁月漫长、战争残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观刈麦》中交代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观刈麦》中表现农民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军旅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词人一生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词人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5、16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16.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二)(2012·南充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7、18题。
赠 从 弟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7.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2·泰州中考)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19~21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9.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0.“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1.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
3.五月人倍忙
4.醉里挑灯看剑
5.弓如霹雳弦惊
6.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7.了却君王天下事
8.足蒸暑土气
答案:9.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10.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11.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12.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13.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14.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5.【解析】选C。理解本词要抓住“梦回”“可怜白发生”来理解词的主旨。梦境中词人驰骋疆场杀敌卫国,立下赫赫战功,而“可怜白发生” 猛然跌落,作者并未真正地亲自带兵上阵,只是梦境而已,借此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16.【解析】选A。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然而秋高气爽,透着一种寥廓苍茫的豪气,而这一切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那种意气、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没有悲凉之气。
17.【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联系具体诗句来看,第一个“一何”突出风的“盛”,第二个“一何”突出松枝的“劲”。
答案: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18.【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本诗借松柏来表达情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结合松柏不畏严寒,高洁坚贞的本性和诗歌的题目回答第二问。
答案: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19.答案: 单调、清冷
20.【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表现将士的内心感受来分析。
答案:“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21.答案:①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课件19张PPT。第二十四课 古代诗词三首木 兰 诗
1.知识链接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民歌中的“乐府双璧”。 2.译文
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的响声,只听到木兰一阵阵的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年长的哥哥,我愿意为了这次征兵去买马和鞍,从此代替年老的父亲从军去打仗。 到东边集市上买一匹好马,到西边集市上买马鞍和鞍垫,到南边集市上买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上买根长长的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关塞和群山。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铠甲。战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木兰等壮士们经过十多年征战,胜利归来了。 木兰从前线回来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1.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 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
2.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
答案:吟唱者以双兔为喻,体现了对木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木兰多年从军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3.为什么木兰“不用尚书郎”,反而要“还故乡”呢?
答案:暗示了木兰上战场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国家安宁,也体现了木兰的孝心和责任心。
4.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答案: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不慕荣华、机智、警觉、英勇善战、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传奇女子。观 刈 麦
1.作者名片 2.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 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
听他们相互诉说:“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1.“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的“悲”从何来?
答案: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答案: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答案: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仍然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是沉重的租税剥削所致啊。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4.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这是作者在深深地自责、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和那些高官们的舒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作者名片 2.译文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的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1.《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____________”字点名是想像,写出______________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____________”让人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答案:梦 点兵沙场准备出征 可怜白发生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案:出战前为将士们壮行的悲壮场面。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