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资料【课件+课后练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6.25 现代诗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同步资料【课件+课后练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6.25 现代诗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0 19:11:03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荡漾(yànɡ) 招摇(yáo) 斑斓(lán)
B.糜子(mǐ) 长篙(ɡāo) 彩虹(hónɡ)
C.脑畔(pàn) 漫溯(suò) 青荇(xìnɡ)
D.沉淀(diàn) 羊羔(ɡāo) 浮藻(zǎ)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千声万声呼唤你 ( )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 )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
(4)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
3.下面各句按照诗句的感情,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B.双手/搂定/宝塔山
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D.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4.按要求填空。
(1)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我轻轻的招手,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亲山亲水有亲人。
(4)《回延安》中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延安》中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某班准备开展“现代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在请你来参与。
(1)在“分门别类辑诗歌”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现代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的情感的相似点,分别给诗集命名。
①热恋的故乡 ②难忘,我的小山村 ③袅袅炊烟
诗集名称:《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________________,有的澎湃激昂。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有的含苞待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再别康桥》,回答6~9题。
6.第二节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三节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作用。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六、七节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0~14题。
雨 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0.这首诗中有多个意象,其中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雨巷中的女子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说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比较诗歌首尾两节,请你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再别康桥》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描绘了一幅幅画面。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具有流动美、立体感。
【片段仿写】选择一处景物,运用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描绘出画面的流动美、立体感。(不少于100字。)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中“糜”应读méi;C项中“溯”应读sù;D项中“藻”应读zǎo。
2.答案:(1)夸张 (2)拟人 (3)比喻 (4)比喻
3.【解析】选C。节奏应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4.答案:(1)正如我轻轻的来 作别西天的云彩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3)树梢树枝树根根 (4)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5)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5.答案:(1)思亲集或思乡集
(2)有的婉转低回 有的灿烂盛开
6.【解析】此题考查对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分辨能力。回答时,要先找出比喻句,那么本想介绍的事物就是本体。
答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7.答案:押“ɑo”韵,韵脚是“摇”“草”。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分析。回答时,要结合诗的主旨。
答案:(1)“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2)“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恋。
9.【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中寄寓的感情的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联系全诗的感情基调来进行回答。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离情别绪。
10.答案: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或丁香一样的姑娘)。
11.答案:象征手法。
12.【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主要结合诗中对人物的描写来概括。
答案:姑娘形象:丁香一样美丽,妩媚动人,但她美丽的外表下有一颗寂寞的心灵,她多愁善感,孤高冷漠,内心怯弱;她受过伤,但她不媚俗,有纯洁的心灵,默默地忍受孤独。她是一位很有诱惑力,又很有危险性的女性形象。她,让人望而生畏,是个冷美人形象,更是作者理想的追求者。
13.【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分析女子的内心活动。
答案:采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默默彳亍”的细节动作描写,极力表现女子寂寞惆怅的内心世界。
14.【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从结构上和内容上来回答。
答案:首尾运用反复手法,内容大致相同,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突出表达了诗人希望遇到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强烈愿望。
15.答案(示例):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一阵南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股热浪,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窒息。杂草抵不住太阳的爆晒,叶子都卷成个细条了。每当午后,人们总是特别容易感到疲倦,昏昏沉沉不想动。连林子里的小鸟,也都张着嘴巴歇在树上,懒得再飞出去觅食了。
课件25张PPT。第二十五课 现代诗二首回 延 安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回延安》这首诗是贺敬之于1956年从北京重回到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激动万分,于是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再 别 康 桥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这首诗作于徐志摩1928年11月第三次欧洲之行的归国途中。当年7月底作者重游康桥,往日那里的幸福时光重新回到心头,但是因为当时要急于见一个英国朋友,没有时间记述自己的感受。直到11月他从法国马赛归国,才记下这段精神之旅。本诗最初刊登于《新月》月刊。1.正音辨形
糜子( ) 青荇( ) 漫溯( )
浮zǎo( ) 脑pàn( ) 斑lán( )
答案:méi xìnɡ sù 藻 畔 斓﹒﹒﹒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____________:艳丽的身影。
(3)____________:文中指漫游的意思。
答案:(1)荡漾 (2)艳影 (3)漫溯3.走进文本
(1)《回延安》中按照_______延安、忆延安、话延安、____延安、_____延安的顺序,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答案:回 看 赞
(2)《再别康桥》中诗人重回康桥,他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外,还做了什么?
答案: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回 延 安
1.情节结构
(1)《回延安》一诗中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2)《回延安》一诗结构上分五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第一部分:抒写久别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展示革命征程。2.主旨情感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
(2)请简要说说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答案:①诗人抓住自己对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
②诗歌前后相承,紧扣延安。依内容可概括为: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赞延安。
③内容上的贯穿、递进,意义上的起伏跌宕,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波澜。(3)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答案: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之后,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之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再 别 康 桥
1.线索结构
(1)全诗共七个小节,诗人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2)请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答案:第一节:定下感情基调。
第二节:写河边的柳树。
第三节:写河里的水草。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
第五节:写诗人荡舟寻梦。
第六节:写诗人从幻想回到现实。
第七节:呼应开头,抒眷恋之情。2.景物描写
(1)《再别康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描写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答案: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择云彩等自然景物,也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诗词大都用凝练、含蓄的语言,描写意蕴丰富的内容,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抒发内心的感情。中考的主要考点之一是对诗词语言的赏析。【名师微博】赏




言从词语的表达作用、修辞手法的好处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写作技巧从用韵、节奏、音调去品味诗词的美示例:试赏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在语言上的特点。
答案:“千”“万”是极写其呼唤声之多、之密。“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是比喻手法,一下子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出来了。【沙场点兵】
试赏析“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在语言上的特点。
答案:一个“扑”字,表明诗人此时的感情是用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一头扑进亲人怀”,深情尽在不言中。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1) 回 延 安 这首诗诗人按照回延安、_________、会亲人、______、________的顺序,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____________。
答案:忆延安 逛新城 赞延安 爱(2) 这首诗首先是写作别,然后描绘了康桥的____________,
其中泛舟是_____________,而寻梦则是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写诀别,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美景 实写 虚写 无限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