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11 16: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一颗枫树种子种到适宜的土壤里,多年后长成参天大树。枫树从种子到生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下列哪一项(  )
A.阳光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土壤中的无机盐
2.校园中的腊梅尚未长出绿叶,花就已陆续绽放。推测腊梅在开花过程中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
A.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的 B.花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C.以前绿叶光合作用合成的 D.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3.将某盆栽黑暗处理24小时,选取一片绿叶,按图示位置剪断主叶脉,光照处理4小时,发现B区不能制造淀粉,是因为B区缺少( )

A.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
C.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D.A表示生产者,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5.加热时水中溶解的空气会逐渐逸出。某同学选取生长旺盛的叶片,抽去叶内气体,剪成5mm见方的小块,做如图处理。在以下处理中,你认为沉入底部的叶片最先浮起的是(  )
A. B. C. D.
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玻璃钟罩、长势一致的同种绿色植物枝条、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等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盆植物不需要置于黑暗条件下一昼夜 B.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用酒精隔水加热可溶解叶绿素 D.滴加碘液后,二号装置中的叶片变蓝
7.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装置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24小时,然后一起移到阳光下
B.甲组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
C.氢氧化钠的目的是除去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D.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8.在完成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后,恬恬同学选取了有白斑叶的牵牛花进一步探究。如图所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在实验中,将牵牛花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②将此装置放在光下数小时后,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去除叶绿素
③脱色漂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则变蓝的有1绿叶、2白斑叶的绿色部分、3绿叶
④该实验可说明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是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⑤该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9.我国宇航员在太空站密闭舱内建立了一个“人造生物圈”,其中包括乘员舱和植物培养舱。植物在“人造生物圈”中至关重要,因为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  )
A.水、二氧化碳 B.无机盐、氧气 C.有机物、二氧化碳 D.有机物、氧气
10.养殖金鱼时,常常在金鱼缸内放一些新鲜水草,并放置在阳光比较充足的环境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美化金鱼的生活环境
B.增加金鱼缸中的氧气
C.增加金鱼缸中的二氧化碳
D.增加金鱼缸内的养料
11.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黑藻的光合作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可以探究黑藻的光合作用是否能够产生氧气
B.乙装置的作用是排除黑藻和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甲装置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D.光照强度越强甲装置内单位时间气泡产生越多
12.阳光充足时,水绵成团飘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  )
A.呼吸作用强,产生了较多的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强,释放的氧气积在一起
C.呼吸作用弱,释放的二氧化碳少 D.光合作用弱,释放的二氧化碳多
13.重庆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濒危一级保护植物——崖柏繁育基地。关于崖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B.茎中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
C.细胞分裂能使细胞长大
D.细胞分化能增加细胞的种类
14.景天科的多肉植物拥有一种独特的代谢途径,它们会在夜晚吸收二氧化碳,当有光照的时候再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
A.气孔 B.叶肉 C.筛管 D.叶脉
15.春暖花开,我们到野外活动,不要损坏花草树木。俗话说“树怕剥皮”,其道理是(  )
A.树皮中的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B.树皮中的导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树皮中的导管能运输有机物
D.树皮中的筛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16.某同学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以下生产措施与生物学原理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农作物一般成行种植并保持一定的间距,其主要目的是让植物能够充分接受光照
B.植物移栽时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
C.对梨树树皮进行环割是为了阻断部分导管向下运输有机物,促进果实发育
D.山楂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酸洗,目的是为了软化种皮
17.在农业生产上,直接利用光照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
A.合理密植 B.适时松土 C.合理施肥 D.适时浇水
18.某大棚种植基地栽培西瓜,为提高西瓜产量及甜度,在种植期间采取了以下相关措施,其中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无关的是( )
A.合理密植,使西瓜植株叶片充分接受光照
B.白天在棚内放置适量干冰,以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C.阴雨连绵天气情况下,棚内采取一定的人工照明
D.夜间适当降低棚内温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9.袁隆平团队种植杂交水稻特别注意合理密植,其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水 B.空气 C.温度 D.光
20.二月兰,又称“诸葛菜”,是北京城市绿化中较为常见的地被花卉植物。地被植物通常具有耐阴性。科研人员对二月兰的耐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组二月兰应置于相同环境温度下
B.与100%见光条件相比,弱光条件下单株花数增多
C.随见光程度减弱,二月兰中叶绿素含量增多,有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D.二月兰是一种不耐阴的花卉植物,适宜种植在阳光充足处
二、实验探究题
2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

(1)图一装置将叶片A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将叶片B沿着图中直线所示的位置切断主叶脉,暗处理后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分别对叶片A、B进行脱色、滴加碘液处理,结果发现叶片A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2)叶片B的上半部呈棕黄色,下半部呈蓝色,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 。
(3)图二装置中玻璃管内收集的气体可以助燃,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 。
(4)图三中,对叶片进行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甲装置的叶片不呈蓝色,乙装置的叶片呈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5)若用图三的甲装置来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要散失水分,则需做的改动是 。
A.去掉外面的广口瓶
B.移去氢氧化钠溶液
C.去掉一部分叶片
22.回答下列探究实验的相关问题:

(1)为探究动物细胞的结构,同学们在实验室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图一中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用图二所示显微镜对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当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倍;图三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示意图,经染色后细胞中着色最深的结构是 (填序号)。实验中,若某同学做图一步骤d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了一滴清水,则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他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与其他同学看到的细胞相比会 (填“更大”、“更小”或“一样大”),原因是 。
(2)某同学想为家里的鱼缸安装一盏照明灯。为了寻找最适光源,他利用金鱼藻进行了实验探究:将长势相同的金鱼藻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放入盛有500mL碳酸氢钠溶液(能为金鱼藻提供二氧化碳)的大烧杯中,标为甲、乙、丙、丁;在暗室中分别用不同功率的节能灯作为唯一光源,并将其置于距离烧杯20cm处(见下图),观察并记录每分钟各组烧杯中产生的气泡数,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组别 甲 乙 丙 丁
节能灯功率(W) 9 14 18 25
每分钟产生气泡数(个) 22 30 40 40
①本实验的变量是 。
②实验中产生的气泡是 ,除了该气体外,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还会产生 。
③根据实验结果,该同学决定为家里的鱼缸安装18W的节能灯。据表分析,他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至少答出2点)。
23.野生金荞麦是我国II级重点保护植物,根茎可入药,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近年来, 随着金荞麦药用价值的不断开发,导致野生金荞麦资源遭到破坏式开采,濒临灭绝。研究人员设置不同的遮荫程度(L1不遮荫;L2轻度遮荫;L3重度遮荫)和施磷量(P0不施磷;P1施磷)的实验组合开展金荞麦人工种植方案的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和施磷量组合对金荞麦单叶面积和根茎干重的影响。
(2)研究人员选择长势相似的金荞麦幼苗进行实验,目的是 。
(3)据图可知,在不施磷处理下,随着遮荫程度增大,金荞麦的单叶面积 ,L2P0处理下金荞麦单叶面积大于L1P0处理,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4)由实验可知,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最佳的金荞麦人工种植方案为 。
三、资料分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方式。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è)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立体农业是指依据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对环境的要求充分利用不同种生物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合理搭配而建立的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种植和养殖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材料二 我国某地一林场在板栗林地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板栗一般高度为3~4米,而茶树高度为1米左右,两种植物高矮配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板栗喜光,茶树耐阴,光照过强会导致茶树的光合作用效率下降。
注:氾:fán,姓;fàn,同“泛”。薤:又叫藠头(jiào tou),叶细长,花紫色。鳞茎和嫩叶可用作蔬菜。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生产经验可实现在一定时间内、有限土地上 ,以增加收入。
(2)在该生态系统中,板栗和茶树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的 。从根系的情况来看,板栗和茶树搭配种植的好处是 。
(3)现有四种农作物,它们的株高和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如下表:
农作物 A B C D
株高/厘米 170 65 59 165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 较强光 较强光 弱光 弱光
根据材料二的经验,从四种农作物中选择 (填表中字母)两种搭配种植,可实现合理利用、有效增收。简述选择的理由: 。
25.同学们想检测甜椒植株上、中、下部位叶片的淀粉含量,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是在甜椒叶片细胞的 中通过光合作用合成。
(2)如图1装置中,小烧杯内应加入 ,对甜椒叶片进行脱色。取出叶片在清水中漂洗后滴加碘液,检测 的存在。
(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①号叶片颜色为浅蓝色,②号叶片蓝色变深,③号叶片蓝色最深。此现象说明三片叶片淀粉含量最多是 号叶片。
(4)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时,看到以下研究结果(如图2)。科研人员是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二氧化碳吸收量来表示光合速率。发现各部分叶片在 时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且位于 部的叶片光合速率最高。
(5)同学们查阅了甜椒上、中、下部叶片糖类成分及含量的相关资料,部分数据如图3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有淀粉、蔗糖等,淀粉用于储能,蔗糖是植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由图3可知,甜椒上部和中部叶片中 含量均比下部叶片高,这对于甜椒生长发育的意义是便于上部与中部叶片向其它器官、组织或细胞中转运有机物,保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因此将一颗枫树种子种到适宜的土壤里,多年后长成参天大树。枫树从种子到生长成大树的过程中,枫树增加的重量主要来源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所以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碳,B正确。
故选B。
2.C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腊梅尚未长出绿叶,花就已陆续绽放。可见,腊梅在开花过程中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以前绿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将叶片的主脉切断,由于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这样叶的B区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没有水分,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A绿色部分细胞内有叶绿体,有光照,有水,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D
【分析】题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呼吸作用、⑤捕食关系、⑥分解作用;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
【详解】A.题图可知,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A→B→C不可表示一条食物链,食物链中不含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A错误。
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可表示捕食关系,⑥表示分解者分解作用,B错误。
C.C是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C错误。
D.A表示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D。
5.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详解】A.煮沸过的自来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量较少,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没有氧气产生,底部的叶片不会浮起,A不符合题意。
BD.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氧气产生,底部的叶片不会浮起,BD不符合题意。
C.在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远远大于呼吸速率,释放的氧气较多,因此,C中的叶片最先上浮到水面。
故选C。
6.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要将两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没有光,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目的是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错误。
B.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B正确。
C. 用酒精隔水加热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C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一装置中叶片不变蓝,因为吸收了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二装置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叶片变蓝,D正确。
故选A。
7.B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将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24小时,使叶片中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然后一起移到阳光下,故A正确。
B.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甲组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属于碱性溶液,而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并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酸性溶液,因此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能发生中和反应,进而除去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甲装置中的植物因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乙装置中的植物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因此,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故D正确。
故选B。
8.C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详解】①在实验中,把牵牛花植株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牵牛花植株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①正确;
②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叶片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外溢燃烧,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②正确;
③脱色漂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1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有光,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所以变蓝;Ⅰ中覆盖铝箔的部分,没有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2中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3绿叶部分,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叶片没有原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变蓝,③错误;
④该实验可说明叶绿体(不是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是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④错误;
⑤2中绿色部分和白斑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绿体;2中绿色部分和3绿叶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该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⑤正确。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分析】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详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有三个:①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被植物自身利用,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人呼吸利用。②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由这三大意义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有机物、氧气,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鱼缸内的金鱼要不断的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新鲜水草在阳光比较充足的环境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在金鱼缸内放一些新鲜水草,并放置在阳光比较充足的环境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增加金鱼缸中的氧气。由此可见,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1.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A.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金鱼藻,故本实验可以探究黑藻的光合作用是否能够产生氧气,A正确。
B.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故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B错误。
C.甲装置中收集到的气体是黑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而氧气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C正确。
D.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故光照强度越强甲装置内单位时间气泡产生越多,D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水绵是淡水中的绿色藻类植物,晴朗的白天,阳光充足,水绵进行光合作用,释放了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聚集在一起,气泡附在水绵上,使水绵的比重减小,因此水绵就浮到水面上去了。
故选B。
13.C
【分析】多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组织)。
【详解】A.崖柏属于裸子植物,结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根、茎、叶、种子)、个体,A正确。
B.植物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在植物体内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管道系统,其中导管负责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可见,崖柏茎中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B正确。
C.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C错误。
D.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组织)。可见,细胞分化能增加细胞的种类,D正确。
故选C。
14.A
【分析】叶的表皮由表皮细胞、保卫细胞组成。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气孔,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详解】A.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自动开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故A符合题意。
B.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由叶肉细胞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故B不符合题意。
C.筛管运输有机物,由上向下,故C不符合题意。
D.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和支持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A
【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详解】AD.植物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在树皮内侧的韧皮部,筛管能运输有机物,A正确,D错误。
BC.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BC错误。
故选A。
16.C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农作物种植不宜过密,并且竖成排、横成行,其主要目的是有利于通风,以保证农作物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的供应,A正确。
B.植物移栽时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B正确。
C.对梨树树皮进行环割是为了阻断部分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山楂是山楂是利用种子繁殖,但是为了提高出芽率,要进行冷热处理或浓硫酸处理,目的是为了软化种皮,D正确。
故选C。
17.A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所以让植物充分接受光照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详解】A.种植同种农作物合理密植,同种农作物的叶片的现状相同,使得植物的叶片能以镶嵌的形式排列,再加以合理的密植,能让植物最大限度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产量,A符合题意。
B.适时松土,增加土壤中空气的含量,促进根的呼吸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合理施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适时浇水,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由分析可知:为了提高光合作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延长光照时间、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夜间降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ABC的做法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有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19.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可见种植杂交水稻特别注意合理密植,其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变量。该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是光照。
【详解】A.在进行对照实验时,除单一变量外,其它条件应控制在相同且适宜状态,三组二月兰应置于相同环境温度下,A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与100%见光条件相比,弱光条件下单株花数增多,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随见光程度减弱,二月兰中叶绿素含量增多,有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二月兰见光程度越低,单株花数越多,叶绿素含量也越高,应该是耐阴的花卉植物,适宜种植在弱光下,D错误。
故选D。
21.(1) 光 淀粉
(2)水
(3)氧气/O2
(4)二氧化碳/CO2
(5)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2)图一中:叶片A遮盖部分与没遮盖的部分对照,探究光照的影响;叶片B切断主叶脉和未切断部分对照,探究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氧气有助燃的性质,图二装置是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
(4)氢氧化钠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从图三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详解】(1)图一装置中,将叶片A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这样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就形成了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暗处理后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对叶片A进行脱色、滴加碘液处理,结果发现叶片A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可见,该实验结果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2)将叶片B的主脉切断,由于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这样该叶片的尖端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没有水分,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而该叶片的叶柄端有水,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结合题图可知,叶片B的上半部呈棕黄色,下半部呈蓝色,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
(3)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使题图二装置中的氧气增多,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可见,图二装置中玻璃管内收集的气体可以助燃,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气。
(4)图三中: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周围环境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在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中(甲装置),叶片由于缺乏二氧化碳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故经过暗处理、隔水加热、酒精脱色等操作后,滴加碘液不能变蓝色。而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装有清水的玻璃瓶中(乙装置)有二氧化碳,该装置里的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等有机物,故经过暗处理、隔水加热、酒精脱色等操作后,滴加碘液能变蓝色。可见,图三中,甲装置的叶片不呈蓝色,乙装置的叶片呈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5)若用图三中的甲装置来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应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取走,否则就不能说明装置内出现的水珠是植物的叶片散失的,也有可能来自小烧杯内的溶液,故B正确,AC错误。
故选B。
22.(1) d→b→c→a 64 ② 更大 人体细胞吸收会涨大
(2) 不同功率的节能灯 氧气 有机物/淀粉 节约资源;产生的氧气最多
【分析】观图可知:图一中a染,b刮和涂,c盖,d滴;图三中①细胞质,②细胞核,③细胞膜。
【详解】(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图一中a是染,b是刮和涂,c是盖,d是滴,因此图一中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d→b→c→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因此用图二所示显微镜对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当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6×4=64(倍)。
②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有一种能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就是染色体,所以染色后的细胞结构中,着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的应该是生理盐水,如果处在清水中,人体细胞会吸水涨破;因此若某同学做图一步骤d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了一滴清水,则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他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与其他同学看到的细胞相比会更大。
(2)①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根据实验步骤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不同功率的节能灯。
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氧气微溶于水,因此气泡中的气体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有机物。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当节能灯的功率大于18W时,产生的气泡个数仍然是40个,因此该同学决定为家里的鱼缸安装18W的节能灯,因此这样能节约资源,还能产生最多的氧气。
23.(1)不同遮荫程度/遮荫
(2)控制单一变量
(3) 先增加后减小 轻度遮荫条件下,金荞麦通过增大单叶面积,从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以适应弱光条件
(4)不遮荫处理下进行施磷处理或者进行L1P1处理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遮荫程度和施磷量的组合实验探究金荞麦人工种植的方案,实验的自变量是遮荫程度和施磷量。因变量是单叶面积和根茎干重。所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的遮荫程度和施磷量组合对金荞麦单叶面积和根茎干重的影响。
(2)植株的生长状况为无关变量,所以研究人员选择长势相似的金荞麦幼苗进行实验,目的是排除金荞麦幼苗初始的生长状况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控制单一变量。
(3)由图1可知,在不施磷处理下,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大,L1不遮荫条件下金荞麦的单叶面积小于L2轻度遮荫条件下金荞麦的单叶面积。L2轻度遮荫条件下金荞麦的单叶面积大于L3重度遮荫条件下金荞麦的单叶面积,所以在不施磷处理下,随着遮荫程度增大,金荞麦的单叶面积先增加后减小。L2P0处理下,光照较弱,金荞麦通过增大单叶面积,从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以适应弱光条件。
(4)野生金荞麦根茎可入药,由图2可知,在L1不遮荫和P1施磷的条件下根茎干重最重,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最佳的金荞麦人工种植方案为不遮荫处理下进行施磷处理(进行L1P1处理)。
24.(1)立体种植/立体农业
(2) 生产者
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两者搭配种植,能够有效利用土壤中不同层次的营养物质
(3) A、C
A农作物株高170厘米,较高,喜较强光;而C农作物株高59厘米,较矮,喜弱光。两者搭配种植,可充分利用光能,实现有效增收
【分析】1.间作套种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农作物进行最优化组合,提高农作物的整体光合作用效率,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1)立体农业是指依据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对环境的要求充分利用不同种生物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合理搭配而建立的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种植和养殖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材料一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生产经验可实现在一定时间内、有限土地上立体种植(或立体农业),以增加收入。
(2)该生态系统中,板栗和茶树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属于生产者。从根系的情况来看,板栗和茶树搭配种植的好处是:板栗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两者搭配种植,能够有效利用土壤中不同层次的营养物质。
(3)根据材料二中“板栗一般高度为3~4米,而茶树高度为1米左右,两种植物高矮配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的经验可知,应该从四种农作物中选择A、C两种搭配种植,可实现合理利用、有效增收。简述选择的理由是:A农作物株高170厘米,较高,喜较强光;而C农作物株高59厘米,较矮,喜弱光。两者搭配种植,可充分利用光能,实现有效增收。
25.(1)叶绿体
(2) 酒精 淀粉
(3)③
(4) 10:00 上
(5)蔗糖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
【详解】(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因此,淀粉是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
(2)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片呈现出绿色,要检验叶片含有淀粉,需滴加碘液观察叶片是否变蓝,如果不脱去绿色,叶片变蓝的现象就不明显。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由于酒精沸点低、易燃烧,不能直接对酒精加热,要隔水加热。因此,如果图装置表示脱色,小烧杯内应加入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验证淀粉的存在。
(3)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颜色越深说明淀粉含量越高,实验现象是:①号叶片为浅蓝色,②号叶片蓝色变深,③号叶片蓝色最深。由此可知,三片叶片淀粉含量最多是③号叶片。
(4)据曲线图可知:各部分叶片在10:00时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且位于上部的叶片光合速率最高,原因是10:00时光照强,上部的叶采光条件好。
(5)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有淀粉、蔗糖等,淀粉用于储能,蔗糖是植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由条形图可知,甜椒上部和中部叶片中蔗糖含量相对较高,这对于甜椒生长发育的意义是:便于向其它器官、组织或细胞中转运有机物,保证细胞的正常工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