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绺(liǔ) 两膝(qī) 镶银(xiānɡ)
B.敏捷(jié) 船舱(cānɡ) 胸脯(pú)
C.马鬃(zōnɡ) 光茫(mánɡ) 颤动(chàn)
D.惩罚(chěnɡ) 应付(yìnɡ) 噗噗(pū)
2.根据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B.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自己跟自己说话。)
C.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丰茂滋润。)
D.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光线充足。)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B.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
C.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D.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
4.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
B.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
C.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
D.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高尔基,_________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____________,剧本《小市民》。
6.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以“高尔基读书月”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活动一】走进作品
(1)请你根据《童年的朋友》一文,完成下面的读书摘记卡。
【活动二】汲取精华
(2)品读下面两则高尔基的名言,再结合课文内容与背景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①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②曲线的美在于它的曲折和流动,人生的美在于它的坎坷和艰辛,一帆风顺的人生是缺陷的人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的阅读世界里,你还认识哪些和外祖母相似的人?请写出一位人物和相应的书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至“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回答问题。
7.这段文字通过对外祖母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着力刻画出外祖母___________的特点。
8.选文中祖孙俩的对话是有关哪三层意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外祖母“今天样子很凶”,可又为什么说话“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外祖母叮嘱:“你小点声说!”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奶 奶
孙道荣
在杭州最热闹的一个街区,他们相遇。
晚上十点多钟,他从公司加班出来,一阵寒风吹过,他不禁缩缩脖子。推着自行车,他看见了坐在街心花坛边上的她。她看起来七八十岁了,一只手拄着一根木棍,一只手端着一只一次性餐碗,头上披着一件灰白的毛巾,身上单薄的外衣,已经分辨不出当初的颜色。她是个乞丐。他摸摸口袋,将兜里的零钱都掏了出来。可是,当他准备将手中的钱放进她的碗里的时候,她却用手挡住了碗口。
她看看他,对他说:“孩子,你是学生吧,我不能要你的钱,你们也是靠父母,不容易。”一口很浓的方言。
他笑了,对她说,老奶奶,我已经工作了。随后,他支起自行车,蹲在她身边,和她聊起来。他问她,家里还有什么人?她告诉他,老伴去世了,自己有五个孩子,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都成家了。最小的孙子,都快有他这么大了。几个儿子都不肯赡养她,女儿在家里又做不了主,没办法,只好出来讨口饭吃。她说,我也不怪他们,他们各自都有自己一大家子,日子也难过啊。
她忽然问他,听你的口音,好像也不是杭州本地人吧。他点点头,告诉她,自己老家是青海的。她茫然地噢了一声,摇摇头说,没去过,一定很远吧。她怜惜地看看他,你是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打工啊,不容易,多给家里打打电话。发钱了,给爸妈寄回去点,别都花了。好好孝顺你家里人。
他的鼻子酸酸的。他想起了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还有奶奶。她多像自己的奶奶啊。她们有一样慈祥的面容,有一样爬满皱纹的脸,有一样浑浊的眼睛,有一样花白的头发,有一样皲裂的双手,有一样越来越驼的背,还有一样的永远也放不下的牵挂。
又一阵寒风吹过,他缩了缩脖子,她拿着碗的手,不自觉地往袖筒里缩了缩。他毫不犹豫地摘下自己的手套,递给她。她连连摆手,孩子,你骑自行车,怎能没有手套呢,我不能要你的手套。他掏出手机,对她说,我能给您拍张照片吗?她不好意思地笑了,露出残缺不全的门牙,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拍照片呢。他和她约好,明天我将照片洗好,给您送过来。她不住地点头。
回到家,他久久难以入睡。她的身影,一次次浮现在他的面前。他将和老人的相遇,发到了本城的一家网站上。
我正是在网上看到了他和她的故事,他还将她的相片,发到了网上。他希望恰好路过那里的人们,如果看到了她,给她一点点帮助,哪怕只是停下来,和她聊几句。短短的时间内,跟帖无数。我仔细地端详她的照片,苦楚而坚韧。
第二天晚上,他在同一时间,找到那里。她还坐在那儿,还是昨天的样子,不同的是,她的身上,多了一件厚实的衣服。她一眼就认出了他。她告诉他,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有很多人跑来看她,有人给她钱,有人送她衣服,有人给她带来吃的。她难为情地说,这么多人对她这么好,她心里很不安呢。
第三天晚上。一位母亲领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那儿,孩子想看看这位老奶奶;一位叫“花椒”的网友,拉了整整一车的生活用品,想去送给这位老奶奶;一个中年男人,拿着办公室里几位同事捐的一些钱,想送给这位老奶奶……孩子、网友、中年男人,他们都喊她“奶奶”,他们想在这个冬天,给这位从未谋面的奶奶,带去一点温暖。
却怎么也找不到她了。她的身影,再也没有在那儿出现过。附近大楼的保安说,以前,她都是在大楼地下停车场的角落打地铺,也许是不愿意这么多人关注她,她选择了离开。
我的奶奶,离开我已经快二十年了,有时,她还会出现在我的梦中。有一次,我的孩子无意间看到我奶奶的照片,诧异地问我,爸爸,怎么你奶奶和我奶奶长得这么像啊?我笑了,其实她们长得并不像,但是,又确实很像。
那是因为,天下的奶奶,都一样慈悲,一样善良,一样温暖。
(摘自《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1年第12期)
11.“其实她们长得并不像,但是,又确实很像”一句中的“确实很像”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奶奶”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奶奶”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难为情地说,这么多人对她这么好,她心里很不安呢”一句中,老人为什么不安?请揣摩一下老人的心理,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当时老人的内心活动。(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所写的第三天晚上,“孩子、网友、中年男人”的表现,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本文善于通过描写眼睛来表现人物性格,如:第六段,“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体现出外祖母的宽容和快乐。“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体现出外祖母的坚强和乐观。
【片段仿写】请仿照本文的写法,抓住人物“眼睛”的特点,描述一下你身边某位同学的形象,并表现他(她)的性格。(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膝”应读xī;C项中“茫”应为“芒”; D项中“惩”应读chénɡ。
2.【解析】选D。“明朗”有多个义项,除了“光线充足”外,还有“明显,清晰”“光明磊落,开朗爽快”等义项,结合语境可以看出,本题应解释为“明显,清晰”。
3.【解析】选D。A项中“还早着呢”后应为逗号;B项中“噗噗地响了”后应为句号;C项中“快乐的”后应为顿号。
4.【解析】选D。D项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A、B、C三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5.答案:苏联 《母亲》 《我的大学》
6.(1)答案:①示例:描写外祖母漂亮的黑发。②外祖母善良仁慈、乐观坚毅、热爱生活、无私奉献。③示例: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④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赞美和学习外祖母的优秀品质,也可以联系实际谈如何改善自己和长辈的关系等。
(2)答案(思路点拨):①结合外祖母对“我”的关爱与影响,联系实际生活阐述。②结合高尔基童年在逆境中崛起的事例,联系自己在生活中战胜困难的事例简述。
(3)答案(示例):祁老人 《四世同堂》 冉·阿让 《悲惨世界》
7.【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性格的理解。常用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分析性格应联系“我”的处境。
答案:外貌 语言 慈爱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主要结合外祖母的语言来进行概括。
答案:一是关于外祖母的头发,二是关于“我”睡觉的事,三是关于“我”打破牛奶瓶的事。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理解能力。紧扣外祖母的生活境况、对“我”的爱作答。
答案:虽然生活中的磨难使她愤愤不平,但面对一再遭遇不幸的刚刚醒来的孩子,外祖母希望能用自己温暖而柔和的腔调给他一些安慰与慈爱。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当时的情景,结合“我”的母亲正在睡觉、对“我”的爱,体会外祖母说这话的原因。
答案:母亲正在睡觉,不要打扰她;不想使孩子过于紧张、担心。
11.【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回答时,应扣住“很像”展开,即哪些地方像,要结合第五段和结尾段来思考。
答案:一样慈悲,一样善良,一样温暖。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辨析及人物特点的概括能力。“灰白的毛巾”“单薄的外衣”属于外貌描写。
答案:外貌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老奶奶的年迈和生活的艰辛。
1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能力。回答这个题目,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善良、善解人意、坚韧。
14.【解析】本题考查对心理描写的运用。回答时,必须使用第一人称,其次要符合人物特点。
答案(示例):我一个老太婆,尽管没有儿女愿意赡养,但是我离开他们一样能够生存,穷点、苦点我心甘情愿。没想到会招来这么多有爱心的人来关心我,让我承受不起,我内心很愧疚,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能力。想看看老奶奶、给老奶奶送生活用品、给她送同事捐的钱,这些都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答案:爱心传递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尤其是对弱势人群的关爱。
假如我是其中一员,我也会尽我自己的最大努力,献上一份爱心,让老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如甜甜地喊她“奶奶”。
16.答案(示例):在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个子不高,身体瘦瘦的,最引人注目的要属他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了,瞪得圆圆的,有时候真能让人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家了解他了吧?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班的王刚同学。
课件19张PPT。第一课 童年的朋友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高尔基童年的时候,做木匠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便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给童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1.正音辨形
噗噗( ) 胸脯( ) 发绺( )
诅咒( ) 惩罚( ) 两颊( )
zhòu( )纹 róu( )软 马zōnɡ( )
答案:pū pú liǔ zhòu chénɡ jiá 皱 柔 鬃﹒﹒﹒﹒﹒﹒2.据义填词
(1)_________: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2)_________: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3)_________:丰茂滋润。
(4)_________: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答案:(1)咕哝 (2)诅咒 (3)丰润 (4)五光十色3.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答案: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外祖母的形象本不美丽,年纪也大了,但“我”为什么说她“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答案:因为外祖母乐观向上,不向苦难低头。她的这种精神,以及对“我”的深深的爱,使“我”感觉她“仍然显得年轻,明朗”,这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赞美之情。1.人物形象
(1)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外祖母这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根据课文筛选词句,填写下表。答案:(2)综上描述,你可以看出“我”的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2.写作特色
(1)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为何要突出写她的眼睛呢?
答案:因为这些描写眼睛的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乐观、坚毅的个性。
(2)本文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始终从“我”—— 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表现了“我”和外祖母的亲近及朋友关系,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 文章语言细腻、饱含感情而富有表现力,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中考的主要考点是赏析优美、重点语句。【名师微博】赏
析
语
句
的
三
角
度修辞手法遣词用语思想感情运用……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句话中“××”等词语,
从……角度生动地写出了……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示例:赏析下面语句。
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答案:这句话中“愉快”“快活”“年轻”“明朗”等词语,从孩子的角度,生动地写出“我”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表达了对外祖母的赞美之情。【沙场点兵】
赏析下面语句。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诉我们: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通过写外祖母对“我”____________,表现了祖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由衷的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无微不至的爱 乐观 坚毅 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