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摄、粮”等9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 (出示幻灯片P1)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出示幻灯片P2的视频,播完自动进入幻灯片P3)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2、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 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这是一个学习、拓展并研究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通过读课文能找到哪些答案吧。
二、粗读课文,了解文意。
(出示幻灯片P4)说明步骤:粗读课文,就是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按“划读想说”四个步骤来学习,看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
划:就是划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读: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想:想一想各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
说:用概括性的词语说出各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并按文意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1、我们先进行第一下“划”。
划与识: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生边听边划出生字词。
(1)生默读后,先学习课文列出的9个生字,了解其意思。
(出示幻灯片P5-12)
摄 (shè)氏 (shì)殖 (zhí)粮 (liáng)炭 (tàn)区 (qū)杀 (shā)菌 (jūn)疗 (liáo)
摄氏:摄氏度是目前世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温度计量单位,用符号°C表示。翘舌音,不能读成“聂”音
殖: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让物种得以延续(图)。形声字,左形右声。
粮:形声字,左形右声。
炭: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物。(图)
区:地区,较大范围的地方。
杀:指使人或生物失去生命。
菌:某些低等生物,以寄生或腐生方式摄取营养,如细菌、真菌等。
疗:治疗形声字指干预或改变特定健康状态的过程。
(2)指导识字与书写。
A)(出示幻灯片P13)归类1:哪些是上下(炭杀菌)、左右(摄值粮)、半包围(区疗)、独体字(氏)结构?(PPT此处也可以按生字顺序判断结构)(于幻灯片中点击下方的生字则自动归类,点击其他地方则进入下一页。)
B)(出示幻灯片P14)归类2:哪几个字是形声字?(摄殖粮菌疗)其余的是会意字(炭区杀)和象形字。对会意字和象形字,同学们课后进一步了解。
C)(出示幻灯片P15)书写注意点:哪些字有反捺?摄粮区杀菌
(3)(出示幻灯片P16)还有哪些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先同桌互学,仍不知道的举手提出。
2、(出示幻灯片P17)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读”。
自由、轻声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出示幻灯片P18)下面进入第三步“想”。
读后想:分段读课文,归纳各节的内容。
(1)指导: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弄明白每小节的内容。
(2)概括:指名生分节阅读;每读完一节,就停一下,指名生概括其意思。先概括成一句话,再概括关键词。
第1节:远——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节:大——太阳大得很。
第3节:热——太阳是个大火球。
第4节:生长——动植物的生存繁殖以及人类的生活所需都离不开太阳。
第5节:雨雪——雨雪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第6节:风——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第7节:杀菌——太阳有杀菌的作用。
第8节:光和热——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4、(出示幻灯片P19)下面进入第四步“说”。
(1)提问:快速浏览课文后,同桌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2)提示:前3节都是讲“太阳”怎么样,后面都是讲人类“离不开太阳”。
(3)小结: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出示幻灯片P20)
第一部分(1-3小节):说明了太阳的三大特点。
第二部分(5-8小节):说明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5、齐读课文,在心中验证我们的概括。
三、再读课文,明确要求
1、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太阳》这篇课文的意思,知道了太阳的三个特点,同时知道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任务:(出示幻灯片P21)
(1)多读课文,巩固生字词的读写,会用生字组词造句。
(2)利用网络,加深对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的了解。
(3)细读课文,看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
第二课时
一、引出新课。(出示幻灯片P1)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是从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是哪两个方面?(出示幻灯片P2)
2、引出:文章又是如何说清太阳的三个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呢?让我们再细读一下课文。
二、细读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文章介绍了太阳的哪三个特点?(远、大、热)(出示幻灯片P3)
(1)抓关键:太阳究竟有多远、多大、多热呢,谁能分别引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先来回答第一个(出示幻灯片P4),太阳离我们具体有多远?
远: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大: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热:太阳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2)明写法——列数字
师:如果把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以及其后面的语句都抽掉,效果会怎么样?
师读前3自然段,生闭目听:抽去详细说明的语句(第1自然段修改为:……其实,太阳离我们非常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意犹未尽,没有说清说透的感觉)
再回头看屏幕上的这三句话,有什么感觉?
师说明:因为这里用了具体的数字:一亿五千万……
师概括: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它能让我们的说明更加具体、准确
(3)明写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师:我们再看下对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所的数字。(出示幻灯片P5)列数字要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但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约”字呢?
(生可能答案:不是正好;因工具测不准;因自转说不准)
师:用“约”反而是一种更加准确的说法,也才是科学的态度。
师:即使告诉我们有一亿五千万米,我们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具体有多远。课文又加了什么样的说明?(步行、坐飞机)
师概括:举例子 具体、形象,同时也运用了列数字
第1自然段一开始就引用一个神话传说,这个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利于引出科学的解读)用哪个词由神话转入科学的?(其实)
第1自然段最后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句话改成陈述句怎么说?
师:这是对引用传说的交代,指出其不科学的地方。由传说始,由传说终。我们写作时也要注意,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加入无关的传说。
(出示幻灯片P6)
第2自然段说明太阳的大,有没有直接说太阳的直径是多少千米?(没有,是跟地球作比较的)跟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地球,我们更熟悉)
师概括: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较,太阳的大就突出来了。作比较 突出、形象
师:如果同学们对130万倍没有什么直观印象的话,老师来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体屋子(64立方米)的话,地球只相当于屋角的……一粒黄豆。同学们可以闭目想象一下。(可以参照当前教室)
师: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太阳很小呢?(离地球太远了)
(出示幻灯片P7)
第3自然段又是如何让我们体会到“五千多摄氏度”究竟有多热的(钢铁)?作者将太阳比作什么?(大火球)其实老师刚才在给大家描述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关系的时候,已经用过打比方啦。
师概括:打比方通俗、生动
(4)(出示幻灯片P8)小结:文章第一部分介绍太阳的三个特点,分别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得抽象、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
2、练习说明方法
(1)说一说,下面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
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把特点写具体——(出示幻灯片P9)
列数字:这些树真高,(经过测量有20多米)。
作比较:这些树真高,(比旁边的六层楼房还要高)。
打比方:这些树真高,(就像一个个巨人守护着我们的屋子)。
举例子:这些树真高,(我在六楼都看不到树顶)。
3、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段首概括(出示幻灯片P10)
师:刚才我们深入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下面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师:文章是用哪句话由第一部分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出示幻灯片P11)
师:这里的“虽然……但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承的是离得远;启下,是说下面要讲关系怎么密切。这个也叫段首概括。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文章中的话,请同学们猜一猜上下文:在这句话的前面,文章写的什么?在这句话的后面,文章又写的什么?
虽然她的学习条件很差,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很棒。
虽然我们的经济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各行各业依旧呈现出毫不示弱的姿态。
小明同学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在学习上也乐于助人。
师:你也能用“虽然……但是……”或“不仅……而且……”来表达意思吗?
(2)学习第4自然段(出示幻灯片P12)
第4自然段共5句话,除第1句是承上启下外,其余4句都是说的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第2句和第3句都是说的动植物与太阳的关系,但它们在表达上却不相同,你看出来了吗?(分别从“有”与“没有”的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深刻)
谁能分别用“因为有了……才……”与“如果没有……就……”来造句?
第4句是说人们的生活所需都跟太阳有关系,为什么不直接用“生活所需”来概括?(罗列项目,显得具体)第5句为什么要专门提到“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还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既从面上作了说明,又通过一个特殊的点强调了关系的密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师:我们要学习这种正反结合、点面结合的写法。
(2)学习第5、6自然段
师:课文的5、6自然段说明了自然现象与太阳的关系,这里涉及一些科学原理,我们借助示意图来理解。(出示幻灯片P13、P14)
(3)学习第7自然段
太阳杀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能举个例子吗?(出示幻灯片P15)
(4)学习第8自然段
第8自然段,是从正面说太阳的重要的,还是从反面说的?
(出示幻灯片P16)演示美好场景的消失。
(5)了解总分总的关系
齐读:第8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出示幻灯片P17)
再齐读:第4自然段的第1句话。
提问:关系是不是很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
师:我们再来看看中间写的什么。
展示4-8段的大意,提示总分总关系。
如果把首尾两句话调一下位置,你觉得行不行?
师读: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读:没有……一句话,太阳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互换位置,开始太突然,结尾太含糊。不如文章本来的安排。文章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开始的“总”是引入话题,说得相对模糊,最后的“总”才是总结概括,说得更加具体清晰,也才令人信服。
师:总之,总分总的结构,文章的脉络很是清晰,易于阅读理解;同时由于既有详细的说明又有明确的概括,因而能够深刻地表达意思。同学们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三、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师:这一节课,我们除了深入了解了太阳的三个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外,还学习了哪些说明方法与写作技巧?
课后任务
(1)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比如太阳内部的温度,等等。
(2)用“因为没有……才……”、“如果有了……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件事物或同一种社会现象。
师言例:因为没有枪支的泛滥,我们的生活才这么安全。如果有了枪支的自由买卖,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危险了。
(3)试着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比如月亮、手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