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部分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部分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南宋法律汇编《庆元条法事类》中规定:“诸以有利债负折当耕牛者,杖一百,牛还主。”。南宋司法判词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关于某案的判词中也写道:“不许以有利债负折典卖田宅。”这说明南宋时期( )
A. 法律保护私有产权 B. 政府重视规范借贷行为
C. 契约精神备受推崇 D. 实物借贷形式普遍流行
2. 如表所示是二战后部分年份美国城市化率统计。据表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二战后美国( )
年份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城市人口比例/%
1670 3464 56.5
1960 4996 63.1
1960* 18088 64.7
1990* 19289 61.6
注:1940年数据为二战爆发前的数据参考,+表示按照美国1960年及以后的人口普查标准得出的效据。
A. 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B. 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C.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D. 人口总量出现了负增长
3. 如图所示为近代运输工具革命的突出成就。其中直到20世纪才被广泛投入使用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4. 人们长期认汉武帝尊崇儒术与“罢黜百家”相辅相成,但《史记》中并无这一记载:《汉书·艺文志》明确表示,诸子属“六经之支与流裔”,不在罢黜之列;现代学者吕思勉亦称:“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这有助于解释( )
A. 大一统封建帝国统一思想的必然性 B. 诸子百家思想走向消亡的不利影响
C.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意义 D.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
5. 长期以来,罗马的大小事务主要依靠沿袭先人的习惯法来解决,贵族们在法律释读方面占据显著优势。《十二铜表法》以人人可见的方式被公布出来,成为罗马法的“伟大建构的源泉”。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
A. 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B. 旨在维护平民的利益
C. 中断了习惯法的使用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6. 据统计,1492年后的100—150年间,美洲损失了80%—95%的印第安原住民,此后基督教文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甚至为相当一部分印第安人幸存者所笃信。这一变化( )
A. 造成了印第安文化彻底断层 B. 反映了殖民扩张文化影响
C. 呈现了三角贸易兴起的内因 D. 顺应了美洲文化近代化潮流
7. 出土于中国青海喇家遗址的面条状遗存(距今4000多年)被认为是已知最古老的面条。公元4—5世纪时,谷物磨粉制作面条的技术经朝鲜传入日本。有学者考证,作为日本拉面前身的中国面条实际上是中亚、印度、波斯等外来食品传人后,中国人将其口味与做法融合而成的。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中国面食制作技术的独创性 B. 中日两国文化的同源性特征
C. 古代商路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D. 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
8. 18世纪末,乾隆帝对英国使节“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行为大为不满;针对英方扩大贸易的诉求,他也明确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这说明当时( )
A. 英国使节的要求隐含着殖民动机 B. 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存在着阻碍
C. 乾隆帝极力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 D. 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以中国为中心
9. 马其顿对外扩张期间,大量反对者遭到流放;他们一度为波斯效力在波斯覆灭后无家可归。四处游荡。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发布赦令“国王亚历山大向希腊诸邦的流放者致……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回……我向安提帕特宣旨,强制拒不接收流放者的城市就范”。亚历山大此举客观上( )
A. 推动了希腊世界的统一 B. 传播了希腊的人文思想
C.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交融 D. 减轻了东征的舆论压力
10. 1845年,中国某地方官员在其著作中强调,要加强对世界各国情况的研究,让“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以此“雪中国之耻”。该著作创作的背景是( )
A. 西方自然科学开始传入中国 B. 鸦片战争失败导致丧权辱国
C. 国内农民运动威胁清廷稳定 D. 开启民智成为国内各界共识
11. 清末,朝廷曾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留学生回国后,通过考核可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时人称之为“洋翰林”“洋进士”“洋举人”。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 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 B. 迎合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C. 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 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2. 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以此为基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新增了流散文物、馆藏文物、奖励与惩罚等15条新内容。这些做法( )
A. 完善了我国的文物市场体系 B. 体现了消灭文物犯罪的决心
C. 推动了文保工作法治化进程 D. 扩大了全国人大的职权范围
13. 据《史记》载,周文王的十个嫡子中,“唯发、旦(周公)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嫡长子)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周文王去世后,姬发继任周王(即周武王),而“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据此可知,商周之际( )
A. 宗法原则尚未严格执行 B. 君主好恶决定储君选择
C. 任人唯贤原则得到发扬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
14. 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货币变化趋势。这一趋势( )
A. 加速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 延续了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
C. 顺应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D. 促进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15. 三国时期,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急需获得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和认可。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的“求贤令”,企图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夯实称帝的政治基础。曹丕的选择是( )
A. 创立九品中正制 B. 拉拢朋党势力 C. 恢复基层的清议 D. 依据军功授爵
16. 如表所示为唐代部分边塞诗名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 )
诗人 诗句 时代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
李益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唐
曹松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
A. 强烈的入仕意愿 B. 对劳动者的同情
C. 战争的残酷场面 D. 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中医界人士开始组织社团,创办中医期刊。晚清中医期刊倡导不拘门户,广泛向外界征稿以交换知识,有着不同思想、主张和学说的人士通过期刊这一新媒介,参与到中医学术文化重构中来。晚清中医期刊的创办人、编辑、读者三者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晚清中医期刊多以发扬中医、振兴医学为宗旨,努力沟通中西医学,传递新思想,“交换智识”,保医保种保国;既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又注重开展商业性活动,期刊编辑采录文章时严谨不苟,纠正了传统医学中的一些偏颇谬论,期刊的编辑、印刷、发行三者间日趋分化,采取读者自行订阅为主、赠阅为辅的模式,逐渐将读者定位从知识分子拓展至普通大众。这些尝试和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转型发展,且促进了近代中医期刊出版市场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刘希洋《中国近代大众医学读物的传播与接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中医期刊出版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医期刊出版业兴起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妈祖与波塞冬同为海神,是东西方在进行海上贸易、发展海洋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尽管其他国家,如日本、印度均有自己的海神崇拜,但都不如妈祖与波塞冬流传广泛且历史悠久。相传,妈祖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本名袜默。她自幼好学.品性善良,立志以行善救人为事业,平日里还研究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妈祖的形象综合了中国女性高雅、善良、聪慧、柔顺的特点。她与波塞冬不一样,她没有侵占别国领土、占有其他民族财富的勃勃野心。她始终以一位保护神的面目出现,多次在海难发生时把海船引领至避风港,指引人们安全地到达希望之地。
——摘编自黄浙苏《妈祖信仰与东西方海神崇拜异同》
材料二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年仅28岁的林默娘与世长辞。此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娘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渔民或是航海的人祭拜妈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起,中国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褒封,并列入国家祀典。与妈祖不同,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关于海神波塞冬的传说最早是通过希腊人的口口相授传播开来的。希腊是世界航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希腊,凡是有港口的地方就有波塞冬的庙宇与塑像。人们在出海前会到波塞冬的庙宇里祭拜,希望他不要在航海的过程中兴风作浪。和妈祖文化一样,波塞冬的故事和传说也通过古今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和希腊神话的传播与研究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许多欧美作家对希腊神话的引用、升华促使希腊神话在全世界广泛飞速地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波塞冬海神文化的传播。
——摘编自陈洁《文化视角下妈祖与波塞冬之异同性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神信仰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妈祖信仰和波塞冬信仰形成和传播的异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英国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并挫败了德国、奥斯曼帝国军队夺取苏伊士运河的企图。战后(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在运河区的驻兵权。名义上独立的埃及法鲁克王朝满足于偏安一隅,听任英国的“保护”,传统的伊斯兰法遭到约束,世俗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大行其道。1936年,英国迫使埃及签订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在运河区,亚历山大港仍为英国的军港等。
——摘编自王联《一战对当代中东地缘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阿拉伯世界较早实现政权世俗化的国家,不管是纳赛尔(埃及共和国缔造者)还是萨达特(1970—1981年任埃及总统),都曾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自觉承担起为阿拉伯世界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穆巴拉克(1981—2011年任埃及总统),选择了全盘西化,埃及一度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局面,成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但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繁荣背后,埃及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移植以西方基督教新教文化为前提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度的经验而来的,西方的自由与民主制度遇到伊斯兰文化土壤,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埃及乃至整个中东国家政治整合的困境根源在于伊斯兰文化和新教文化的剧烈冲突,伴随着全球化的猛烈狂潮,中东国家一直在东方与西方、伊斯兰文化与新教文化之间徘徊、游弋。
——摘编自郭小虎《埃及政治整合困境探源与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埃及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埃及政府推动民族复兴的努力并加以简要评价。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豪族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具体特征如表3所示。
特征 说明
宗族性 豪族本身具有宗法性血缘结构特点
地方性 豪族宗族活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且豪族在该地城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大地产性 在通常情况下,豪族均为所在地城的大土地所有者
武质性 豪族具有强力或暴力特性(汉代豪族普遍具有的社会特征,也是豪族社会势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非身份性 汉代豪族与政治权力结合之前所具有的身份特征,尤其在豪族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学化”和“官僚化” 汉武帝以后,“通经入仕”逐渐成为地方豪族与政治权力结合的主要途径。不少豪族之家因为“累世经学”而成为“累世官宦”甚至“累世公卿”之家(但不是每个地区的豪族大姓都会经历这一过程)
——据尹建东《汉代地域性豪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关东、关中、江南及西南豪族为中心》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特征为“汉代豪族”这一概念下一个定义,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予以诠释。(要求:定义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辽宁省部分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南宋法律汇编《庆元条法事类》中规定:“诸以有利债负折当耕牛者,杖一百,牛还主。”。南宋司法判词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关于某案的判词中也写道:“不许以有利债负折典卖田宅。”这说明南宋时期( )
A. 法律保护私有产权 B. 政府重视规范借贷行为
C. 契约精神备受推崇 D. 实物借贷形式普遍流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诸以有利债负折当耕牛者,杖一百,牛还主。”“不许以有利债负折典卖田宅。”可知,以有利债负折当耕牛者,仗一百,牛归还主人,同时还不允许以有利债负者典卖田宅,说明政府对有利债负折当行为作出一定的规范,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借贷行为的规范,并不是保护私有产权,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契约精神,排除C项;“普遍流行”,表述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 如表所示是二战后部分年份美国城市化率统计。据表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二战后美国( )
年份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城市人口比例/%
1670 3464 56.5
1960 4996 63.1
1960* 18088 64.7
1990* 19289 616
注:1940年数据为二战爆发前的数据参考,+表示按照美国1960年及以后的人口普查标准得出的效据。
A. 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B. 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C.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D. 人口总量出现了负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由图表数据可知,1670年到1990年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例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说明美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城乡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图表数据体现的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不出城市环境污染,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城市数目及城市人口比例,看不出人口总量出现了负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图所示为近代运输工具革命的突出成就。其中直到20世纪才被广泛投入使用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①是蒸汽机车、④是蒸汽轮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19世纪已经广泛投入使用;②是汽车,③是飞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20世纪被广泛投入使用;②③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 人们长期认为汉武帝尊崇儒术与“罢黜百家”相辅相成,但《史记》中并无这一记载:《汉书·艺文志》明确表示,诸子属“六经之支与流裔”,不在罢黜之列;现代学者吕思勉亦称:“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这有助于解释( )
A. 大一统封建帝国统一思想的必然性 B. 诸子百家思想走向消亡的不利影响
C.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意义 D.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诸子属六经之支与流裔”,不在罢黜之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虽不为诸子百家立博士,但是仍然准许诸子百家公开讲习,诸子百家实际上也在当时传承不断,且董仲舒思想已融汇诸子百家,材料有助于解释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D项正确;材料反映是在思想统一之下,终两汉之世诸子并未废绝,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思想并未走向消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成为正统的影响或者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5. 长期以来,罗马的大小事务主要依靠沿袭先人的习惯法来解决,贵族们在法律释读方面占据显著优势。《十二铜表法》以人人可见的方式被公布出来,成为罗马法的“伟大建构的源泉”。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
A. 标志着罗马法成熟 B. 旨在维护平民的利益
C. 中断了习惯法使用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本质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共和国)。据材料“贵族们在法律释读方面占据显著优势。《十二铜表法》以人人可见的方式被公布出来”,可知,贵族常常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危害平民的利益,而《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罗马法成熟的标志是《民法大全》,排除A项;该法律仍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中,保留了大量的习惯法,并没有中断,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统计,1492年后的100—150年间,美洲损失了80%—95%的印第安原住民,此后基督教文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甚至为相当一部分印第安人幸存者所笃信。这一变化( )
A. 造成了印第安文化彻底断层 B. 反映了殖民扩张的文化影响
C. 呈现了三角贸易兴起的内因 D. 顺应了美洲文化近代化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2年后的100—150年间,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由材料“......此后基督教文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甚至为相当一部分印第安人幸存者所笃信。”可知西方殖民者在殖民扩张的同时传播了基督教并且在美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B项正确;造成了印第安文化彻底断层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三角贸易兴起的内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信息对美洲文化发展不利,排除D项。故选B项。
7. 出土于中国青海喇家遗址的面条状遗存(距今4000多年)被认为是已知最古老的面条。公元4—5世纪时,谷物磨粉制作面条的技术经朝鲜传入日本。有学者考证,作为日本拉面前身的中国面条实际上是中亚、印度、波斯等外来食品传人后,中国人将其口味与做法融合而成的。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中国面食制作技术的独创性 B. 中日两国文化的同源性特征
C. 古代商路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D. 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作为日本拉面前身的中国面条实际上是中亚、印度、波斯等外来食品传人后,中国人将其口味与做法融合而成的”,可知,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推动下,中国同西域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面条就是中亚、印度、波斯等外来食品传人后,中国人将其口味与做法融合而成的,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文化交流,不能得出独创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商路的影响,无法得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同源性特征,排除B项;物种交流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世纪末,乾隆帝对英国使节“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的行为大为不满;针对英方扩大贸易的诉求,他也明确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这说明当时( )
A. 英国使节的要求隐含着殖民动机 B. 中外商品及文化交流存在着阻碍
C. 乾隆帝极力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 D. 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以中国为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末(中英)。据材料“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可知,在传统朝贡贸易和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中英之间商品以及文化的交流存在着阻碍,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英国的殖民动机,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朝贡思想和天朝上国思想对中英之间的阻碍,并不能看出其对国家主权的极力维护,排除C项;仅从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无法判定全球性的贸易网络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9. 马其顿对外扩张期间,大量反对者遭到流放;他们一度为波斯效力在波斯覆灭后无家可归。四处游荡。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发布赦令“国王亚历山大向希腊诸邦流放者致……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回……我向安提帕特宣旨,强制拒不接收流放者的城市就范”。亚历山大此举客观上( )
A. 推动了希腊世界的统一 B. 传播了希腊的人文思想
C.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交融 D. 减轻了东征的舆论压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帝国)。由材料“大量反对者遭到流放;他们一度为波斯效力在波斯覆灭后无家可归”“强制拒不接收流放者的城市就范”,亚历山大对流放者的宽容有利于不同族群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归附,从而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交融,C项正确;推动了希腊世界的统一属于主观努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传播希腊人文思想的信息,排除B项;减轻了东征的舆论压力属于主观努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45年,中国某地方官员在其著作中强调,要加强对世界各国情况的研究,让“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以此“雪中国之耻”。该著作创作的背景是( )
A. 西方自然科学开始传入中国 B. 鸦片战争失败导致丧权辱国
C. 国内农民运动威胁清廷稳定 D. 开启民智成为国内各界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鸦片战争。根据材料时间1845年,及“雪中国之耻”可知该著作创作的背景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B项正确;1845年以前西方自然科学已经传入中国,排除A项;近代国内农民运动发生于19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内各界共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清末,朝廷曾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留学生回国后,通过考核可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时人称之为“洋翰林”“洋进士”“洋举人”。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 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 B. 迎合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C. 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 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材料中清末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把近代教育与科举制结合起来,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A项正确;材料中的针对留学生而设立进士、举人出身,毕竟是沿袭传统科举考试,并非崇洋媚外,排除B项;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性,清末教育改革没有实现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排除C项;清末教育改革根源于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以此为基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新增了流散文物、馆藏文物、奖励与惩罚等15条新内容。这些做法( )
A. 完善了我国的文物市场体系 B. 体现了消灭文物犯罪的决心
C. 推动了文保工作法治化进程 D. 扩大了全国人大的职权范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全国人大以此为基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说明我国文物保护走向法治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物保护法,不是文物市场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文物犯罪,排除B项;全国人大本身就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据《史记》载,周文王的十个嫡子中,“唯发、旦(周公)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嫡长子)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周文王去世后,姬发继任周王(即周武王),而“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据此可知,商周之际( )
A. 宗法原则尚未严格执行 B. 君主好恶决定储君选择
C. 任人唯贤原则得到发扬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商周之际(中国)。据材料“唯发、旦(周公)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嫡长子)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可知,在商周之际,周文王在十个嫡子中,舍弃嫡长子,而立更为贤能的姬发为太子,说明宗法原则尚未严格执行,A项正确;君主好恶会影响储君选择,但是不能决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原则未严格执行,并不是任人唯贤原则得到发扬,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王位继承,无法得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货币变化趋势。这一趋势( )
A. 加速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 延续了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
C. 顺应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D. 促进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意义题。时空是:秦朝。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七国的货币被统一的圆形方孔货币取代,这反映出秦统一六国之后,货币统一,其做法顺应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货币变化趋势,体现不出加速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因此,统一货币不是延续了商鞅变法,排除B项;秦朝货币的统一体现不出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三国时期,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急需获得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和认可。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的“求贤令”,企图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夯实称帝的政治基础。曹丕的选择是( )
A. 创立九品中正制 B. 拉拢朋党势力 C. 恢复基层的清议 D. 依据军功授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由材料“急需获得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和认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夯实称帝的政治基础”,结合所学,针对社会动荡,地主豪强垄断察举制,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重建新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拉拢朋党势力容易造成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形成新的政局动荡,排除B项;由于社会动荡,当时恢复基层的清议缺乏社会基础,排除C项;战国时期依据军功授爵,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如表所示为唐代部分边塞诗名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 )
诗人 诗句 时代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
李益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唐
曹松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
A. 强烈的入仕意愿 B. 对劳动者的同情
C. 战争的残酷场面 D. 深厚的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边塞诗描写了边塞的艰苦,但也不能阻挡诗人杀敌报国的热情,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诗中集中体现的是爱国情怀,不是入仕意愿,排除A项;边塞诗不涉及对劳动者同情,排除B项;边塞诗也会描述战争残酷场面,但这并不是主要内容,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还是诗人的家国情怀,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中医界人士开始组织社团,创办中医期刊。晚清中医期刊倡导不拘门户,广泛向外界征稿以交换知识,有着不同思想、主张和学说的人士通过期刊这一新媒介,参与到中医学术文化重构中来。晚清中医期刊的创办人、编辑、读者三者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晚清中医期刊多以发扬中医、振兴医学为宗旨,努力沟通中西医学,传递新思想,“交换智识”,保医保种保国;既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又注重开展商业性活动,期刊编辑采录文章时严谨不苟,纠正了传统医学中的一些偏颇谬论,期刊的编辑、印刷、发行三者间日趋分化,采取读者自行订阅为主、赠阅为辅的模式,逐渐将读者定位从知识分子拓展至普通大众。这些尝试和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转型发展,且促进了近代中医期刊出版市场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刘希洋《中国近代大众医学读物的传播与接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中医期刊出版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医期刊出版业兴起的意义。
【答案】(1)背景:列强侵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医学和近代传媒方式的传入;中医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活动;国内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国人医疗卫生意识的提高)。(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推动了中医学的传承和广泛传播;有利于中医发展打破传统门户之见;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促进了中医学研究的近代化转型;丰富并活跃了近代出版市场。(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背景:结合近代史可分析出列强侵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结合西方医学传入可分析出西方医学和近代传媒方式的传入;根据材料“中医界人士开始组织社团,创办中医期刊”可分析出中医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活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国内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国人医疗卫生意识的提高)。(答出三点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意义:根据材料“晚清中医期刊多以发扬中医、振兴医学为宗旨”可分析出推动了中医学的传承和广泛传播;根据材料“努力沟通中西医学,传递新思想”可分析出有利于中医发展打破传统门户之见;根据材料“采取读者自行订阅为主、赠阅为辅的模式,逐渐将读者定位从知识分子拓展至普通大众”可分析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根据材料“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转型发展,且促进了近代中医期刊出版市场的基本形成”可分析出促进了中医学研究的近代化转型,丰富并活跃了近代出版市场。(答出三点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妈祖与波塞冬同为海神,是东西方在进行海上贸易、发展海洋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尽管其他国家,如日本、印度均有自己的海神崇拜,但都不如妈祖与波塞冬流传广泛且历史悠久。相传,妈祖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本名袜默。她自幼好学.品性善良,立志以行善救人为事业,平日里还研究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妈祖的形象综合了中国女性高雅、善良、聪慧、柔顺的特点。她与波塞冬不一样,她没有侵占别国领土、占有其他民族财富的勃勃野心。她始终以一位保护神的面目出现,多次在海难发生时把海船引领至避风港,指引人们安全地到达希望之地。
——摘编自黄浙苏《妈祖信仰与东西方海神崇拜异同》
材料二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年仅28岁的林默娘与世长辞。此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娘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渔民或是航海的人祭拜妈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起,中国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褒封,并列入国家祀典。与妈祖不同,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关于海神波塞冬的传说最早是通过希腊人的口口相授传播开来的。希腊是世界航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希腊,凡是有港口的地方就有波塞冬的庙宇与塑像。人们在出海前会到波塞冬的庙宇里祭拜,希望他不要在航海的过程中兴风作浪。和妈祖文化一样,波塞冬的故事和传说也通过古今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和希腊神话的传播与研究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许多欧美作家对希腊神话的引用、升华促使希腊神话在全世界广泛飞速地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波塞冬海神文化的传播。
——摘编自陈洁《文化视角下妈祖与波塞冬之异同性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神信仰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妈祖信仰和波塞冬信仰形成和传播的异同。
【答案】(1)原因:海上活动(捕鱼、贸易等)的活跃;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相对低下(海难发生风险较高)渔民和海员寻求心理慰藉的需要。(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同:流传广泛且历史悠久;起初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文学作品发挥了重要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异:妈祖信仰是真实历史人物被神化的产物,波塞冬信仰源于神话的虚构(自然力的人格化)妈祖信仰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提倡,波塞冬信仰的传播受官方影响较小;妈祖信仰着重于温和地守护,波塞冬信仰具有明显的扩张倾向。(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海神信仰产生的原因有海上活动(捕鱼、贸易等)的活跃、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相对低下;由材料“渔民或是航海的人祭拜妈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可知渔民和海员寻求心理慰藉的需要。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同:由材料“但都不如妈祖与波塞冬流传广泛且历史悠久。”可知流传广泛且历史悠久;由材料“关于海神波塞冬的传说最早是通过希腊人的口口相授传播开来的”可知起初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由材料“和妈祖文化一样,波塞冬的故事和传说也通过古今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和希腊神话的传播与研究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可知文学作品发挥了重要作用。异:由材料“相传,妈祖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本名袜默。”“与妈祖不同,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可知妈祖信仰是真实历史人物被神化的产物,波塞冬信仰源于神话的虚构(自然力的人格化);由材料“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起,中国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褒封,并列入国家祀典。”可知妈祖信仰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提倡,波塞冬信仰的传播受官方影响较小;由材料“她与波塞冬不一样,她没有侵占别国领土、占有其他民族财富的勃勃野心。”可知妈祖信仰着重于温和地守护,波塞冬信仰具有明显的扩张倾向。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英国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并挫败了德国、奥斯曼帝国军队夺取苏伊士运河的企图。战后(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在运河区的驻兵权。名义上独立的埃及法鲁克王朝满足于偏安一隅,听任英国的“保护”,传统的伊斯兰法遭到约束,世俗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大行其道。1936年,英国迫使埃及签订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在运河区,亚历山大港仍为英国的军港等。
——摘编自王联《一战对当代中东地缘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阿拉伯世界较早实现政权世俗化的国家,不管是纳赛尔(埃及共和国缔造者)还是萨达特(1970—1981年任埃及总统),都曾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自觉承担起为阿拉伯世界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穆巴拉克(1981—2011年任埃及总统),选择了全盘西化,埃及一度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局面,成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但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繁荣背后,埃及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移植以西方基督教新教文化为前提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度的经验而来的,西方的自由与民主制度遇到伊斯兰文化土壤,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埃及乃至整个中东国家政治整合的困境根源在于伊斯兰文化和新教文化的剧烈冲突,伴随着全球化的猛烈狂潮,中东国家一直在东方与西方、伊斯兰文化与新教文化之间徘徊、游弋。
——摘编自郭小虎《埃及政治整合困境探源与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埃及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埃及政府推动民族复兴的努力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影响:使埃及卷入一战的西亚一非洲战场,给埃及人民带来了灾难;推动了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使其实现了(名义上的)政治独立;促进了埃及社会的世俗化;使英国对埃及的影响力增强。(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努力:参与中东战争,力图收复失地;宣扬阿拉伯民族主义精神;发起全盘西化的改革。(答出两点即可)评价:巩固了埃及民族独立;成为阿拉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范本;推动了埃及现代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带来了政治动荡的隐患;缺乏对世俗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的整合,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冲突。(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一战后的埃及。据材料一“一战爆发后,英国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可知,使埃及卷入一战的西亚一非洲战场,给埃及人民带来了灾难;据材料一“名义上独立的埃及法鲁克王朝满足于偏安一隅,听任英国的‘保护’”可知,推动了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使其实现了(名义上的)政治独立;据材料一“世俗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大行其道”可知,促进了埃及社会的世俗化;据材料一“1936年,英国迫使埃及签订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在运河区,亚历山大港仍为英国的军港等”可知,使英国对埃及的影响力增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二战后的埃及。第一小问,据材料二“ 作为阿拉伯世界较早实现政权世俗化的国家,不管是纳赛尔(埃及共和国缔造者)还是萨达特(1970—1981年任埃及总统),都曾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自觉承担起为阿拉伯世界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可知,参与中东战争,力图收复失地;据材料二“都曾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可知,宣扬阿拉伯民族主义精神;据材料二“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穆巴拉克(1981—2011年任埃及总统),选择了全盘西化,埃及一度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局面,成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可知,发起全盘西化的改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巩固了埃及民族独立、成为阿拉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范本、推动了埃及现代经济的发展、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带来了政治动荡的隐患、缺乏对世俗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的整合、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冲突的角度进行辩证地分析。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豪族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具体特征如表3所示。
特征 说明
宗族性 豪族本身具有宗法性血缘结构特点
地方性 豪族宗族活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且豪族在该地城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大地产性 在通常情况下,豪族均为所在地城的大土地所有者
武质性 豪族具有强力或暴力特性(汉代豪族普遍具有的社会特征,也是豪族社会势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非身份性 汉代豪族与政治权力结合之前所具有的身份特征,尤其在豪族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学化”和“官僚化” 汉武帝以后,“通经入仕”逐渐成为地方豪族与政治权力结合的主要途径。不少豪族之家因为“累世经学”而成为“累世官宦”甚至“累世公卿”之家(但不是每个地区的豪族大姓都会经历这一过程)
——据尹建东《汉代地域性豪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关东、关中、江南及西南豪族为中心》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特征为“汉代豪族”这一概念下一个定义,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予以诠释。(要求:定义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定义:地方上(乡里)拥有大量土地和武装依附民的宗族势力。
诠释:汉代中国处于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兴起阶段,土地私有制在全国推广实施,豪门大户通过土地兼并,拥有大片集中的地产。封建田庄(大庄园)经济成为豪族的经济基础。汉代时,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跨区域经济联系不强,加之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豪族的活动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应对流民、匪寇等问题,豪族普遍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以捍卫自身在地方上的特权地位。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重视亲情宗法关系的儒家伦理观,为豪族势力的维系和发展提供了精神纽带。汉代中后期,察举孝廉的选官机制逐渐被地方势力所控制,这也为豪族政治特权的膨胀提供了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汉代的豪族具有宗法性、地方性、大地产性、武质性等特征,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经学化”“官僚化”的趋势,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述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特征为“汉代豪族”这一概念下定义,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予以诠释。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特征为“汉代豪族”这一概念下一个定义,再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进行阐释。例如,根据材料“豪族具有强力或暴力特性(汉代豪族普遍具有的社会特征,也是豪族社会势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定义为:地方上(乡里)拥有大量土地和武装依附民的宗族势力。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初、汉武帝时期等不同时期“豪族”发展状况以及他们对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影响进行阐释。最后进行总结概述,强调汉代的豪族具有宗法性、地方性、大地产性、武质性等特征,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经学化”“官僚化”的趋势,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