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16: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杜甫
文题释义
月夜忆舍弟
点明时间
点明事件
点明人物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文学常识
家大舍小令外人
谦词与敬词的用法,过去有个七字诀:“家大,舍小,令外人”。
先说“家大”。“家”是用于对别人称自己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词。例如自称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等。
其次说“舍小”。“舍”本来是房屋的意思。如说“茅庵草舍”“寒舍”“茅舍”都是自谦之词。“舍”是用于对外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用的谦词。凡是辈份小,年龄小的家人都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再说“令”。“令”是敬词,凡是称呼别人家中的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亲属为“令亲”“令兄”“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等。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秦州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写作背景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朗读课文
注意字

与节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课文
shù
s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行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梳理诗意
诗意: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
诗意: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梳理诗意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到。
何况,
况且。
诗意:虽有兄弟却都分散了,已经没有了家,无法探问亲人的生死。
诗意:平时寄的家书尚且常常不能送到,何况现在战乱还没有停止。
分析诗歌
1.请你静静朗读《月夜忆舍弟》,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你产生怎样的情绪?
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忧伤便油然而生。
分析诗歌
2.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
①含蓄点明正值战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
②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
③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
④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
分析诗歌
3.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①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
②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③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分析诗歌
4.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分析诗歌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本一样的月亮,诗人偏觉得故乡的最为明亮,这是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分析诗歌
6.谈谈你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理解。
这句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在“有”“无”的对比中,由望月怀乡引出对舍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抒发了思亲之情。另外,这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分析诗歌
7.谈谈你对”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理解。
这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表达了对战争停止的期盼,寄予了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
分析诗歌
8. 诗歌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分析诗歌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
分析诗歌
因为在诗的背后有的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一千三百多年后,台湾作家余光中就为杜甫写了一本书,他在书中写道:
“李白令我们兴奋,王维、孟浩然令我们安详,李商隐令我们着迷,但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杜甫,他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
诗歌主旨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既思乡怀亲,又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堂训练
1.理解性默写。
(1)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 ”
与他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诗句是: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 。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分析诗歌
2.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8、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