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5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龙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
1.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 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2. 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清政府“天朝上国”梦醒 B. 西方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 清政府被迫适应时局巨变 D. 清政府决定开展洋务运动以自救
3.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 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 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 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 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4. 五代冯道主持刻印了《儒家九经》,该书是儒家经典有系统付梓之最早个案。后蜀刻印儒家经典及《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专书,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印书种类,无所不包,史地、方术及诗文等均有印刷。由此推知,五代至北宋时期
A.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 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C. 社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D. 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5. 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
A. 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 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6.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
A.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 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7. 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 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 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8.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反映了法典
A. 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B. 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C. 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D. 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9.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英国殖民体系下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印度近代知识分子,曾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据此判断印度近代知识分子
A. 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 B. 废除了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
C. 采取了政教合一的务实策略 D. 不利于印度文官制度的构建
10. “万里茶道”是我国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 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 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 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 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11.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的法律制度思想。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B. 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C. 古代罗马的法学渊源 D. 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
12. 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则“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状况
A. 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 B. 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
C. 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D. 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坚持的原则是
A. 民族自由、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B. 民族自由、民族独立和共同发展
C. 民族自治、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D.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14. 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A. 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 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 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 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15.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 铸铁技术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 缩小城乡差别 B.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 发展农村经济 D. 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17. 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
18. 下图是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分配。该图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A. 注重培育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 B. 旨在联合受援国家共同反殖反霸
C. 与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紧密结合 D. 预算支出与本国经济实力相匹配
19. 如表所示为21世纪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由此可知
21世纪以来“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
时间 2000年 2004年 2011年 2014年
亩产 突破700公斤 突破800公斤 突破900公斤 突破1000公斤
A.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 B. 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 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 D. 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20. 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
A. 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
B 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
C. 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D. 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
21. 19世纪初期,英格兰需要按时上班的人付费雇用“敲门人”来叫醒自己。“敲门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拿着摇铃在门前一直摇到吵醒客户并回应了自己之后,才肯离开。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 技术变革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 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 D. 工业革命危害了产业工人的健康
22. 近年来,一些餐厅出现了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具有自动送餐、空盘回收、菜品介绍等功能,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B. 物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C. 餐饮业用工成本的降低 D. 现代科技的双刃剑特征
23. 历史学家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总结了宋朝经济的两种运动形式:农产品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手工艺品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城市化程度空前提高 B. 朝廷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C. 海外贸易推动市场繁荣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4. 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A. 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 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 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 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25.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 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 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 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 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26.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A. 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B. 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 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D. 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27.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关于该现象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现代科技促进了人类信息交流 B. 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C. 中华文化主导了世界文明走向 D. 科技与人文呈现交叉融合趋势
28. 下表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国家 英国 法国 俄国 美国
总人口(万人) 约1800 约3 600 约5 900 约2 300
农村人口比重(%) 48 75 93 87
城市人口比重(%) 52 25 7 13
A 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 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C. 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29. 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A. 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 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 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30. 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转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
A. 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 B. 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 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 D. 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龙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
1.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 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可得出,空格处的时间正好是宋代,这一时期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之前已经开通,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新航路的开辟,美洲还没有被发现,排除C项;D项在汉代之后就有,而不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 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清政府“天朝上国”梦醒 B. 西方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 清政府被迫适应时局巨变 D. 清政府决定开展洋务运动以自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的称呼由“夷”逐渐变为“洋”,说明,近代随着西方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对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的认识的深入,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由轻视西方到正视西方,故选C;A不能准确反映材料本质,排除;近代西方与中国建立的是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开展洋务运动的信息,排除D。
【点睛】
3.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 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 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 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 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士兵,进而影响到北非和亚洲,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排除A;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排除B;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
4. 五代冯道主持刻印了《儒家九经》,该书是儒家经典有系统付梓之最早个案。后蜀刻印儒家经典及《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专书,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印书种类,无所不包,史地、方术及诗文等均有印刷。由此推知,五代至北宋时期
A.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 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C. 社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D. 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五代至宋朝,大量印刷书出现,其范围不但包括儒家经典,还包括史地、方术及诗文,这表明当时印刷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故选C项;单凭材料信息我们不能断定当时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故排除A项;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故排除B项;材料中既涉及雕版印刷,也涉及活字印刷,故D项结论不成立,排除D项。
5. 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
A. 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 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1938年(世界)。根据材料“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工业有所发展,但世界贸易量却增长有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说明了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1929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贸易量增长相对较少,不是工业发展,排除C项;一战后,国际关系并不是持续恶化的,也有缓和与稳定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
A.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 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可知,中国向澳门地区、日本、菲律宾出售丝绸、瓷器等产品,欧洲、日本、菲律宾的白银流入中国,故体现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与图示不符,排除B;明朝时,中国并不是世界市场中心,排除C;图示体现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无关,排除D。
7. 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 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 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因此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B项符合题意;早在18世纪,英国就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排除A项;19世纪中叶,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导致大量牧地转为耕地,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8.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反映了法典
A. 保护社会成员私有财产 B. 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C. 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D. 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说明其保护私有财产,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各阶层义务,B错误;材料未涉及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C错误;材料未涉及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只是强调"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D错误。
9.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英国殖民体系下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印度近代知识分子,曾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据此判断印度近代知识分子
A. 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 B. 废除了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
C. 采取了政教合一的务实策略 D. 不利于印度文官制度的构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英国殖民体系下,印度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所以印度近代的知识分子起到了唤醒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作用,故选A;印度的种姓制度并没有废除,排除B;印度没有实现政教合一,排除C;印度文官制度的构建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10. “万里茶道”是我国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 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 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 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 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至19世纪(中国)。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及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通过陆路在中俄之间进行茶叶贸易的通道,这说明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至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但不能说明“密切交流广泛”,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陆路的对外贸易,没有涉及海路的贸易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西海路交流并没有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的法律制度思想。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B. 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C. 古代罗马的法学渊源 D. 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A项正确;“彻底胜利”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近代西方法律内容的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未涉及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则“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状况
A. 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 B. 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
C. 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D. 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可知西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依据材料“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可知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导致币制混乱,钱币与布帛并行,要改变这一混乱局面,实现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就成为一种迫切需求,C项正确;材料能直接说明的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政局动荡的冲击和破坏,而“人口与流动不断加快”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央集权有利于钱币的统一使用,仅仅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君主专制日渐衰弱,排除B项;“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表述太过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坚持的原则是
A. 民族自由、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B. 民族自由、民族独立和共同发展
C. 民族自治、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D.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D项正确;ABC项表述都不完整,不准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 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A. 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 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 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 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以重量命名钱币到以年号命名,反映出政府的在铸币的信用度方面提高和突显,B项正确;货币本身价值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CD项不是其主旨的反映,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 铸铁技术的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 缩小城乡差别 B.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 发展农村经济 D. 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意旨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AD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均排除;C项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7. 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B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国会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错误;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故C错误;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故D错误。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
18. 下图是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分配。该图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A. 注重培育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 B. 旨在联合受援国家共同反殖反霸
C. 与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紧密结合 D. 预算支出与本国经济实力相匹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中“2010 -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分配”表中的信息,可知,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投入主要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注重培养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旨在联合受援国家共同反殖反霸”,且中国的对外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排除B项;中国的对外援助坚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材料未体现“与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紧密结合”,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预算支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如表所示为21世纪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由此可知
21世纪以来“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
时间 2000年 2004年 2011年 2014年
亩产 突破700公斤 突破800公斤 突破900公斤 突破1000公斤
A.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 B. 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 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 D. 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从2000年到2014年,中国的杂交水稻产量从亩产700公斤跃升到1000公斤以上,体现了我国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进步,但并不能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排除A项;中国的杂交水稻亩产量不断提升,体现了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进步,但不能得出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排除B项;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进步是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没有体现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0. 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
A. 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
B. 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
C. 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D. 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隋朝。据材料可知主要结论:隋朝黎阳仓开始了从地下仓库发展到地上仓库的历史,这引发了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重大变化,B项正确;材料提到黎阳仓在隋朝的重要作用,但没有涉及该粮仓是已发现古代的最大粮仓,排除A项;材料反映隋朝粮食储备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强调统治者对粮食储备的认识问题、不是强调隋炀帝的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排除CD项。故选B项。
21. 19世纪初期,英格兰需要按时上班的人付费雇用“敲门人”来叫醒自己。“敲门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拿着摇铃在门前一直摇到吵醒客户并回应了自己之后,才肯离开。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 技术变革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 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 D. 工业革命危害了产业工人的健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和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之后,准时准点成为生活的准则,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B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前钟表就已发明,且钟表的发明与生活节奏加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整个英格兰社会的时间观念加强,没有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的信息,排除C项;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未能全面体现工业革命对产业工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2. 近年来,一些餐厅出现了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具有自动送餐、空盘回收、菜品介绍等功能,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B. 物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C. 餐饮业用工成本的降低 D. 现代科技的双刃剑特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一些餐厅出现了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具有自动送餐、空盘回收、菜品介绍等功能“体现的是高新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物流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餐饮业用工成本降低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的消极性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3. 历史学家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总结了宋朝经济的两种运动形式:农产品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手工艺品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城市化程度空前提高 B. 朝廷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C. 海外贸易推动市场繁荣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因此出现了“农产品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手工艺品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现象,A正确;中国自秦以后历代都推行重农抑商,只是某些朝代如宋代对工商业压制较轻,但也谈不上鼓励,B项错误;材料所述为国内市场,无关海外贸易,且古代中国的市场更多靠的是内部驱动,C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要到近代,D项错误。
24. 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A. 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 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 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 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可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贫富差距加大,不是失业率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而非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发展是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5.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 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 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 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 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及《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以及评价认为“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可知美国的关税改革有利于美国与欧洲竞争,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资本膨胀,不再是资本积累,排除B项;题干中“目的是减少保护”会使美国国内市场受到冲击,排除C项;题干中“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可知关税改革使美国与欧洲竞争,排除D项。
26.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A. 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B. 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 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D. 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可知神权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具有较大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神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的削弱和人文精神的萌发,排除A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对民主政治构建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7.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关于该现象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现代科技促进了人类信息交流 B. 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C. 中华文化主导了世界文明走向 D. 科技与人文呈现交叉融合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但并没有主导世界文明走向,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可得出现代科技促进了人类信息交流;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即网络的模式,云模式;根据“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可得出科技与人文呈现交叉融合趋势。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 下表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国家 英国 法国 俄国 美国
总人口(万人) 约1800 约3 600 约5 900 约2 300
农村人口比重(%) 48 75 93 87
城市人口比重(%) 52 25 7 13
A. 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 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C. 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根据材料“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人口大量流动到城市,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表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D项正确;表格只有城市与乡村人口占比,无法得知阶级结构,排除A项;表格强调的是城乡人口的占比,无法得出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一些欧美国家才开始工业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29. 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A. 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 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 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材料看,深圳物价体制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深圳的变化主要还是率先对外开放和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导致的结果,故答案选 A 项。BD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1984 年 10 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C 项说法错误。
30. 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转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
A. 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 B. 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 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 D. 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明代形成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系统内部互不统属,相互监督的监察系统,这种监察体系的设置,有力的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明代通过督察员监察其他机构以强化皇权,并不会有意降低都察院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运行效率”问题,排除C项;“中央监察力度不足”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要求,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使得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2)特点:根据材料“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可知,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新兴产业发展、高收入和发展机会的吸引等方面分析归纳。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劳动力发生转移;此外,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也吸引着各国技术人才。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答案】(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可答出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据材料一“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可以答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一“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可以答出受到道德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说明迷信会使人们长期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据材料一“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可以答出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据材料一“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可以答出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据材料一“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可答出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可以答出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据材料二“19 世纪末期”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第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可以答出政府的关注、人们观念,教育的影响等。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的崩溃瓦解;原有的官俸的分封制度的崩溃;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的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逐渐取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特点:以实物俸禄为主;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俸禄形式多样。
(2)变化: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俸禄日益渐薄。影响:减少了财政开支,缓解了财政压力;有利于对官吏的有效管理和考核,一定程度树立了廉政的仕风;加深了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重了百姓负担,扩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解析】
【详解】(1)原因一问,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可以得出原有的官俸的分封制度的崩溃;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分封制崩溃、生产力发展、士阶层的崛起、官僚政治的出现、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特点一问,根据材料“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可以得出以实物俸禄为主;根据材料“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可以得出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根据材料“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可以得出俸禄形式多样。
(2)变化一问,根据材料“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可以得出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根据材料“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可以得出俸禄日益渐薄。影响一问,从积极上,可以从对官吏的管理和廉政仕风、缓解财政压力等角度回答;消极,可以从加深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剧社会矛盾、加速明朝灭亡等角度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