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建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1. 下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推测
A. 主要贸易对象是缅甸、越南等地 B. 茶马互市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
C. 是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茶马古道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
2.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
A. 张骞“凿空” B. 文成和亲 C. 鉴真东渡 D. 西学东渐
3. 下图为1986年(左)与2008年(右)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情况对比图,据此可知美国( )
A. 国内族群的构成已发生较大变化 B. 非法移民的来源表现出高度集中性
C. 对于他国民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D. 严控非法移民的政策取得一定效果
4. 1982年春,新加坡开展“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提出“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
A. 资本主义弊端凸显
B. 新加坡传统封建残余思想蔓延
C. 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D.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社会的矛盾
(2022·鄂州高二下期末)
5. 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 文化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 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
C. 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 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6.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7. 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报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迅雷不及掩耳地进行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A. 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 背离了《世界遗产公约》的初衷
C. 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 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8. 1776年,《常识》发表以后,约翰亚当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最近两年所发生的变化实在惊人,(北美)各州居民的思想感情都彻底发生变化,“对君主的崇拜从未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如此彻底地从如此之多的人内心根除”。这表明当时北美
A. 独立战争催生了平等意识 B. 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民众已抛弃了精英政治理念 D. 共和思想受到民众推崇
9. 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B.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 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10. 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 “孤立主义”原则 B. 《人民宪章》原则
C. “自由放任”原则 D. “制约与平衡”原则
11. 出国留学是中国青年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据统计,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46万,回国总人数占出国留学累积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以上变化最有可能与下面哪一项措施有关?( )
A 大系列创建活动 B. “五讲四美三热爱”
C.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D.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颁布了1982年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A. 反映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B.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完成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D. 根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3. 工业革命极大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选项中,其形成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有
①社区组织②近代外交制度③国际法④文官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53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新律》,如图是其部分内容。这些规定旨在( )
A. 防止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 B. 加强对各行省的管理
C. 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 D. 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
15.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 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 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 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 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16.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 “别黑白而定一尊”
(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中)
17. 西周居住在城内的贵族和平民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国人在西周地位比较重要,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解周厉王。西周国人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体现在
①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②对君主的权力起绝对制约
③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④君主遇重大问题要征求国人意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 商鞅徙木立信,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这反映了两者
A. 成就霸业的理想 B. 依法立信的思想
C. 富国强兵的理念 D. 救亡图存的信念
19. 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 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 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C. 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 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20. 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A. 美元是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 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 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21. 迄今为止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一外围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观察下图《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示意图》
以上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反映了
A. 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国际金融货币形态的更替
C. 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22. 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A. 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 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 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 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23.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演变概括为“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等多个阶段。下列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24. 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
A. 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 B. 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C. 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 D. 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25. 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A. 世界市场的成型 B. 工业革命的冲击 C. 三角贸易的初现 D. 殖民体系的确立
2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成为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对象。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因噪音问题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 )
A. 政府管理职能相对欠缺 B. 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C. 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D. 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
27.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 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 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 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28.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是西班牙人开展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之路,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种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最终绵延250年遂告终结。这一贸易( )
A. 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C. 其衰落是受自由贸易冲击的结果 D. 奠定了19世纪英国殖民霸主地位
29.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 ( )
A. 实现了从税人到税地的转变 B. 有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D. 促使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30. 中古时期,西欧所有官员都是国王臣仆,实行“恩赐官爵制”。直至 19 世纪末,英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依然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公职人员的任用仍以任命为主。这反映出公职人员的管理( )
A. 尚未借鉴中国式的考试制度 B. 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制度
C. 实质上是恩赐官爵制的变体 D. 影响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成熟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建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下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推测
A. 主要贸易对象是缅甸、越南等地 B. 茶马互市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
C. 是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茶马古道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茶马古道主要是在中国境内,连接了四川、云贵和西藏地区,所以茶马古道有利于促进汉藏之间的交流,D项正确;茶马古道主要在中国境内,主要贸易对象不是缅甸、越南等地,排除A项;茶马互市主要是在西南地区,不能说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排除B项;茶马古道和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
A. 张骞“凿空” B. 文成和亲 C. 鉴真东渡 D. 西学东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题干中的地区的商人在往来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实现了交汇贯通,A项正确;“文成和亲”只是联姻吐蕃,促进唐蕃友好,排除B项;鉴真东渡为中日两国的交流作出了贡献,排除C项;西学东渐也是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图为1986年(左)与2008年(右)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情况对比图,据此可知美国( )
A. 国内族群的构成已发生较大变化 B. 非法移民的来源表现出高度集中性
C. 对于他国民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D. 严控非法移民的政策取得一定效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到2008年,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仍然以墨西哥和拉美等地为主,这体现了非法移民来源的高度集中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国国内族群的构成状况,排除A项;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86年到2008年,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地区仍然比较广泛,说明美国吸引力并没有下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非法移民数量变化,不能因此判断出严控手段是否取得了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4. 1982年春,新加坡开展“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提出“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
A. 资本主义弊端凸显
B 新加坡传统封建残余思想蔓延
C. 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D.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社会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可得出新加坡要增强自我民族的认同感是基于全球化趋势这下,新加坡作为移民国家,不同国家民族的矛盾突显,因此要凝聚新加坡本族的凝聚力,D项正确;AB项不是其背景,排除AB项;80年代美苏对抗有所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2022·鄂州高二下期末)
5. 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 文化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 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
C. 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 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可知旨在强调公众参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并未涉及民族自豪感问题,排除A项;公众参与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但不是主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国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中“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故D正确;清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错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在题干信息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仅从题中内容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故B错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错误。
7. 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报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迅雷不及掩耳地进行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A. 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 背离了《世界遗产公约》的初衷
C. 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 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报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迅雷不及掩耳地进行遗产货币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保护世界遗产,因此背离了《世界遗产公约》的初衷,B项正确;这种做法不符合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因此不能起到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的作用,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只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排除C项;材料做法并没有起到保护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8. 1776年,《常识》发表以后,约翰亚当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最近两年所发生的变化实在惊人,(北美)各州居民的思想感情都彻底发生变化,“对君主的崇拜从未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如此彻底地从如此之多的人内心根除”。这表明当时北美
A. 独立战争催生了平等意识 B. 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民众已抛弃了精英政治理念 D. 共和思想受到民众推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强调美国民众“对君主的崇拜”逐渐根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民众对君主制的否定,说明当时美国民众倡导“共和”,故选D项;平等意识强调的是民众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在材料信息中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民主思想的内涵是主权在民、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材强调的不是精英政治,故排除C项。
【点睛】
9. 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B.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 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清朝将江南省,拆分为江苏省、安徽省,对地方省份进行拆分,目的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地方势力的限制,并不是对省级官员的限制,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基层官员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拆分,并不是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 “孤立主义”原则 B. 《人民宪章》原则
C. “自由放任”原则 D. “制约与平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制宪会议上大小州之间矛盾重重,但是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即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按照人口总数分配,分别照顾了小州和大州利益,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D项正确;孤立主义指的是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且侧重政治、军事和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排除A项;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遍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自由放任主要是经济政策,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出国留学是中国青年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据统计,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46万,回国总人数占出国留学累积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以上变化最有可能与下面哪一项措施有关?( )
A. 大系列创建活动 B. “五讲四美三热爱”
C.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D.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的留学人员中回国的人数很少,但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不但多且回国的人数也很多,这种变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材料现象的出现于得益于此纲要的推进,C项正确;材料与大系列创建活动关系不大,排除A项;“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的是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颁布了1982年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A. 反映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B.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完成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D. 根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可得出新时期政府重视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说明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A项正确;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B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尚未实现,排除C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1982年宪法颁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 工业革命极大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选项中,其形成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有
①社区组织②近代外交制度③国际法④文官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丛生,欧洲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以缓和社会矛盾,社区组织开始形成,①正确;西方近代外交体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晚期对教权的反动,排除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了民族国家主权平等的基本原则,以法律形式确认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是近代国际法的起点,排除③;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政府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加强了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因此,文官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起政府职能扩张的产物,④正确,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项。
14. 53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新律》,如图是其部分内容。这些规定旨在( )
A. 防止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 B. 加强对各行省的管理
C. 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 D. 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535年(东罗马帝国)。据材料“各行省都实行这种非法庇护,不允许任何人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的生命,把别人的土地占为己有”可知,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新律》,要停止非法庇护,对各行省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规范,以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并不是加强管理,排除B项;东罗马帝国是奴隶社会,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会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也并没有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15.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 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 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 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 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掌副丞相”、“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这说明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职能,满足了皇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长,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朝对秦代官制的继承,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16.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 “别黑白而定一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这表明军机处的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是秘书班子而已,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故A正确;“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反对“独治”、主张“众治”的思想,故B错误;“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指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各部相互制约,便于皇帝加强皇权,故C错误;“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君主专制,故D错误。
(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中)
17. 西周居住在城内的贵族和平民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国人在西周地位比较重要,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解周厉王。西周国人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体现在
①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②对君主的权力起绝对制约
③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④君主遇重大问题要征求国人意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解周厉王,说明“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君主遇重大问题要征求国人意见所以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对君主的权力起绝对制约”的说法过于绝对,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国人”是被统治阶级,没有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商鞅徙木立信,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这反映了两者
A. 成就霸业的理想 B. 依法立信的思想
C. 富国强兵的理念 D. 救亡图存的信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商鞅徙木立信”和“张居正强调‘悬法于众’,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分析可知,二者改革都遵循依法立信的思想,B项正确;张居正与成就霸业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两者都重视法律立信,但是法律立信和富国强兵之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商鞅、张居正所处的时代并没有面临救亡图存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 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 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C. 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 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学问的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1905年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选官制度,近代学校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A. 美元是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 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 金本位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70年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黄金和各国货币可以随意兑换,意味着黄金成为国际贸易中广泛认可的通货,这说明当时金本位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D项正确;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排除B项;当时各国货币由黄金定值,货币的自由流通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1. 迄今为止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一外围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观察下图《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示意图》
以上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反映了
A. 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国际金融货币形态的更替
C. 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再到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中心一外围构架”越来越多样化,体现了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A项未体现,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2. 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A. 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 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 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 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材料“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可以佐证古希腊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D项正确;橄榄并非是古希腊的粮食作物,主要用于制作橄榄油,排除A项;古希腊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并非是自给自足,主要用于商业交换,排除B项;种植橄榄的地力较为贫瘠,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3.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演变概括为“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等多个阶段。下列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城区即市区”意味着商品经济活动在城市中各个区域都存在,换而言之,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宋代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C;秦朝、唐朝都未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排除A、B;D与题干中的“较早期面貌”不符,排除。
24. 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
A. 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 B. 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C. 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 D. 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到外来物种传入,因此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古代域外作物引入不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汉唐时期,当时世界尚未连为一个整体,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5. 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A. 世界市场的成型 B. 工业革命的冲击 C. 三角贸易的初现 D. 殖民体系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300年之久。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美国为主。因此,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无法体现“殖民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成为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对象。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因噪音问题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 )
A. 政府管理职能相对欠缺 B. 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C. 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D. 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工厂和住宅区不分,未针对机器、留声机和广播等新器物提出有效的降噪措施,邻里纠纷和民众投诉不断等,表明近代上海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D项正确;此时期,正处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与政府管理职能取关,排除A项;邻里纠纷和市民投诉等不能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 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 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 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运河对济宁的政治、经济地位影响极大,从“河道废弛,津浦通车”可知,济宁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这说明交通方式是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地产业结构的变化、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状况,排除AB两项;济宁由直隶州降为县,只能说明政治中心职能的下降,不是丧失,而且政治中心职能的下降是济宁地位变化的表现之一,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8.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是西班牙人开展的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之路,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种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最终绵延250年遂告终结。这一贸易( )
A. 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C. 其衰落是受自由贸易冲击的结果 D. 奠定了19世纪英国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终结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是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由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衰落是受到自由贸易冲击的结果,C项正确;这一贸易并没有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且迅速解体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奠定得益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而非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29.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 ( )
A. 实现了从税人到税地的转变 B. 有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D. 促使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可知,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要求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使得农民不得不将生产的粮食拿到市场进行销售,换的银两缴纳赋税,在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从税人到税地的转变是在两税法之后,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一条鞭法的推广,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0. 中古时期,西欧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实行“恩赐官爵制”。直至 19 世纪末,英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依然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公职人员的任用仍以任命为主。这反映出公职人员的管理( )
A. 尚未借鉴中国式的考试制度 B. 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制度
C. 实质上是恩赐官爵制的变体 D. 影响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任命制在英国政府公职人员中长期占据主导,这反映出公职人员的管理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制度,B项正确;19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逐步确立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A项错误,排除A项;“实质上是恩赐官爵制的变体”说法错误,题干涉及时间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早已建立了文官制度,排除C项;英国1832议会改革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题干涉及时间19世纪末。此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要求,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使得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2)特点:根据材料“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可知,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新兴产业发展、高收入和发展机会的吸引等方面分析归纳。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劳动力发生转移;此外,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也吸引着各国技术人才。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答案】(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意义”可答出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据材料一“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可以答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一“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可以答出受到道德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说明迷信会使人们长期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据材料一“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可以答出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据材料一“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可以答出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据材料一“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可答出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可以答出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据材料二“19 世纪末期”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第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可以答出政府的关注、人们观念,教育的影响等。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的崩溃瓦解;原有的官俸的分封制度的崩溃;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的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逐渐取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特点:以实物俸禄为主;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俸禄形式多样。
(2)变化: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俸禄日益渐薄。影响:减少了财政开支,缓解了财政压力;有利于对官吏的有效管理和考核,一定程度树立了廉政的仕风;加深了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重了百姓负担,扩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解析】
【详解】(1)原因一问,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可以得出原有的官俸的分封制度的崩溃;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分封制崩溃、生产力发展、士阶层的崛起、官僚政治的出现、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特点一问,根据材料“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可以得出以实物俸禄为主;根据材料“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可以得出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根据材料“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可以得出俸禄形式多样。
(2)变化一问,根据材料“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可以得出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根据材料“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可以得出俸禄日益渐薄。影响一问,从积极上,可以从对官吏的管理和廉政仕风、缓解财政压力等角度回答;消极,可以从加深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剧社会矛盾、加速明朝灭亡等角度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