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0: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这说明( )
A. 日本民族文化享誉世界 B. 中日两国市美互鉴频繁
C. 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 D. 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邦交
2. 观察如图,对古代文明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世界各地基本同步起源 B. 呈现文明多元发展格局
C. 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D. 均以商品经济发达著称
3. 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事
A. 有利于附庸国法治思想的传播 B. 树立了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的权威
C. 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 D. 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文化
4.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A. 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 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 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5. 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  )
A.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 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 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 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6. 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年份 白人(人) 黑人(人) 混血人种 (人) 原住民 (人)
1490年 0 0 0 50 000 000
1570年 138 000 235 000 25 000 9 700 000
1650年 725 000 815 000 644 000 9 105 000
1852年 1 319 000 1 188 000 6 252 000 8 211 300
A. 非洲 B. 亚洲 C. 美洲 D. 欧洲
7. 神道教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直到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渐渐在当时的日本扩张开来,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宗教。据此可知( )
A. 日本抗拒外来文化 B. 佛教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
C. 佛教不受日本人欢迎 D. 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捍卫本土文化
8. 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权一般是由父传子,也就是世袭的;外邦人不允许与公民阶层婚配、 拥有自己的土地或参加各种宗教仪式。这表明古希腊城邦
A. 具有排他性 B. 以道德水平作为公民资格条件
C. 是寡头政治 D. 极力维护公民阶层的各种权利
9. 朱熹在《小学》中说:“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这一著作表明( )
A. 宋朝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 《小学》是教化乡里范本
C. 朱熹关注幼童的行为规范 D. 理学思想开始带有强制力
10. 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3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4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5 从政 11 17
A. 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 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衰落
C. 宋朝家训增多是受到理学走向世俗化的影响
D. 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大大促进印刷术的进步
11. 康熙朱批李煦奏折:“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人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奏折制度
①是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 ②反映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③提高君主专制行政效率 ④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
A.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 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 践行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13.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 御史大夫
C. 三省六部的长官 D. 谏臣
14.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这反映出但丁
A. 倡导发展人的个性 B. 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C.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D. 推动了意大利宗教改革
15. 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规定:“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这一规定
A. 是基于新中国国情而确定的 B. 旨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 已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D. -密切了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16. 宋以前,社会救助以乡村地区的赈灾救荒为重点。宋代,政府下令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并逐渐形成了城市化官方救助体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 自然灾害严重 B. 城市经济繁荣
C. 边疆战事频繁 D. 儒家思想复兴
17. 《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其思想原则与1787年宪法中一致的是
A. 人民主权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两党制原则
18.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33年《苏维埃哲行选举法规定:苏区年满16周岁的劳动人民和红军及其家属,不分性别、宗教、民族,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办法的变化体现了
A. 国民经济的发展 B. 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民主程序的完善 D. 社会性质的改变
19. 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
A. 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的变革 B. 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 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 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20. 从1931年举办的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一措施旨在
A. 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B. 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
C. 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D. 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
21. 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22. 根据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缔造国一美国将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即美元既要满足国际货币的需要,又要保证国际货币的供给。这就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逆差,但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又必然导致美元贬值。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美国的霸权地位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B.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英国扩张的工具
C. 以欧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
23.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这种创新
①降低了生产成本
②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③推动了企业壮大
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4. 汉朝,“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 西方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
C. 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D.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25. 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A.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 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 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 D. 源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26. 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B. 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
C.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 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
27. 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A. 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 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
C. 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D. 工业化食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28. 1791年初,麦康内尔与肯尼迪合伙开办了一家企业,初始资本约为600英镑,两人没有领取每年的利润分红,工资仅用于维持各自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1795年合伙中止后,麦、肯两人又凑成1769英镑13先令的初始资本,开始新的创业。5年后,企业的资本就暴增为21838镑。由此可见( )
A. 生产管理制度革新的频率高 B. 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形成
C. 企业家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D. 工厂制度是创业成功的根源
29. 据统计,在1901年的英国,面包、茶(添加了砂糖和牛奶),咖啡、马铃薯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用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经济和民生严重依赖殖民地 B. 居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
C. 新科技直接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民众生活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30. 泉州为我国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大港,往来地区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乃至埃及、东非和地中海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说明,宋元时期( )
A. 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B. 航海技术进步明显
C. 海洋探索不断进行 D.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这说明( )
A. 日本民族文化享誉世界 B. 中日两国市美互鉴频繁
C. 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 D. 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邦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及所学知识可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C项正确;材料强调不是日本民族文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交流频繁的程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日邦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 观察如图,对古代文明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世界各地基本同步起源 B. 呈现文明多元发展格局
C. 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D. 均以商品经济发达著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例外),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B项正确;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各地向文明过渡并不同步,排除A项;早期文明发展基本上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排除C项;大河流域基本上以农耕经济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3. 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事
A. 有利于附庸国法治思想的传播 B. 树立了拿破仑在整个欧洲的权威
C. 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 D. 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拿破仑的推动下,法国的附庸国都以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为蓝本进行了改革,所以这些改革有利于法治思想的传播,故选A;“整个欧洲”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材料中仅体现了附庸国的改革,没有体现被侵略国的态度,排除C;“重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4.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A. 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 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 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主要得意于新航路的开辟,说明丝绸之路促使欧洲和亚洲人民生活更加丰富,A正确;B中近代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不是材料体现住主要信息;D中激烈碰撞说法错误。
5. 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  )
A. 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 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 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 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制、“食封”“俸禄”等信息可知,日本仿效唐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选B;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排除D。
6. 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年份 白人(人) 黑人(人) 混血人种 (人) 原住民 (人)
1490年 0 0 0 50 000 000
1570年 138 000 235 000 25 000 9 700 000
1650年 725 000 815 000 644 000 9 105 000
1852年 1 319 000 1 188 000 6 252 000 8 211 300
A. 非洲 B. 亚洲 C. 美洲 D. 欧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表格,1490年该洲居民都是土著居民,但到1570年-1852年白人黑人的人数大增,而原来的土著居民则减少,判断是美洲,这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白种人对该州实行了殖民扩张政策,大量的白种人来到此地,同时又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把大量的黑人从非洲掠来,叛卖到美洲,对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实行了屠杀政策,导致黑人白人增加,印第安人的人数减少,所以该洲应该是美洲,而非非洲、亚洲和美洲,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 神道教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直到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渐渐在当时的日本扩张开来,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宗教。据此可知( )
A. 日本抗拒外来文化 B. 佛教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
C. 佛教不受日本人欢迎 D. 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捍卫本土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5至8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渐渐在当时的日本扩张开来”体现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材料“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祖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宗教。”体现了日本对本土文化的捍卫,D项正确;材料显示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排除A项;仅凭材料孤证无法得出佛教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的结论,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材料“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渐渐在当时的日本扩张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8. 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权一般是由父传子,也就是世袭的;外邦人不允许与公民阶层婚配、 拥有自己的土地或参加各种宗教仪式。这表明古希腊城邦
A. 具有排他性 B. 以道德水平作公民资格条件
C. 是寡头政治 D. 极力维护公民阶层的各种权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雅典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妇女也不享有公民权,说明古希腊城邦具有排他性,A项正确;公民资格是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性公民,排除B项;寡头政治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原指少数人掌握的政权,如古希腊斯巴达的贵族政权,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极力维护公民阶层的各种权利,而是强调古希腊城邦具有排他性,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 朱熹在《小学》中说:“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这一著作表明( )
A. 宋朝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 《小学》是教化乡里范本
C. 朱熹关注幼童的行为规范 D. 理学思想开始带有强制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小学》是古代一部传统的启蒙教材,由“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可知体现了对日常行为的规范,说明朱熹关注幼童的行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朱熹的思想主张,理学思想开始向基层渗透和开始带有强制力中的“开始”无从体现,排除AD项;《小学》是启蒙教材,并不是教化乡里范本,排除B项。故选C项。
10. 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3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4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5 从政 11 17
A. 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 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衰落
C. 宋朝家训增多是受到理学走向世俗化的影响
D. 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大大促进印刷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关于修身处世的内容增加,这反映了宋代理学逐渐世俗化的特征,C项正确;理论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宋代及以后封建伦理强化,排除B项;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家训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康熙朱批李煦奏折:“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人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奏折制度
①是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 ②反映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③提高君主专制行政效率 ④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康熙委托大臣李煦刺探南方舆论情况,并要求李煦直接向他汇报,不必经过其他人员或者部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年间开始实行奏折制度,它是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清朝的奏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不是体现政治腐朽,也没有起到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②④错误,故排除BCD。
12.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
A.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 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 践行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C项正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排除B项;“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 御史大夫
C. 三省六部的长官 D. 谏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宰臣”通常是指三省的长官,也就是政事堂议事的宰相,他们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的官员,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中的长官有的可以参与决策,有的不能参与决策,故C项不完全正确;谏臣是指专职进谏、规劝、监察等的大臣,有时“宰臣”可以行使谏臣的职能,故D项不完全正确。所以本题最佳选项是A项。
【考点定位】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4.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这反映出但丁
A. 倡导发展人的个性 B. 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C.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D. 推动了意大利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世俗王权受到天主教的控制,但丁的“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表明他要求建立独立于教权的主权民族国家,故B项正确;“两个太阳说"未反映倡导发展人的个性,故A项错误;“两个太阳”“分工不同……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这不能说明王权高于教权,故C项错误;但丁没有起到推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15. 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规定:“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这一规定
A. 是基于新中国的国情而确定的 B. 旨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 已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D. -密切了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工作指示明确,将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视为外国侨民,这一指示一方面否定了国民党的外交,另一方面又不能激化和西方国家的矛盾,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C正确;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A;题干中并未涉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体现了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意图,B排除;新中国尚未成立,中苏两国并不是同盟关系,排除D。
16. 宋以前,社会救助以乡村地区的赈灾救荒为重点。宋代,政府下令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并逐渐形成了城市化官方救助体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 自然灾害严重 B. 城市经济繁荣
C. 边疆战事频繁 D. 儒家思想复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救助的重点从乡村转向城市中的老弱孤贫,这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中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结果,B项正确;自然灾害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地区,排除A项;边疆战事频繁和儒家思想复兴影响的也不仅仅是城市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17. 《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其思想原则与1787年宪法中一致的是
A. 人民主权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两党制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强调了人民掌握权力来源的重要性,体现在1787年宪法中则是人民主权原则,A正确;联邦制原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三权分立涉及的是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C;在1787年宪法中未体现两党制原则,排除D。
18.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33年《苏维埃哲行选举法规定:苏区年满16周岁的劳动人民和红军及其家属,不分性别、宗教、民族,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办法的变化体现了
A. 国民经济的发展 B. 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民主程序的完善 D. 社会性质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苏维埃哲行选举法》规定:苏区年满16周岁的劳动人民和红军及其家属,不分性别、宗教、民族,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主要是为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结合上述分析可知,选举办法的变化体现了主要矛盾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与国民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C项错在“完善”,排除;当时中国的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9. 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
A. 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的变革 B. 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 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 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可知北洋政府推动了近代人事制度的变革,A若同瞭解;材料主旨不是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项;“确立”错误,排除C项;“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从1931年举办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一措施旨在
A. 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B. 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
C. 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D. 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1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此时在公务员考试中增试“党义”明显是为了加强公务员对国民党的认同,从而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A项正确;加试“党义”并不能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 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面对‘新冠’疫情的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材料做法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A项正确;材料做法并不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体现,排除B项;面对疫情,普通民众的挺身而出体现的是爱国、敬业,并不是艰苦奋斗,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众面对“新冠”疫情做出的贡献,并没有说明是否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实施,即没有体现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2. 根据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的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缔造国一美国将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即美元既要满足国际货币的需要,又要保证国际货币的供给。这就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逆差,但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又必然导致美元贬值。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美国的霸权地位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B.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英国扩张的工具
C. 以欧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讲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既然这个矛盾天然存在,所以他的瓦解也就存在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经济扩张的工具,排除B项;以欧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3.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这种创新
①降低了生产成本
②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③推动了企业壮大
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涉及的是生产流水线,从材料可以得知产量增加,成本降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推动企业壮大,①③④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生产的自动化,排除②;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汉朝,“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 西方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
C. 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D.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与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而有商贸往来,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25. 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A.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 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 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 D. 源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可知,传教士推动了西式医院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传教士推动了西式医院的发展,不涉及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开明人士的支持与“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不符,排除C项;西医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分科完备、借助仪器及数据分析、麻醉术、放射技术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6. 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B. 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
C.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 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通过对亚洲的掠夺实现的,从而说明欧洲的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故选A;欧洲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亚洲的生产方式是落后于欧洲的,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的问题,排除C;欧洲对亚洲进行了掠夺,而非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排除D。
27. 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A. 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 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
C. 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D. 工业化食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辣条、方便面是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食物种类,A项正确;“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C项;材料未强调食品安全,排除D项。故选A项。
28. 1791年初,麦康内尔与肯尼迪合伙开办了一家企业,初始资本约为600英镑,两人没有领取每年的利润分红,工资仅用于维持各自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1795年合伙中止后,麦、肯两人又凑成1769英镑13先令的初始资本,开始新的创业。5年后,企业的资本就暴增为21838镑。由此可见( )
A. 生产管理制度革新的频率高 B. 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形成
C. 企业家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D. 工厂制度是创业成功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麦康内尔与肯尼迪在合伙开办企业失利后,没有气馁,几年后又合伙开始新的创业,且取得成功。由此可见,企业家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管理制度,排除A项;垄断组织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厂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9. 据统计,在1901年的英国,面包、茶(添加了砂糖和牛奶),咖啡、马铃薯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用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经济和民生严重依赖殖民地 B. 居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
C. 新科技直接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民众生活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而英国的民众能享受到来自亚洲的茶(添加了砂糖和牛奶)、美洲的咖啡与马铃薯,由此可见当时民众的生活深受世界市场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物品来自殖民地,排除A项;20世纪初,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因此这时期居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的是美国,而不是英国,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例如电对英国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0. 泉州为我国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大港,往来地区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乃至埃及、东非和地中海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说明,宋元时期( )
A. 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B. 航海技术进步明显
C. 海洋探索不断进行 D.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元时期,泉州与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半岛乃至埃及、东非和地中海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外来,这表明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即海上丝绸之路兴盛,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航路得以建立,排除A项;航海技术进步明显表现在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海洋探索指探寻求索新的航线,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要求,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使得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2)特点:根据材料“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可知,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新兴产业发展、高收入和发展机会的吸引等方面分析归纳。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劳动力发生转移;此外,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也吸引着各国技术人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政治意义:加强了党领导;适当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和调动了社会各阶层抗战积极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2)特点:农民创造;政府主导;逐步推进。
原因:顺应国情民意;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邓小平发挥关键作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农民积极参与。
【解析】
【详解】(1)意义:依据材料“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得出加强了党的领导;依据材料“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得出适当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和调动了社会各阶层抗战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2)特点:依据材料“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得出农民创造;依据材料“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得出政府主导;逐步推进。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国情民意;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邓小平发挥关键作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农民积极参与。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答案】(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可答出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据材料一“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可以答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一“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可以答出受到道德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说明迷信会使人们长期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据材料一“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可以答出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据材料一“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可以答出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据材料一“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可答出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可以答出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据材料二“19 世纪末期”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第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可以答出政府的关注、人们观念,教育的影响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