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在古巴比伦的浮雕中,受到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这表明,在古巴比伦
A. 君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 B. 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
C. 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 D. 王权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
2. 塔哈·候赛因说:“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候赛因
A. 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
B. 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C. 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弊端
D. 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3. 《全球通史)书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1944年至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A. 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浩劫 B. 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有种种会议,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叫做“维达塔”,这个会议由全体部落成员参加,它主要负责战利品的分配,主管军事和宗教祭祀,还选举祭司。维达塔会议在早期吠陀时代曾经很流行,到后期吠陀时代就衰落了。”这表明雅利安人氏族社会发生了何种转变
A. 逐渐瓦解 B. 逐渐加强 C. 权力分化 D. 权力集中
5. 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 ②该文化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消亡
③对西亚、北非东方文化的兼收并蓄 ④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
A. 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 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 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 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7. 有学者认为,比起诸子百家来,儒家“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对儒家“特别的文化优势”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 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C. 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对百家文化优势的融合
D. 儒家文化的优势在于不断适合统治者的需求变化
8.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 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9. 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 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 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 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 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0. 南北战争后,北方的很多企业家,从政府手中租赁了曾经的种植园,信心满满的来了。当时一企业家保证:“凭借我们的本领和能力,雇佣这些人种植棉花,给他们合理的报酬,产出的棉花价格要比把他们当奴隶,强迫他们干活便宜四分之一。”但现实是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曾经欣欣向荣的南方种植园区越来越穷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A. 黑奴制度没有废除 B. 种族问题根深蒂固
C. 国内市场关卡林立 D. 企业管理效率低下
11.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A. 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 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 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 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12.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遗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 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 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 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13.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 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 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 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 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14. 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A. 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 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 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 崇尚儒法,抑制道家
15. 明朝张居正所立了“考成法”规定六部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否则处罚六科(负责监督)也根据账簿,要求六部汇报执行情况最后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
A. 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
B. 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
C. 使监察制度最终完善
D.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16.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17. 迄今为止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一外围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观察下图《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示意图》
以上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反映了
A. 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国际金融货币形态的更替
C. 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18.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A. 马铃薯 B. 小麦 C. 水稻 D. 牛肉
19.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 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 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 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 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20. 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 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 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 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21. 如图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图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求学 9 2.1
寻求就业机会 222 50.7
躲避中日战争 17 3.9
躲避内战 10 2.3
躲避匪徒 3 0.7
躲避自然灾害 11 2.5
躲避家庭纠纷 2 0.5
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35 8.0
其他(如家庭团聚) 129 29.3
A. 交通技术的改善 B. 城市工业的发展 C. 基础设施的完善 D. 居住条件的优越
22. 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A. 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B. 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 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 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23.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说明了
A. 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 郑和下西洋的主张
C. 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 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2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A. 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 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 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 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25. 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A. 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 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 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 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26. 19世纪英国对空气与健康关系新认知以及针对瘴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氨气、一氧化二氟、硫化氢、氯气、部分稀有气体和氰化物等)致病理论等进行科学研究,提出改善城市公共卫生是英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此举旨在
A. 建设公共工程 B. 助推城市化进程
C. 深化工业革命 D. 改善人居环境
27.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现代科学力量大大加快了向距离挑战的速度。以下近现代交通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飞机 ②高速公路 ③高速铁路 ④汽船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28. 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 赋予各州主权 B. 恢复邦联制度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调配等工作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即干部要具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革命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强调政治标准( )
A. 忽视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与业务能力
B. 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
C. 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D. 忽视了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
30. 《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朱元璋制《大诰》,“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明代学者颜钧也提到,“《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以上言论反映了( )
A. 礼相较于法更得统治者青睐 B. 儒家治国主张不断受到冲击
C. 统治者治理国家手段多样化 D. 治国思想随着时代不断进步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西双版纳州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在古巴比伦的浮雕中,受到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这表明,在古巴比伦
A. 君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 B. 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
C. 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 D. 王权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可知,汉谟拉比从神那里接受权力,体现了君权神授,国王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以加强其权力在运用中的权威性,D项正确;汉谟拉比国王从“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受权力,体现的是君权神授原则,不是君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排除A项;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塔哈·候赛因说:“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候赛因
A. 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
B. 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C. 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弊端
D. 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体现的是塔哈·候赛因主张文化独立,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D正确;A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B错在夸大教育的作用,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3. 《全球通史)书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1944年至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A.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 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到1970年,63个国家摆脱了欧洲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这说明二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A项错误;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二战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4. “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有种种会议,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叫做“维达塔”,这个会议由全体部落成员参加,它主要负责战利品的分配,主管军事和宗教祭祀,还选举祭司。维达塔会议在早期吠陀时代曾经很流行,到后期吠陀时代就衰落了。”这表明雅利安人氏族社会发生了何种转变
A. 逐渐瓦解 B. 逐渐加强 C. 权力分化 D. 权力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维达塔会议由全体部落参与,它主要负责战利品的分配,主管军事和宗教祭祀,还选举祭司,类似于氏族部落的公民大会,但是在后期吠陀时代衰落。类似公民大会的会议不再召开,说明雅利安人的氏族社会逐渐瓦解,A正确,排除B;题干与权力无关,排除C、D。
5. 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 ②该文化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消亡
③对西亚、北非东方文化的兼收并蓄 ④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还延续了近千年,保护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故①正确;拜占庭文化吸取了古代东方文化的营养,对西亚、北非东方文化的兼收并蓄,故③正确;五六世纪的拜占庭文化对中世纪西欧文化演进,特别是后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④正确;拜占庭文化并没有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消亡,永远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②错误。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择C项,排除ABD项。
6.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
A. 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 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 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 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明治政府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指的是忠君爱国思想,“汉才”指的是中国文化,“和魂汉才”意思是利用中国文化为日本服务。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
7. 有学者认为,比起诸子百家来,儒家“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对儒家“特别的文化优势”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 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C. 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对百家文化优势的融合
D. 儒家文化的优势在于不断适合统治者的需求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B项正确;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汉代,排除A项;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对百家文化优势的融合与材料“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儒家文化不断适合统治者需求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8.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 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C是基督教思想,排除;题干与材料无关,排除B;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A;材料无关中华文化特有的延续性,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中国人民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9. 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 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 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 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 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点睛】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在郭嵩焘的思想中,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10. 南北战争后,北方的很多企业家,从政府手中租赁了曾经的种植园,信心满满的来了。当时一企业家保证:“凭借我们的本领和能力,雇佣这些人种植棉花,给他们合理的报酬,产出的棉花价格要比把他们当奴隶,强迫他们干活便宜四分之一。”但现实是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曾经欣欣向荣的南方种植园区越来越穷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A. 黑奴制度没有废除 B. 种族问题根深蒂固
C. 国内市场关卡林立 D. 企业管理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棉花产量下降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工人特别是之前的黑人政治地位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而非企业管理效率低下所导致。故B项正确;题目明确时间为南北战争后,此时黑奴制已被废除,战争结束也有效维护了美国的统一避免了美国分裂,排除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1.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A. 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 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 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 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机器盟国的势力,排除B;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
12.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遗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 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 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 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 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 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 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 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掌副丞相”、“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这说明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职能,满足了皇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长,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朝对秦代官制的继承,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14. 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A. 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 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 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 崇尚儒法,抑制道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都属于儒家经典,体现德治特点,《律令文》体现刑治特点,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德治在前,刑治在后,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刑治在前,德治在后,故B项排除。材料也没有说明崇儒抑法,摒弃刑罚,故C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抑制道家,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
15. 明朝张居正所立了“考成法”规定六部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否则处罚六科(负责监督)也根据账簿,要求六部汇报执行情况最后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
A. 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
B. 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
C. 使监察制度最终完善
D.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考成法”是通过帐簿登记了解官员承办事务执行情况,以及层层监督、督促情况,这有利于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故B项正确。“考成法”不是防范官员贪腐,故A项错误。“考成法”也涉及行政部门的督促执行,并不能说明监察制度最终完善,故C项错误。这是对官员承办事件的考查,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16.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
17. 迄今为止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一外围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观察下图《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示意图》
以上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反映了
A. 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国际金融货币形态的更替
C. 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再到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中心一外围构架”越来越多样化,体现了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A项未体现,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A. 马铃薯 B. 小麦 C. 水稻 D. 牛肉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6世纪50年代,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18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主食,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合,故BCD项排除。
19.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古人将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地进行运输,算得上是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 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 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 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 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产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0. 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 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 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 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C项正确;AB两项均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排除AB项;仅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如图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图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求学 9 2.1
寻求就业机会 222 50.7
躲避中日战争 17 39
躲避内战 10 2.3
躲避匪徒 3 0.7
躲避自然灾害 11 2.5
躲避家庭纠纷 2 0.5
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35 8.0
其他(如家庭团聚) 129 29.3
A. 交通技术的改善 B. 城市工业的发展 C. 基础设施的完善 D. 居住条件的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寻求就业机会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人群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城市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B项正确;交通技术的改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上海基础设施尚未达到完善,排除C项;当时上海的居住条件并不一定优越,排除D项。故选B项。
22. 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A. 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B. 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 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 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等信息可知,天津的发展受益于交通的发展,说明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布局的变化,B项正确;“城乡联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天津城的发展,没有体现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3.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说明了
A. 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 郑和下西洋的主张
C. 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 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这说明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郑和下西洋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只是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所说的言语,并没有说明他已经说服了明仁宗,排除D项。故选C项。
2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A. 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 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 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 迅速改善了人民生活面貌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重视,无法体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也无法体现抗疫医疗队伍是否扩充,排除AC项;材料反映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无法体现其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25. 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A 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 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 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 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看出我国既注重化肥技术的使用,同时也看到了化肥使用量过高的问题,提出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体现了对农业化肥技术和食物安全的统筹兼顾,故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是中国化肥使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不是步其后尘,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使用化肥过多的现实,不能说明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故B项错误;题干中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化肥,并没有涉及发展绿色农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
26. 19世纪英国对空气与健康关系的新认知以及针对瘴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氨气、一氧化二氟、硫化氢、氯气、部分稀有气体和氰化物等)致病理论等进行科学研究,提出改善城市公共卫生是英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此举旨在
A. 建设公共工程 B. 助推城市化进程
C. 深化工业革命 D. 改善人居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对空气与健康关系的新认知以及针对瘴气致病理论等进行科学研究,提出改善城市公共卫生是英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可得出,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改善人居环境,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建设公共工程,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助推城市化进程和深化工业革命,故B、C两项错误。
27.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现代科学的力量大大加快了向距离挑战的速度。以下近现代交通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飞机 ②高速公路 ③高速铁路 ④汽船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工业革命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高速公路,最早的高速铁路当属日本1964年开通的东海道新干线,按照时间先后顺序,④①②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 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 赋予各州主权 B. 恢复邦联制度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宪法未对诸州的权力做出明确的界定,而联邦政府权力却较小,反映出当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而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定,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故选择C项;各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是决定和处理本州本州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没有“主权”,排除A项;麦迪逊反对邦联制度,主张实行联邦制,排除B项;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还要限制地方的权力,因此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调配等工作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即干部要具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革命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强调政治标准( )
A. 忽视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与业务能力
B. 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
C. 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D. 忽视了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要求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和革命精神,强调干部制度的政治标准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的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C项正确;干部选拔任用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并非忽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和业务能力,排除A项;干部选拔首先强调政治标准是干部选拔中的首要考虑因素,不能体现干部选拔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强调政治标准与干部队伍的来源的结构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0. 《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朱元璋制《大诰》,“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明代学者颜钧也提到,“《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以上言论反映了( )
A. 礼相较于法更得统治者青睐 B. 儒家治国主张不断受到冲击
C. 统治者治理国家手段多样化 D. 治国思想随着时代不断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霸王道杂之”,到“五教五刑”“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可知,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手段多样,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治国手段哪一种更重要,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治国思想,没有体现其受到冲击,排除B项;治国思想上一直都是儒法并用,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要求,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500万”、“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03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使得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2)特点:根据材料“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可知,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新兴产业发展、高收入和发展机会的吸引等方面分析归纳。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劳动力发生转移;此外,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也吸引着各国技术人才。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
原因:明清时期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可知,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根据材料“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根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可知,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根据材料“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可知,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根据材料“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可知,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根据材料“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根据材料“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政策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市镇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促进了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的崩溃瓦解;原有的官俸的分封制度的崩溃;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的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逐渐取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特点:以实物俸禄为主;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俸禄形式多样。
(2)变化: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俸禄日益渐薄。影响:减少了财政开支,缓解了财政压力;有利于对官吏的有效管理和考核,一定程度树立了廉政的仕风;加深了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重了百姓负担,扩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解析】
【详解】(1)原因一问,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可以得出原有的官俸的分封制度的崩溃;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分封制崩溃、生产力发展、士阶层的崛起、官僚政治的出现、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特点一问,根据材料“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可以得出以实物俸禄为主;根据材料“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可以得出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根据材料“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可以得出俸禄形式多样。
(2)变化一问,根据材料“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可以得出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根据材料“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可以得出俸禄日益渐薄。影响一问,从积极上,可以从对官吏的管理和廉政仕风、缓解财政压力等角度回答;消极,可以从加深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剧社会矛盾、加速明朝灭亡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