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绿[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2-15 21: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作背景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顺序怎样?
3 .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思考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4. 以课文第三段为例,作者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在山边:远看概貌
梅雨瀑
?在亭边: 山、岩、亭、天、草、
???? ? 瀑布、水花
梅雨潭 在潭边: 潭面、水波、水光、水色
?? 联想?????????? ????3.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再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
然后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 ,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
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4. 以课文第三段为例,作者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作者先写景,运用比喻和对比,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清亮,鲜嫩,柔软,纯净 。
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方法渲泻情感。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问答: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却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为什么? 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因。梅雨潭之所以蕴涵了这样丰富而美丽的“绿”,是因为有梅雨瀑这样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也是渲染(衬托)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的环境。这样美的“绿”,自然是产生于一个极其美好的环境之中的,所以用了极细腻的笔触来描绘梅雨瀑。观赏瀑布后,作者被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所招引,便由亭而下,直扑梅雨潭,文章也就自然过渡到描写梅雨潭之绿了。(伏笔)那醉人的绿呀!奇异的绿呀!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了西湖波太明了秦淮河的绿太暗了 文章从博喻到对比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小结
???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中心(1)迭词运用,通俗平淡而又清新。(2)动词运用准确传神。
语言特色(3)修辞手法比喻的方法 连设六喻:“荷叶”、“裙幅”、“碧玉”等,类似古代民歌中的复蹈手法,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对比的方法
(4)奇妙的想象和联想 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眸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荷塘月色》与《绿》的比较2. 相同点:
A文眼:它们都有鲜明的文眼
B首尾呼应:首尾呼应又是两篇文章的另一共同之处。1.不同点:
a背景
b思想感情  
c表现手法与布局谋篇  
结 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用你的笔将它收藏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作业:
(1)找出文章第二小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本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