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凶手”系列之祥林嫂死亡事件
——《祝福》探究式学习
一、学习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撰写文学短评鉴赏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通过写作悼词剖析人物形象、表达个人态度与情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梳理、归纳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在揣摩、分析的过程中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形象思维;以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为关照,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提升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小说独特的表达方式;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性,提升审美品味与鉴赏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审视的眼光观察,以敏捷的思维剖析,在对落后文化的反思中逐步深化对进步文化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梳理、归纳、分析、总结的鉴赏路径;在历史背景、现实环境和复杂关系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通过完成情境任务,在寻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深化对小说主旨的认识。
教学难点
以刑侦报告为核心情境任务,通过对祥林嫂死亡原因的探寻反思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的弊端,认识人性中的善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文学中死去的人正在某处生活着,关注他们其实也是在关注我们自己。他们是谁?又为何而死?今天我们将跟随鲁迅先生的小说,走近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祥林嫂,解读她不同寻常的死亡。
(二)走近作者
【交流】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有这样一幅图,这幅巨幅鲁迅像由1500余张鲁迅本人的形象和他笔下人物的插图组成,包括同学们曾经学习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你能说一说你印象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人吗?
明确: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祝福》就选自小说集《彷徨》。关于鲁迅其人其文,许多人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誉。宋庆龄称他为“民族魂”,毛泽东说他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虽然其人离我们已远,但是其文其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他是“我们的人”。
(三)文本探究
任务一:初读寻疑
【活动1】概括:自读文章,简要概括小说内容,不超过3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明确: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见证了祥林嫂在祝福之时悲惨死去,是以“我”的视角去写祥林嫂的故事。
【活动2】聚焦:找一找,哪些段落直接描写了祥林嫂的死亡?
明确: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26-30)
【活动3】思考:你是否认可短工对于祥林嫂死亡时间和原因的解释?
明确:对于祥林嫂的死亡,短工这样交代:一是死亡时间不太清楚,二是死亡原因为穷。有的同学觉得不是这样的,同学们认为祥林嫂或许是自己绝望而死,也有可能是被鲁四爷压迫而死,被“我”间接性害死等等。同学们的思考都有一定的道理,的确,祥林嫂的死也许并不那么简单,短工说不清楚,但是咱们得搞清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侦查祥林嫂死亡事件。
任务二:细读探疑
【活动1】情境任务: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分小组讨论,依据文本内容完成祥林嫂死亡事件刑侦报告。
祥林嫂死亡事件刑侦报告
死者情况
死亡地点
死亡时间
嫌疑人情况
结案报告
【活动2】作业展示:谢谢同学们的展示,下面我们将一起来完成和解读这份报告。
【活动3】报告详解
1.死者情况分析
(1)梳理:根据文本梳理死者生前的轨迹和主要活动。
明确:死者生前轨迹为:卫家山——鲁镇——卫家山——贺家墺——鲁镇。主要活动如下:作为童养媳嫁给卫祥林;卫祥林死后与婆婆和小叔子生活在一起;逃出卫家山到鲁镇鲁四爷家做女工,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做饭、煮福礼等事情;被婆婆抓回卫家山,强嫁给贺家墺的贺老六;与贺老六育有一子阿毛,生活幸福;贺老六、阿毛死后被赶出贺家,重新回到鲁镇,继续留在鲁四爷家做女工,主要负责烧火;因为不伶俐被赶出鲁家,成了乞丐;遇到“我”,讨论魂灵的有无;在鲁镇死去。
(2)总结:根据以上梳理,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完成人物基本信息表、外貌特征表、性格色彩分析图。
明确:
基本信息
姓名 真实姓名不知,人称她祥林嫂,大概是姓卫
性别 女
年龄 四十岁上下
籍贯 不是鲁镇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住址 没有固定住所,在鲁镇流浪,曾经住在卫家山和贺家墺
职业 婚姻状况:丧偶 乞丐,无固定职业,曾为鲁家女工
配偶 子女:阿毛(与贺老六所生,已死 卫祥林(第一任),贺老刘(第二任)
其他亲属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子、贺贺家大伯
外貌特征
时间 脸色 两颊 眼睛 头发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再到鲁镇 青黄 血色消失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花白;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圆篮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临死前 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消尽悲哀 神色木刻 瞪着,眼珠间或一轮 全白;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祥林嫂性格中有矛盾的一面,善良与愚昧同时存在她身上,是鲁迅所说的“庸众中的一员”。
2.死亡地点、时间分析
(1)梳理:根据文本确定死亡地点和时间。
明确:死亡地点为鲁镇东头河边一带,死亡时间大致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晚至二十六日夜晚之间。
(2)思考:为什么有人说祥林嫂死于春天?
明确:文章提到祥林嫂在春天没了丈夫;开春时被迫改嫁;春天快完时,阿毛被狼吃;迎春之际,死在祝福声里。在本该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时节,祥林嫂却一再遭遇人生不测,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心在春天停止了跳动,因此,也可以认为她死于春天。
(3)分析: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自然环境特征:天色愈阴暗、满天飞雪、烟霭弥漫。
社会环境特征:忙碌、热闹、乱糟糟、无聊、封建、迷信、沉寂。
(4)思考:为什么要描写鲁镇准备祝福的场景?
明确:热闹忙碌的场景与祥林嫂的默然死亡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更反衬出后者的可悲与可怜。
3.嫌疑人分析
活动:分析嫌疑人的行为给祥林嫂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1)卫婆婆
思考:在当时,节烈对女子是非常重要的,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反倒要逼她嫁人?
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物。——鲁迅《我之节烈观》
明确:卫婆婆专制、自私、虚伪,只把祥林嫂当成换来香火的商品,剥削了她的人权。
(2)鲁四爷
思考:鲁四爷最终为什么将祥林嫂赶出去?
明确: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34)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71)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107-109)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19)
鲁四爷是鲁家的话语掌控者,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坚决地捍卫着封建统治政权,因此对祥林嫂的寡妇身份当然是不满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卫道士,在面对招工难的情况时,竟然也能容忍第二次成为寡妇的祥林嫂进入家门。由此可见,礼教在利益面前又一次妥协,其虚伪可想而知。
当祥林嫂手脚不再灵活,甚至忘了淘米煮饭,不能创造价值,反而还要掏钱去养时,在鲁四爷眼中,祥林嫂不仅不祥不净,最关键的是还成了“废物”了,当然要及早赶出家门。祥林嫂死在祝福之夜,鲁四爷便认为,这没用的“谬种”,竟连死也不会挑时候,其冷酷、自私的程度让人心惊胆战。他极端虚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专制,剥夺了祥林嫂的生存权。当一个人没有了生存的渠道,那便离死不远了。
(3)鲁镇的看客们
思考:听到阿毛被吃的故事和祥林嫂反抗的故事后,看客们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79)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103)
回到鲁镇,祥林嫂声泪俱下地向周围的人诉说阿毛的故事,听后这些人“宽恕”“陪出许多眼泪来”,没听到的人也要“特意寻来”,听后便是“满足”。礼教是鲁镇人的信仰,是他们评判他人的尺度,祥林嫂犯了不守节的大忌,显然已经是罪不可赦。听故事的同时,鲁镇的女人们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判祥林嫂,心中偶有的对一位母亲怜悯之心也立刻被至高的道德教义浇灭。那些特意寻来围观这场惨剧的人,流泪之后收获的竟然是一种满足,这是一种无比的虚伪。
当祥林嫂已经不愿意再用自己的苦痛去寻求同情以求得解脱,在柳妈那里听说了新故事的看客们竟然专门去揭开她的伤疤撒盐。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反抗的故事是她自己不愿意主动提起的,别有“趣味”。怎样理解这样的看客心理?在鲁迅的笔下有很多这样的看客,这些人为了给自己枯燥麻木的灵魂求得一点儿新的刺激,就会去寻找他人的苦痛,尤其是“弱者”“幼者”的苦痛,来使自己满足、欢欣。
看客们前后的反应有所不同,但都暴露出了他们的虚伪和麻木,对于祥林嫂反抗故事的反应更是人性恶的体现,这对祥林嫂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4)柳妈
思考:文中说“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你觉得她是好人还是坏人?
明确: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99-101)
柳妈这个人物是极具讽刺意味和争议性的,她从不杀生,却是第一个向祥林嫂提起死亡的人。她遗憾祥林嫂当时没有用死来解脱,告诉她以后进了地狱也会被阎罗王锯成两半,最后指了一条毫无作用的所谓赎罪之道——捐门槛。她告诉祥林嫂一个莫须有的东西,却让她倾其所有扑了个空,这就相当于在悬崖边上推了祥林嫂一把。
柳妈用意为何?她笃信宗教神权,而捐门槛在她的认识中是有用的,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她也许是好心办了坏事,因为她是想帮助祥林嫂免去死后将受的苦。迷信的人多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说不带发烧的孙子去医院而是带去找巫师的奶奶是坏人,他们也许不坏,而只是愚昧。然而,愚昧是会害死人的,正如鲁迅所说,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被迫害,因为在他们之间,“吃人”这个词早已经有了新的名字,或曰“爱”,或曰“德”,或曰“孝”,一旦改了名字,我们就不忍或是不能去责怪这愚蠢了。
柳妈是一个愚昧的好人,她让祥林嫂陷入了对死亡的恐惧中。
(5)“我”
思考1:鲁镇人照例都相信有鬼,祥林嫂为什么却怀疑世上是否有魂灵?她希望得到怎样的答案?
祥林嫂临终三问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明确:如果有鬼,虽能一家团圆,但却要被地狱的阎罗王锯开身子;如果无鬼,她可以摆脱“捐门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死亡恐惧,努力活下去,但是这样一来死后就无法与儿子和丈夫再见面。死亡成了祥林嫂唯一的出路,但就算在死亡面前,她仍然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被所谓鬼神吓得连死也不敢。家家都在祝福,祥林嫂却在这热闹声中撕裂挣扎,一边期盼死亡,一边又无尽恐慌,悲惨到了极点。
思考2:“我”面对祥林嫂的问题时是怎样的反应?“我”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吗?
明确:
面对祥林嫂的提问:悚然、惶急、踌躇
面对祥林嫂的追问:吃惊、胆怯,敷衍逃离后担心不安
听闻祥林嫂死后:惊惶——轻松——负疚——舒畅
“我”是处于彷徨与迷惘之中的少数觉醒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 虽然深刻同情祥林嫂,但却无力将她救出封建伦理困境,于是只能敷衍逃离,自我宽慰,这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4.结案报告
(1)思考:以下两句话有何不同?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斯坦尼斯洛(波兰)
明确: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其实这句话是不准确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这两个翻译有何不同?第一句是一种道德审判,面对惨剧,人们常常这样做。比如,祥林嫂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逼死,人们着急去批判,只看到祥林嫂的盲目的“从一而终”、只看到柳妈的愚蠢迷信、只看到“我”的懦弱迷茫,却忘了思考:这背后到底是谁的责任?我们不能急于将罪名分配到个人,因为其中有一部分人本身也有可能是受害者,他们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行为带来了惨重的后果,是雪崩时不觉得自己有责任的雪花。当然,也有可能有一部分人有意而为之,这样的人是无可救药了。因此这篇小说有更深入的内涵值得我们挖掘。
(2)总结
祥林嫂一生流离,六次被弃,在此过程中,个人价值被一点点压榨耗尽。鲁镇、卫家山和贺家墺这三个交杂着封建礼教、迷信鬼神、金钱利益和个人私欲的地方成了围困祥林嫂一生的高墙,这重重的精神圈套将她裹胁至死。祥林嫂在高墙之内,却不属于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不愿属于卫家山,不能属于贺家墺,不得属于鲁镇,她成了被裹胁的局外人,却承受着来自高墙内最严厉的刑罚。
【活动4】写作缘由探究
探究:鲁迅先生为何写作这篇小说?
明确:
背景回顾:《祝福》写于1924年,当时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呼唤辛亥革命,但不久就失望了。他发现帝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并未被彻底摧毁。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压在人民头上。他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正如他在《彷徨》前面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先生的写作缘由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荒谬与虚伪,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展现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迷惘与彷徨,表达了对其的批判和劝谕,也借以反思自省。
课外链接: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我之节烈观》
任务三:研读品味
【活动】情景任务:任选一个切入点,围绕本篇小说的表达技巧写作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四)布置作业
为祥林嫂写一篇悼词,体裁不限,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