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 春(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2 .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 .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2 .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学习比喻修辞手法,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给文章带来的美感,逐步学会将其灵活运用 于自己的写作中。
2.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分析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所表现 的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欣赏了朱自清笔下优美的春景图, 感受到了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那么, 作者是怎 样用生动的文字带领我们进入这绝美的画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新知探究 一、 知识回顾
【活动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这些春景有哪些共 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概括主要描写的景物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所描 写景物的共同特点,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内容:课文第 2 段是如何从宏观上勾勒出春天景色的?引导学生 快速阅读课文第 2 段,标出关键词句,自己概括出答案,同桌之间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上节课概括出五幅春景图的基础上,尝试自行分析文段的结构, 感受课文内容安排的巧妙之处。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内容:作者在描绘了前四幅春景图后,为何还写“迎春图”?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描写五幅春景图的段落,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文由景及人的写作思路,为后面讲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做 铺垫。
三、品味语言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课文选段(句)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师先以课件 中例句为示范, 讲解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比喻修辞作为讲解的重点) ,然后让学 生在课文中找出运用了相关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体会这些 句子的表达效果。
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 呀眨的。
4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5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所学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活动内容】结尾三段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思考结尾三段有没有特 定的写作顺序。如果有,是按照什么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对结尾三段修辞手法的分析, 自然引出对课文内容及其顺序的讲解。 通过对这三段写作顺序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哲理。
【活动内容】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圈点勾画出写景之外的语 句,并分析概括。
【设计意图】明确写景散文常用的三个层次——“景、情、理”。引出“情景交融”的 写法,再次点明“大自然的规律”这一哲理。
【活动内容】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文章的语言是由“词”和“句” 构成的,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也就是分析文章的“遣词”和“造句”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 这两点进行概括分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析、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深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课堂小结
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春以感情和生命,同时抓住了春的主要特征, 从不同角度, 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 象,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之情。这篇散文是一首抒情诗, 一幅风景画, 更是一曲 春的赞歌。
布置作业
观察并欣赏大自然,选取一处景物进行描写, 200 字左右。
要求:可以从景物的形、色、味以及你的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也可以使用比喻、拟人、 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