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 班级 姓名 评价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内容和两税法的进步作用。
【学习难点】: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仔细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科举制选官标准是什么?它的创立有何进步意义?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职能、运行特点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3.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内容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发生的变化。(9分)
四、【小结评价】:
五、【巩固检测】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2.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从本质上反映( )
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中央官学培养了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D.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
3.钱穆的《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物。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中的“后者”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六、【课后作业】:今天之内完成《课时作业》P165-166页。
1(共24张PPT)
变与不变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隋唐制度的渊源在何处?它的前身是什么?又有哪些变化和创新呢?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内容和两税法的进步作用。
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的变化。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 科举制选官标准是什么?它的创立有何进步意义?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职能、运行特点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3.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内容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一、选官制度的变与不变
(一)选官制度的变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材范围
阅读书本第一目内容,完善表格。
中正品评
分科考试
士族、庶族
世家大族为主
考试成绩
家世(门第)
(一)选官制度的变
隋唐科举制的演变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二)选官制度的不变
提问1:根据两则材料分析两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具有怎样的共同作用。
材料一: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此制(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提问2:根据材料二结合书本p38第三段分析科举制度还有哪些进步作用?
促进阶级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
二、中枢机构的变与不变
(三)中枢机构的变
阅读书本第二目内容,完善表格。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审核诏令、尚书负责执行。
政事堂(中书门下)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草拟诏令
负责执行
审核诏令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省六部制
正式确立:隋文帝时
职能
(运行程序)
特点
学习聚焦p39
分工明确,
①职权分明,效率提升;
②相权三分,加强皇权;
③集体议事,决策科学。
意义
(四)中枢机构的不变
根据表格分析中枢机构演变趋势及目的?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审核诏令、尚书负责执行。
相权削弱
君权强化
目的:加强专制主义
三、赋税制度的变与不变
【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
要求:1、认真与本小组成员讨论学案“合作探究”一题,并完善自己的学案。
2、现场推荐小组成员的学案进行展示。
3、请推荐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点评。
材料一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
【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三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发生的变化。(9分)
同学作业展示:
【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前后中国赋税征收发生的变化。(9分)
(1)征税标准:从以 为主逐步向以 为主转变。
人丁
土地(资产)
(2)征税内容:由以 为主逐步向以 为主转变。
(3)征税种类:由 向 转变。
实物
货币
繁杂
简单
魏晋南北朝
唐初
唐中后期
租庸调制
租调制
赋税制度
创新之处
庸:纳绢或布代役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两税法
为什么要实施两税法?
怎么实施两税法?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租:粮食
调:帛或布
(五)赋税制度的变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人丁
人丁、资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阅读书本p38第二段内容及史料阅读,完善表格。
根据表格结合书本分析两税法的进步之处。
减轻人身控制
简化税收名目
扩大收税对象
缩减征税次数
(六)赋税制度的不变
思考:赋税制度不断调整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朝代 制度 特征
汉朝 编户制度 三十而税一
魏晋
隋至唐初
唐中期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纳帛
定额租调
租庸调制
征税对象定为成年男子
以庸代役
两税法
唯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
确保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专制统治。
(一)选官制度的变
(二)选官制度的不变
(三)中枢机构的变
(四)中枢机构的不变
(五)赋税制度的变
(六)赋税制度的不变
隋唐制度变在何处?不变的又是什么?
不变:
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目的
变:
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方式
【小结】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2.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从本质上反映( )
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中央官学培养了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D.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
【巩固检测】
D
c
3.钱穆的《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物。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中的“后者”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巩固检测】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