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19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19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5 18:31:49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盛世
统一稳定
民族交融
制度创新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秦朝
汉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一、中央机构的变化与创新: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提交上奏
交予审核
封驳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政事堂
(草拟)
(审核)
(执行)
交予执行
宰相增多
集体决议
分工明确,
彼此制约
一、中央机构的变化与创新:
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
工作效率提高,呈现一体化趋势。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地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9页
唐中宗李显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勅”字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勅”。斜封墨勅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
宰相刘祎之:“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皇帝
提交上奏
交予审核
封驳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政事堂
(草拟)
(审核)
(执行)
交予执行
宰相增多
集体决议
分工明确,
彼此制约
一、中央机构的变化与创新:
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
工作效率提高,呈现一体化趋势。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皇帝决策程序化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日臻完备。
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秦朝
汉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一、中央机构的
变化与创新: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2)对比汉唐中枢组织结构示意图,回答三省六部制使中央行政体系有何变化及影响。
中朝
家臣
朝臣
外朝
国家决策权转移到外朝,并进行程序性分权
宰相集体决议制度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盛世
统一稳定
民族交融
制度创新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秦朝
汉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任命
军功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官吏推荐、
朝廷授予
家世、道德和才能
家世
皇帝
人才
中正官评定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根据材料从获取的科举制信息中归纳其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有利于社会中下层读书人参与政权;
扩大统治基础;
有利于选才任能;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
掌握选官权
提高官员素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公平
公开
分科取士
择优录取
才能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根据材料从获取的科举制信息中归纳其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有利于社会中下层读书人参与政权;
扩大统治基础;
有利于选才任能;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
掌握选官权
提高官员素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公平
公开
分科取士
择优录取
才能
盛世
统一稳定
民族交融
制度创新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科举制体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古代经济制度
土地
赋税
徭役
政府
农民
授田于民
租 调
(帛或布)
纳绢代役
田租
户税
(粟、稻)

均田制下的租调制
北魏:
隋朝唐前期:
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
两税法
(1)实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什么?
这一赋税制度为什么会被破坏?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背景:
(2)阅读教材,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不断叠加;
国家税收减少。
征税原则:量入制出 量出制入
征税项目:繁杂 简化
(2)对比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指出赋税制度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 资治通鉴》卷226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保证国家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平衡收支
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征税标准:人丁
财产
征税对象:授田农民
主客农商
征税次数:不定数
夏秋
结合课文41页“问题探究”,思考对两税法为何会有不同的解释?
盛世
统一稳定
民族交融
制度创新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科举制体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赋税制度创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本课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枢之变
选官之变
赋税之变
中外朝制到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日臻完善
公平公正
人身控制减弱
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
课后思考与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一、单元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时空坐标:
三、知识概览与概念:
(一)选官制度
1.变化:察举制(汉朝) 九品中正制(三国两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
2.重要概念:
(1)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曹丕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B%B9%E4%B8%95 / 598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9%9D%E5%93%81%E4%B8%AD%E6%AD%A3%E5%88%B6 / _blank )采纳尚书令陈群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9%88%E7%BE%A4 / 393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9%9D%E5%93%81%E4%B8%AD%E6%AD%A3%E5%88%B6 / _blank )的意见,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分别评定为九等,作为政府选官依据。制度实行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选拔了一些较有才干的人,充实官吏队伍,打击豪强地主。但西晋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2)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历经一千两百余年。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7%A3%E5%85%83 / 434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91%E4%B8%BE%E5%88%B6%E5%BA%A6 / _blank )”,中央省试为“省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C%81%E5%85%83 / 466520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91%E4%B8%BE%E5%88%B6%E5%BA%A6 / _blank )”,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A%B6%E5%85%83 / 277088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91%E4%B8%BE%E5%88%B6%E5%BA%A6 / _blank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科举制度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文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隋炀帝) 扩
大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唐太宗) 首创武举和殿试(武则天)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唐
玄宗) 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太宗) 科举制发展到鼎盛(明
朝) 科举制灭亡(清朝)
(二)中央官制
1.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 中外朝制(汉朝) 三省制(隋朝) 三省六部制(唐朝)
2.重要概念: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A%8B%E6%9C%9D / 19610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 _blank ),完善于唐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4%90%E6%9C%9D / 5369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 _blank ),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4%B9%A6%E7%9C%81 / 104711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 _blank )、门下省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7%A8%E4%B8%8B%E7%9C%81 / 104294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 _blank )、尚书省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0%9A%E4%B9%A6%E7%9C%81 / 104933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 _blank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0%8F%E9%83%A8 / 104853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 _blank )、户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8%B7%E9%83%A8 / 2927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7%9C%81%E5%85%AD%E9%83%A8%E5%88%B6 / _blank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共执宰相之权,议事地点在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宰相集体决议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有不妥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三)赋税制度
1.变化:租调制(魏晋时期) 租庸调制(唐前期) 两税法(唐中后期)
2.重要概念:
(1)均田制: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我们简单说叫“授田于民”。
(2)租庸调制:租:田租,纳粟(稻)为租,按照土地占有面积征收粮食;庸:纳绢代役;调:纳绢布,即户调,依据人口数量征收实物。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5%8B%E7%A8%8E%E5%88%B6%E5%BA%A6 / 248825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D%87%E7%94%B0%E5%88%B6 / 84906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5%8B%E5%BD%B9 / 521031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制度。
(3)两税法:宰相杨炎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D%A8%E7%82%8E / 6211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建议实行两税法,780年,正式以敕诏公布。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是古代税制史的重大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两税法的影响:(1)积极:改变了征税标准(人丁 财产为主),减轻国家对人身的控制;征税对象扩大,保障国家税收;征税次数固定,征税项目简化,减轻了农民负担;量出制入保障了国家收支平衡;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四、学科阅读与学术前沿:
(一)学科阅读:
贞观元年,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取才士,常举科目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取士有限,而且难以进入政界;秀才科须博学的人才能应考考,唐太宗时几乎濒于废除;真正成为常举科目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帖经、经义及时务策;进一士科主要考时务策、经义,唐高宗时加试杂文(诗赋).唐玄宗时改为考诗赋为主。进士科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败官员出身于进士科,因此当时的官员多擅长诗赋文章。贞观晚年,大多数官员出身于进士科,提高进士的进进身之阶,起到了推动作用。唐太宗在金殿端门看到新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问题探究:梳理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影响。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和执行之权,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便于皇帝的控制。以后仆射不是宰相,不参预决策,而专管行政。但还是注意发挥三省的定策、封驳和执行的作用,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从而强化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问题探究:简述三省发展历程,概括三省制的特点。
最显著者,据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北,也如湖北人一般,不分你是主是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如是则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了。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说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这不能不说是此制之好处。然而政府不再授田,民间自由兼并,所以两税制一行,便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井田、王田、均田、租庸调,这一贯的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作法打破。这样一解放,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两税法的影响。
学术前沿:
不同的央地财政关系直接影响国家治理能力
唐朝的央地财政关系先后经历了唐初期到唐德宗建元元年(618-780年)以租调为征税基础的中央集权型财政关系(统收统支)建元元年到元和四年(780-809年)以两税法为征税基础的地方分权型财政关系(定额包干管理)、元和四年以后(809-907年)随意调整剩余索取权的“二元”权力格局为基础的央地争权型财政关系。不同的财政关系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分配不同,对整个社会的治理也有所差异。尤其是中央、藩镇和州郡三者财权事权调整对国家治理能力有显著影响。政府间财政关系除直接影响着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还会间接影响市场、社会、民众等其他国家治理层面。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地方财政研究》2021年第7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