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说课课件(16张PPT)+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说课课件(16张PPT)+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06 10:40:42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本单元分为两条线索,一是列强侵略的逐步深入,二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救国所做的努力。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上承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统治危机其中之一就是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下启第17、18课,主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另一方面,本课内容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近代史学习中地位至关重要。
课标要求:本课也好,本单元也好,都是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学习的。第一条主线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以及造成了哪些危害,又有哪些抵抗的事迹。第二条主线是既然出现了危机,各阶级如何挽救,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存在哪些局限性。
学情分析:知识层面的方面,本课基本史实在八年级的学习中都有涉及到,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对于本课,应该着重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从素养层面来看,学生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初步培养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对学生提出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更高要求。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1)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人民群众的抗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及世界社会背景,理解列强侵华与中国救亡图存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列强的侵华行为与中国人民的各种抗争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产物。
(3)通过解读相关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合理的解释。
(4)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受爱国精神。
设计思路:
我的设计思路是以“东西方的碰撞”为线索,通过碰撞中的序演,碰撞中的阵痛,碰撞中的觉醒三个环节,将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三大板块内容贯穿起来。其中碰撞中的序演涉及到了上单元第14课中的部分内容,包括马嘎尔尼访华和阿美士德使华。碰撞中的觉醒分为身体上和心理上两部分,一是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一是大梦初醒,开眼看世界。
导入:通过两幅疆域图中版图的缩小,引导学生回忆这段屈辱史的开端,导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如果这两幅疆域图不够直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数据,1820年清朝国土面积约为1316万平方公里,而现代中国疆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或者还可以结合文学,提出“中国人的海棠叶之痛”的文学概念,学生听到这五个字,能够通过海棠叶的“缺角”,以及这个“痛”字,学生的民族情感被初步调动起来了,便于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
教学环节一:
材料源于书本第14课的问题探究,展示的是在马嘎尔尼访华、阿美士德使华之后,清朝皇帝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通过对材料中重点语句的标红,促使学生理解清朝对英国的政策与历史上对付“四夷”无异,仍然用老眼光看待新对手。
此时还可以适当发挥,比如历史上俄国还先后派出使团出使清朝——佩特林使团和巴伊科夫使团,时间上甚至早于英国。通过对比,使团的出使多少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政治目的,也就是带有搜集情报的目的,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在适应国际环境方面还会经历更艰难的历程。
教学环节二:
结合书本第一子目和历史地图,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态,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此时学生通过结合地图不难发现,世界上主要的殖民主义国家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教学环节三:
这则材料是马克思在遥远的西欧通过新闻媒体得知英军的中国的残暴行为而给予的强烈抨击。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思考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是否应该抵抗,最后总结:鸦片战争于中国人民而言是一次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侵略是非正义的。
教学环节四:
这一部分是对历史概念的解释,在综合我校学情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名词解释是有必要的。
教学环节五:
这一部分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学生结合材料和书本知识,谈谈对“觉醒”的认识,作为开放性的回答,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开眼看世界两方面思考。
课后作业和单元作业设计:
学生课后在自行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填好中英两国差异的表格。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语言表述的规范,或者说是示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至于单元作业设计,课本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产生是以学习拓展的形式展现,这块内容相对空白。通过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史料、辨别史料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反思,第一点是材料太多,史料研习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节课中体现太多的材料,显得有点操之过急,因此还需要对史料进行删改。
第二点是课堂问题的设置总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陷入了由教师单方面教授的误区,破坏了学生的主体性。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聆听。(共16张PPT)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说课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在本书本单元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承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启下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两条主线

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层面
素养层面
初中教材内容: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俄国抢占中国领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置
(1)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人民群众的抗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及世界社会背景,理解列强侵华与中国救亡图存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列强的侵华行为与中国人民的各种抗争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产物。
(3)通过解读相关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合理的解释。
(4)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受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五、设计思路
主题:东西方的碰撞
一、碰撞中的“序演”
——英国使团访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
二、碰撞中的“阵痛”
——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原因、性质和影响
三、碰撞中的“觉醒”
——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开眼看世界
清朝版图(1820年)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P80
现代中国版图

五、设计思路
【导入】
中国人的海棠叶之痛
【一、碰撞中的“序演”】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P81问题探究】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但都以失败告终。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
材料一: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币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材料二: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问题设置:阅读上述材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个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研习,了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初步接触,使学生加深对”闭关自守的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一结论的深刻认识。
教学环节一:
【一、碰撞中的“序演”】
问题设置:结合书本第一子目和历史地图,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态,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P91思考点)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地图,通过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及世界社会背景,理解列强侵华与中国救亡图存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列强的侵华行为与中国人民的各种抗争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产物。
教学环节二:
(P93学思之窗)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可是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
问题设置:阅读以上材料,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鸦片战争的性质)
【二、碰撞中的“阵痛”】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正确评价鸦片战争的性质。
教学环节三:
协定关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缔结关税贸易协定而制定的关税税则。协定关税有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如旧中国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即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帝国主义列强片面规定"值百抽五" (即5%的税率) 的低税率,并且未经外国同意不得自行修改。
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二、碰撞中的“阵痛”】
历史概念解释
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环节四:
【三、碰撞中的“觉醒”】
材料一 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恩格斯当年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
——教材P93【历史纵横】
材料二 P94 学习拓展(三元里抗英)
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开眼看世界
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
教学环节五:
△学习任务:结合材料和书本第三子目,谈谈你对“觉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受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和单元作业设计
中国 英国
经济
政治
军事
文化
对外关系
△课后作业:自主阅读教材,总结鸦片战争发生前,中英两国的差异,填好表格
△单元作业: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的情况。【中外历史纲要(上)P101学习拓展】
七、教学反思
一、材料过多。
二、问题设置的思辨性和趣味性的权衡。
三、如何参加学生课堂参与度。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