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15: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__________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茅塞顿开,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______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弥合 繁芜丛杂 浅尝辄止 休戚相关
B.弥补 繁文缛节 适可而止 休戚相关
C.弥合 繁芜丛杂 适可而止 休戚与共
D.弥补 繁文缛节 浅尝辄止 休戚与共
4.下列对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比喻成“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资产阶级社会那“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作者把无产阶级的宏伟气势以及重大的意义艺术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B.《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染力。
C.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者用“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4段中,“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热烈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5.下列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的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意是,这样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文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6.下面一段话是马克思的名言,请仿照他的说法,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字数可略有增减。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线路。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的“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中“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高度的评价。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赞颂,对死者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⑤段中“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出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在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以及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的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的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恩格斯评价燕妮是位“品德崇高”的女性,主要是指燕妮“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
B.在表达方式上,本文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将议论、记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不仅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本文以记叙为主,以作者自己的陈述,表现了燕妮对革命运动的积极投入。
D.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鼓舞人心。
5.通读全文,请说说燕妮承受了哪些苦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
1.答案 C
解析 原句主要存在主语残缺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A、B两项缺少主语“他们”,“在他们”应改为“他们在”;且修改后的内容信息不完整。D项不合逻辑,最后两小句在内容上具有因果关系。
2.答案 B
解析 所填句子应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A项语序颠倒。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
3.答案 C
解析 弥合:使愈合。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弥合矛盾”可以搭配,但“弥补矛盾”则不妥。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这里用来修饰文献资料,故用“繁芜丛杂”更恰当。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此处说的是在遇到矛盾导致友谊受损时要及时停止,故用“适可而止”更恰当。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侧重体现利益关系密切。由于语境体现的是朋友间的“肝胆相照”“风雨同行”,用“休戚与共”更恰当。
4.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而不是夸张。
5.答案 A
解析 文章第2段既是对马克思的哀悼也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从第7段开头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可以看出,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6.答案 (示例一)如果人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他也许能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生活富足的人、上层社会的名流,但他绝不可能成为人民爱戴的人。
(示例二)如果花儿只是为了让人观赏而开放,它也许能成为被人追捧的花、装点居室的摆设、有钱人的宠物,但它绝不可能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花。
拓展提高
1.答案 B
解析 “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
2.答案 A
解析 B项与莫里哀、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C项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D项“语言质朴”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
3.(1)答案 “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
(2)答案 作者使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对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4.答案 B
解析 两篇文章都没有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5.答案 ①流亡的苦难;②痛失孩子的苦难;③遭受诬蔑、孤立无援的苦难;④遭受监禁的苦难。
6.答案 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命力。(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