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案
任务活动一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十分规范的悼词。悼词的结构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请根据表格提示,简要写出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头(____—____段) 述其哀
主体(____—____段) 赞其功
结尾(____—____段) 颂其德
2.通观全文,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理论方面 ①
②
③
实践方面 ①
②
③
3.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二 深入阅读,理解感悟
(一)理解重点,剖析难点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5.第1段中,“停止思想”和“安静地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3段中,作者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个“简单事实”包含几层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5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恩格斯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包含了什么丰富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8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尾“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与积累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2)对恩格斯的评价
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恩格斯还就宗教、女性、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见解,不愧为一个世界级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心灵思想上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知音、知己、莫逆之交,是灵魂和心灵的伴侣,是人生旅途的挚爱伙伴。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
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很苦,常常要靠典当度日,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支援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密切合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确实伟大且动人无比。
2.相关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了。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词。
3.文体知识
悼 词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开头述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生前的身份和职务。
②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悼词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按用途划分,分为宣读性悼词和书面体悼词。
(1)宣读性悼词
宣读性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甚至是对场外更多的人讲话,表达的是广大群众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并勉励大家学习死者的优点,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这类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常是“在××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种形式,打印或登报时要署上致悼词者的姓名。
正文一般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①说明死者的主要职务及称呼,以示庄重和尊崇。
②说明逝世的原因、时间和终年岁数。
③介绍死者籍贯,历述生平业绩,重点称颂其重大贡献和高贵品德。可先具体介绍后概括总结,也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表述。
④评价该同志逝世给事业或工作带来的损失,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品德,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其未竟的事业。
⑤最后另起一段,写“××同志永垂不朽”或“××同志千古”。
(2)书面体悼词
书面体悼词是指报刊上发表的悼念某一死者的文章。它不受时间、格式等限制,可纵观死者一生,也可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还可多侧面地表现死者的思想性格或写一两件事来赞颂其某一点优秀品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4.重要词语
词语 释义
诽谤(fěi bànɡ)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诅咒(zǔ)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繁芜丛杂 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
坚韧不拔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5.恩格斯名言辑录
(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任务活动一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1.答案
开头(1—2段) 述其哀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
主体(3—7段) 赞其功 评价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结尾(8—9段) 颂其德 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
2.答案
理论方面 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③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方面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答案 (1)设置纲领性的重点段落,体现结构的严谨性、逻辑的严密性。第2段是全文的“纲”。第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第7段;第二个“对于”,从革命理论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3~6段。
(2)过渡段与过渡句的运用,使各个段落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接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任务活动二 深入阅读,理解感悟
1.答案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3)表明了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
2.答案 这一系列报纸后面都注明了时间,这些时间具有连续性,这些报纸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由列举的一系列报纸及标注的时间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没有因屡被驱逐而停止,这些报纸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说明他“满腔热
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3.答案 马克思正是由于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活动,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4.答案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政府和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敌人。这个“对照”与文章第2段相呼应,彰显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5.答案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运用了讳饰手法,前者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后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怀念和悲痛之情。
6.答案 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情感。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用“这个人”这一称谓,表示作者要对马克思逝世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7.答案 包含三层意思: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8.答案 运用了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的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了马克思学说的伟大。
9.答案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科学家。这是承接上文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而科学,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0.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11.答案 (1)恩格斯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的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而是从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体现了作者和亿万人民的心声。
(2)“将”字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才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