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ule 9 Unit 1 We laughed a lot. 表格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Module 9 Unit 1 We laughed a lot. 表格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外研版(一年级起点)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3-08-05 18: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
学段学科 小学英语 年级&册 五年级
单元名/章 Module 9 Unit1 名称 We laughed a lot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技能目标⑴ 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认读单词和短语:funny, men, women, told jokes⑵ 学生能借助图片和文字理解Lingling 来信的大意,正确朗读和复述Lingling 来信内容。⑶ 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运用所学语言向Kalannie Primary School的学生 和Simon 分享自己的一段有趣或印象深刻的见闻。2.学习策略目标⑴ 学生能在图片和文字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英文书信并能在图片和关键词句的帮助下给他们回信或语音留言……⑵ 学生能自主发现,归纳梳理如何有条理地、逻辑地讲述一段见闻。3.情感态度目标学生能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和交流。4.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够包容接纳异国文化习俗,并乐于将自己的见闻予以分享。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四年级已经学习了过去式的用法,对过去式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课文中的人物Daming\Lingling \Simon等很熟悉,对书信、微信等形式并不陌生,对海外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好奇。本课设置的任务是Reply to the students in Kalannie Primary School and Simon,该任务真实、具体,呈现与反馈的形式(写书信或者用手机给Simon发语音信息)新颖有趣,他们应该会非常乐意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的语言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Lingling 来信的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的词、句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某段见闻。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有条理地、逻辑地讲述自己的见闻。
教学过程
StepsActivities & Purpose导入:复习旧知,初探新知Step 1 Warming –up.1. Chicken Dance2. Hot Seat【设计意图】通过跳跳、唱唱、说说、做做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复习所学的过去式的动词或短语,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并在语境中呈现了生词funny, told jokes等,让学生在语境中根据音、义、形学习了生词和短语。讲授:整体呈现语境,逐步感知文本 Step 1 Lead in and task giving1. Learn “Look, listen and say”⑴ Share what Ms Huang did last weekend⑵ Watch the video of Look, listen and sa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id Lingling see ⑶Watch the micro-video about som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at men wear women’s clothes.2. Task givingT: Lingling wanted to share what he saw in the UK, so he wrote a letter to Lingling. Now let’s learn his letter and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let’s reply to him to share your wonderful experience.【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地把热身活动中呈现的动词过去式短语串联成完整语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上个周末活动,在课的伊始就给学生以完整的语篇输入,为后续的完整语篇输出做铺垫;并以此为契机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带着问题观看课文视频,利于学生的理解;此外,教师还通过自创的微视频和生动的英文配音,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有男人在一些特殊场合是穿裙子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形成对异国文化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此话题为延续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并呈现本课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过渡自然、一气呵成。Step 2 Learn the letter from Lingling1. Predict and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T: Look! Here is a picture about Lingling letter. What can you read from the picture or have you got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 Your questions may begin with when, who, where, what and how.【设计意图】 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插图这一宝贵资源,以预测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仅帮助学生从对话文本的学习转入语篇文本的学习,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信件内容的兴趣,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2. Listen and answer the first three questions:Q1: When was it Q2: Who were they Q3: Where did they go 3. Read 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Q1: What did they see Q2: How did they think of it Q3: What did they do after the show 4. Listen and immitate【设计意图】⑴ 此部分是Lingling来信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读获取信息能力的过程。教师通过三步处理:听音捕捉信息;精读获取信息;跟读模仿语言语调,并设计了一系列旨在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的问题作为理解整封来信的主线,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信件内容,厘清信件逻辑脉络。⑵ 借助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men wore women’s clothes, women wore men’s clothes.⑶ 利用表格式以及图文并茂的板书将来信内容提炼出来,为后续学生能够逻辑表达做好铺垫操练:梯度设计活动,扎实操练语言Step 3 Practice1.Bankrupt and donation2.Retell the letter from Lingling【设计意图】⑴ 语言学习离不开操练,通过有趣又充满刺激的游戏活动,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巩固新学句子。复述来信内容环节,教师创造性地将课本配图截取为每一句话对应的情景配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巧妙地利用板书和课件,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词语提示讲述来信内容,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又梳理了一遍主题。⑵ 在复述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在讲述一段见闻时要按照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的顺序有逻辑有条理地进行表达。既培养了学生逻辑表达的习惯,帮助学生构建篇章意识,又为学生能整体输出语篇奠定基础。任务实施:内化、运用语言Step 1 Guess who is the other letter from Step 2 Read the messages on Simon’s WiChat.Step 3 Watch the micro video on Simon’s WeChat.Step 4 Discuss and retell Simon’s experience last week.Step 5 Dub for Simon’s video last week.【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信息,让学生猜测Daming 收到的另一封海外来信的主人是谁?并创造性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这一流行的通讯平台的多种功能,将课文Practice 部分的几幅图片内容设计成Simon上周的活动照片,并且通过微信小视频的方式将Simon的上周活动连成一段完整的视频(没有配音和字幕),最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给Simon 的视频配音,再次进行逻辑完整的表达。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为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Step 6 Reply to Lingling and Simon【设计意图】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任务完成阶段,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语言支架的帮助下,自主选择写信或通过微信语音留言的方式给海外朋友或Simon 回复,介绍自己的一段有趣或印象深刻的经历。教师虚拟Simon的头像并加为好友,让学生在老师的手机上给Simon 留言,任务真实符合学生的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业巩固Step 8 Homework【设计意图】1. 任务性作业,延续了课堂,符合学生运用知识的需要。2. 分层布置,尊重个体差异。Summary Let’s summary【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教师通过鱼骨图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整理概括、提炼升华,使得重点得以强化,知识更加系统,达到“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的意境。A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黑板上房子形状的思维导图边框,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并以两大组在房子边框上“爬格子”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攀高峰,争取短时间内爬到屋顶,可获得教师赠予的某一旅游城市明信片,并可往这个城市寄一封信,从而延续了本课letter writing这一主线。
Blackboard
design
G1/G2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