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但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 。因此, 。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 。
①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②进行有意识的整理与维护
③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④乡村记忆也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⑤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⑥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A.③①④②⑤⑥ B.⑤①④②⑥③ C.⑤④①②③⑥ D.③④①②⑥⑤
2.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3.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______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5.下列对原文内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民族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象,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教化是礼治的一个治理形式。中国古时候的教化,并非只限于家庭教育,而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皇帝教化万民,地方官教化当地百姓,家族长老教化家族成员。所以,所谓长老统治,更多的是一种家族、村落长老通过教化,构建出基层政治生态。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完全由传统所规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性的强制,有的只是文化性的教化。
B.长者的权力,随着社会自然继替,年岁大的人自然而然享有了教化和治理的绝对权力。
C.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和在前两者之间的教化权力构成。
D.乡土社会中,教化是长老统治的唯一治理形式,从家庭到整个社会,构建基层政治生态。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乡土社会实际上是一种“长老统治”的观点,指出乡土社会主要依靠教化权力来维持。
B.用“爸爸式权力”比喻教化性的权力,如“皇帝教化万民,地方官教化当地百姓”,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
C.文章从安土重迁、重视礼俗、孝悌、长幼有序等乡土性论证长老权力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是“天然存在”的。
D.作者对比稳定社会和不稳定社会,从而指出“教化权力”在稳定社会中更具有权力地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化”是“有知者”教导“无知者”,乡土社会中,每一个年老者都拥有教化年幼者的权力。
B.当文化不稳定时,教化权力会缩小到亲子、师生关系中,教化权力的退化标志着乡土性的减弱。
C.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教化权力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延续。
D.“长老统治”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稳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能成为现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本色》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10.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段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11.阅读有关篇章,比较分析“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等概念内涵的区别。
12.细读下面的文字,试分析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情结
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有删改)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2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D.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14.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5.本文第4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与共。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五、材料作文
16.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薄。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习惯于“不为人先,不为人后”,而现代社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这样的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不为人先’与‘敢为人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C 7.C 8.A
9.B 10.D 11.在权力部分,作者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以及时势权力。横暴权力是社会冲突的产物,是上下级的、征服性的;而同意权力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类似于选举产生。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天高皇帝远,因此实则是同意权力产生作用,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细化的时候才越强大的,而乡土社会却几乎是自给自足,分工极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结构:教化权力。乡土社会文化稳定、代代重复,传统的方法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故而经验变得重要,长者便拥有了教育后辈的。权力,因此教化权力又为长老统治。但当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时,传统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问题,这时,有能力发明新方法、创造新环境的人就会获得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但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一般则是表面横暴权力,实则教化权力与同意权力。 12.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运用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
13.A 14.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孤独无依的境况,突出他们对乡土的眷恋。 15.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16.例文:
“不为人先”与“敢为人先”
在费孝通先生笔下,“不为人先”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他们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踏着前人的脚印生活;而“敢为人先”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追求,他们因时而变,与时偕行,开拓自己的专属生活。从“不为人先”到“敢为人先”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促使人们思想的转变,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所以,与时俱进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乡土社会中,“不为人先”是人们的习惯。所谓乡土社会,即以土地为根,不流动,极其稳定的群居结构。这里的人们互相熟悉,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尽知。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在乡土社会中,“出名”并不算是好事,所以人们做事便“不为人先”。这里的人们紧跟前人脚步,亦有敬畏之心。老子曾言:“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为人先”便可从容淡定,顺其自然地生活。这里的人们只关注眼前“一亩三分田”的事,《道德经》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为人先”可能下场不好,而“不为人先”则可独善其身。在稳定的乡土社会里,人们生活做事习惯于“不为人先”,习惯于独善其身,习惯于敬畏谦让,亦习惯于从容不迫,顺其自然。
现代社会中,“敢为人先”是人们的选择。所谓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人们选择“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怕苦,不怕累。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很多人迎难而上,走在与病毒抗争的第一线。医护人员选择“敢为人先”,不怕艰苦,在人与病毒之间筑起一道保护墙;生物专家们选择“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直面病毒;物流司机们选择“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一趟又一趟走在路上,只为大家能有吃的有喝的……选择“敢为人先”,便是选择挑战自己。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如果只是“不为人先”,很快就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只有“敢为人先”才能成事,让生命发光,为社会添彩。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要与时代同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如此方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不为人先”的从容和谦让,如此方能应对社会的未知。与时俱进,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让世界更精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