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20: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之辈
D.不可等闲视之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离家万里,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苏词上片融情写景,怀古抒情,下片赞扬周瑜伟业,抒发自我感慨。
B.辛词上片因景怀古伤今,缅怀古代英雄,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满;下片回顾历史教训,规劝韩侘胄切勿草率北伐。
C.这两首词尽管怀古的角度,写景的角度相同,但所抒之情不同。
D.苏词“穿”“拍”“卷”三个动词笔力飞动;辛词用典较多,恰切地表达了报国无路的郁愤之情。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墙橹 舞榭 佛狸 巷陌
B.纶巾 寄奴 烽火 廉颇
C.凄冷 苍皇 风情 门槛
D.憔萃 凋谢 次第 寻觅
5.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 B.面对 C.通“挡” D.吟诵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南词叙录》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南戏专著,作者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作家和戏剧理论家。
南戏和北曲是最早的两大戏曲形式,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北曲的地位远远高于南戏,依据是南戏起源较晚,盛行于明初,因此可视为北曲的支流。而依据《南词叙录》,南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杂剧。这实际上是将南戏从北曲的附庸中脱离出来,赋予了南戏更加独立的历史地位,明确了南戏与北曲为并行的两大戏曲系统。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乐配合。这些都从侧面佐证了南戏与北曲虽然相互交流影响,但并不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早期的南戏无论在剧本文学上,还是在曲体上,都有其局限性,也正因如此,南戏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鄙视,但这并不能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南北戏曲的交流,南戏受北曲杂剧的影响与熏陶,其文学性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南戏从其起源到《南词叙录》的撰写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南戏已从民间的村坊小曲,走进城市,走进宫廷。不论从文辞声律、结构排场,还是思想意义、人物塑造,各方面都已达到不可低估的高度。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因此其文化价值是立体的,可挖掘性很强。
与诗词相比,戏曲常常更接近于口语。南戏来源于民间,戏文的作者多为书会人士,而其面向的观众群也多为市民阶层。这就使其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且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地域性的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汉语词汇史的书写保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口语、俗语、谚语、俚语等。
宋代时期,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宋室的南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生,民众的迫切需要,都促使了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南戏得以孕育并逐渐走向成熟。南戏的戏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譬如在剧本《赵贞女》《王魁》中,作者强烈抨击了封建制度下文人人性的异化及其给善良妇女带来的迫害和灾难,表达了劳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情绪。另外,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南戏中描写的服饰习惯、节庆仪式、民间信仰以及民间巫术等情节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据记载,南戏使用南方曲调,不受宫调限制,可随时换韵,多采用五声音阶。南戏在温州形成后,于东南沿海各地广泛传播。到了元代末期,又繁衍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四大声腔以及福建泉州、兴化等地的南戏声腔;其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并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摘编自张立秀《南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南戏和北曲是最早的两大戏曲形式,但是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北曲的地位远远高于南戏,因为南戏起源较晚,盛行于明初,是北曲的支流。
B.根据徐渭的《南词叙录》记载,南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杂剧,这就明确了南戏高于北曲的历史地位。
C.因为南戏与北曲的艺术风格多有不同;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乐配合。所以南戏与北曲没有关系。
D.早期南戏因为在剧本文学和曲体上的局限性,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鄙视,他们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归结论点。
B.文章论证南戏的历史地位时,将南戏与北曲进行对比,阐述南戏与北曲的差异,突出南戏的历史地位。
C.文章第三段总述了南戏的文化价值,后文从语言学价值、音乐价值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南戏的文化价值。
D.文章阐述《王魁》等剧本的思想内容,及南戏中描写的服饰习惯等,为南戏的社会历史价值提供佐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戏讲述的长篇故事综合了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众多的艺术形式,因此,南戏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
B.南戏来源于民间,戏文的作者多为书会人士,观众群多为市民阶层,因此,南戏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有口语化的特点。
C.南戏得以孕育并逐渐走向成熟与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宋室南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生,民众的迫切需要,都促使南戏形成与发展。
D.南戏可以随时换韵,多采用五声音阶,具有多种声腔、多种角色,有独创的演唱形式和曲牌。这些因素使南戏在东南沿海各地广泛传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老人,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后,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他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398年,陶渊明三十三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后来,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4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405年,刘裕迎司马德宗复位,十几年后司马德文(司马德宗之弟)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平定桓玄后,刘裕开始掌握朝政,并逐渐露出登帝的野心。在对平定桓玄之战的论功行赏中,刘裕却仅仅让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野心”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他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龊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他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社会和平,人们天性真纯。桃花源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历经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10.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11.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12.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祭
陈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渡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临江而立,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又有谁能够听得懂?唯有她能听得懂。
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座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杂草丛生。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虞姬的塑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怨,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奈何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
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
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进发起来的一团天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想到此时此刻偷安的王朝早已风雨飘摇,而西子湖畔依然灯火明灭,笙歌画舫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灼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
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扬;生灵涂炭似金人南侵铁蹄下的乌黑道路泥泞不堪。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却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刚硬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文中有意使用“浓睡”“闲愁”“冷冷清清”等词语,来折射人物的才华和过往,用以突显李清照今日的飘零与苦难。
B.“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用了比拟和借代的手法,既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又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C.本文用语精当,“山河破碎”“亡夫”“金石拓片纷纷扬扬”,内含信息量极大,使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天下动荡的历史画面。
D.李清照寻觅救民的英雄而不得,将内心的隐恨和景仰化作绝句血祭项羽,从此乌江平息,这是作者的再创作,暗含对项羽的敬仰。
14.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清照形象的。
15.这是一篇历史小说,请从“历史”和“小说”的角度简析这篇小说的基本特征。
五、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高达80%,广大农村地区更超过95%。于是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开始了,全国各地都兴办起“扫盲班”,中国普通百姓学习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在扫盲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识字教学方法。《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出,为汉字的识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具;简体汉字的推广,则显著降低了书写汉字的难度。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扫盲教育和文化普及的效率。
③1949年后的十几年里,扫盲运动“扫”掉了一亿多文盲。到2010年,我国文盲率已降至4.08%;2018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一成就被誉为世界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请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写一篇读后感。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B
6.A 7.A 8.D
9.BC 10.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11.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12.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13.B 14.作品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①心理描写:回想项羽的英雄事迹、虞姬追爱殉情,对比当下的王朝动荡和丈夫离世,塑造了心怀家国、追寻至情的李清照形象。
②动作描写:仰天狂笑、血泪哭诉、血书诗祭,强化了李清照求英雄拯救黎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悲愤形象。
③环境描写:用江水的如咽、翻滚、嘶鸣、直至平息来烘托李清照凄苦、愤懑、发泄、平静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15.①历史:李清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情节安排准确地遵照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主要经历进行合理设置,使小说更加真实。
②小说:作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尤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构建一个女性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使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丰实立体,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同。
③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地想象进行“小说”的文学加工,复活了历史人物以人的本性,更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16.例文:
铸就辉煌的教育道路
  这是70年前的中国:5.4亿人口,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几个识字的人……
  这是今天的中国: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奇迹……
70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教育是共和国发展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70年筚路蓝缕的奋斗,中国教育从追赶者逐渐成为并跑者乃至引领者,教育发展的巨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是全世界瞩目的奇迹!
  辉煌,这是属于中国的教育辉煌
  70年来,教育事业与共和国成长同频共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成就,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这个令世界感叹的辉煌成就,我们可以用数字来勾勒出它的一个侧影。
 这个辉煌成就,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2001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用的时间,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法国的六分之一。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即将跨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这个辉煌成就,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匮乏。“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就需要技术人员30万,而已有技术人员包括见习技术员仅14.8万,缺口达15万;整个“一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201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70年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亿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在全球的排名位次整体大幅前移,高校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教育大发展,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了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这个辉煌成就,是每个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总数仅为93万人,2018年,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教师待遇得到有力保障,教师工资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倒数后三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国十九大行业排名第七位;启动乡村教师队伍支持等计划,300万乡村教师因此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70年教师队伍建设支撑起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教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重要桥梁、重要纽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